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户苗寨”景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和重要启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千户苗寨历史文化 “千户苗寨”景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和重要启示

“千户苗寨”景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和重要启示

2023-11-24 03: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李家禄

  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如火如荼,景区名声在外,影响力卓尔不群。“乡村旅游扶贫‘西江模式’被列为贵州改革开放40年40事典型案例”。据《雷山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接待游客1321.9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8.97亿元,同比增长2.37%和11.32%”。雷山县旅游产业取得骄人成就,西江景区的产业龙头带动作用功不可没,成为黔东南州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旗帜和标杆。

  一、西江“千户苗寨”文化旅游景区建设的成功经验

  (一)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建设顺应了社会发展大趋势,成为苗族文化的旗帜和标杆。

  1.从西江千户苗寨文化旅游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一是顺应苗族文化需要一个文化之根,一个立足点,一个历史坐标的大趋势。西江以千户苗寨的宏大气势,一个具体的富有深厚历史内涵的传统村落,给苗族同胞的寻根情结找到了一个可以依托的具象。众多研究苗族历史与文化的专家学者,得以将苗族神话传说,如蝴蝶妈妈、洪水滔天,及苗族传统节日牯藏节、苗年节等,依附到了西江的古歌、民俗、和村寨建筑上面,为抽象的民族文化和精神找到一个与之对应的具象,获得历史、客观和现实的验证,增添了苗族文化的历史丰富性和厚重感。苗族文化收集整理和研究日益深入,成果越丰硕,越迫切需要一个聚集与展示的平台,西江千户苗寨正好提供了这样的优质平台; 二是顺应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大趋势。富裕起来的人们需要在千姿百态的乡村寻找诗和远方,需要寻找曾经迷失的文化情怀。乡村原始的自然风光,原貌的民族文化遗存,原生的民族文化,对现代都市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产生思想上的认同和精神上的依归。再者,工业跃进式发展后,需要反哺农业,建立新型的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和谐关系。同样,城市与乡村也需要一体化融合发展。于是,自然山水风光、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应运而生,并逐渐朝着多彩多姿、内涵丰富的乡村和民族文化旅游方向发展。三是顺应民族文化旅游转型升级的大趋势。过去的民族文化旅游都是自然的、闲散的,游客参观的是村寨原貌风光,没有任何人为的景观修饰,更没有附加的旅游基础设施。随着社会发展,粗放型的低端旅游模式已不能满足日渐富足、生活品质需求日益提高的游客的需要。他们需要景区提供更优美的观赏景点,更优质的服务,和更快捷的通行条件。国内著名景点景区纷纷升级改造,新的乡村文化旅游景区如雨后春笋建设和生长起来。黔东南乡村民族文化旅游景区也迫切需要转型升级,方能在日益升温的文化旅游市场争得一席之地。以西江为龙头的民族文化景区建设得以加快建设。

  2.从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内在需求来看:一是环雷公山苗族文化乡村旅游渐成蓬勃态势,需要一龙头景区作为旗帜和标杆,提升民族文化旅游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环雷公山苗族村寨是原生态民族文化富集地区,郎德、南花、季刀等苗寨民族文化旅游已名声在外,但游客分散,没有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号召力的知名旅游品牌。为苗族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计,迫切需要对其进行重点打造,改变其资源分散、交通落后、景区建设不上档次的现状,提升品牌形象,使其朝高端品牌跨越发展;二是雷公山国家级自然景区需要民族历史文化的涵养与支撑。雷公山区民族村落蕴藏着苗族人民千百年来创造的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对苗族文化聚集地西江千户苗寨的开发与打造,能够与雷公山自然风光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形成苗族乡村旅游的双子星座;三是丰富多彩的苗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民族文化旅游商品需要一个强大的聚集、展示和营销平台。西江千户苗寨应运而生。在这个高端平台上,乡村旅游与民族旅游商品的结合,产生了1+1大于2的激增效应,既带动了雷山县及黔东南州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也壮大了旅游服务产业及旅游商品市场。

  (二)高点定位,高标准规划建设具有现代意义的乡村文化旅游景区。 按照打造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方向和标准,品牌价值和号召力向国内文化旅游最为红火的云南丽江、桂林印象刘三姐等著名品牌看齐,高标准规划建设西江千户苗寨文化旅游景区。

  1.高点定位。首先,2008年贵州省第二届旅游发展大会确定在西江召开,西江景区规划建设启动,在文化资源挖掘整理和筹划方面,邀请国内众多的民族文化研究专家,对西江的文化资源与旅游发展融合建设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与探讨。为景区建设作了文化上的规划、铺垫与准备。其次,源自于对西江苗寨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特色,经过反复研究与深入讨论,取名为“西江千户苗寨”。千户之山寨,描述其广大,气势上给人强烈震撼,使人过目不忘。其三,宣传上也出奇制胜,高招频出。邀请国内高端平台对西江景区的建设打造强力宣传报道。借助省旅发大会在西江召开的契机,调动省、州电视新闻媒体和纸媒对西江重点宣传。当年春节,协调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段对西江民族文化及风俗进行重点宣传,现场直播苗族过年的欢乐场景,让全国电视观众对西江千户苗寨及苗族特色文化有了直观的了解。借助新媒体的东风,西江千户苗寨气势恢弘的村寨状貌及吊脚楼景观,丰富多彩的苗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得以在网络上亮相并定格下来,吸引了广大网民的眼球。余秋雨在西江留下了“西江,让美丽回答一切”的著名金句,李雪健、于丹等一众文化名家出现在西江,并愉快地为西江代言。

  2.充分发挥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经济优势,高标准建设。一是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高度关心西江景区的建设,在第二届全省旅发大会前后,将旅游重点项目和资源集中投向西江,使景区建设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二是高标准规划建设。聘请国内著名的旅游规划公司和建筑设计公司,对西江千户苗寨景观建设及民族文化保护提供系统的规划和建设方案。三是注重吸纳国内乡村文化景区建设经验,及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景点建设成果,使西江千户苗寨成为民族文化景区建设的集大成者,一经推出,广受关注,得到广大网友的喜爱和热烈推崇。

  (三)西江千户苗寨成为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资源的聚集平台。一是民族文化资源的聚集与整合。环雷公山苗族传统村落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建设之前,散落在各村寨内,蕴藏于各家各户。随着景区的建设开发,分散的文化资源如水流一般向西江千户苗寨汇集。西江千户苗寨先后建起西江民族博物馆、西江农耕博物馆,民族服饰、刺绣、银饰等家庭博物馆纷纷建立,苗族活路头、苗族农耕堂,苗族农民画室、苗绣体验馆等众多的集观赏与体验,生产与销售为一体的民族文化及农家博物馆相继建立,大大丰富了西江千户苗寨的产业类型及文化内涵,为游客提供了众多可供选择的优质旅游商品。二是旅游产业资源聚集与整合。景区的建立为雷公山区传统产业提供了销售平台和产业支撑。西江有民族手工艺品个体户和企业198家,专业银饰村寨3个,工艺品年产量达3万多件。为游客提供了参观和购买一体化的店面和服务平台。其次是服务产业聚集。旅游必然带动服务。交通、住宿、餐饮等旅游服务产业不断生长、壮大。景区农家乐从2007年的10余户发展到300余户,餐饮店从8家发展到200多家,民族旅游商品店从18家发展到163家,宾馆客栈从3个发展到176个,歌舞表演及迎宾人员从30余人增加到200余人,从事餐饮、旅游商品销售服务人员从160余人增加到1000余人,个体工商户由25户增加到184户,直接带动景区群众就业2000余人。其三是农产品资源的聚集与整合。西江景区每天消耗肉类近1250公斤,各类蔬菜约1250公斤,米酒近500公斤,为满足游客对有机食品的需求,附近村寨农民利用雷公山区良好的自然环境,开发绿色蔬菜种植基地、禽类养殖基地等,及猪牛羊等养殖场,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借助西江千户苗寨文化旅游,雷山县既实现了产业向景区的聚集,又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西江景区的优质销售平台,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可靠路子和重要保障。

  二、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启示

  (一)文化景区要有文化的聚焦功能。知名文化品牌的诞生和成长,离不开两个要件:文化品牌本身要有价值,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受到专家学者广泛关注,还能引起普通民众强烈兴趣。“印象刘三姐”,由广西壮族风情和漓江风光、电影《刘三姐》的品牌号召力构成,是一般文化品牌无法企及的。反之,一般文化旅游品牌失败的案例,往往二者只占其一,或其一都不占,人为地凭空想象,凭借新奇的技巧和创意,引起人们暂时的兴趣,终因缺乏文化支撑显得苍白无力,项目流于失败。西江千户苗寨实现了文化学者的研究成果与游客的需求相统一,放大了品牌宣传功能和号召力。

  (二)景区建设与民族村寨协调发展。西江景区建设牢牢把握住了几点:一是基础建设上档升位。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景区建设之前的西江不可同日而语。政府还对每家住房进行了维修、整理与改造,外观形象和内在设施是过去不可比拟的。二是环境设施和条件得到改善。过去村寨环境缺乏管理,脏乱差是普遍现象。村寨纳入景区管理,安排了专门的人员清扫,人居环境大为改善。三是社会治理功能得到提升。西江实施景区管理后,成为乡村治理改革与创新的重点,村民管理面临改革转型:一个是原有的乡村治理体系的管理;另一个是对企业就业人员的企业化管理,变成双重管理,管理方式出现重大变革。从这些年的发展来看,西江景区发展有序,进步明显。四是村民素质普遍提升。西江村民打开了封闭的视野,在传统文化道德要求基础上,进一步接受游客带来的外来文化,受到契约文明的熏陶。政府和管理者又反复加强法律及制度规则的教育。在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法制教育的共同作用下,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村民素质普遍提高,景区管理成效显著,开放十数年一直平安运行。去年“十一”黄金周出现天价房事件,得以迅速处置。木制吊脚楼为主的旅游村寨,最大威胁在于火灾。从网友发布的视频看,前年和去年底,西江也曾出现火灾,都被迅速扑灭,说明西江景区基础设施良好和管理有效。

  (三)景区经济发展成果由村民共享。以世界村落博物馆或景区建设的一般经验,管理者和村民利益目标相一致,协调发展,才能推进项目的成功。西江千户苗寨牢牢地把握利益共享原则:一是制定出台了《西江千户苗寨民族文化保护评级奖励办法》,每年从西江景区门票总收入中提取18%,对景区民房保护完好的农户进行奖励,既让景区村民享受到旅游发展红利,又充分调动了村民参与保护民族村寨的积极性。2017年共发放民族文化保护评级奖励3006.8万元,1410户5427人受益,户均享受资金2.13万元。二是西江旅游公司为当地村民提供保安、导游、驾驶、环卫、消防等800多个服务岗位,人均月收入2500元以上;吸纳周边村寨群众2800余人到景区务工,月收入2000元至4000元不等;三是以西江旅游公司为平台,吸纳村集体经济及贫困户入股旅游分配,为贫困户提供“特惠贷”资金入股。吸纳全县贫困户“特惠贷”入股资金3.28亿元,涉及贫困户6576户,户均分红3500元以上。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开发与发展,当地村民获得了实惠,一些人实现了财富自由,更多的贫困户走上了致富路,过上了幸福生活。

  因此,对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建设经验的探讨与总结,将为黔东南州乡村和民族文化旅游景区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重要经验,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参照和重要范式。

  (作者系中共黔东南州委党校教授)

  编辑:杨丽娟

  统筹:汪东伟

  编审:干江沄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