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一物|日晷(guǐ),从冬至开启一年的光阴故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十二时辰钟表图片 一节一物|日晷(guǐ),从冬至开启一年的光阴故事!

一节一物|日晷(guǐ),从冬至开启一年的光阴故事!

2024-05-09 20: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22年12月22日

5时48分01秒

我们迎来冬至节气

尽管冬至是全年的

第22个节气

但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

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

测定出冬至的时间

在这个与时光密切相关的日子

小布推出

“一节一物”年度系列策划

带你了解节气与文物

城市与历史的故事

夏至日晷短

冬至日晷长

早在距今3000多年的周朝,中国民间就开始普遍使用日晷了。作为彼时十分经典和传统的天文观测仪器,日晷仅由金属质的晷针和石质晷面两部分组成。其运行原理也很好理解:太阳东升西落,投影晷针的方向也随之移动,打在晷面上的一条线影落在什么区域内,就代表着一天的什么时候。另由于处于中低纬度地区,中国的日晷主要采用赤道式的角度摆放。

赤道式日晷不仅可以授时,还可以指示节气。在一年中的春分和秋分,太阳的运行轨道与赤道平行,晷面无法标示时间。《周髀算经》记载:“故冬至日晷丈三尺五寸,夏至日晷尺六寸。冬至日晷长,夏至日晷短。”可见早在西汉时期,古人就对日晷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西安

沿着千年古都的文脉与遗迹

我们也能找到日晷投射的光影

西安博物院

日晷(唐)

这具现藏于西安博物院的日晷

于1976年7月在

西安市新城广场被发掘

它由岩石制成,呈圆柱形

其直径为33厘米,厚4.5厘米

从形制及文字上判断

可以认定它是隋唐时期的遗物

尽管它只适用于

从春分到秋分的夏季半年使用

即古籍所称“日行北陆”的半年

但凝结古人智慧的是

这具日晷能够起伏

过了秋分

晷盘的倾角就能降下来

只要降低值大于黄赤交角

晷盘就能见到晷针之影

(小布注释:冬至去极度减去夏至去极度,再除以2,取其半即是“黄赤交角”。)

在我国古代人们就已经习惯

用日晷来计时

并且制定了其规则

即一天12个时辰,24个小时

同时在日晷上详细标明其刻度

因此,在充满唐元素的

大热小说、剧集

《长安十二时辰》中

日晷成了最主要的时间线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观众跟随“大唐反恐24小时”的剧情屏息凝视,你是否有想过一个问题:没有钟表的中国古人,是如何知道时间的呢?其实,答案已出现在每一集的片头。没错!就是日晷。

长安十二时辰

唐风市井文化街区

日晷

西安的城市魅力

莫过于走街串巷时一个回眸

就能遇见大唐盛景

在长安十二时辰唐风市井文化街区

小说剧集中的日晷真实出现在眼前

外观设计上它深度体现唐朝元素

又注重体现计时的功能性

让日晷“穿越”千年

真正地“动”了起来

小布了解到

在最初的设计中

日晷只是一个模型框架

仅供游客观赏

日晷的制作团队成员之一

西安理工大学

机械与精密仪器工程学院

博士单世杰

揭开了日晷“动起来”的奥秘

在西安理工大学师生团队的努力下

目前日晷运转良好

时间指示精确

大家可以在此沉浸式感受

“光阴的故事”

时光在日晷的

转动中静静流淌

不疾不徐,步履不停

冬至还被称为“亚岁”

中国古代从天文角度看

排在二十四节气之首

也是“数九”严寒天气的开始

俗语“冬至大如年”

一是说年关将近

余日不多

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仅次于过年

寒事欲无几

春归方有期

携手走过一年中夜幕较多的时段

太阳自冬至开始北移

白昼又日渐变长

时光仿佛也被拉长了一般

冬季已经进入后半程

待到再逢春

相信我们身边也一定会有

更多的温暖与珍贵

策划:刘振 陈颖丨统筹:左海茹 韩东辰 陈枫丨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陈克|视频制作:周伟|海报制作:张亚岚|图:记者王健 部分图片和视频素材由西安博物院、西安理工大学、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提供丨编辑:程渭丨校对:张立丨审核:陈颖丨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编 闫含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