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有毒中药的临床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半夏是什么样子的中成药 常用有毒中药的临床研究

常用有毒中药的临床研究

2024-07-18 01: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常用有毒中药的临床研究 - 半夏

2021-02-19 13:47 作者: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产地及品种

半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因“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而得名。有水生和陆生两种,即所谓的水半夏和旱半夏。旱半夏的药用价值强于水半夏,临床多用之。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四川、甘肃、湖北、安徽、江苏、河南、浙江等地,以甘肃陇南的质量最好。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 Pinellia ternata (Thunb.)Breit. 的干燥块茎。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及须根,晒干。半夏临床用品有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京半夏等。

性能

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入脾、胃、肺经。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主治湿痰冷饮、呕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胀满、痰厥头痛、头晕不眠。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内痰眩晕、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等。

炮制及解毒方法

生半夏有毒,故用之多炮制。《雷公炮炙论》指出:“半夏上有隟涎,若洗不尽,令人气逆,肝气怒满。”陶弘景亦曾言:“半夏,用之皆先汤洗十许过,令滑尽,不尔戟人咽喉。”

汉代半夏炮制是采用汤洗的方法,即“汤洗数十度,令水清滑尽”。现代研究表明,半夏的草酸钙针晶存在于植物的特殊黏液细胞中,黏液细胞的黏液主要以多糖组成。黏液多糖遇水特别是热水(汤)可以溶解形成胶体溶液(滑),半夏中的草酸钙针晶由于质地极轻可以悬浮在黏液多糖所形成的胶体溶液中,大量的热水进行“汤洗”,最终使得黏液细胞中的多糖成分被洗掉,草酸钙针晶也因悬浮在胶体溶液中而被洗掉,因此,“令水清滑尽”是一种炮制程度的标志,通过“汤洗数十度”使得刺激性毒性成分可以随着“滑尽”而被“洗”掉,标志着炮制达到了降低毒性的程度。白矾能够降低生半夏的毒性。半夏与生姜同用,亦可减弱半夏毒性。

半夏经过不同方法炮制后所得中药饮片的功效各有侧重。根据炮制的工艺不同,其成品在性状上也略有不同。应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合理选用相应的炮制品,以保证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有效。

生半夏。为原药材经拣净杂质,筛尽灰屑入药的生用饮片,闷润后切片晾干入药者,称半夏片。生半夏偏于祛风,消肿化瘀。

清半夏。将净半夏,大小分开,用8%白矾溶液浸泡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净,切厚片,干燥使用。清半夏毒性及辛燥之性降低,化痰作用增强,宜用于体弱多痰、寒湿较轻者。

姜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时取出,另取生姜切片煎汤,加白矾与半夏共煮透,取出,晾干或晾至半干,干燥,或切成薄片再干燥。浸泡至口尝微有麻舌感。姜半夏毒性已减,性偏温燥,具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之功,适用于脾虚痰涎壅盛作呕或寒痰咳逆者。

法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时取出;另取甘草适量,加水煎煮2次,合并煎液,倒入用适量水制成的石灰液中,搅匀,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浸泡,每日搅;拌1~2次,并保持浸泡液pH值在12以上,至剖面黄色均匀,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洗净,阴干或烘干即可。法半夏毒性低,化痰作用强,燥性较和缓,除可燥湿化痰外,尚有调脾和胃之功,常用于脾虚湿困、痰饮内停之证,取其清痰化饮、理脾和胃之效。

临床运用

1.呼吸系统疾病

急慢性气管炎、肺炎。半夏为治疗咳嗽之要药。用于咳嗽痰白而多之湿痰,常配陈皮、茯苓。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二陈汤。咳喘咳痰清稀之寒痰者,配干姜、细辛等,如《伤寒论》小青龙汤。咳嗽痰黄者,配瓜蒌、黄芩等,如《医方考》清气化痰丸。

慢性咽炎。制半夏(砸碎)500g、食醋2500ml。制法:先将半夏入醋内浸泡24小时,再入锅内加热,待煮三四沸后,捞出半夏,加入苯甲醇(按药量的0.5%),过滤,分装100ml瓶内备用。用法:每次服10ml(加白开水适量),每日服2~3次。

肺纤维化。于小芸等人临床发现瓜蒌薤白汤加减有减轻肺纤维化模型形成阶段肺部病理损害的作用。

2.消化系统疾病

呕吐。用于各种呕吐,尤适用于湿浊中阻所致的脘闷呕吐,常配生姜、茯苓。如《金匮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汤。热证呕吐,应配清热泻火药黄芩、黄连等。如《温热经纬》黄连橘皮竹茹半夏汤。

胃痞症。只要症见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按之不痛等,且常伴有胸膈满闷者,皆可用半夏类方。如用于寒热互结之痞者,常与黄连、干姜、人参等合用,如《伤寒论》半夏泻心汤。痰热结胸,心下硬者,与瓜蒌、黄连合用,如《伤寒论》小陷胸汤。

便秘。中寒不运,冷积便秘者,与硫黄合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半硫丸。

3.心脑血管系统疾病

眩晕。风痰眩晕者可配伍天麻、白术等,如《医学心悟》半夏白术天麻汤。李士英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清半夏10g,天麻10g,葛根30g,川芎30g,泽泻15g,茯苓15g,车前子12g,白术12g,陈皮10g,生姜10g,砂仁10g,甘草6g,大枣3枚)治疗100例痰浊中阻型梅尼埃病患者,眩晕控制与听力恢复情况,观察组患者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失眠。用于痰浊内阻,胃气不和之失眠,配秫米,如《灵枢》半夏秫米汤。胆热犯胃之虚烦不寐者,配伍竹茹、枳实,如《备急千金要方》温胆汤。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慢-快综合征是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常见类型之一。张淑丽等让病人在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基础上,口服生脉饮合丹参饮、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连续治疗3疗程后根据随访情况和心电图统计,临床痊愈1例,好转33例,未愈3例,有效率91.89%。证明该疗法能减轻慢-快综合征患者的症状,增加窦性节律的维持率,且能延长发作间歇。

血管性痴呆。王金杰用参芪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组成:党参、黄芪、天麻、茯苓、怀牛膝、葛根、桑寄生、石菖蒲、郁金各10g,白术20g,法半夏、甘草各6g,陈皮、川芎、红花各12g)联合艾灸治疗血管性痴呆102例,总有效率为94.12%。

4.精神情志疾病

咽部异物感属痰气交阻者,与厚朴、苏梗等合用,如《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

5.外科疾病

瘰疬痰核消痰散结,用于痰湿凝结之瘿瘤瘰疬,配伍贝母、海藻等,如《外科正宗》海藻玉壶汤。有研究者用此方加减治疗甲状腺结节等病。

急性乳腺炎早期取生半夏3~6g,葱白2~3根,共捣烂,揉成团(亦可用生半夏捣细和米饭少许捏成丸),塞于患乳对侧鼻孔,每日2次,每次半小时。

6.其他

面神经炎周慎用半夏配伍多药分型治疗面神经炎,有良好疗效。

现代药理研究

半夏的主要有效成分为生物碱。除生物碱外,尚含有半夏淀粉(约75.74%),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为49.152%(亚油酸占7.096%),饱和脂肪酸以棕榈酸为主(15.157%)。已知微量元素有18种,炮制前后微量元素含量有很大变化。半夏还含有β-谷固醇、氨基酸、葡萄糖苷、半夏胰蛋白酶抑制物、胆碱、微量鸟苷、肌苷等。

1.呼吸系统作用

镇咳。半夏中生物碱能抑制咳嗽中枢产生镇咳作用。生半夏、姜半夏和法半夏的煎剂静脉注射,对猫碘液注入胸腔或电刺激喉上神经所致的咳嗽均具有明显的镇咳作用,0.6g/kg的镇咳作用接近可待因1mg/kg。

祛痰。灌服或静脉注射生半夏、姜半夏的提取物,对浓氨水引起的小鼠咳嗽有明显镇咳作用,不同产地半夏的镇咳效果不同,就镇咳效果而言,半夏水提物明显强于醇提物,且野生半夏镇咳效果明显优于栽培半夏。

2.消化系统作用

镇吐。半夏炮制品被认为是止呕之圣药,在《伤寒论》中就有治疗“气逆欲呕”之说。半夏的止呕作用与中枢抑制有关,在水貂止呕实验模型中,姜半夏醇提物对顺铂、阿扑吗啡等因中枢作用致水貂呕吐均有抑制作用,对硫酸铜刺激胃黏膜及运动等致水貂呕吐无效。

抗溃疡作用。半夏水煎醇沉液能减少胃液分泌,降低胃液游离酸度和总酸度,抑制胃蛋白酶活性,保护胃黏膜,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具有抗大鼠幽门结扎性溃疡、吲哚美辛性溃疡及应激性溃疡的作用。

3.循环系统作用

抗心律失常作用。给犬静脉注射半夏浸剂,可使氯化钡所致的室性早搏迅速消失且不复发,有效率为97%。可使肾上腺素所致的室性心动过速迅速转为窦性节律,有效率为96%。

抗凝作用。半夏具有较明显降低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能够降低全血黏度、抑制红细胞的聚集和提高红细胞的变形能力。

4.抗肿瘤作用

近年来国内外对半夏的研究表明半夏具有确切的抗肿瘤作用。赵永娟通过对小鼠肿瘤细胞中加入半夏多糖的方法,探讨半夏多糖抗肿瘤作用及机制。发现半夏多糖对小鼠肉瘤(S180)、小鼠肝癌(H22)、小鼠艾氏腹水肿瘤(EAC)细胞均有抑制作用;半夏多糖可诱导人神经母瘤细胞(SH-SY5Y)、鼠肾上腺嗜铬细胞(PCI2)细胞凋亡,对PCI2有抑制生长增殖作用。半夏提取物对动物实验性肿瘤S180、Hela及Eca-109细胞等具有抑制作用,临床上可单独或与其他药物配伍治疗食管癌、肝癌、卵巢癌等,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和分泌作用,抑制肿瘤发生和增殖,进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产生抗癌作用。半夏蛋白能凝集小鼠脾细胞、人肝癌细胞(QGY-7703-3和7402)、艾氏腹水肿瘤和腹水型肝癌细胞,而对正常细胞无影响。

5.抗早孕作用

半夏蛋白被认为是半夏中抗早孕有效成分或有效成分之一。给怀孕7天的小鼠皮下注射半夏蛋白250μg,50%小鼠流产,无小鼠死亡。半夏蛋白30mg/kg对小鼠具有明显的抗早孕作用,抗早孕率高达100%,给药24小时,就可见血浆黄体酮水平下降,子宫内膜变薄,胚胎停止发育。半夏蛋白直接注入子宫角能产生明显抗兔胚泡着床作用,注射500μg,抗着床率达100%。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半夏蛋白的定位,表明该蛋白结合在子宫内膜腺管的上皮细胞膜上。半夏蛋白能与甘露聚糖结合,它的抗着床作用可能是由于该蛋白结合了母体和(或)子体细胞膜上的某些糖结构,改变了细胞膜的生物学行为所致。

6.镇静催眠作用

半夏总生物碱和钩藤总生物碱联合使用具有抗惊厥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对谷氨酸神经元的刺激和增加对GABA神经元的抑制作用有关,说明半夏的镇静、催眠作用机制可能与此有关。

清半夏75%乙醇提取物给小鼠灌胃,能显著延长小鼠对热痛刺激甩尾反应的潜伏期,减少由乙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次数。

在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和异戊巴比妥钠对生半夏催眠作用的影响实验中,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

临证配伍应用

半夏配天南星。二药合用可散周身痰结,尤以祛风痰为著。临床用于顽痰咳喘、风痰眩晕、中风仆倒、口眼斜、舌强语謇,以及癫痫惊风等疾病。

半夏配旋覆花。两药相伍,一燥一宣,祛痰止咳,还有和胃止呕之效。临床常用于治疗痰饮壅肺之咳喘,及寒湿犯胃所致的呕吐噫气、心下痞坚等疾病。

半夏配生姜。半夏、生姜性味相同,均辛温燥散,具有降逆、止呕、和胃、化痰之功,两药配伍,相互协同而增强和胃止呕之效。且半夏为有毒之品,生姜可抑制半夏之毒,属相畏配对,制其所短,展其所长,可更好地发挥和胃降逆作用,临床用于水饮停胃而见呕吐清水痰涎、苔白腻等症。

半夏配干姜。两者合用,对痰浊阻肺、咳嗽气喘之证最宜。临床用于寒痰阻肺、咳嗽气喘、咳痰清稀之症。

半夏配天麻、白术。半夏长于燥湿化痰,为治湿痰要药;天麻善于息风止晕,为治内风圣药。《脾胃论》云:“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两药合用,临床治疗风痰上扰,症见眩晕头痛,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等症效果更好。

半夏配黄芩、薤白、瓜蒌。用于痰热互结、气郁不通之胸脘痞满,或痰浊交结所致的胸痹疼痛;痰热壅肺之胸膈塞满、气逆咳嗽、吐痰黄稠等。

半夏配秫米。两药合用,一泻一补,一升一降,具有调和脾胃、舒畅气机、交通阴阳之功效,临床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或胃失安和之夜寐不安。

半夏配苏叶、茯苓、厚朴。治疗妇人情志不畅,脾胃不和,“咽中如有炙脔”等症。

半夏配生硫黄。加姜汁煮糊丸服,治疗老人虚秘、冷秘、痃癖冷气。

用量及禁忌

内服:多制用。水煎服,3~9g。

外用:适量。

禁忌: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亦有古今临床实践表明,半夏与附子合用对阳虚寒痰冷饮的病症有极好疗效。

一切血证及阴虚燥咳、津伤口渴者忌服。

中毒表现及解救措施

1.半夏的中毒表现

生半夏全草有毒,生食0.1~2.4g,30~120分钟即可出现中毒反应。有毒成分为辛辣醇、胆碱、高龙胆碱、草酸钾、原儿茶醛等。半夏的刺激性作用也被认为与其所含有的刺激性苷及苷元高龙胆酸有密切的关系。关于半夏毒性成分的本质,也有很多学者认为是蛋白酶类物质。

20世纪50年代末,日本学者ChizuHasegawa首次报道了半夏中含有对黏膜有强烈刺激性和辛辣味的成分为2,5-二羟基苯乙酸(尿黑酸)及其葡萄糖苷,并认为苷的刺激性比游离酸强。20世纪60年代末,MasakoSuzuki从半夏中分离得到了约0.0018%的3,4-二羟基苯甲醛(原儿茶醛),并认为其葡萄糖苷是半夏辣味的本质。80年代,陶宗晋等人从半夏中分离出半夏蛋白Ⅰ,并认为半夏蛋白有堕胎作用,是抑制早期妊娠的有效成分之一。20世纪90年代,吴皓等人认为,半夏的主要刺激性成分是不溶于水、有机溶剂同时经过加热煎煮也不能被破坏的草酸钙针晶。

生半夏的毒性主要表现在对多种黏膜的刺激性,这种刺激性是半夏炮制前后毒性比较的一个指标。它能刺激声带黏膜发炎水肿而导致失音,刺激消化道黏膜而引起呕吐或腹泻。轻度中毒表现为口腔、舌、喉发痒,疼痛,流涎,恶心呕吐,泄泻等;中度可见失音、呼吸困难、面色青紫、中度昏迷、呈急性重病容、喉头水肿、全身麻木、抽搐、心悸、气促、视物不清、咽喉疼痛、瞳孔散大、发绀。严重的喉头水肿可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或死亡;严重者并发急性肺水肿、左心衰竭、心律失常、休克、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有报道称:饲喂给药,使药液与咽部黏膜有所接触才能失音,失音程度也与药液与咽部接触的多少有关。

2.常用救治方法

  早期洗胃、催吐或服牛奶、蛋清等保护黏膜。解毒可服用甘草汁、绿豆汁、生姜汁。症状严重者对症治疗。《中药学》指出:“误服生半夏中毒时,可给服生姜汁、稀醋、浓茶或蛋白等。必要时给氧或做气管切开。或以生姜30g,防风60g,甘草15g煎汤,先含漱一半,再内服一半,或以醋30~60ml加姜汁少许,漱口或内服。”(摘自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常用有毒中药的临床研究》)

《中国医药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责任编辑:刘思慧)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返回首页>>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