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孝亭教授关于“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理解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区域地理包括什么 袁孝亭教授关于“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理解

袁孝亭教授关于“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理解

2024-06-24 05: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袁孝亭教授关于“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理解

热度 1已有 1954 次阅读2019-1-18 10:53 |个人分类:学习研讨|系统分类:教育教学

2019年的1月7号到9号,有幸参加了山西省培举办的“基于核心素养的地理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为期一天半的理论加听课,虽忙碌但充实。东北师大袁孝亭教授关于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现场报告,使我对核心素养从仅仅是一个概念到有了深刻认识,不再觉得核心素养是一个空中楼阁。而三位老师的精彩课堂也给我们以后基于核心素养的地理课堂教学提供了方向,收获满满,收益颇深。

一、对区域认知的理解

袁教授提出区域认知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区域的方式认识”,二是“对区域本身的认识”。

1、区域认知是一种思维方式,即面对极其复杂的地球表面,通常将其分类成可以处理的各个部分分别加以认识的方式,其基本价值在于使地球表面无限的多样性井然有序。简言之,“用区域的方式认识”就是面对极其复杂的地球表面,通过划块或划区来加以认识。

这对于我们地理教学就要求做到:将区域认知视为一种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同时要善于创造情境和机会,让学生体会划区是认识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将认识对象,置于特定空间加以认识的意识、习惯和思维方式。

2、“对区域本身的认识”,就是对某区域的认识。

主要认识内容包括。:筛选区域特征,比较和揭示区域差异,发现区域之间的关联,评价区域开发的条件与方式,探讨区域协作和交流的机制,总的价值追求是着眼总结地理事物和现象潜在空间秩序与空间规律。

同时,要关注格局与过程耦合。格局是认识世界的表观,过程是理解事物变化的机理。就格局而言,可以从大小,形状数量类型和空间组合上来进行描述;,就过程而言,可以分为自然过程(例如元素和水分的分布与迁移、物种的分布与迁徙、径流与侵蚀、能量的交换与转化等)和社会文化过程(例如交通、人口、文化的传播等)

关于区域认知,袁教授还提出了五个地理学科思想:

1、划块结合方位。面对极其复杂的地球表面,将其分类成可以处理成各个部分即划块的思想。区域就是地球上显示了重要元素的内部一致性与周围地域的外部差异的地方。划区方便对空间的概括,旨在使地球表面无限的多样性井然有序。

2、总体扫描加局部聚焦。先整体分析,再局部描述特殊区域。

3、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对于学生来说是极其困难的。关于参照物的选择,袁教授给了这么几个参考:纬度、海陆位置、重要的地理界线等等。

4、关注区域尺度,要有尺度的思想。大尺度区域注重概括性的、一般性的规律;小尺度区域关注细节、特殊区域。在审题时,应该注重大小尺度的互相转化。

5、形状识别和归纳。 地理空间研究的基本内容就是地理事物在空间中的分布形态,分布方式和分布格局。

    总的来说,区域认知的角度,就是要求我们要从空间的视角看问题,具体包括从划块与尺度的角度观察认识世界;,从空间位置关系的角度观察,认识世界;从空间分布格局的角度观察,认识世界;从空间联系的角度观察、认识世界;从空间动态演变的角度观察,认识世界。

二、对综合思维的理解

综合思维就是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思维。有两个重要的维度需要把握:如何拆分和如何综合?

综合建立在分析的基础之上。其核心是对地理综合体即认识对象进行拆分(分解)。地理分析是地理综合的基础,没有分析或分析不够,都难以形成真正的地理综合。这就要求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培养综合思维,不能为了综合而综合,要教会学生地理分析,是培养综合思维的基础。其关键问题是如何教会地理拆分(分解)。

地理拆分的主要内容包括:

1.地域拆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地域单位。不同地域内地理现象,地理要素的特征以及地理过程的性质和强度都有明显差异,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拆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块或者区,拆分后先对组成整体地域的各低级地域单位进行分别进行研究,为进一步综合整体特征奠定基础。

2.要素拆分: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等。各个要素具各自的性质、特点以及作用的方式和强度,对不同要素组份的进一步拆分,达到对地理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敏感性。

3.过程拆分:自然地理过程,人文地理过程,人地相互作用过程等。

   总之,对地理过程的拆分,要注意要素和过程的相关综合法。一般先把联系更为密切的近缘要素,作为一个双元相互作用系统进行相关。例如研究土壤与植被的关系,地形与气候的关系,水文与气候的关系等,然后进行各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多元相关,相对而言,双元相关是一种较低层次上的综合,而多元相关则是较高层次的综合。

还要注重动态综合法。。时段分析仅仅是某一时段内地理要素或现象的研究,因此需要把时段分析的结果置于整个时间发展序列中,进行动态综合研究,研究地理现象和事物的前后承袭、演替关系和时间变化节律。这样不仅可以追溯它们的发生发展过程,更加深刻的认识现状特征,而且可以预测将来的演变趋势,为人类更加合理的利用保护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三、对一线教师教学的指导。

1、袁教授在讲座过程当中,提醒我们一线教师,带着问题进行相关文献的针对性阅读,从中体会答某类题的一般性的方法与规律。

做一线地理教师,要用地理眼光认识世界,用地理的思维思考问题,会使用地理工具辅助认识思考及表达,能秉持正确地里观看世界,思考世界,表达交流。简要概括就是会看,会想,会做,秉持正确的地理观。

会看即空间思维能力,会想即综合思维会做,也就是地理行动力,包括方案的设计,对问题的建议等;秉持正确的地理观,也就是人地协调观。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核心素养的几个方面。

2、在我们平时教学过程当中,基本原理与方法永远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也就是关注地理核心概念(主题)。

3、从区域认知的角度看地理从空间看什么即可得出核心概念:

在哪里?---位置分布。

是什么样子?---特征与差异。

为什么在那里?---地理因果关系。

什么时候发生的?---地理过程。

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影响和意义,即地理联系。

怎样使它有利于自然环境和人类?---人的关系。

4、知道了“从地理空间看什么”梳理出了地理的核心概念,那么“地理如何看空间”,也就是“地理方法论”的问题了,也就是我们要时刻关注并贯穿课堂教学的五个地理思想了。

收藏分享邀请 举报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