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渐行渐远的剃头匠:难舍半世纪“顶上功夫”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剃头的叫什么工具 【故事】渐行渐远的剃头匠:难舍半世纪“顶上功夫”

【故事】渐行渐远的剃头匠:难舍半世纪“顶上功夫”

2024-07-18 07: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3岁入行 剃头52载

黑叔告诉记者,他是家中的“剃三代”,自祖父那一代就开始从事剃头的行当,随后祖父将行当传给父亲,再由父亲传给自己,是名副其实的“世袭制”。他今年65岁,却是一位已有52年“顶上功夫”的老匠人。

“那时我才13岁,刚刚小学毕业,无奈父亲身体不好,想将这门手艺传下去,便硬拉我来继承衣钵。”黑叔说,他上有三个兄长,个个都跟随父亲学过剃头手艺,但都没有坚持下来,一个个另谋他路了。其时自己虽尚年幼,但心疼父亲身体吃不消,加之对剃头好奇心重,便欣然接受了父亲的安排。

说起学艺之初,黑叔至今仍历历在目。他说,以前剃头所用的工具少之又少,无非就是手推剪、剃刀、剪刀和梳子毛刷,其中剃刀是最难以掌握的,因为剃头匠全凭手上功夫,剃刀在手,力度轻了刮不干净、规整,重则伤人皮肉。因此,刚学剃刀时,父亲教他用自己的膝盖做实验——坐在凳子上,双腿蜷曲露出膝盖,然后就把膝盖当成头,慢慢用剃刀反复刮。

“刚开始,刮破皮肉可是家常便饭啊,后来慢慢学才掌握如何使用剃刀。”黑叔告诉记者,在用自己的膝盖做完实验后,父亲又开始安排一些老年顾客给自己练手。因为一些老年人对形象要求不高,加之练手时一般都免费服务,因此自告奋勇的“老年试验品”也不少。就这样,黑叔开始了真正的剃头匠生涯,这一干就是52年。

“因为当时自己个子小不够高,每次剃头时都要先提张凳子,再站上去为顾客剃头,这样滑稽的场景常常引得众人大笑,即便到了现在,我那些发小还会拿这事来消遣。”黑叔笑道,因为年纪小,当时很多顾客根本不敢信任他,“老年试验品”的头发也经常被他剃得稀奇古怪,但在乡邻的包容和父亲的谆谆教诲下,手艺也精进不少。闲来无事,兄弟几个也会互相剃头,这一习惯,延续到了现在。

靠手艺成就美满人生

黑叔告诉记者,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剃头匠很少,最多的水口村才3个,其他村基本也就一两个,有些村甚至没有,整个大朗加起来也不到30个。与别的剃头匠不同的是,黑叔家经营的父子档不需要挑着担子走村串户去找顾客理发,全是顾客自己上门,就连周边村也有很多村民也慕名而来,“因为我父亲张洪焕的名声很响,父亲也是13岁传承祖父衣钵,手艺精湛,很多人都愿意找他剃头,那时候他基本承包了大朗人民公社工作人员的剃头活,每个月都要抽出3天时间专门为他们剃头。”

黑叔说,他家的父子档在当时就是一间40多平方米的小瓦房,生意好时,顾客排队排到了屋外,平均每天都要服务五六十人,逢年过节,更是忙得连水都顾不上喝一口,经常加班到晚上八九点,“那时候可没有电动工具,全靠手动的,大人收费一角两分钱,小孩收费才八分钱,一天下来最多能挣个十几元,但非常累,手指、手臂都很酸痛,拿筷子手都是抖的。”

后来父亲因病离世,黑叔便独自经营了这家剃头店。他自18岁结婚,生育了3个子女,靠着这个行当,养活了一大家人,将儿女慢慢抚养成人,也盖起了2栋洋楼,小日子过得津津有味。

老行当渐行渐远

改革开放后,各种发廊和美发厅如雨后春笋般在织城不断涌现,从顾客只求单纯剪短剃光到追求新颖的发型,再从理发工具的不断更新换代,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翻天覆地的巨变中,剃头匠们陆续转行,然而,黑叔却依然坚守着他的老行当,不曾作出任何改变,因此生意开始每况愈下,剃头店日渐冷清。

时过境迁,瓦房已变成了2栋洋楼,不少年长顾客已经相继离去,当初年少的顾客也都已白发苍苍,现在都带着孙子来剃头了。唯有黑叔,依然守候在他的店里,情怀不变。每天早上,他会到荔香湿地公园散散步,顺便照料一下菜地,上午9点开始,他就会在店里等待顾客上门,下午4点就去接孙子放学。闲来无事,就与老友记们小酌几杯,或是旅游散心,倒也清闲自在。

“现在每天顶多也就十来个客人,要么是老人,要么就是小孩了,没有几个年轻人愿意来我这剃头。家里也没人愿意学剃头了,说随便找个工作挣得都比剃头多,我家这个老行当将止步于三代。”黑叔感慨道,为了将这个行当延续下去,他也曾硬拉着侄子来学艺,费尽心力去培养,结果只坚持了几年,侄子就另谋出路了,而自己的儿子更是连学都不愿意学,嫌弃这个行当赚不了什么钱。

黑叔说,尽管这个老行当没落至此,但他从未想过放弃,今后也依然会坚守下去,直到剃不动为止,“不为什么,就是舍不得,毕竟这个行当陪伴了我大半生,也给我们家创造了现在这个生活。现在每天在给顾客剃头,大多也是闲话家常,就当个寄托。”

延伸

阅读

百年理发椅 见证剃头匠兴衰沉浮

黑叔的剃头店位于水口村保安墟路的偏僻一隅,室内摆设极其简陋,墙上挂着一面斑驳的大镜子,陈旧的梳妆台上,凌乱地放着2把剪刀、1把剃刀和几个毛刷,还有一把破旧的木梳,店里唯一的电动工具就是2把老式电推剪,把手的塑料外壳已经松动了,上面缠了几圈泛黄的胶纸。

在黑叔的剃头店,最显眼的当属他那张古董级的理发椅了,这也是他的镇店之宝。只见这张理发椅约莫一米多高,扶手、靠背、座位均为木质结构,两边的木板上还雕有花纹,由于年代久远,整张椅子的木料均呈黑褐色,靠背后的木板已掉落,黑叔细心地用胶纸粘了起来。木块间的连接处、脚踏板和底座则是铸铁,上面布满了铁锈。椅子的右手边有根活动杆,轻轻一扣,就可调节靠背升降。

在椅子的靠背下方,嵌着一块满是铜绿的铜牌,铜牌上面的字眼模糊不堪,依稀可见用繁体字镌刻着“林宇记”三个大字,下面还镌刻了24个小字,但大多已难以辨认。脚踏板上的铸铁也被磨得锃亮,隐约能辨认出里面镌刻的英文,上书“CANTON LAN YUE KEE”,疑为“广州林宇记”之意。记者尝试用搜索引擎搜索相关字眼,发现并无记载。

“别看这张椅子看上去这么破旧,到现在还很坚固稳定。”黑叔得意地告诉记者,这张椅子是父亲当初从黄江镇的一位剃头匠那里买回来的,一共买了两张,忘了当初用了多少钱买的。每张椅子重达150斤,仅底座的铸铁就有50斤重,“不知是什么木材,非常坚硬,钉子都难以钉下去。”

黑叔告诉记者,当初父子俩一起经营时,店里摆了两张古董理发椅,在当时算是非常奢侈豪华的了。直到父亲去世后,黑叔才将另一张收了起来。“我估计是民国时期的椅子,因为当时买来的时候,黄江的剃头匠已用了几十年了,父亲买回来放在自己店里又过了七八十年了,见证了我剃头的所有生涯,应该不下百年了。”

时光荏苒,

满满复古风的古董理发椅依然在黑叔的店里,

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往事,

见证着剃头匠这个老行当的兴盛与没落。

如今,

它更像是这个老行当的忠实守望者,

依然在迎接着每一位客人。

来源:《大朗周刊》刘苏东

编辑:爽朗仔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