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王安石传》解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刘邦文采 宋史《王安石传》解读

宋史《王安石传》解读

#宋史《王安石传》解读|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这是一份十多年前的课程笔记,当时是手写记录,这两天才整理成电子文档。课程名称是《中西方人文经典著作解读》,每学期都讲不同的内容。大三时第一次听老师讲课,当时也没记太多笔记,只是感觉有点什么东西吸引我。后来才慢慢听出点眉目,记了点笔记。这一学期是讲宋史的《王安石传》。Z老师讲课的浑厚的声音,意气风发的神态,天马行空的思想,至今仍留给我深深的印象。前段时间的负面事件我也了解,我想说,Z老师真是太有个性了!我是支持老师的。

第一节课

缺,当时没有看到老师开课的信息。

2011-04-01 一号楼215(第二节课)

1.王安石是绅士。

2.古代航海能力弱,敌人不从海上来。北方游牧民族很厉害,骑兵厉害。是在草原上,戈壁上生存的。

3.战国的魏国(就要对付游牧民族?)那是冷兵器时代。

4.长城不只是秦在修,之前各诸侯国就在修。蒙恬是被派去把它连起来。

5.汉武帝彻底解决匈奴问题。之前是与匈奴和亲,才有了70年的文景之治。

6.秦之前打了550年。秦一共15年,前7年在打仗,平定南越,建立南方四郡。

7.汉武帝刘彻一生做了三件事,都是秦始皇统一后最要做的三件事。毛泽东说,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意思是主要在战争上有功绩。

8.三件事一是统一思想,二是修筑长城,三是废弃分封建制。

9.统一思想,秦焚书坑儒,没有做好。汉武帝做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公元前140年首次启用年号,建元。策问:董仲舒天人三策,提出独尊儒术,建立帝国的精神文化基础,慢慢成了国教。

10.修筑长城。边防问题,秦也没做好,汉武帝放弃和亲,基本上把匈奴打散了,分成两支,一只去地中海匈牙利,还有一只南下汉化了。

11.废弃分封建制。其实它是第一件制度上的事。行商鞅推荐的郡县制。这事遭到儒生们的强烈反对。所以才有焚书坑儒,秦也没做好。

12.养马场重要,所以首都在北方,比如北京、西安。景帝七国之乱,后来有了推恩令,化整为零。

13.好人命不长,做事的,认定方向,一以贯之,粉身碎骨也不变。坏人,乌龟王八活千年。

14.汉承秦制,就是这三件秦始皇一直想做,但到死也没做好的事。

15.唐搞藩镇,让那些人自己去玩,减少中央财政压力,结果安史之乱。后来削藩,一直没得安宁,禁军,军阀都想当皇帝。于是唐完蛋了。

16.五代十国的皇帝,都是禁军的头目。北宋也是禁军的问题,禁军都是不读书的人,军政。赵匡胤就是后周禁军的头。后来不是有赵家拳,太祖长拳。戚继光的拳谱,太祖长拳列为天下第一拳。军阀烧杀抢掠,百姓的钱抢完了,有点底子的也抢完了。赵匡胤没得选,只好选文人,大开科举,选书生安全可靠。但礼部试拉帮结派,于是赵匡胤才搞殿试。考进士是选官制,基本是自学成才。进士可是天子门生啊。

17.老师:我是83年的高考文科状元,考了565分,当时北大录取线501分。我的高考作文登上了语文报的。我读博士时最重108斤,1米7多的个子,当教授之后才长胖的。

18.刘邦就是个无赖,有胆。张良文人没胆,老是想来想去。

19.李白是去被用来作秀,所以郁闷得很。赵匡胤不是作秀,这样事才能做成。他是要做制度立宪,人亡政存。

20.四川的粮仓称号,天府之国称号不是开玩笑的。从战国起就是这样。战国时秦楚联合派去李冰,之后风调雨顺。没一个城市生活上有四川舒适,没有危机。所谓少小出川,老不离川。因为待在四川会胸无才志,眼界不开阔。邓小平15岁出川,生前再没回去过广安,有个当地人都知道的原因。

21.赵匡胤有次取年号的时候没文化丢了面子,然后骂赵普,宰相就用读书人。于是赵普读书装样子,每天上朝拿个书箱子,拿出本书。死之后人们去翻他的书匣,发现读了论语一半。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这么来的,其实是嘲讽。庄子、韩非、史记读不下来的。

22.赵匡胤的祖宗家法:不杀周世宗子孙,不杀士大夫(上书言事)。杯酒释兵权。但是对贪官,经济犯罪坚决打击。赵匡胤倡导读书,一时读书成风,只有读书人才有脸面。

23.第二代,宋太宗,赵光义继续坚持,开卷有益的典故就是他来的,《太平御览》带头做文化工程,每天看三卷。

24.第三任,宋真宗。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劝学诗》就是他亲自写的。别人还写了该诗的心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于是确定的理念就是以文治国。

25.老师:我大学第一本书就是从美学开始读,看的李泽厚《美的历程》。李泽厚现在(那时)在美国。(2021年已去世)。我考中国社科院就是为了听李泽厚讲课。结果没有听到。因为社科院是分散的,40多个部门分在北京不同地方。

26.老师:我最讨厌作秀,竟然可以变得堂而皇之,都不脸红,我就知道,这个时代荒芜了。

27.王安石生于1021年,宋真宗年间,可谓生逢其时。著名的文章《伤仲永》写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王安石表达的主题是,他信方仲永很小就能作诗。王安石自己就很小就能作,所以很小就很想见他。这篇文章说的是自由意志。

28.编家谱,百家姓就是北宋开始的。赵钱孙李,为什么赵是第一位,因为皇帝姓赵。

2011-04-09(第三节课)

1.本学期讲宋史的《王安石传》。

2.雨果:当教育的目的成了培养成功人士时,这个社会就堕落了。

3.雨果写了《悲惨世界》。

4.功利性=完蛋。

5.天资的内容:一、注意力集中(“痴”) 二、想象力,知道有问题,想其他的办法。

6.后天就是见识和阅历。

7.学法学的好处:一、自己安全 二、不危害别人。

8.王安石不畏天命。

9.伤仲永的根本所在,是人生志向和规划,也就是人生意志。

10.为什么王安石会写这篇文章,隐含得最深的意义是,方仲永他自己没有志向。而王安石十二岁立下很大的志向,别人都说他志大才疏。大得不靠谱,没边。孔孟都没放在眼里。他要经他治理,重现尧舜禹盛世,孔子的三代之治。至于生活,他是不管的。做自己的梦。少小不立志,死了好意思去见祖宗啊?然而19岁时王安石的父亲去世了,只好自己支撑家庭。以前瞧不起科举,现在大志向没法继续了。于是只有自己励志,调整人生规划,先考进士。

11.王安石考进士本来是第一名,而杨寘是第四名,但是最后对调了。杨寘后来无作为。

12.之前的宰相晏殊,是个极品词人。超过苏轼。晏殊也是神童,5岁天下闻名,13岁进京参加神童试(神童试是单考,而常科试是正常考)。

13.本来考试前十名是有招待会的。完了晏殊还另设私宴款待老乡王安石,最后嘱咐“能容于物,物亦容矣”。意思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14.要不是王安石父亲去世,王安石连进士都不会考。(“我他妈才不考这个”)王太狂,狂得没边。(别人就说:就你清高?)

15.人生中有很多不可预计的东西,谦逊一点就能度过去。否则遇到什么事,别人说,活该。

16.中国这个文化这个方面太过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说不清道不明。混世。不过对心理健康也有好处,日常人生也不错。鲁迅对这两者琢磨了个透。一方面是呐喊、标枪;另一方面是躲进小楼成一统。

17.王安石就发牢骚:怎么晏殊这么混混!

18.混世的人在世过得好,死后留不下什么东西。

19.王安石晚年回忆起晏殊的话,觉得还是很有道理。问到,他凭什么预见这么远。晏殊混了四五十年了。

20.王安石死的时候,去凭吊的没几个。门生弟子很多,去的没几个。这个世俗也太俗了吧,太见风使舵了吧。

21.王安石的考试进士文章,里面有一句“孺子其朋”。孺子是个典故,《左传》里面的,齐景公逗他儿子玩,把门牙摔掉了。比喻国君愿为大众效劳,任劳任怨。而朋字就有问题了,在宋仁宗看来,是拉帮结派,结党营私,不行。四年前仁宗就下了诏书《诫朋党书》。欧阳修不识趣还写了《朋党论》区分君子朋党与小人朋党。所以王安石这句话政治安全上不行,让仁宗很生气,与第四名调了个个。

22.仁宗曾给他登基后的第一届状元改名,向天下传达信息。王拱寿改成了王拱辰。取自论语中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意思是,个人把个人的事情搞清楚,认清角色,只有这样,天下才能太平。

23.柳永写词太低迷,老中不了进士,中了进士一直也没给官职。(“为伊消得人憔悴”,仁宗忍不了,我这时代这么好,有啥不开心的。传达的时代精神不好)

24.皇权之下不准党争。从东汉宦官专权到三国的历史,仁宗是非常清楚的。

2011-04-16(第四节课)

1.王安石这个传统的论定,是个铁案。梁启超翻案,也有人不信:你自己不就是想变法?直到今天。

2.易中天、于丹是媚俗的。说什么“王安石帮了腐败的忙”,等于是说有钱人助长了盗贼。

3.王安石要解决的问题:国库空虚,130万兵,养不起。但是这是为了保家卫国,为了让兄弟姐妹不被蹂躏。

4.唐玄宗的权力都受制度制约:杨贵妃都保护不了。宋代皇帝极权就大了。

5.中国历史上能称得上变法的:一个是商鞅变法,一个是晚清的戊戌变法。商鞅变法很成功,虽然商鞅自己完蛋了。而戊戌变法今天还没有结束。我们不是还在说深化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现代化建设吗。

6.王安石变法称不上,只能说是新政。没有改变政治结构、社会结构,只想恢复汉唐雄风。比商鞅变法、戊戌变法(还在进行)差远了。商鞅变法把之前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天子诸侯分封建制变为后面两千年的郡县制。

7.北宋真正是三国。契丹辽国在北,西夏在西。

8.魏蜀吴三国那不叫三国,三兄弟分了个家,最后知道还要捏一块。而北宋的三国,宗教、文化、信仰、生活方式都不一样。

9.靖康之乱,怎么会有人不觉得惨?

10.中国人怪的就在于,科学理性精神不强,人文气息很厉害。大话空话。孔子大话空话,后人没人超得过他。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吹牛吹大了,其实是表达他的郁闷,是发泄。

11.王安石很大的特点就是理性,算账厉害。

12.那些进士,只有王安石一个人拒绝进京城,哭着吵着要做地方官,一做就是25年。给皇帝说的理由是,养家糊口,京城讲排场开支大玩不起。实际的理由,一心读书,没别的想法。

13.如果只是养家糊口,绝对变贪官。越穷的人,越是贪得无厌,越是出贪官。

14.我出生的营山县,是宋朝起的名字,是一个军营,诸葛亮七出祁山运粮的地方。营山县上了两次焦点访谈,都是卖官。

15.王安石38岁时去了一次京城,做预算,写了一篇《上仁宗皇帝万言书》,其实是他后来的变法纲领。

16.王安石和司马光,还有一次一起做判官包拯的下手。王和司马光以后一直扯不清,直到死。包拯是个酒鬼,劝王安石和司马光喝酒,王安石犟,不管包拯怎么劝,坚决不喝。司马光就喝了。

17.司马光搅局厉害,死前疯了一样把王安石新法全部废掉。司马光从洛阳回到京城,之前编了15年资治通鉴。

18.王安石一旦自己说了算,就要开始干事。宁波鄞县的县志从没骂过王安石。王安石在鄞县干了两三年,搞水利,实行青苗法,马上好起来。

19.乾隆读宋史,读到王安石那个地方,说仁宗太无能了,连王安石都不听他话。

20.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写得最好,里面骂王安石,但却对他做地方官说了句公道话“不是沽名钓誉”。这在南方人中很少见。

21.下次课讲,王安石怎么做预算。

2011-04-23(第五节课)

1.宋朝的集权:差遣、官职分离。现在“出差”、“交差”估计是这会开始的。

2.兵权通过三权分立:招兵、练兵、将兵权都是不同的人。自此从没打过胜仗。

3.到明朝就越来越严重了,东厂,西厂,特务政治。

4.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万言书》上书之后,仁宗没一点反应,之后王安石再没有做过京官。

5.该上书说,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因天下之力生天下之财。

6.农业文明时代,重要的是水利建设。其他法都反,农田水利法,没一人反对。

7.重庆被淹是个笑话,山城怎么可能被淹。就是下水道建设不好。

8.赣州地下水道建得好。主水道是900年前北宋时建的。南充淹得一塌糊涂,赣州没事。再大五倍的赣州也没事。

9.开源节流,王安石讲开源,发展生产,促进流通。不说节流。开封的猪肉市场由曹国舅控制,曹国舅是八仙之一的原型。

10.司马光和苏轼反对王安石的“因天下之力生天下之财”。理由是,天下之力是恒定的,中央拿多了,百姓就少了。这不是收刮民脂民膏吗。王安石反驳说,你们不懂什么是理财。理财是王安石提出的词,今天还很流行。

11.理论上王安石的那一套法律可行。但实际上出问题了。地方作假。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应对政绩考核,应对指标。

12.王安石说,要搞这一套,得要有会理财的人才。现在没有人才,因为以前的科举选不出来。写诗赋与这个没啥关系,要考写策论,就是对策,解决办法。策论就是后来的八股。

13.剥掉了道德面纱,无论中西,推行变法都一个下场。

14.人心很重要,但这并不总是积极意义,其破坏力也是很大的。

15.庆历新政之后,仁宗晚年就做三件事。一、美试,后宫美女如云,追求快乐。二、炼丹药,追求长生。三、祭祀,去泰山,讲排场,把一个岌岌可危的朝政掩饰起来,遮羞。不上朝(也就是不上班)的。原因是,仁宗的三个儿子都死了,觉得没意思,懒得管那么多。

课后,我跟老师一路走到楼下,问了一个问题。

我问:ZM老师,我已经听了你五个学期的课了,每次都来。这次想问你一个问题。我觉得你讲的主题就是自由意志。我的问题是,自由意志这个东西,它有没有可能最后被科学分析清楚,成为一种自然现象,而不再神秘?

ZM老师:(翻衣服口袋)我的烟呢?

我:??(ZM老师也抽烟?)

ZM老师:(点了一根烟)有很多人想做这件事。像那些搞社会科学的就是。以前哪有什么社会科学呀。问题是,社会科学搞出来的东西,它本身也是自由意志的产物。要是把自由意志分析清楚,那它就不自由了。自由意志作为立法的源泉,它必定是在自我否定,不断地生成,不断地突围。

我:那就是,我们只能一直这样走下去,它就始终是无法说清的一个东西,一个源泉似的,神秘的东西?

ZM老师:你要是把它说清楚,那就没有自由了,那人就不存在了。科学总是把文化归为社会科学。哎所以说这就是命,所以还是科技,不知道科技会搞些什么。要是这个说清楚了,除非是人这个种群整个完全变成一种新的模式。

我:那就会有非常大的变化。

ZM老师:对,那就是现在的人无法想象的了。那就是人的脑子,就像他妈的286…什么386一样完全升级了,完全一个新的东西,不知道那些人看我们会是什么样子。那就不是哲学了。…哎所以这就是文化。

我:那…老师再见。

2011-05-07(第六节课)

1.熙宁10年,元丰8年,神宗共18年。搞了熙宁变法。元丰的8年是神宗亲自主持。

2.柏杨认为,中国国君,最有作为的就两个:秦孝公和宋神宗。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和他们没得比。秦孝公比谣传的尧舜,周公伟大得多,有作为得多。秦孝公面临的局面是,合纵连横,以一敌六,秦是东方各诸侯国的公敌,文化上也受歧视。齐国(齐鲁大地)最后被秦灭掉,直到最后还对秦很轻视,看着那五个兄弟国被逐个灭掉。中国后来2000多年的发展,都在秦孝公和商鞅那里商定下来了。

3.王安石变法,败就败在神宗没有给变法者自主,自己决断的权力。而秦孝公不是。

4.宋、辽、夏,夏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