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警方处置医院冲突事件舆情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医患冲突事件 上海警方处置医院冲突事件舆情研究

上海警方处置医院冲突事件舆情研究

#上海警方处置医院冲突事件舆情研究|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4月28日后,该事件再无新进展曝出,主流媒体和自媒体开始集中发声。梳理这些声音可以看出,《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将关注视角着重放在对事件的反思上来,指出互相理解并换位思考有助于化解矛盾。对于事件中涉事医生、警察的表现,一些媒体在复盘事件的基础上进行了评价。例如,《北京青年报》评论认为,提倡“尊医重卫”,医务人员更应该遵法守法、自尊自重。微信公众号“中央政法委长安剑”评论指出,在处理这起医患纠纷后,执法者不仅能够在执法中“挺直腰板”,还能在各种繁杂的声音中“俯下身子”倾听。同时,针对事件中反映出的医院管理薄弱导致医生冲在医患纠纷第一线的情况,华龙网、经济观察网等媒体呼吁,发生医疗冲突或纠纷时,应由医院安保职能部门协助调解矛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也是处理突发事件的该有的应急觉悟。而不是像仁济医院纠纷一样,因为管理混乱,安保人员缺位,任由事态扩展到报警这一步。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自媒体文章依然在微信朋友圈中被营销号热传,包括“丁香园”的《为什么说“仁济医院事件”发生是必然?》、“剑圣喵大师”的《被胡歌、王思聪点赞的赵晓菁医生,你可知罪?》等。这些文章或将话题引入对医疗制度和医患关系的深层次讨论,或与人性善恶关联,引发较多网民跟帖讨论。

4月30日,一篇题为《“上海仁济医院医生被铐”事件后续?上海各大医院不再允许加号,一律预约》的文章在网络热传。文章称受此事影响,上海华山医院等开始取消加号,一律预约。网民情绪再次出现波动,认为“坏人做了坏事反而害了普通大众”。不少网民还对相关医院在管理机制未完善的情况下,简单粗暴停止加号表示不满。之后,舆情热度逐步下降。

截至5月9日12时,相关新闻报道1900余篇,相关微博38.9万条,微博话题“#仁济医院赵晓菁事件#”阅读量7.4亿,微信公众号文章4900余篇。

舆情解析

上海仁济医院事件中,涉及医生、患者、警察三方,各方背后均不乏支持者。这种复杂的关系使得事件在爆发伊始就吸引舆论注意,随后在网络意见领袖的扩散下形成全国性舆情,而警方在其中略显僵化的处置则致使舆情持续发酵。

1. 多重复杂关系叠加带动多话题讨论

在这起事件中,主要存在三对关系:医患关系、医警关系及警民关系,代表了社会中的三个群体:医生、警察、患者,背后都代表了相应群体。因此事件发生后,公众不禁产生疑问:患者有没有无理取闹?医生是不是不负责任?警察有没有执法不当?在事实不清、真相不明的背景下,这种多重且复杂的关系叠加带来的多个话题讨论点,导致舆论迅速站队并产生争议。值得注意的是,在“医患矛盾”“警方执法”等老生常谈的话题中,医生、警察的形象被固化为专业、强势,公众常常很自然地将责任归咎为医生执业不规范或警方执法不当,但随着事件的发展,医警纠纷凸显成为公众讨论的核心话题,而作为导火索以及责任主体的患者行为所引起的讨论热度则黯淡很多。

2. 意见领袖发声扩散推高舆情热度

美国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所提出的“两级传播理论”指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通常是通过从大众传媒流向权威性与代表性的人物,然后由意见领袖流向不太活跃的地方。在上海仁济医院事件中,意见领袖的传播作用对推高事件热度起到了关键作用。首先,在事发初期,“一个有理想的记者”一篇带有倾向性的文章在传播事件之余成功挑动起舆论情绪;随后,知名演员胡歌一篇微博声明,使得该事件的曝光度急速上升;知名媒体人、医学界大V等其他网络意见领袖的转载传播,不仅推动了信息快速扩散,更对舆论倾向形成强大支持,使得网民对警方的质疑短时间内达到顶峰。

3. 警方处置略显僵化刺激舆情持续发酵

在这起事件中,就诊秩序混乱是造成医生和患者发生冲突的重要起因,而涉事医院安保力量的薄弱,使得警方需在短时间内平息事态来保障医院的就诊秩序。因此,警方在处警后先口头传唤再强制传唤的处置措施并未违反规定。然而舆论之所以将矛头从医患纠纷转向医警纠纷,在于处警的民警较为机械地按照法律条款采取了强硬措施,既没有照顾到现场还有大量病人急需就诊的实际,也未寻求医院方面的支持来平复涉事医生情绪。此外,警方在事后通报中偏向对自身执法行为进行辩解,其说法与现场流传视频及明星微博声明内容有较大出入,也使得公众对警方处置措施的合规性产生质疑。如果没有后续澎湃新闻对警方和医生的追踪采访,这种质疑可能还将持续下去。

舆情建议

上海仁济医院事件是一起典型的因医患纠纷引发的舆情,警方在处置过程中的经验不足刺激了舆情持续发酵。在这类涉医舆情中,多是基层民警参与处置,其处置方式方法直接决定了舆情走向。因此,法制网舆情中心(ID:fzwyqzx)在复盘此次事件的基础上,提出三点舆情工作建议。

1. 现场处置还需做到换位思考

在这起舆情事件中,舆情之所以能够较快降温,在于涉事警方和医生各自表达出了歉意和退让。双方冷静下来后的反思,让对方乃至舆论看到,如果一开始就换位思考互相理解,这起冲突事件本可以避免。经验表明,在依法处置的前提下,警方需注意避免用“无错无过”的简单操作来应对所有涉医类舆情。也就是说,警方在处置此类事件时,要跳脱出自身所处位置,从社会整体利益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处置才能促使事件迅速解决和舆情降温。这就需要执法者对具体事件进行具体分析,一方面要对处置的现场环境有所重视,另一方面要学会进行换位思考,让当事人、现场群众乃至舆论看到,执法者既能公正执法、不偏不倚,也能让执法行为更有温度、更显人情味。

2. 警情通报切忌空讲道理不讲事实

在涉医类舆情中,除了现场处置外,警方还需要跟进事件通报来形成舆情处置的闭环。而这种通报应该力求避免“走过场”,尽可能还原警方在现场所掌握情况。需要注意的是,跟进通报应是对事件全貌进行呈现,在事件疑点尚未完全清晰的情况下,需要多搜集包括完整现场视频、涉事双方本人的讲述、第三方目击者的证言等等,形成完整证据链条后再进行通报。切忌在情况不明时就作出定论,尤其是该结论与舆论已有倾向存在较大反差,以免刺激舆情反弹。

3. 构建联动机制寻求解决合力

涉医类舆情与其他舆情相比,其特殊之处在于发生在医院这一特定环境中。警方处置时,不宜轻易越过医院方面去直接面对医生和患者,而需要借助医院方面的力量形成联动处置机制。如果这一机制能够有效建立起来,一些因误会产生的医患纠纷可能会得到妥善解决,更不会延伸至警方执法环节。此次上海仁济医院冲突事件中,舆论讨论也有所涉及,并建议警方在医院的安保力量建设、医院诊疗秩序建立上给予支持,从而将舆情隐患降至最低。

来源:法制网舆情中心(ID:fzwyqzx)

独家原创作品 转载或引用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分析师:车海星 、特约研究员 赵峰

ID:fzwyqzx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