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建设的探索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初中课程与小学课程的整体设置的区别 农村中小学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建设的探索

农村中小学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建设的探索

2024-05-21 03: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以往,我国中小学执行国家统一的课程方案,使用单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课程的统一性过强,多样性和选择性很差,不适应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各学校发展不平衡的国情,也不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不同需求。特别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和城市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区域间的不平衡性更为突出,而中小学的课程、教材主要面向城市,很少考虑农村的需要。这种情况导致了农村中小学的课程脱离了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如何使课程既能体现国家的统一性要求,满足每个学生的基本学习需要,达到中小学教育的基本质量要求,又能满足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适应农民及其子女的教育需求,是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开发和建设具有地方特点和农村特点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建立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的、富有灵活性和选择性的农村中小学课程体系,是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1993年,我国实行了新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改变了全国大一统的课程格局,增加了地方课程,突破了单一的课程结构,改变了国家统一管理课程的制度,逐步实行中央、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体系。多年来的“一纲一本”的课程教材体系正向“一纲多本”或“多纲多本”的课程教材体系转变。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课程多样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这样,就使地方和学校有了一定的课程管理权,使地方和学校有了课程开发的一定自由。在保证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和水平,发挥地方、社区和学校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能使课程和教学更好地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许多有条件的地方、学校与课程专家合作,在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建设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些地区和学校在农村中小学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开发方面已做了一些成功的尝试。有的学校设置了符合当地与学校实际的课程,有的学校自编了相应的教材,许多学校在各学科教学中还补充了当地生产、生活、自然、历史的实际例子,弥补了国家课程和统编教材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的不足。但就总体而言,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建设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课程目标的确立,缺乏必要的理性抽象和实践验证;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编排,指导思想与选择标准不够明确,只局限于经验层面;课程实施与评价、教师培训等方面很不规范,随意性很大。特别是在理论上和观念上比较滞后,水平参差不齐。绝大多数学校还不具备理论和开发能力。有些概念还需要进一步界定。

  以往人们谈到地方课程,多相对于国家(中央)课程,指国家课程以外的其他课程。在农村,则多指县级以下的、乡土或学校课程。因此,地方课程的涵盖过于宽泛,包含了乡土和学校课程。我们认为,地方课程应界定为由省、地(市)或县级组织的、在一定区域内实施的课程。它的内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应该是针对特定地域的、反映地方特色的、带有一定共性的教育内容。地方课程的设置及其课程内容的组织和教材的编写、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教师的培训等均由相应的地方教育部门组织。学校课程是指基于学校的课程。它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强调由学校发起,在学校中实施,课程的编制、实施和评价均由学校来组织,强调对学校及当地社区课程资源的利用。因此,学校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

  农村中小学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建设,应紧紧围绕农村地方和学校所在社区的实际,紧密结合当地的生产生活,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目标应定位于使培养的人能够全面发展,适应当地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这样的基本点上。它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⑴地方(社区)的历史、地理、经济、人文、自然、资源、环境等;⑵教育部规定的、但尚未进入国家课程中的教育内容,如人口、国防、安全、法制、禁毒、环境、防震、职业指导、青春期教育等;⑶农职业技术或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包括在农村中学实施的绿色证书课程;⑷与农业、农村、农民有关的实用知识、技能的内容;⑸根据统编教材改编、补充、整理的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或教学参考资料,等等。不同内容可按不同层次,分别由地方和学校来组织开发,如凡是带有一定共性的教育内容,可由各级地方组织开发地方课程。而地方特色非常明显的教育内容,则由学校根据本校实际组织开发学校课程。这些课程可以编写教材(包括活页教材、音像教材),也可以不编写教材,而以课程大纲或纲要的形式体现,或只作为教师教学时的参考资料。

  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建设中,校长、教师应是积极的参与者,更是实施者。因此,其教育观念应不断更新,在参与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加强课程理论的学习,提高对地方、学校课程的认识,研究和探索课程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近年来,农村中小学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建设方面涌现出一些先进典型,他们为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提供了新鲜的经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初等教育所做的“把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与生产、健康、营养等相关的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把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与科学技术的实际应用和生活发展,特别是农村的生活发展结合起来”的改革实验,是农村小学地方课程建设的范例。

  吉林省东丰县猴石中学自1994年秋季开始,由“六?三”学制过渡为“五?四”学制。在执行国家《课程计划》过程中进行了课程结构的调整,根据农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做到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相结合,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相结合,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初步建立了以国家统编教材为基础,以自编补充教材、乡土教材为充实完善的三结合的教材体系,对于培养学生适应农村生产、生活的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猴石中学的具体做法是,以培养适应农村需要的多种规格人才为目标,适当调整了国家课程中脱离当地农村和学生发展实际的内容,根据农时、季节或专题教育的需要,补充了地方或乡土教材,并使这些内容与统编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在各学科教学中补充了当地的生产、生活、自然和历史的实例,使课程内容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发展需要,较好地适应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实际需要。他们还自编了乡土教材。如《猴石历史》、《猴石地理》编入了家乡的自然概况、经济资源、风土人情、人文地理、发展规划等内容,培养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热爱家乡,并进而立志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农村应用文》向学生介绍如何写“供销合同”、商品广告和农村常用的各种应用文体。《农村常用数学》介绍丈量土地、估算粮食产量和生猪体重及投入产出计算方法。《农村实用物理》传授农用机械及家用电器的使用、保养和维修知识。《农作物栽培》等则根据本地自然资源优势,渗透职业技术教育,讲述黄烟、人参的栽培,果树嫁接技术,为初三后分流及“3+1”教育模式提供了适用的教材。?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教委文件要求,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禁毒教育、人口教育、国防教育、安全教育、环境教育、防震教育、职业指导、青春期教育等精神,该校还编写了相应的综合教材《人口》、《环境》、《禁毒》、《卫生常识》、《防灾抗灾》、《国防》、《以案学法》等,分年级讲授。依据科学性、适用性、规范性和可接受性的原则,地方课和综合课安排了固定的课时,每周二节,由专门的老师负责课程的讲授。

  农村的学生通过学习乡土(地方)教材,参加相应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实践,培养了热爱农村的思想感情,使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化。学生看到了自己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大有前途,正确地预测自己的未来,有了较好的就业准备,很多人表示毕业后要做新型农民,从事农副业生产和经营,为建设农乡、改变家乡面貌贡献自己的力量。?

  辽宁省农村实验中学、重庆市潼南县玉溪镇中学、黑龙江省密山市农村综合中学等学校也为农村初中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建设提供了范例。

  农村中小学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正在探索中前进。农村中小学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建设,应当坚持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性、适应性、规范性和可接受性的原则。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指导,制定相应的课程规范,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机制,创设科学的、民主的、开放的、宽松的课程管理体制,规范其行为,确保其实效,逐步形成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多元化的中小学课程结构。

  (王永胜 袁孝亭)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