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一首诗刻在回銮碑上,宰相寇准书丹,见证宋辽“澶渊之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北宋澶渊之盟历史故事简介 宋真宗一首诗刻在回銮碑上,宰相寇准书丹,见证宋辽“澶渊之盟”

宋真宗一首诗刻在回銮碑上,宰相寇准书丹,见证宋辽“澶渊之盟”

2024-03-28 06: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前方告急的文书一夜发来五次。率相寇准一律扣押不予上报,别的大臣报告宋真宗,真宗大惊。询问寇准,寇准说转危为安的唯一办法是御驾亲征。大臣们个个谈“辽”色变不敢言战。真宗也一时拿不定主意。不得不请大臣们讨论对策。

寇准

由于京师开封离前线太近,一位江南大臣建议真宗到南京躲一躲,而一位四川籍的大臣提出请真宗到四川最安全。寇准坚决反对,他认为“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贼自当去。”皇上如果逃离京师势必“人心崩溃,贼乘势深入”,江山必不可保。真宗勉强同意到靠近前线的黄河边视察一下。寇准认为皇帝如不过黄河深入前线,人心不稳,敌军气势也得不到威慑,必然不能取胜。何况,前线有守军抵挡,援军又不断开来,皇帝安全没有问题。

寇准

寇准为了争取支持,请一位将军表态。将军慷慨陈词,表示愿为国家献出生命,并对真宗说,陛下不过黄河,前线军民人心涣散,怎能保卫国家!又对那些反对主战的大臣说:你们靠舞文弄墨取得高官,现在大军压境,还反对抗战,你们有本事为什么不写一首足以退敌的诗呢?真宗不得已这才决定亲征。渡过黄河后,“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惊,不能成行”。真宗把前线指挥大权交给寇准。寇准“承制专决,号令明肃,士卒喜悦”。辽军数千骑围城,寇准沉着迎敌,指挥掩杀,“斩获大半”,辽军撤退。

宋真宗

相持十余日,辽军又来攻击。寇准设下埋伏,用强弩射死辽军前敌总指挥,辽军不敢再战,提出议和。寇准不答应,要求契丹必须向北宋称臣,并献出占据的幽州等地。可是,宋真亲厌战,又有人向他进言,说寇准拥兵自重,要真宗警锡。寇准迫于压力,只好同意签定“檀渊之盟”。《回銮碑》的碑文就是宋真宗在班师回京时写下的。全诗如下:“我为民忧切,戍车暂省方。旌旆明夏日,利器莹秋霜。锐旅怀忠节,群凶窜北荒。坚冰消巨浪,轻吹集嘉祥。继好安边境,和同乐小康。上天重助顺,回旗跃龙骧。”诗里说,自已怀着为民解忧的愿望御驾亲征,讨贼的大军兵多将广、武器精良,尽忠尽节的雄师劲旅,把敌人打得落荒北窜,如同坚冰压倒巨浪,春风吹来吉祥;边境和平,军民安康正义自有天相,凯旋之师浩浩荡荡。

皇帝志得意满,寇准却接连遭殃,先后被贬为通州司马、雷州司户参军和衡州司马,最后抑郁而死。宋真宗晚年仍念念不忘寇准,曾问左右:“吾目中久不见寇准也?”左右不敢告知真相。真宗临终说:只有寇准是可以依托的。可惜真宗死后第二年,寇准也死了。

对于《回碑》,一向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认识:一种认为北宋打了胜仗,却又每年向辽输银10万两、绢20万匹,属于屈辱和约;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和平条约,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濮阳行政专员兼濮阳县县长丁树本复立的《契丹出境碑》的碑文中就这样认为:“澶渊一役,实定宋中叶对外和战之局,中原赖以久安凡百余年。”

收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