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级”的珍稀动物,你知道几个?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北京有什么独特的动物 “国宝级”的珍稀动物,你知道几个?

“国宝级”的珍稀动物,你知道几个?

2024-06-08 07: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国宝级”的珍稀动物,你知道几个? 图集

    “古朴国宝”大熊猫、“仰鼻蓝面”金丝猴、“东方之珠”朱鹮、“雪域喋血”藏羚羊、“高原神鸟”黑颈鹤……由于环境污染、人类猎捕、栖息地减少等原因,它们一度濒临灭绝。今天,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日,请守护它们,让人类不孤单。

    朱鹮

    朱鹮古称朱鹭,系东亚特有种。中等体型,体羽白色,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羽冠,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常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但由于环境恶化的影响,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1981年中国科学家在陕西发现7只野生朱鹮种群,至2014年,中国朱鹮种群数量也仅增至2000多只。

    扬子鳄

    扬子鳄被称为中国特有的“活化石”,是世界上最小的鳄鱼品种之一,也是全球23中鳄类中最为濒危的种类之一。它在扬子鳄身上,至今还可以找到早先恐龙类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其对于人们研究古代爬行动物的兴衰和研究古地质学和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已经把扬子鳄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严禁捕杀。目前野生扬子鳄的数量不足200条,其中约有40条为成年扬子鳄。安徽宣城建有世界上唯一的扬子鳄保护区——宣城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雪豹

    雪豹原产于亚洲中部山区,中国的天山等高海拔山地是雪豹的主要分布地。其皮毛为灰白色,有黑色点斑和黑环,尾巴长而粗大,有“雪山之王”之称。雪豹处于高原生态食物链的顶端,亦被人们称为“高海拔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气压计”。但由于非法捕猎等多种人为因素,雪豹的数量正急剧减少,现已成为濒危物种。据统计,中国目前仅分布着2,000~2,500左右的雪豹。

    大熊猫

    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的大熊猫,被誉为“中国国宝”,据悉,截至2018年11月,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为548只。2018年共繁殖大熊猫36胎48只,存活45只,幼仔存活率达到93.75% 。而野外调查显示,我国大熊猫野生种群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1114只增长到目前1864只。大熊猫现存的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

    金丝猴

    以浆果、竹笋、苔藓为食,亦喜食鸟蛋等肉类的金丝猴常群栖高山密林中。现有缅甸金丝猴、川金丝猴、滇金丝猴、黔金丝猴、越南金丝猴5类珍稀品种,均列为红色物种名录濒危品种。其中除缅甸金丝猴和越南金丝猴外,均为中国特有的珍贵动物。现今中国的金丝猴多分布在四川、陕西、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华南虎

    华南虎亦称“中国虎”,以草食性动物野猪、鹿、狍等为食,是中国的十大濒危动物之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列为红色物种名录濒危品种。华南虎曾几乎遍布中国各个林地,数量也最多。其分布远除华南以外,还包括华东、华中、西南的广阔地区,甚至陕南、陇东、豫西和晋南等个别地区亦曾发现过。但如今,野生华南虎在全中国都未找到确切存在的证据,专家认为,其已灭绝。截至2010年10月,全世界人工饲养华南虎数量也仅有110只左右。

    黑颈鹤

    黑颈鹤,大型涉禽,是世界上唯一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被藏族人民称为“高原神鸟”。其常栖息于海拔2500-5000米的高原的沼泽地、湖泊及河滩地带,主要以植物叶、根茎、荆三棱、块茎、水藻、玉米、砂粒为食。主要分布于中国西藏、青海、甘肃和四川北部一带。

    藏羚羊

    藏羚羊被称为“可可西里的骄傲”,其常栖息于海拔4600-6000米的荒漠草甸高原、高原草原等环境,尤其喜欢水源附近的平坦草滩。曾经藏羚羊的数量达到百万只之多,但因其在20世纪最后20年遭遇大量偷猎,数量急剧下降,1995年全西藏也只剩5万多只。多年来,西藏加大了对藏羚羊的保护,严厉打击非法捕杀藏羚羊犯罪活动,加强法制宣传和执法力度,使西藏境内藏羚羊种群数量至2014年数量已近30万只。2016年9月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布,将藏羚羊的受威胁程度由濒危降为易危。

    褐马鸡

    褐马鸡,是中国特产珍稀鸟类,曾在中国广泛分布,范围可能包括华北、东北、西北,甚至长江以南,而主要分布于华北的广大地区,分布区大而连续。但由于过度猎捕、栖息地的破坏和人类经济生活的影响,目前我国现存的野生褐马鸡数量在17900只左右,仅分布于中国河北西北部小五台山、山西西北部宁武县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 【纠错】 责任编辑: 陶玉莲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