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之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十二指肠大乳头名词解释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之三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之三

2024-06-28 01: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九章 心血管系统

体循环(systemic cirulation):当心室收缩时,动脉血自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经各级动脉分支输送到全身各部的毛细血管。血液在此与周围的组织和细胞之间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在经各级静脉,最后经上、下腔静脉及冠状窦流回右心房的血液流经路径。其特点是循环路径长,流经范围广,又称大动脉,完成动脉血营养全身各部,又将其代谢产物运回心的功能(营养性循环)。

卵圆窝(fossa ovalis):右心房的后内侧壁为房间隔,其下部有一浅凹称卵圆窝,为胎儿时期卵圆孔闭合后的遗迹。窝底较薄,房间隔缺损(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多发生于此处。

隔缘肉柱(septomarginal trabecula):从室间隔下部右侧面连于前乳头肌根部的弓形肌束,内有心传导系纤维(右束支)通过。

二尖瓣复合体(mitral complex):由纤维环(二尖瓣环)、二尖瓣、腱索和乳头肌组成。其中部分发生病变可引起二尖瓣疾病,如二尖瓣狭窄和闭锁不全。

三尖瓣复合体(tricuspid complex):由三尖瓣环、三尖瓣、腱索和乳头肌组成,在结构和功能上为一整体,保证血液单向流动,防止血液向心房逆流。三尖瓣复合体的部分发生病变,均可造成三尖瓣闭锁不全或狭窄。

房间隔(interatrial septum):较薄,由双层心内膜夹以结缔组织和少量心肌所组成。位于左、右心房之间,位置与身体正中平面向左斜约45º角。房间隔在卵圆窝处最薄。

室间隔(interventricular septum):较厚,大部分由心肌和心内膜组成的肌部,其上方中部有一不规则形膜性结构的膜部。位于心房和心室交界部位,其右侧面被三尖瓣隔侧瓣附着缘分为上下两部,后上部介于右心房和左心室之间的为房室部;前下部介于左、右心室之间的为室间部,是室间隔缺损的常见部位。室间、后缘与前、后室间沟相当,室间隔膜部后下缘处有房室束通过,其位置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窦房结(sinuatrial node):位于上腔静脉根部与右心房交界处,界沟上部的心外膜深面,略呈长椭圆形或梭形,是心的正常起博点,具有自动节律性。 

主动脉窦(aortic sinusus):瓣膜与主动脉壁之间的内腔,可区分为左、右、后三个窦。其中左、右窦的主动脉壁上,分别有左、右冠状动脉窦口,给自身供血。

冠状窦(coronary sinus):位于心膈面冠状沟内,是心大静脉在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的膨大部分,右端借冠状窦口开口于右心房,窦口有冠状窦瓣,可防止血液逆流。主要属支有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和心小静脉。

心包横窦(transverse pericardial sinus):脏层将主动脉升部和肺动脉干共同包绕,使其后方与上腔静脉和左心房前壁之间留有的一横形空隙,是心脏手术的通路。

动脉韧带( arterial ligament ):在肺动脉分叉处的稍左侧,有一束短的纤维结缔组织索连于主动脉弓的下缘,是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锁后的遗迹;动脉导管在出生后不久即闭锁,若在出生后6个月尚未闭锁,则称动脉导管未闭,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

颈动脉窦(carotid sinus):是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部的膨大,窦壁外膜较厚,其中有压力感受器。当动脉压变化时,经窦壁而刺激感受器,通过中枢反射性地调节心跳以及末梢血管的变化,使血压保持平稳。

颈动脉小球(carotid glomus):是借结缔组织连于颈总动脉分杈处后方的椭圆形小体,属化学感受器,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分压的变化。当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或氧气分压降低时,反射性地促使呼吸加深加快。

掌浅弓(superficial palmar arch):位于掌腱膜的深面,由尺动脉的末端和桡动脉的掌浅支吻合构成。在弓的凸缘发出三条指掌侧总动脉和一条小指尺掌侧动脉。

掌深弓(deep palmar arch):位于屈指肌腱深面,有桡动脉的末端和尺动脉的掌深支吻合构成。弓凸缘在掌浅弓近侧,约平腕掌关节高度由弓发出3条掌心动脉。当手自然握拳时,中指尖与掌面所触的位置约为掌浅弓投影,其稍近侧为掌深弓投影。

静脉角(venous angle):同侧的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在胸锁关节后方汇合形成头臂静脉,汇合处形成的夹角称静脉角,是淋巴导管注入静脉的部位。右侧注入的是右淋巴导管,左侧注入的是胸导管。

静脉瓣(venous valve):静脉管壁内成对的形如半月状小袋,袋口向心,利于血液回流,防止其逆流的结构。人体凡受重力影响较大,血液回流困难的部位,静脉瓣较多。

奇静脉(azygos vein):是胸部静脉的主干。起于右腰升静脉,经右膈脚后方和第12胸椎的右侧进入胸腔,在食管后方沿胸椎体右前方上行至第4胸椎体高度,弓形向前跨过右肺根的上方,注入上腔静脉。收集右侧肋间后静脉、食管静脉、支气管静脉及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的血液回流。是沟通上、下腔静脉的重要通道之一。

肘正中静脉(median cubital vein):粗而短,变异较多,斜行位于肘部皮下,常连接头静脉和贵要静脉,并收纳前臂正中静脉,临床常经肘部浅静脉作药物注射、输血或取血。

                        第十章 淋巴系统

乳糜池(cisterna chyli):由于肠干收纳了来自小肠消化吸收的含有脂肪颗粒的淋巴,呈白色,称乳糜,因而汇合处的膨大称乳糜池。常位于第12胸椎至第一腰椎的前方。

胸导管(thoratic duct):是全身最大的淋巴管,起始部由左、右腰干和肠干汇合而成。自乳糜池上行,注入左静脉角。收集两下肢、腹部、左上肢、左胸部和左头颈部的淋巴,约占全身3/4部位的淋巴回流。

右淋巴导管(right lymphatic duct):为一短干,由右颈干、右锁骨下干和右支气管纵隔干汇合而成,注入右静脉角,其收集右上肢、右胸部和右头颈部的淋巴,约占全身1/4部位的淋巴回流。

脾切迹(splenic hilum):脾上缘锐利,向前上方,并有2~3个深陷的脾切迹,是触诊时辨认脾的标志。

瞳孔(pupil):虹膜中央的一圆孔。在弱光下或看远处时,瞳孔开大,在强光下或看近处时则瞳孔缩小,以调节进入眼球内的光亮。

睫状体(ciliary body):是眼球壁中膜的最肥厚部分,位于虹膜和脉络膜之间。睫状体内有平滑肌,称睫状肌(由副交感神经支配),该肌的收缩和舒张,可调节晶状体的曲度。睫状体可产生房水。

视神经盘(optic disc):在视网膜内面,于视神经起始处有一直径为1.5mm的白色圆盘状隆起,称视神经盘,其中央有视网膜中央动、静脉出入,此处无感光细胞,故称盲点。

黄斑(macula lutea):在视神经盘的颞侧稍下方约3.5mm处,有一直径为2mm的黄色圆形区域称黄斑,活体呈褐色或红褐色,其中央有一凹陷称中央凹,此区无血管,感光细胞最为密集,是感光最敏锐的部位。

眼房(chamber):位于角膜和晶状体、睫状体之间的间隙,被虹膜分隔为眼前房和眼后房。

咽鼓管(auditory tube):是连通鼻咽部与鼓室的一条管道,可分为两部:前内下2/3为软骨部,以咽鼓管咽口开口于鼻咽部侧壁;后外上1/3为骨部,以咽鼓管鼓室口开口于鼓室前壁。其作用为通咽腔和鼓室,保持鼓膜内外压力的均衡,以利于鼓膜的振动。当鼻咽部炎症引起咽口阻塞时,鼓室内的空气逐渐被吸收,内压下降,鼓膜内陷而影响听力,并伴有耳痛。小儿的咽鼓管较成人短而平,接近水平位,故咽部感染易经咽鼓管侵入鼓室而致中耳炎症。     

壶腹嵴(crista ampullaris):在骨壶腹处膜半规管有相应的膨大称膜壶腹,其壁上有的上皮隆起为壶腹嵴。它是位觉感受器,能感受头部旋转变速运动时的刺激。 

螺旋器(spiral organ):位于基底膜上,又称Corti器,为听觉感受器。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