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交换机在非协商模式下配置端口速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华为双工模式 华为交换机在非协商模式下配置端口速率

华为交换机在非协商模式下配置端口速率

2024-07-01 04: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FTP服务器的搭建(Linux)

阿J~: 不错不错!反手就是一个赞,欢迎回评哦~

数据表示——原码、反码、补码、移码

做而论道_CS: 在两位十进制数运算中,舍弃进位,就是减去了一百。 所以,加 99,再减 100,当然就是 “-1” 了。 八位二进制数是:0000 0000 ~ 1111 1111。 也就是十进制数:0 ~ 255。 如果有进位,就是:256。 此时,加上 255 (1111 1111),再舍弃进位 256, 这不也就是-1 吗? 所以:+255 (1111 1111),就是-1; 同理:+254 (1111 1110),就是-2;    +253 (1111 1101),就是-3;    。。。    +128 (1000 0000),就是-128。 这些正数,就是计算机专家 “发明” 的【补码】。 另外,加上 127 (0111 1111),是不会出现进位的。 那么,也就不用舍弃进位,也就不用减 256 了。 所以,加上 127,就不会出现 “减法的作用”。 因此,0 ~ 127,这些就是【正数】。 (正数就是正数,不应该称为 “补码”。) ------------------ 老外的算术能力很差,不懂什么是进位,  更弄不懂什么是舍弃进位。 所以,就编造了一套谎言:  机器数真值符号位原码反码补码正数三码相同  负数取反加一符号位不变符号位也参加运算模 我们的老师,数学底子也很差啊!  小学的算术,都看不透,就被老外忽悠瘸了!  天天喋喋不休的:原码反码取反加一。。。  也不知道有多少学生因此而挂科。

数据表示——原码、反码、补码、移码

做而论道_CS: 哪有什么原码反码补码呀! 虽然,计算机使用的,是二进制数。 但是,二进制数,也是数,和十进制数,是雷同的。 二进制数,并不是什么原码反码补码。 符号位,也是根本就不存在的。 所谓的“补码”,不过是一道小学算术题而已。 所谓的“补码”,与什么进制,都没有关系。 所谓的“补码”,也不是计算机专家发明的。 另外,在码长八位时,各码的范围如下。 原码:-127 ~ +127; 反码:-127 ~ +127; 补码:-128 ~ +127。 看到了吧? -128 只有补码,没有原码和反码。 没有原码,你拿什么取反? 没有反码,你拿什么加一? 取反加一,不可用! -128 的补码,你是怎么得来的呢? 实际上,取反加一,根本就没有任何理论依据。 你还想跟着老外学算术? 你直接就掉坑里了! ------------------ 你看看十进制数吧,两位的:0~99。 最大值 99,就能当做“负一”来用。 如:27 + 99 = (一百) 26   27 - 1 = 26 只要你忽略进位,仍旧保持两位数,它们就是相等的。 由此可知,舍弃了进位:  正数,就能当做负数来用。  加法,也就能实现减法运算。 在计算机中,舍弃进位,会怎样:  可以省略减法器,简化硬件!  只需配置一个加法器,便可走遍天下。 如果你明白什么是 “舍弃进位”:  你就会懂得 “补码的来源与意义”。 老外,是不懂这些的。  所以,才编造了:符号位原码。。。

FTP服务器的搭建(Linux)

RanDomMS: 大致听明白了,我以为他可以更高级。。。可以判断当前的用户,根据一个【用户(或群)-跟路径】映射的配置文件切换到该用户(或所在群)对应的根目录表情包

FTP服务器的搭建(Linux)

风里唤呼声: 主要意思是这样的:我们创建了一个根目录叫做/webdata/,本地用户登上去他们的根目录都是这个,是公共的配置。但是由于在主配置文件/etc/vsftpd/vsftpd.conf中配置了“chroot_list_enable=YES //开始锁定用户的chroot功能 chroot_list_enable=/etc/vsftpd/chroot_list //设置锁定用户的列表文件”,然后将被锁定用户webadmin加入文件“/etc/vsftpd/chroot_list”中。当你切换到webadmin用户时,他所在的目录只能是/webdata/,不能切换到其他目录,但是如果你切换的是其他用户,所在的目录还是/webdata/,但是可以自由的切换到其他目录。我所配置的是限制某一个用户限定在一个目录中,不是说换一个用户就换一个根目录,因为想你所说的 local_root是本地用户登录后所在的目录,因为我们改变了他的初始值,如果不管他的话,本地用户登录后所在的目录缺省为用户的家目录。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