一统华夏的秦国,读《大秦帝国》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华夏第一帝国 一统华夏的秦国,读《大秦帝国》

一统华夏的秦国,读《大秦帝国》

2023-08-11 08: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公元前363年,七大战国之中最弱小的秦国,与当时最强大的魏国之间爆发了少梁之战。虽然秦国胜利了,甚至俘获了魏国的主将公叔痤,但实际上,秦国已经耗尽了全部国力,强弩之末。函谷关外,魏惠王和庞涓策划六国结盟,意图吞并不被中原“文明”接受的秦国。秦国四面楚歌,危在旦夕。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拜将王翦,统兵60万,大破楚军。楚将项燕被杀,楚王被俘,清除了一统华夏道路上最大的拦路石。两年之后,一直想置身事外自保的齐国,不战而降。自此,秦国一统华夏,中国作为一个民族的概念,开始逐渐清晰。中国的英文单词China,词根是“Chin”,实际上就是秦的汉语拼音。

短短的140年,到底是什么让弱小的秦国逆袭,一统华夏呢?

一,自秦孝公起,秦国历代都坚持恒定的国策,法治。秦孝公即位后,向中原世子发布求贤令。卫鞅入秦,实施变法,推行”农战“政策,秦国迅速提升国力。秦人民风本来彪悍,加上变法的激励,普通百姓战场上也能建功封爵,秦军战斗力极大提升。秦魏在河西地带争夺多年,一直被吴起变法后建立起来的魏武卒压制在函谷关内。商鞅变法后,秦国新军在河西大败魏武卒,收回函谷关。同时,趁着魏国和赵国相互摩擦的机会,迁都咸阳。短短几年内,秦国翻身,秦人体会到了变法和法令的威力。孝公之后,秦惠文王即位,虽然车裂商鞅,但依然奉商鞅的法为奎宝,坚持法治。以后的历代秦国君主,一直坚持这个基本国策,直到秦始皇政,国力和国势不断提升,最后一统华夏。

二,秦国地处华夏中原地带的西面,中原和戎狄的冲突点。他们拥有马背上的文化,草原的血统,同时又心向往着中原的文明。这种融合,让秦人能够同时领略甚至融通两种文明,既有戎族的功利主义因素和君民一体的朴实作风,也有周朝的宗法制,礼乐制以及轰轰烈烈的变法文化。这种兼并包容,为将来他们一统华夏奠定了文化上的基础。施展老师在《中国史纲50讲》的课程里面曾经总结过,中国历史上真正统一长城南北的,都拥有草原民族背景。纯粹的中原人无法理解草原,纯粹的草原人也无法理解中原。只有这种融合,才能一统。

三,自秦孝公已降,历代君王,雄则开疆拓土,庸则持盈守成,虽然偶有城池的得失,但总归没有走太多的回头路。秦孝公,慧眼识英雄,和卫鞅一起变法强国,奠定了秦国翻身的根基。秦惠文王,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秦昭襄王,在位时间长达55年,早年被其母宣太后和外戚魏冉“霸政”,但依然力压战力强劲的赵国,问鼎中原。昭襄王晚期,启用范雎,雄才伟略。远交近攻,和齐国一起相王。灭亡了周朝,迁九鼎于咸阳。始皇帝政,少年英主,及早地平定了皇室内乱,三十九岁灭亡其他战国建立秦朝,“千古一帝”。庸主如秦武王,指定了自己的弟弟为接班人。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在位时间都极短,但是稳定了局势,平稳过渡。

四,天佑秦国,历朝历代都有名臣悍将,他们的文臣武功,不断推动帝国一步步走向一统。文臣如卫鞅,张仪,范雎,李斯,尉缭,武将如司马错,白起,王翦,蒙恬。每一个人都为帝国的一统,或建言献策,或沙场建功。卫鞅本是魏国世子,不被魏惠王和庞涓重用,却将秦国带上了变法的道路。张仪也是魏国世子,连横对合纵。楚国上蔡李斯,赤心辅佐嬴政,《谏逐客书》避免了嬴政一时愚蠢的决策。司马错,虽是武将,但是战略眼光不让张仪,主张偷袭巴蜀,扩充了秦国的根基和粮仓。白起,赫赫战神,长平之战,力压赵国,重挫赵国国力。老成持重的王翦,文武兼备,跟嬴政亦师亦友,晚年亲率60万大军远征楚国,鼎定南国。

五,秦国在不断地奋力向前,而其他战国猪队友们,也不断地送出助攻。魏国强盛时期,庞涓碰上了孙膑。马陵之战和桂陵之战,耗尽了大部分国力,从此转衰。赵国与秦国鼎盛时期的长平之战,赵人被范雎的反间计所骗,临阵换将,用赵括代替廉颇,耗时三年的对峙,悬崖式的崩溃。齐国强盛的时候,不断地压缩燕国,最后被儒将乐毅几乎一战灭国。战国的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只有秦国,逐渐地走到了舞台的中央。

战国时期的战乱,给老百姓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人心思变,也都向往着统一。分久必合,也算是历史的必然性吧。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