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发展"拉面经济"的调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化隆县拉面经济 海东发展"拉面经济"的调查

海东发展"拉面经济"的调查

2024-07-17 03: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走出山门 跳出农门 跨进城门 海东农民牵手“拉面经济”

  青海新闻网讯 在海东地区年输出的40万劳务人员中,每7人中就有一人在沿海城市从事拉面餐饮业。今年以来,海东的“拉面经济”在沿海地区呈燎原之势,仅3月份,平均每天有15家海东人的拉面馆在沿海城市开业。   另据调查,春节前后,每天在全国各地寻找铺面的海东农民千人以上。到今年4月份,海东农民在全国各地开办的拉面馆已达8000多家,四年净增6000家,从业人员超过6万人。“拉面经济”已经成为海东劳务输出的最大“亮点”。对此,4月7日,省委书记赵乐际专门作出批示说,海东农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了“拉面经济”,使大批贫困农民走出山门、跳出农门、跨进城门,不仅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而且开阔了眼界,转变了观念,换了个活法,具有重要意义。要求有关部门要因势利导,在培训、转移、减少农牧民上给予更多的关注、投入和帮助,切实为他们排忧解难。

  目前,从东北的大连沿万里海岸线至广西北海,在京广、京九铁路沿线,以及西宁至上海一线,每到一地,我省海东农民经营的拉面馆的牌子随处可见。尤其是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和福建、山东等沿海发达地区,海东农民以经营拉面为主的餐饮业发展势头迅猛。目前,化隆回族自治县农民在珠江、长江两个三角洲地区开办的拉面馆在2500家以上;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农民在深圳、珠海、上海、北京开办的拉面馆在800家以上;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农民在深圳、上海、北京开办的拉面馆近1000家;以经营“石壁面片”而小有名气的平安农民也开始向沿海城市进军。

  这些拉面馆户均年纯利润都在8万元以上,高的甚至在百万元以上。在上海经营拉面馆的化隆农民马福海一人就经营13家拉面馆,他从化隆带到上海的从事拉面经营的亲戚朋友多达130多人,年经营额达130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至少有5.5万贫困农民通过拉面餐饮业实现了脱贫致富。

  针对“拉面经济”发展前景广阔的情况,海东地委、行署决定全力把这一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海东地委书记周建新说,今年要争取再增加2000家拉面馆,达到1万户以上,从业人员达到8万人,在今后的三年中,全区在外经营的拉面馆要达到2万家,每3名劳务人员中要有一名直接从事“拉面经济”的农民。(作者: 洛桑)

    8000家拉面馆与60000贫困农民:海东发展"拉面经济"调查

  青海新闻网讯 从大连沿万里海岸线至广西北海,在京广、京九铁路沿线,从西向东由西宁至上海一线,每到一地,海东农民经营的拉面馆随处可见

  劳务收入已成为海东农民现金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劳务经济成为海东农民脱贫致富的一项支柱产业,劳务输出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新的亮点,而且发展势头良好。2004年海东地区共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40.8万人(次),劳务收入达到10.5亿元,劳均达到2573元。 这其中,“拉面经济”的发展势头更是迅猛,目前,在海东全区的40万农民工大军中,每7人中就有一人从事“拉面经济”。自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化隆回族自治县农民韩录、马乙卜拉、冶二买等到厦门创业经营,开办西北清真拉面馆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到2004年,走出山门的海东农民在全国近百个城市开办了8000家拉面馆,带动了海东地区6万多贫困农民脱贫。

  起始于化隆县的“拉面经济”不但在本县创出了品牌,打开了局面,形成了规模,激发了化隆农民创业经营的热情,而且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在一批批化隆拉面馆成功立足于沿海地区之后,民和、循化、平安、互助、乐都等县的少数民族群众也纷纷外出创业经营,开办拉面馆。尤其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及福建、山东等沿海省市发展势头迅猛,拉面馆及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仅化隆县农民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厦门等地开办的拉面馆有2500家左右。民和县农民在深圳、珠海、杭州等地开办的拉面馆在800家以上。循化县农民在深圳、上海、北京开办的拉面馆近1000家,仅北京市区内就有近400家。

  目前,全区在沿海和内地各大城市开办的8000多家拉面馆中,来自化隆县的就占一半,其他各县也已占到一半左右。

  今年3月份,海东农民每天平均在这些地区新开业的拉面馆就有15家左右。春节前后农闲时间每天有近千人在全国各主要城市寻找地点,选择铺面。据对广州、深圳两市的调查,春节前后,每天前来寻找地点、铺面的达200多人。从已开办的拉面餐馆的整体经营状况看,除极个别餐馆因所处的市口不好及经营不善而亏损外,绝大多数餐馆经营状况良好,年营业额达1300多万元,年利润达到300万元左右。目前全区每年从“拉面经济”得到的劳务收入已达4亿元以上,占全区劳务总收入的38%。同时,“拉面经济”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牛羊肉、面、油、蛋、菜、物流配送等。仅对广东地区的调查,拉面馆每年需要的清真牛羊肉就在2万吨以上,而这些拉面馆如果都从青海调运牛羊肉,对青海畜牧业发展无疑是一个有力的拉动。

  “走出山门,跳出农门,跨进城门”———众多的海东贫困农民从事拉面营生,不单单是挣到了一些钱,更重要的是开阔了眼界,转变了观念,闯出了市场,创出了品牌,形成了规模

  ———挣了票子。从这些拉面馆经营状况看,大致可以分这样几类:拉面馆每日营业额在2000元以上的占5%,即户均月纯收入在3万元左右;每日营业额在1000元以上的占40%,即户均月纯收入在1.5万元左右;每日营业额在500元以上的占50%,即户均月纯收入在5000元左右;5%左右的拉面馆由于所处市口和自身经营不善等原因,持平或亏损。凭借国家政策优势、经济发展和沿海城市巨大的市场需求,海东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大显身手,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内便脱贫致富增加了收入。据了解,到沿海城市创业2至3年的农民,大多数都有10万元以上的自有资金,有的高达百万元以上。

  ———换了脑子。通过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锻炼,解放了思想,提高了素质,经营头脑和管理水平大大提高,一些挣了钱的拉面馆经营者,不再仅仅满足于小打小闹式的经营,都想使自己的经营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都想搞一些档次更高的饭店,如广州的苏索里么乃、上海的马福海、北京的王胜等经营的餐馆和深圳的中发源连锁店都有了一定的档次。现在已经有人准备向韩国、日本,和我国台湾、香港、澳门及东南亚地区发展。

  ———拓宽了路子。一是每个拉面馆至少带动了7至12人,而且好多面匠和“跑堂”干了2至3年后,有了积累和经验后就纷纷自立门户,当起了“小老板”;二是一家拉面馆在当地站稳脚跟后,以此为基地,经营者便想办法把亲戚、朋友带出来开餐馆。如广州的苏牙古拜,上海的马福海等人把自家兄弟姐妹带出来开餐馆,其中马福海已经从家乡带出来了130多人。在化隆、循化、民和等县的一些村,出来开办餐馆的人数达70%。三是带动了牛羊肉行业的发展,拉面“经济”的发展,使广州、深圳、厦门、上海等地的清真牛羊肉配送业应运而生,目前广州有5家、深圳有3家、厦门4家、上海4家,如化隆县牙什尕镇马英虎和另外一名老板在广州、中山开办的牛羊肉商行,年供应牛羊肉量分别达到5000吨、2000吨,纯利润在百万元以上。

  ———创了牌子。2004年以前,海东农民开的拉面馆都以兰州拉面、西北拉面、新疆风味做招牌拉生意。2004年,化隆县政府设计注册了“化隆牛肉面”品牌,目前广州已有30多家、深圳20多家餐馆打出了“化隆牛肉面”的招牌,在厦门,一提起拉面,几乎每一名市民都知道是来自青海省化隆县。

  ———育了孩子。这些外出创业的人,大多没有文化,他们深感没有文化的苦处,现实迫使他们注重文化教育,一些人花高价让子女进私立学校就读,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们都说培养好子女,才是真正的财富。如广州的赵鸿、上海的马福海和厦门的许多经营拉面馆的农民都把子女送到当地的中小学就读。仅在广州,化隆籍的中小学生就有114名,厦门也有70多名。全区务工人员子女随父母在外地上学的有近千人。

  沿海城市以大都市的宽广胸怀接纳了来自青藏高原的贫困群众,使他们的勤劳和一技之长有了用武之地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清理和取消了农民进城就业的一切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的限制,出台了很多优惠和扶持政策,使广大农民进城务工不受约束,凭一张身份证就能闯天下。海东拉面产业也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得到了迅速发展。

  对于来自青海海东的这些贫困群众,上海、广州、厦门、深圳等城市,以大都市的宽广胸怀接纳了他们,使他们的勤劳和一技之长有了用武之地。上海市就明确响亮地提出:“上海是全国人民的上海”,任何人都可以在这里谋求发展。这些城市的包容性的确很强,对国家的扶贫政策和民族政策执行得非常到位,对众多的海东拉面馆给予了特殊的优惠,绝大多数城市除卫生费等必须上交的费用外,国税、地税、工商管理费等能减免的全部予以减免。许多拉面馆证照办得不是太齐,但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给予了充分谅解,只是说服教育,没有强求办证。特别是各地的民族宗教部门主动做少数民族群众的“娘家人”,对来自青海搞经营的少数民族群众实行全方位跟踪服务,解决了很多困难和问题。

  “拉面经济”迅猛发展,目前沿海地区的拉面匠奇缺,“拉面经济”所提供的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因势利导,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迫在眉睫

  发展以“拉面经济”为重点的劳务经济,已成为海东地区促进农民增收,实现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最直接、最有效、最快捷、最现实的形式 ,而加强农民工的培训,尽快使更多贫困农民投入这一新兴的产业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据调查,以目前的发展势头,2005年,在沿海地区,海东农民开办的拉面馆还可增加2000家,拉面馆总数至少超过1万家,从业人数超过8万人。拉面“经济”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由此带来的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在沿海地区各大城市,拉面匠奇缺,常常发生几家拉面馆为了争夺一名拉面匠而竞相抬高工资的现象,拉面匠的平均月工资从一年前的800元增加到现在的1200元。例如,去年,化隆县新培训的20名拉面匠应约前往广州市务工途中,就被在南京经营拉面馆的老板们“截”走。为此,海东地委、行署提出,各级政府一定要把拉面匠培训作为“阳光”工程和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主要任务来抓,采取就地集中培训和走出去到拉面馆现场培训等多种形式,培训一个,成功一个,输出一个。近期,海东地区6县准备集中培训拉面工1万名,以供市场急需。(作者:洛 桑 )

    青海日报评论员文章:跳“三门”奔富路

    今天本报刊发了有关海东农民大力发展“拉面经济”的一组报道,细读之,我们不仅获得了八千拉面馆使六万农民腰包鼓起来的信息,更是为海东农民敢于走出山门、跳出农门、跨进城门的勇气肃然起敬,为他们走出的这条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击节称赞。

  长年生活在偏远、冷僻山村的海东农民,与贫困叫板,远走他乡,来到举目无亲的大都市,在改变贫困命运的同时,更要适应繁华喧闹的环境。适者生存。这需要忍耐,需要胆识,出门在外的海东人做到了。

  经营餐饮业,苦大利薄,如没有坚忍不拔、认准了的道一直往前走的劲头,只能落败而回。强者生存。这需要勤劳,需要吃苦,出门在外的海东人也做到了。

  不仅如此,海东农民通过跳山门、奔富路,大力发展“拉面经济”,开阔了眼界,转变了观念,换了个活法。一方面转移了劳动力,自己走上了富裕路,另一方面,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淘得“第一桶金”后,有的带领更多的人出去闯世界,有的回来开店办厂、投资置业,为家乡的脱贫致富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拉面经济”给了我们很多启示。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做好“三农”工作,我们一定要尊重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在尊重农牧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上要更加注重因势利导,只要是农牧民有积极性的、在实践中检验又切实可行的路子,我们都要大力支持、积极引导、鼎力相助。

  不论是发展“拉面经济”,还是发展其他的劳务经济,关键是要有技术和专长,这样才能带动更多的贫困农牧民走上富裕路。我们要按照市场需求,在培训农牧民、转移农牧民、减少农牧民上,给予更多的关注、投入和帮助,切实为他们排忧解难,培养更多的拥有一技之长的劳务大军,去省内外纵横驰骋。

  昔日务劳土地的海东农民,今日凭一技之长,硬是在全国主要城市“拉”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着实让人喜悦和叫好。但愿海东的“拉面经济”越做越大,让拉面牵着更多贫困农民的手,一起走上富裕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