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学《易经》:《说卦传》第一至六章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劳动感受10字及成果感悟 轻松学《易经》:《说卦传》第一至六章

轻松学《易经》:《说卦传》第一至六章

2023-12-03 11: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桡万物者莫疾乎风,燥万物者莫熯乎火,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

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

【解读诠释】

《说卦传》章节划分按朱熹《周易本义》。

【第一章】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白话】

从前圣人创作《易经》的时候,诚静的祷告神明,从而发明用蓍草揲筮的方法求卦,采取天的“三”数和地的“两”数而建立阴阳奇偶数,然后观察阴阳的变化而建立卦画,发挥卦中刚柔的属性而产生各爻的变化,然后协合顺承神道卦德,理清爻象大义,能穷极爻义之理而尽究人性,以此通达于天命。

【解读】

《说卦传》第一章,与《系辞上传》第十一章意义相近: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

李守力按:

神为道之体。蓍数为道之用。阴阳而立卦,显道之德。刚柔而生爻,显德之义。卦德爻义,彰显人之心性,尽性则知天。

“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自幽至显,此君子学《易》明德之次;“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自显至幽,此君子用《易》成道之次。

程子伊川曰:“理也、性也、命也,三者未尝有异……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二程集》)

○昔者圣人之作《易》:

作《易》圣人:伏羲,神农,黄帝,以至于文王。

○幽赞于神明而生蓍:

程子曰:“幽赞于神明而生蓍”,用蓍以求卦,非谓有蓍而后画卦。

筮法成卦不一,有上古自然数筮法,有连山筮数,有归藏筮数,有《周易》大衍之数五十。郑樵曰:“连山用三十六策,归藏用四十五策,周易用四十九策。”无论哪一种筮法,都以幽赞于神明为根本。幽,言神不可见;赞,言祝而通,故通神而明德。

○参天两地而倚数:

正义曰:先儒马融、王肃等解此,皆依《系辞》云:“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以为五位相合,以阴从阳。天得三合,谓一、三与五也;地得两合,谓二与四也。

李守力按:

天数有五:一三五七九,地数有五:二四六八十。故先儒马融、王肃等解似不合古义。今按:易有太极,一者,道之本体也,故不用。天用三而地用二,即阳爻三数、阴爻二数,以此标记阴阳爻符号。得出乾九太阳数,坤六太阴数,震坎艮少阳七数,巽离兑少阴八数。

圣人得天数三、地数二,故得五数。《系辞上传》第九章“天地之数五十有五 ”即河图,河图中央的五是指圣人,圣人参天地必然是 “大衍之数五十 ”。故 《系辞上传》第十章说“参伍以变,错综其数”。

【第二章】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白话】

从前圣人创作《易》的时候,是要用它来顺合人性与天命地理的变化规律,所以确立天的道理有阴和阳两方面,确立地的道理有柔和刚两方面,确立人的道理有仁和义两方面。(作《易》者)在天人地三爻经卦基础上对每爻再两分,所以《易》就有六画才形成一别卦;六画又分阴位阳位,更迭运用柔爻刚爻来布居,所以《易》的卦体必须具备六位才蔚成章理。

【解读】

第二章,此言圣人作《易》重卦之理,君子以此安身立命。性言人性,命言天命,理言地理。天道有阴阳,地道有柔刚,人道有仁义。《连山》重天道,《归藏》重地道,《周易》效天法地归于人道,故曰三极之道,又曰三才。故《周易》为三易之大成。

《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说卦传》第二章论述的是六画卦(别卦),与《系辞传》之说类似,而以下则是专论三画卦的八卦(经卦),以致人们普遍怀疑它是《系辞传》之文因错简而混入了《说卦传》。但是熹平石经《周易》(梁丘易)已是如此,梁丘易可追溯到田王孙和杨何师徒,又帛书《衷》篇也是一二三章相连,可见这两章的确属于《说卦传》。

人们之所以想把《说卦传》第一章、第二章排除于《说卦传》之外,这是由于没有领悟其密义的缘故。《周易》六十四个六画卦(别卦)的结构有两个系统:一是“因而重之”的重卦系统,二是“兼三才而两之”的互卦系统。

上下重卦系统,即《系辞下传》第一章“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这是《大象传》《连山易》重卦系统。自下而上六爻互体成卦,即《系辞上传》第二章“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系辞下传》第十章与《说卦传》的“兼三才而两之”。这是《周易》重卦系统。

《说卦传》第二章则把六画卦的六个爻视为一个整体,“兼三才而两之”,初二爻为地,三四爻为人,五上爻为天,强调“《易》六画而成卦”、“六位而成章”。《系辞传》也说: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

这就是“兼三才而两之”的互卦系统,它主要使用于《周易》的爻辞的撰写,所谓“杂物撰德”也。《大象传》属于《连山易》遗存,是按“因而重之”的重卦系统演绎的,《周易》的卦爻辞《彖传》《小象传》是按“兼三才而两之”的互卦系统演绎的。

【第三章】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第四章】

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第五章】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絜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第六章】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 1)

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桡万物者莫疾乎风,燥万物者莫熯乎火,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 2)

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 3)

【解读】

一、《说卦传》第三至六章的基本结构

《说卦传》第三至六章组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因为第三章与第六章首尾呼应,这是孔子编辑《系辞传》的通例。第三章言《周易》初经、伏羲先天八卦;第四章追溯《归藏》初经、黄帝先天八卦, 兼论《连山》初经、神农先天八卦,帛书六十四卦;第五章讲述后天八卦;第六章强调后天八卦为三易所共用,结尾标志符,呼应第三章《周易》初经。

《说卦传》三至六章,浓缩了从伏羲创立八卦,而后神农、黄帝、尧舜禹先后继承和发展的三千五百多年的易卦演化史。

金景芳先生治《易》,七十余年孜孜求索,在其九十六岁( 1998年)完成的《〈周易·系辞传〉新编详解》中考证出“《说卦传》是孔子为《周易》作传时,有意识地保存下来的《连山》、《归藏》二易遗说,《周易》还继续应用。”

八卦卦名的演变,是先以基本卦象命名:天地水火雷风山泽,这是《连山易》的卦名;最终成熟于卦德命名:乾坤坎离震巽艮兑,这是从《归藏》到《周易》的卦名。《说卦传》第三章的卦名是:天地山泽雷风水火,全部是以基本卦象命名;第四章的卦名是:雷风雨日艮兑乾坤,一半基本卦象,一半卦德;第五章的卦名是:震巽离坤兑乾坎艮,全部是卦德。第六章之一复述第五章后天八卦,是:雷风火泽水艮,唯有艮卦用卦德;之二逆读第三章伏羲先天八卦,是:水火雷风山泽,全用卦象。图示如下:

《说卦传》第三至五章,描述了八卦的演化历史。第三章是伏羲先天八卦,全以基本卦象做卦名;第四章是《归藏》初经,《归藏》孔子谓之《坤乾》,《归藏》介于《连山》《周易》之间,故一半用基本卦象,一半用卦德;第五章是后天八卦,全用《周易》卦名。第六章是总结。第六章第 2段的后天八卦又重新复古为基本卦象,唯有最后艮卦用卦德,这就表明后天八卦始于夏代,至于《周易》仍然使用。第六章第 3段用基本卦象逆述先天八卦,呼应第三章。

《周易》的《大象传》,先列出基本卦象,然后上下重卦,体现了《连山易》的重卦宗旨。《大象传》八纯卦的叙述,更是刻意留下《连山易》的标志。上经四卦,《乾》曰“天行,健”,《坤》曰“地势,坤”,《坎》曰“水洊至,习坎”,《离》曰“明两作,离”,先立基本卦象(天、地、水、明),次接重卦之词(行、势、洊、两)、最后成于《周易》卦德(健、坤、坎、离)。下经四卦,《震》曰“洊雷,震”,《艮》曰“兼山,艮”,《巽》曰“随风,巽”,《兑》曰“丽泽,兑”,先立重卦之词(洊、兼、随、丽),次接基本卦象(雷、山、风、泽),最后成于《周易》卦德(震、艮、巽、兑)。上经基本卦象在前,下经基本卦象在后,体现了《连山易》重卦的自上而下的宗旨。这说明《大象传》是《连山易》的遗存。

二、从干宝的三易说到朱熹的先天、后天八卦

经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解读,首推东晋干宝(?-336年,字令升)之说,先见于宋罗泌《路史》卷三十二,后见于明杨慎《升庵集》卷四十一:

《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干令升注云: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此小成之易也。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此连山之易也。初乾初奭[shì],初艮初兑,初荦初离,初厘初巽,此归藏之易也。小成者,伏羲之易也,而文王因之。《连山》者,列山氏之书也,而夏人因之。《归藏》,轩辕氏之书也,而商人因之。夏得人统,故岁首建寅而卦首艮。商得地统,故岁首建丑而卦首坤。周得天统,故岁首建子而卦首乾。伏羲之易小成为先天,神农之易中成为中天,黄帝之易大成为后天。

予(杨慎)按:邵康节之易,先天后天其源出于此,今之读易者知有先天、后天而不知有中天,读《尚书》者知有古文、今文而不知有中文可乎?(《中文尚书》见《后汉书》)。

李守力按:

根据干宝的观点,《说卦传》第三章为伏羲小成先天易,第四章为《归藏》黄帝大成后天易,第五章为《连山》神农中成中天易,图示如下:

杨慎认为,北宋邵雍易学的先天、后天八卦源于干宝注。事实上,南宋的朱熹(1130年-1200年)、张行成根据邵雍的易学思想,推定《说卦传》第三章为先天八卦伏羲易,第五章后天八卦文王易,唯有伏羲先天易与干宝注符合。朱熹在《周易本义》开篇就列出“天地定位”伏羲先天八卦图和“帝出乎震”文王后天八卦图,一直影响至今。

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的概念界定:先天是指初经,八经卦卦序,《周易》初经即伏羲先天八卦,《归藏》初经即黄帝先天八卦,《连山》初经即神农先天八卦。后天八卦只有“帝出乎震”一个卦图,三易通用,非始于文王。

1.《说卦传》第三章:《周易》初经、伏羲先天八卦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天地定位”章为伏羲先天八卦说,始于东晋干宝(?-336年,字令升),邵雍、朱子继承之。

宋代邵雍首先提出《说卦传》第三章为伏羲先天八卦。邵雍《皇极经世·先天象数第二》说:

天地定位一节,明伏羲八卦也。八卦者,明交相错,而成六十四卦也。数往者顺,若顺天而行,是左旋也,皆已生之卦也。故云数往也。知来者逆,若逆天而行,是右行也,皆未生之卦也。故曰:知来也。夫《易》之数,由逆而成矣。此一节直解图意,若逆知四时之谓也。

伏羲先天八卦图

《周易本义》云:

邵子曰: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兑东南,巽西南,艮西北。自震至乾为顺,自巽至坤为逆。

为何把伏羲先天八卦叫《周易》初经呢?因为伏羲先天八卦为《周易》六十四卦卦序的总纲领。

伏羲六十四卦圆方图与伏羲先天八卦图是一体的。伏羲先天八卦是《周易》卦序的最先定位法则,周易卦序的节点应该有乾、坤、艮、兑、震、巽、坎、离八经卦组成的八重卦,和天地否卦、地天泰卦、山泽损、泽山咸、雷风恒、风雷益、水火既济、火水未济。按“非覆即变”原则,乾坤为一对,泰否为一对,坎离为一对,既济未济为一对,咸恒为一对,损益为一对,震艮为一对,巽兑为一对,一共 16个主卦。

《周易》卦序上经始于乾、坤,终于坎、离;下经始于咸、恒,终于既济、未济。乾、坤为“天地定位”;咸卦下艮上兑,为“山泽通气”;恒卦下巽上震,为“雷风相薄”;上经终坎、离,下经终既济、未济,为“水火不相射”。符合《说卦传》第三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的体例。(详见《周易诠释》第 6-1节:破译《序卦传》的象数规律:伏羲先天图与《周易》卦序的关系)

《说卦传》第三章,帛书《衷》篇对应为:

天地定立(位),〔山泽通气〕,火水相射,雷风相榑(薄),八卦相厝。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故《易》逆数也。

据此作帛书《易》八经卦图如下:

帛书、彝族、《易本命》神农连山八卦图

帛书八卦图与彝族八卦、《易本命》神农连山八卦图完全一致,这三种相同的八卦图六子以艮为首。彝族八卦按 “幼子承嗣宗法系 ”排列,不是出于偶然,而是与彝族的宗法制度相对应。《彝族源流》载: “在普天之下,父母靠幼子。 ”彝族八卦和帛书易八卦崇尚艮卦,艮为山,《连山易》六子卦以艮为首,神农又名连山氏,故曰神农先天八卦。(详见《周易密钥》第 5-7节:惊人发现:彝族八卦与帛书易同源;第 6-7节:发现纳甲与《连山》之谜——以《易本命》为中心)

《大戴礼记·易本命》,在《孔子家语·执辔》中子夏谓之《易》与《山书》,《山书》即《连山》也。所以帛书八卦就是《连山》初经,帛书《易》六十四卦的卦序就是失传两千多年的《连山易》六十四卦的卦序。《连山》首艮的传说,源于三个因素:一是《连山》初经六子首艮,二是适用于三易的后天八卦也是以艮为首,干宝谓之《连山易》,三是《连山易》属于夏代,夏历以艮寅为首。这三个艮首的因素把《连山易》六十四卦乾宫第一艮宫第二的卦序给淹没了。

“天地定位”四句,乃伏羲重卦口诀,代代相传,故不用 后起《周易》卦名乾坤坎离之类,而用 原始《连山易》卦名天地水火之类,其用字古朴,当取原始义,不用引申义。

八卦相错,八卦交错重卦也。通气、相薄、相射,皆相错之义。

雷风相薄,《说卦传》第六章作“雷风不相悖”,悖(物部并纽)、薄(铎部并纽)与帛书“榑”(鱼部并纽)音近义通。悖初文“孛”,与“薄”、帛书“榑”三字皆从屮木。孛,从二屮,草木交错而盛,段玉裁说,物盛则乱,故以孛名彗星,孛德、悖乱,是引申义。榑,《说文》“榑桑,神木,日所出也。”扶桑逢日出,亦盛义。薄,《说文》“林薄也。”段玉裁注:“按林木相迫不可入曰薄。引伸凡相迫皆曰薄。如外薄四海,日月薄蚀皆是。”故“相薄”、“相孛”是以草木相迫交错比喻经卦之重叠交错也。

王引之《经传释词》:“《玉篇》曰:‘不,词也。’经传所用,或作‘丕’,或作‘否’,其实一也。有发声者,有承上文者。”杨树达《词诠》:“按古‘不’、‘丕’通用。‘丕’为无义之助词者甚多,故‘不’亦有为助词而无义者。”

故“雷风不相悖”即“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即水火相射,所以帛书言“火水相射”,《释文》曰:“虞、陆、董、姚、王肃音‘亦’,云厌也。”则是“射”或通“弋”(音亦),小过卦六五“公弋取彼在穴”,帛书《易》作“公射取皮(彼)在穴”,弋为射取。故“水火不相射”,《说卦传》第六章又作“水火不相逮”,《释文》曰:“郑、宋、陆、王肃、王廙,无‘不’字。”是不相逮,即相逮也,相逮即相射、相弋取也。

“不 ”作 “丕 ”或语气词,《诗经》《尚书》常见,如《诗经 ·桑扈》: “不戢 [jí]不难,受福不那。 ”毛传: “不戢,戢也。不难,难也。那,多也。不多,多也。 ”《生民》: “上帝不宁,不康禋祀。 ”毛传: “不宁,宁也。不康,康也。 ”《诗经》中 “不显 ”出现凡 12次,其中 10处皆通 “丕 ”,《毛诗故训传》曰: “不显,大显也。 ”《尚书 ·多方》: “尔尚不忌于凶德。 ”《缁衣》引《甫刑》: “播刊之不迪。 ”《逸周书 ·大匡》: “二三子不尚助不榖 [gǔ ]。 ”其中 “不忌、不迪、不尚 ”皆释为 “忌、迪、尚 ”。

“不”作发语词或通“丕”的用法常出现于西周,晚至春秋中期,战国则鲜用。《说卦传》一连三用“不”作发语词,故其成书应该不晚于春秋中期,这与孔子编辑《易传》相符合。

《周易·说卦传》“水火不相射”文句多出一个“不”字(语气助词),帛书《易传》没有“不”字,此大有深意。

恒卦在《周易》、《杂卦》、帛书《易》三种卦序中始终保持第 32的中心位置,这说明古圣先贤对恒卦的无比重视。《系辞传》“易有太极”,帛书《系辞》作“易有大恒”,《恒·大象》曰“君子以立不易方。”故恒就是太极。

帛书《易传》“天地定位”章四句对仗,字数相等,这与帛书《易》自然的分成了卦数相等的上下两篇吻合。六十四卦分八宫,上下重卦,井井有条。以恒居中,立不易方,平衡稳定。(《大象传》说理所以与帛书《易》吻合,盖《大象传》即《连山》遗存也。)

《周易·说卦传》“天地定位”章末句多出一个“不”字,这与《周易》下经 34卦,比上经 30卦多出四个卦相应(“天地定位” 16字应 64卦,故一比四)。 这就是孔子在《乾凿度》所说的“阳三阴四”,如此平衡被打破,《周易》于是从“七八占彖”走向了“九六占变”,六十四卦到未济卦也不再终止,继续运行。《连山》之《恒·大象传》“立不易方”转向《周易·恒·彖传》“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

帛书《易》的六十四卦是根据帛书《易传》之《衷》篇的“天地定位”章,传本《周易》六十四卦则暗含传本《易传·说卦传》“天地定位”章的思路,《序卦传》从训诂和义理的角度记录《周易》卦序,《杂卦传》可能是从互体的角度演绎从《连山》、《归藏》到《周易》演化的奥妙。《易传·说卦传》“天地定位”章则是从历法和象数演绎《周易》六十四卦卦序,其中奥秘至今尚未完全破译。

《说卦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把它画成图就是伏羲先天八卦图。古时《易》的传承有图有书,而图是密中之密。邵伯温《易学辨惑》说,伏羲先天圆方图是郑夬贿赂王豫(邵雍弟子)的仆人所得,足证得图之难。帛书八卦图则得到了《易本命》《连山》八卦、彝族八卦的互证。

《十翼》(《易传》)只有《系辞》、《说卦》两篇同帛书《易传》有共同内容,且有很大差异。李学勤《周易溯源》说:“帛书《易》的经传是互相结合,密不可分的。”这个说法同样适合通行本《周易》经传。

帛书八卦是帛书六十四卦的初经,即《连山》初经;伏羲先天八卦则是《周易》六十四卦的初经。

帛书《衷》的“天地定位”章实际属于帛书《易传》母本的《说卦传》(见:拙文《从帛书 母本竹简脱落与还原说起》),帛书《易传》“天地定位”章与今本《说卦传》的差别在于两者的先天八卦卦序不同。

帛书《易》《连山》六十四卦卦序

帛书《易》《连山》六十四卦,重卦自上而下(与《大象传》相同),分为八宫,每一宫上卦不变,八宫的顺序为乾艮坎震坤兑离巽,每一宫下卦的顺序按乾坤艮兑坎离震巽。

帛书《易》的卦序按分宫的阴阳属性自然可以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乾艮坎震 32卦,下篇坤兑离巽 32卦。

帛书《易传》“天地定位”章的首句与通行本《易传·说卦传》同为“天地定位”,帛书《易》上篇始于乾,下篇始于坤;而《周易》上经始于乾坤。

帛书《易传》“天地定位”章的第二句与通行本《易传·说卦传》同为“山泽通气”,帛书《易》上篇艮宫次于乾宫,下篇兑宫次于坤宫;而《周易》下经始于泽山咸。

两者文句最大的区别是末句不同:帛书《易传》终于“雷风相薄”,故帛书《易》上篇终于雷风恒卦,下篇终于风雷益卦;而通行本《说卦传》终于“水火不相射”,故《周易》终于水火既济、火水未济卦。

帛书《易传》“天地定位”章的第三句“火水相射”,诸家皆以为是“水火相射”。按帛书《易》卦序,艮宫之后是坎宫,兑宫之后是离宫,“水火相射”是也。

2.《说卦传》第四章与《归藏》初经

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 1)《归藏》历史钩沉

南北朝卫元嵩著《元包经传》八卦序:“太阴第一,太阳第二,少阴第三,少阳第四,仲阴第五,仲阳第六,孟阴第七,孟阳第八。”太阴坤,太阳乾,少阴兑,少阳艮,仲阴离,仲阳坎,孟阴巽,孟阳震。这个卦序符合坤乾之义,也是对《说卦传》第四章的逆读。

干宝所说的黄帝《归藏之易》“初乾初坤,初艮初兑,初坎初离,初震初巽”和李过《西溪易说》(庆元四年 1198年成书)原序中所载《归藏》“初经”一致。笔者认为其皆源自汲冢竹书《易》。汲冢竹书的出土直接影响了干宝、郭璞等人的学术走向。 唐代刘知己《史通·申左》说:“至晋太康年中,汲冢获书,全同《左氏》。……于是挚虞、束皙引其义以相明,王接、荀顗[yǐ]取其文相证,杜预申以注释,干宝籍为师范。”干宝既然师法汲冢《竹书纪年》的史学价值,他对同时出土的汲冢易类竹书也会同样重视。

南宋朱震《汉上易传·卦图卷上》曰:“《归藏·初经》者,伏羲初画八卦因而重之者也。其经:初乾、初奭(坤)、初艮、初兑、初荦(坎)、初离、初釐(震)、初巽,卦皆六画,即此八卦也。八卦既重,爻在其中。薛氏(晋太尉参军薛贞)曰:‘昔神农氏既重为六十四卦,而《初经》更本包牺八卦成列而六十四具焉,神农氏因之也。’”

又《丛说》曰:“考之《归藏》之书,其《初经》者,庖羲氏之本旨也,卦有初乾、初坤、初艮、初兑、初荦(坎也)、初离、初釐(震也)、初巽八卦,其卦皆六画。《周礼·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四。’所谓‘经卦’,则《初经》之卦也。”

晋代根据汲冢书汇集的传本《归藏》所以有十三卷之多,估计其字数相当于桓谭说的“《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的总和,实际上所谓《归藏·启筮》、《归藏·初经》皆《连山易》也。

《归藏》易到了晋代已经遗失,晋以后《归藏》辑文大都出自汲冢书的《易繇:阴阳卦》,晋人王隐在《晋书·武帝纪》中提到汲简中“古书有《易卦》,似《连山》、《归藏》”,王隐并不能确定是《连山》还是《归藏》,而薛贞也讲《归藏》初经说成了神农氏因之,为何他们都把《连山》《归藏》的初经混淆了,这是因为《连山》《归藏》初经的文字叙述是相同的,只是重卦的先后次序不同。

清代徐善《四易》曰:“《归藏》之亡久矣,有求之《古三坟》及司马膺、薛贞之书者,失之讹;有即指归魂、纳甲之书为《归藏》者,失之陋;有谬解乾君坤藏之语而谓方图即《归藏》者,失之附会;若卫氏之操笔妄拟,则失之肆矣。”

又曰:“子复,丑临,寅泰,卯大壮,辰夬,巳乾,午姤,未遯(《归藏》本文作(上彖下辶),申否,酉观,戌剥(《归藏》本文作仆),亥坤。此《归藏》十二辟卦,所谓商易也。”

徐善认为薛贞、干宝、卫元嵩、司马膺、李过、朱元昇、朱震等对《归藏》的认识都有偏颇,他认为十二辟卦符合《归藏》大义。

十二辟卦(十二消息卦)源于伏羲先天八卦,将坎离二卦去掉,得坤、震、兑、乾、巽、

艮六卦,这正是消息卦的重卦次序。十二辟卦上卦和下卦的排序都是坤、震、兑、乾、巽、艮。十二辟卦对应京房易八宫的坤乾二宫(去掉游魂卦、归魂卦),顺序完全一致。可见京房易是建立在先天八卦基础上的。

( 2)《杂卦传》与《归藏》

《说卦传》第三章: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说卦传》第四章:

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说卦传》第四章文字妙在前四句用基本卦象雷风雨日,基本卦象即《连山》卦象;后四句用卦德艮兑乾坤,卦德是《归藏》《周易》卦名拟定的原则。这说明雷风雨日四卦为一组,艮兑乾坤四卦为一组。分成这两组的用意何在呢?如果以《归藏》初经的拟造为起始点,则《连山》是以往,所谓“数往者顺”,《归藏》则是“知来者逆”,如此则第四章读为:

坤、乾、兑、艮,震、巽、坎、离。

考古发现的集安八卦图、隆庆八卦图证实了这个读法。

集安八卦图, 1962年发现于吉林省集安市高句丽贵族墓葬五盔坟四号墓。隆庆八卦图,见于景德镇湖田窑“大明隆庆伍年吉日”款残器八卦图。

集安八卦图的卦序是:

坤、乾、兑、艮,震、巽、坎、离。

《归藏》天地定位口诀拟为:

地天定位,泽山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杂卦》上篇为十六宫 30卦,下篇为十六宫 28卦,另加大过循环连互六卦。按上下经卦数与《周易》同,所以四句口诀末句也是加“不”(丕)字。

《归藏》口诀首句“地天定位”:《杂卦》上经囊括了所有含经卦坤的卦( 100%),从属于坤地的四隅卦多数居于上经(占 67%)。下经占据了绝大多数含经卦乾的卦(占 85%,大畜、无妄在上经,这是例外),所有的日月卦都在下经( 100%)。

《周易》“天地定位”:《周易》上经乾坤数都是 9,下经乾坤数都是 4(合“参天两地”),乾坤卦主要集中于上经(占 69%),四隅卦主要集中于下经(占 83%)。

由此彰显出《杂卦》区别于《周易》的最大特征:坤——乾,《杂卦》即《坤乾》,《坤乾》即《归藏》。

《归藏》口诀第二、三句“泽山通气,雷风相薄”:兑艮巽震四个八纯卦皆在《杂卦》上经。

《归藏》口诀第四句“水火不相射”:八纯卦离坎在《杂卦》下经,离坎重卦既济、未济也在下经,小过肖坎,中孚肖离,大过肖坎,颐卦肖离,皆在下经。

《杂卦》的卦序特征是:上经以坤领四隅卦兑艮震巽,下经以乾领坎离。目前存世的 64卦卦序只有《杂卦传》的卦序分布符合《归藏》初经的宗旨。

《周易诠释》第七章《杂卦传》解读三篇,详细论证了《杂卦》与《归藏》的密切关系。(详见:第 7-1节:论《杂卦传》“互体”、“三才”之道;第 7-2节:从《杂卦传》乾坤日月四隅分布看其《坤乾》《归藏》属性;第 7-3节:从《杂卦》卦序的整体特征看其《坤乾》《归藏》属性)

《杂卦》卦序错综32宫58卦图

大过循环连互图

3.《说卦传》第五章:后天八卦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絜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说卦传》第五章言后天八卦,邵雍云“此一节明文王八卦也”,非也。《三易》共用一个后天八卦图,因为后天八卦表述大地坐标与八方时节,这个大自然的空间与节律从远古至今都是一样的,故后天八卦为三易所共有。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干宝《周礼注》引云:“此《连山》之易也。”干宝称“帝出乎震”为《连山易》的缘由大概有两个理由,一是《说卦传》曰:“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明言艮卦既为起始又为终点,夏历以艮寅为首,所以他认为此段文字属于夏代《连山易》。第二,后天八卦确实创始于大禹,详见《周易诠释》第 4-10节:发现《系辞下传》“制器尚象十三卦”的象数图奥妙。

“帝出乎震”以《连山易》命名,会与《连山》初经混淆,“文王八卦”的名称更不合适。《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说:“尧之前,先天也。尧之后,后天也。”大禹为后天之始,故后天八卦命名比较恰当。后天八卦为三易所共有,三易的初经皆以先天命名,如此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的概念界定就十分清晰了。

后天八卦言八方时节与功用,《文言传》所谓“后天而奉天时”,震为出,为正春(仲春)为东方,巽为齐为东南,离为见为南方,坤为役(养)为西南,兑为说为正秋(仲秋)为西方,乾为战,坎为劳为北方,艮为成。后天八卦以类似“极坐标”的模式把时间、空间、功用统一在一个图上,坐标原点是作为天地主体的人,这与西方数学的直角坐标和极坐标不同,后天八卦模型将主体客体放在了一起,所以更真实地反映了人与万物的关系。

《正义》曰:“东北在寅丑之间,丑为前岁之末,寅为后岁之初,则是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可见后天八卦以夏历为准。

后天八卦图

《易纬·乾凿度》:

天地有春秋冬夏之节,故生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八卦。八卦成列,天地之道立,雷风水火山泽之象定矣。( 1)

其布散用事也,震生物于东方,位在二月。巽散之于东南,位在四月。离长之于南方,位在五月。坤养之于西南方,位在六月。兑收之于西方,位在八月。乾制之于西北方,位在十月。坎藏之于北方,位在十一月。艮终始之于东北方,位在十二月。( 2)

八卦之气终,则四正四维之分明,生长收藏之道备,阴阳之体定,神明之德通,而万物各以其类成矣。( 3)

《乾凿度》这一节是对《说卦传》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精确的解说。

第一段言先天八卦。“春秋冬夏”按对待叙述,不按时序叙述。“八卦成列,天地之道立,雷风水火山泽之象定矣”,天地之道,即先天,雷风水火山泽,六子对待。

第二段言后天八卦。“布散用事”,时节与功用,震生、巽散、离长、坤养、兑收、乾制、坎藏、艮终始。按时序叙述,“后天而奉天时”也。

第三段是总结,化引《系辞传》伏羲作易“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班固《白虎通德论·礼乐》中引《乐记》曰:

土曰埙、竹曰管、皮曰鼓、匏曰笙、丝曰弦;石曰磬、金曰钟、木曰柷敔。此谓八音也,法易八卦也,万物之数也。

埙,坎音也。管,艮音也。鼓,震音也。弦,离音也。钟,兑音也。柷敔,乾音也。

《乐记》八音是按后天八卦排序:坎、艮、震、巽、离、坤、兑、乾。《乐记》一书为孔子再传弟子战国中期的公孙尼子所著,可见后天八卦先秦已在应用。

(图片来源:《文献》1996年第01期,徐传武:八卦与八音如何相配)

4.《说卦传》第六章:后天八卦为三易所共用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 1)

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桡万物者莫疾乎风,燥万物者莫熯乎火,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 2)

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 3)

朱子《周易本义》:“此去乾坤而专言六子,以见神之所为,然其位序亦用上章之说,未详其义。此第六章。”

《说卦传》第六章自然分成三段。第一段“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系辞传》“阴阳不测之谓神”,“神无方而《易》无体”,阴阳即乾坤,所以后边的叙述省略乾坤二卦。

第二段再次重申后天八卦,仍按第五章的顺序,所谓“数往者顺也”。雷、风、火、兑、水五卦用原始卦名基本卦象,最后山卦,“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用《周易》卦名艮,且言“盛”,说明后天八卦为夏商周三代通用。对于第五章“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这里只用“终始”,不言“成物”,强调“数往者顺”“后天而奉天时”的时序意义。

第三段再言先天八卦:“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这是对第三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的逆读,用“《易》逆数”笔法呼应第三章,结束。这就意味着第三章至第六章组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对于第五章“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这里只用“ 成万物”,不言“ 终始”,强调“知来者逆”“先天而天弗违”的意义。同时呼应第一段“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系辞上传》第九章夫子赞大衍之数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项安世言此章先指明“后天分治之序”,再揭示“先天相合之位”,李光地以为“此章合羲文卦位而总赞之”,第六章独不现乾坤二卦,盖乾坤为神妙之主,行无为之功也。第六章与前第三四五章环环相扣,紧密呼应,四个章节浑然一体。

三、《说卦传》“《易》逆数”纳甲解

《易》最初是根据“数往者顺”的原理而创立,但如果只有“数往者顺”就变成历法了,单纯的历法是不能预测未来吉凶的。《易》的最终创成是基于“知来者逆,故《易》逆数也”。知来,即预知未来,这是《易》的基本功用。

无论是伏羲先天八卦,以及伏羲八卦衍生的十二辟卦,还是帛书《连山》先天八卦,其用阴阳爻演示阴阳消息皆是顺行,即“天道左旋”,如日月星辰自东向西而运行也(以大地为坐标系而言)。《说卦传》言“《易》逆数也”,邵雍、朱熹以伏羲八卦圆图释之,皆不能自圆其说,只能得出朱熹所说“圆图又只一半逆”的结论。

邵雍《皇极经世书·观物外篇》说:

逆数之,震一,离兑二,乾三,巽四,坎艮五,坤六也。

邵雍认为的“逆行”是顺时针,此已违背天体顺行的常识。姑且按其思路说,震、离兑、乾,是先子而后父,巽、坎艮、坤,是先女而后母,故曰“逆数”。若此,坎艮二子在乾父后,离兑二女在坤母后(圆图),何不言顺?明明是两顺一逆,为何只言“逆”呢?如果“震一,离兑二,乾三”是逆,则“乾、兑离、震”为顺,难道父亲先有了三女儿兑,然后再有二女儿离,此合乎常理吗?

那么,“《易》逆数”到底何意?

“《易》逆数”的“数”既作名词又作动词,《易》数实为纳甲数,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神秘的文字的奥秘至今未能圆满破译。十天干表天数,夏朝帝王庙号如太康、仲康、少康(即大庚、仲庚、少庚,见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另有孔甲、胤甲、履癸(即夏桀),商王从大乙(汤)到帝辛(纣)三十一王全用天干作庙号。

纳甲用于易卦的卜筮,需要详细推算未来事物的吉凶与应期,有了纳甲,可以用五行生克分析情伪吉凶,十天干又是计时的,以此确定应期之日。

纳甲源于《连山易》,将纳甲附于伏羲八卦和帛书八卦如图:

伏羲先天八卦:乾甲木,生兑丁火,生离己土,生震庚金,生坤癸水生乙木,生艮丙火,生坎戊土,生巽辛金,生乾壬水生甲木,逆行循环一周,此 “《易》逆数也 ”。

帛书《连山》先天八卦:乾甲木,生艮丙火,生坎戊土,生震庚金,生坤癸水生乙木,生兑丁火,生离己土,生巽辛金,生乾壬水生甲木,逆行循环一周,此 “《易》逆数也 ”。(详细论述,见《周易密钥》第 5-18节 《说卦传》顺逆之谜图说 )

(本文引自李守力著《周易诠释》,最新修订日期为2022年12月20日,为文化传统平台原创发布,本链接可用于个人学习分享,机构转载请联系本平台获取授权。)

相 关 链 接

经学专著《周易诠释》《周易密钥》简介

群贤毕至,共襄盛举:《周易诠释》《周易密钥》发布

让所有人都轻松读懂《易经》

解易入门1:学易经就像骑三轮车,从小都会

解易入门2:八卦取象

卦爻演绎共读在京启动:西木《易经》读书会

戊戌年首期《周易》研修游学班图文回顾

己亥年天水演易游学图文回顾

第三轮64卦演易小结

《周易诠释》《周易密钥》的最新修订及传习情况

喜欢上青州,记辛丑年首期《周易》研修游学

壬寅虎年文化传统第四轮演易共读安排及报名

崔彬彬:壬寅年巴蜀游学心得——正心修本

开学啦 | 9月12日起,文化传统第四轮演易共读之《易传》学段安排及报名

第四期《经典导读师资培养计划》(2023年度)招募公告,期待乐学向道的你

修己·仁爱·自觉·利他

解悟经典 修身治学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道德经 | 易经 | 论语 | 管子四篇 | 养生修身

点击关注订阅,获取经典学习内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