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二字出自我区刘井人之手!他们还参与了许多国家级文物的修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刘书奎医生 “龙门”二字出自我区刘井人之手!他们还参与了许多国家级文物的修复……

“龙门”二字出自我区刘井人之手!他们还参与了许多国家级文物的修复……

2023-11-11 06: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伊滨融媒 伊滨融媒 点击上方 今日伊滨 一键关注!

近日,洛阳日报追忆了周总理、陈毅老总与龙门石窟“龙门”二字的渊源。你可知道,“龙门”二字是我区诸葛镇刘井社区石刻匠人的杰作?

其实,刘井这些乡土雕刻匠人,都是少有人知的大师。龙门石窟及白园众多的雕刻、千唐志斋的“三绝碑”、宁厦弥须山石窟、六盘山长征纪念亭、董必武题字的洛阳博物馆匾额……众多大作,皆出于刘井人之手。

坚硬冰冷的石头在他们的手中有了灵动,有了温度,有了生命,有了灵魂,一批批乡间雕刻家,用丁当之声,写着永远留传的作品与传奇……

下面是刘井乡间文化人刘松照所写的刘井石刻历史,详细生动。因为全文长达7000余文,为了便于阅读,节选部分发在这里。

(注:文中“刘井村”现已村改居为“刘井社区”)

(一)刘井村石刻的历史渊源

诸葛镇刘井村祖辈相传称西武侯村。

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乔装打扮来到洛阳南打探司马懿的军情,住在今诸葛村和刘井村之间禅堂寺内。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就以诸葛亮藏身的那个庙为界,庙东叫诸葛村,庙西叫做武侯村。

后村中村井为李、刘两大姓共同开凿,使用,称“两家井”,俗称“俩井儿”,后演变为“刘井”。

刘井村南依坡岭,处万安山余脉,村南遗留下来的“采石岗”,至今仍有大量青石资源。为了谋生,自古以来村人从事石刻石雕技艺。到北魏时期,开凿龙门石窟,以及后来的石窟造像的修复,刘井石刻工匠功不可没。刘井人世代采石、雕刻,与石结缘,石刻石雕名匠辈出。

(二)刘井村的早期石刻

刘井石刻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北魏时期。

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八年(494年),迁都洛阳,同时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修复,持续达400余年。在这些形态各异的石雕中,它不仅承载了一段历史,也诉说着刘井石雕工匠的故事。

相传,当年开凿龙门石窟,刘井人祖先曾经洒下辛勤的汗水。隋朝时代,刘井石雕艺人为显示自己的娴熟技艺,在村东雕就一尊大石佛;到了唐代,又在村西雕就一尊大石佛。1966年引起文物部门重视,并确定为“隋佛”和“唐佛”,运至龙门东山五佛洞,后存龙门石窟研究院。西街原佛堂的石佛像,背后刻字显示“宋咸平三年本村王元施地创建”,即公元1001年。

龙门石窟成就了刘井石刻,刘井石刻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更为龙门石窟增光添彩。刘井石刻经过千百年传承,逐步发扬光大,其技艺日臻精湛,大到几米高的石狮子,小到几厘米高的佛头;简单的匾额、墓碑,复杂的花鸟禽兽,无不得心应手,为华夏石雕石刻艺术留下无数精彩。

(三)刘井村近代历史上的石刻

刘井近代石刻在方圆几十公里颇有名气,偃师、伊川,洛阳市周边区域大都知晓。清代及民国时期石雕石刻高手云集,村西街刘凌升手艺出众,村民纷纷前往观赏学习,被称为西街石刻师傅。东街刘年社同样被东街众多艺人称为师傅。龙门文物保管所原所长刘景龙谈起刘井石刻时介绍说,据有关资料记载,清代刘井西街刘凌升曾在龙门修凿佛像;民国期间,刘井的刘孟秋、刘礼会等艺人经常在龙门干石刻、石活。解放后刘井村擅长刻字的艺人有刘合清、薛肯堂、刘庚元、刘景元、刘元标、刘中、薛永山、刘书奎、李海、刘法娃、刘根秋、薛富有、李保、马书贵等。

石刻艺术中,薛肯堂名扬四方,不愧为个中高手。

薛肯堂生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薛氏先祖有8代从事石雕,其父庭思,务农之余,雕刻金石为生,耳濡目染,家学渐精。追随洛阳城李振九等诸书家高手、理学名宿,刻金石藏于名山,传名教延于河洛。由于虚心好学,且得高人指点,刻工技艺精进,为河洛名家推崇。其存世的石刻作品,最著名的是所刻张钫将军之父的墓志。这块墓志由国学大师章太炎撰文,魏碑书圣于右任书丹,精长篆书的吴昌硕篆额,世称“三绝碑”,现存于新安县千唐志斋博物馆内。另有《毛女洞碑记》、魏碑《北魏比丘尼慧静墓志》《瑶光寺尼慈云墓志》等。不少作品现存于西岳华山或龙门石窟风景区等处。当年洛阳书法家李振九撰写碑文,只让薛肯堂雕刻,堪称“双壁”。薛肯堂终年48岁,李振九亲自为其墓志书撰,评价极高。

石雕名匠中最负盛名的是刘孟秋。

刘孟秋1902出生,曾用名刘孟会,十五六岁开始学习石雕技术,生活中身不离石,手不离凿。《偃师县志》有这样一段记载:孟秋不善言辞,爱独立思考,久而久之养成了一种“睡思寐作”的特殊习惯。每当要雕刻一件新作品时,他必蒙头大睡,甚至几天几夜不起床。一旦起身,便举斧握凿,咣当不停。不一会儿,图案轮廓清晰显现。再经雕琢,一件精美的作品便呈现在世人面前。他尤其擅长雕刻石狮,大者逾丈,小不足尺,雌雄分明,各具神态。

解放后,经过几十年磨练的刘孟秋技艺炉火纯青,创作思路开阔,由雕鸟兽到雕人物,由雕单幅到雕组图,无不精妙绝伦。曾在龙门石窟修补多处石雕。龙门游览区修建石桥,用石雕组成一幅古今结合的群雕,桥两头各有一对石狮,中间雕刻24幅人物图,有工人、农民、解放军,又有八仙、菩萨等,个个形象栩栩如生,观看者啧啧称赞。刘孟秋以精雕“疙瘩活儿”著名,洛阳文化馆、龙门文物保管所均收藏有他的作品,有的作品销售到国外。主要代表作有龙门禹王池石雕、石狮、石栏杆、陈毅题字“龙门”,原洛阳七里河桥四尊石狮、洛阳烈士陵园墓碑、毛泽东石雕像等。1958年底,刘孟秋被洛阳地区推荐为石刻劳模代表,到北京参加劳模大会,参加全国性的石刻艺术研究,并参加十大建筑工程的设计工作,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刘孟秋部分石雕作品选

1.龙门禹王台石栏杆

2.石狮子

3.毛主席像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薛永山成为刘井村的又一个知名石刻艺人。

薛永山,薛肯堂之子,生于1935年,为该村改革开放后的石刻高手,他每刻一件作品,总是先用泥坯捏成模型,反复观察修整,直到满意后,再用刻刀精心雕凿。年轻时为刻好字,利用旧石碑临摹欧体、颜体、柳体等诸家字贴,掌握了正草隶魏篆字体的特点及刻石技术,运刀如笔,挥酒自如。他的作品《白少傅修香山寺记》《兰亭序》,雕刻技艺出神入化,逼真地再现了书丹的书法之美;有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谷城为洛阳初级师范纪念碑题字“教泽永存,杏坛桃李”,重数吨,高5.66米,碑帽为三龙盘卧。2006年7月,刘井薛氏石刻,由诸葛镇原文化站站长王彦永申报推荐,被评为“河南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后又被定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1964年,薛永山参与设计洛阳邙山烈士陵园,并刻横碑70通,并雕刻石狮、石人等。1980年,完成父亲遗愿,修复龙门石窟《二十品造像碑记》。1982年,参与修复龙门石窟奉先寺造像。他雕刻的石狮、石佛、石画、石马、石龟等作品,具有隋唐神韵,汉魏之风。

薛永山如今已年逾八旬。老人回忆起自己的学艺之路时说,学习石刻不能光用蛮力,要靠悟性,在于眼看、心记、手勤。他当年就是这样用心学艺,学到了真本事。

(四)刘井村的现代石刻

从古到今,石刻石雕一直伴随着刘井人的生活轨迹。特别是解放后五、六十年代,村民们为了艺术传承,也为了生计和增加经济收入,家家雕、户户刻,男劳力几乎个个会石活、人人爱石活。当农活之余,特别是遇到刮风雨雪天气,不能下地时,进入刘井村的街道农户,随处都有石匠叮叮当当的锤击声,村里大街小巷,触目所及,到处都是形态各异的石刻石雕作品,其产品也随着生产生活形势的变化发展而不断更新,如石磨、石碾、石磙、石门礅、石牛槽、石猪槽、碾子、坯杵子等,场面十分壮观。20世纪80年代后流行制作过门石、门券石、墙基岩石、刻制石碑,20世纪90年代后主要做石碑、单位及学校纪念碑、各种水利工程、文物维修工程、园林工程等,这些都见证了当年的盛景。

1972年9月,为迎接周总理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参观龙门石窟,计划加固保护奉先寺卢舍那大佛,村组织石刻艺人刘孟秋、李火德、刘建堂、刘学舜、刘元标、刘中堂、刘水堂、刘书东、刘建社、刘松堂、刘群旺、刘建山等十余人,不计报酬和劳动时间(当时日工资仅1.20—1.80元),在老石工刘元标的带领下,每天干活10余小时,从未要过加班费,用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浇灌保护性修复,当年7月如期完成,使之面貌一新。

1973年,石刻艺人刘孟秋、刘元标、刘中堂、刘庚仁等,完成了陈毅题字的龙门大桥“龙门”二字。

1982年,龙门石窟景区急需清除战争年代修建的钢筋混凝土碉堡,为保护景区文物,要求禁止爆破,在其他施工队束手无策的情况下,刘井艺人刘和、刘中堂等迎难而上,利用手中的钢錾和铁锤,几天时间便完成任务。同年,龙门石窟景区承建北入口大门,石大门上方“龙门石窟”四个字系原文化部部长郭沫若先生题字,设计全部用石条、石雕材料垒砌。刘和率领村石雕石刻艺人日夜奋战,终于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一座与千年石窟浑然一体的仿汉代双阙建筑,呈现在游客面前,圆满完成洛阳市第一届牡丹花会献礼工程。

1983年农村大包干以后,伴随农村改革开放,刘井人石刻艺术题材进一步扩大,思想也进一步解放,以艺人刘和为首的刘井村文物修缮队应运而生,承揽了大批文物维护工程。刘法娃、刘长法、刘建高、薛永山、刘建社、刘建山、刘荣现、刘黑娃等雕刻制作了龙门白园古诗走廊、碑林走廊工程、洛阳民俗博物馆石刻等。

1984年,刘和带领村文物修缮队,到宁夏须弥山石窟开展文物修复工作,历经四年,将一个满目荒草、断头残臂、洞窟大门坍塌、面目全非的石窟维修一新。

1986年,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之际,刘井村刘和组织村内能工巧匠李海、刘书奎、李建国、刘建高等人,在宁夏六盘山山顶修建长征纪念亭,雕刻胡耀邦题字的汉白玉匾额,雕刻毛泽东诗词“清平乐·六盘山”手迹及简介。

1988年,村文物维修队刘无申、刘建社、刘水堂等,完成偃师缑氏唐代太子陵李弘墓碑陵园维修工程。

1990年刘和文物修缮队完成新安县西沃石窟整体搬迁。1991至1995年,刘和文物修缮队先后完成了新疆拜成县的克孜尔、巩义石窟寺、义马石佛寺等处的文物维修工程。

1991年,刘井村新教学楼建成,获河南省教委委托立碑表彰,校园内的石碑由艺人李光法设计,20余名石刻艺人集体创作。石碑四周呈方柱形,造型独特、设计新颖,石碑全都用石块石条砌制,未用一砖一瓦,在洛阳周边学校纪念碑中独具持色,无可比拟,显示了刘井人高超的石刻艺术。

值得一提的是开创机械雕刻新时代的刘群乐,他在洛阳老城、瀍河回族聚居区打拼20余年,重质量,讲诚信,碑刻业务常年不断。并勇于开拓,率先开创机械代替人工雕刻先河,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自1950年至2018年近70年间,刘井村石刻艺人刘孟秋、薛永山、刘建高、刘建社等数十名石刻艺人在龙门石窟景区搞石刻、石雕、垒砌、环氧树脂粘合剂维修保护工程,完成了奉先寺、宾阳洞、法作寺洞、二莲花洞、白园、擂鼓台三洞及龙门著名的二十品的修复,并完成了李楼武则天风穴寺关公像石雕、董必武题字的洛阳博物馆匾额石刻。完成了浚县功德牌坊、汝州风穴寺、四川乐山大佛等的修复等。三峡文物迁移,需要将洞壁上的石像整个挖下来,移植新址;布达拉宫壁画修复,得把壁画从墙上揭下来,再粘固到新址墙壁上,难度可想而知,但刘井的石刻艺人轻车熟路,做得天衣无缝。

物转星移,时光流逝。随着水泥工业的发展,采石岗的石料逐渐匮乏,山头几乎夷为平地。加之石刻劳动强度大,老一辈石刻艺人力不从心,年轻人大多转行,造成石刻艺术后继乏人,如何继承这项艺术,使石刻继续发扬光大,是刘井人有待思考的一个重大课题。

供稿 | 刘松照

编辑 | 陈爱松

总编 | 张晓晨

原标题:《“龙门”二字出自我区刘井人之手!他们还参与了许多国家级文物的修复……》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