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礼仪存在的困境和分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分析当今社会 中国现代礼仪存在的困境和分析

中国现代礼仪存在的困境和分析

2024-07-13 04: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礼仪与现代化需求的一致性

近年来,现代的礼仪观念越来越淡薄,在各种利益的诱惑下,许多人沉迷于争取个人利益,而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规范、责任义务。人们的礼仪素质与经济发现不同步。然而,经济的发展、生活的富足必然引起人们的重视,春秋名相管子言:“人的需要可分为低级物质需要和高级的精神需要两个方面,而精神的需要则可以通过礼仪来满足”。

(一)礼仪与个人发展的一致性

“成于中而行于外,慧于中而秀于心”与人交往时,外在形象起着重要作用,外在形象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他反应了一个人的修养,也向人们转达了一个人对社会整个生活的心愿,身体各部分互相协调整体表现了个人的综合之美,因而,良好的礼仪起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礼当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是礼所推荐的,但是物质文明高度发达远胜前代,人情越来越淡薄的当今社会,这对人们密切关系,沟通情感具有极为重要意义。

(二)礼仪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

中华传统优秀礼仪文化的传承,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凝聚成社会道德规范和伦理秩序,人们通过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相互作用,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不断接触礼仪文化的熏陶,成为礼仪文化的外显因关键,同时积淀礼仪文化的内隐基因,使现代社会在道德规范的框架下让礼仪文化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常常把礼仪看作是一个民族精神面貌和凝聚力的体现,人们创造优美环境的同时还应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礼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法交织,配合社会治理。

中国现代礼仪存在的困境和分析

(一)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影响下的礼仪文化差异

城乡经济水平存在着明显差异,其礼仪文化环境也随着经济模式的有所偏差。在城市经济水平的增速发展下,对外开放水平、服务业比重的提高,对于人们礼仪素养的苛求度不断提升,礼仪文化涉足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注重礼节的人,逐渐成为各行各业的人才缺口弥补要素。在这个大环境下,礼仪文化在现代都市逐渐衍生出了商务礼仪、社交礼仪、职场工作礼仪、面试礼仪等多种礼仪形式,不断满足产业发展的供给侧性需求。而在经济水平欠发达的农村和偏远山区,经济慢滞和文化的闭塞,大部分居民保持着传统伦理习俗下的基本礼仪文化,传统的伦理关系成为居民礼仪文化的标杆,在尊师敬长方面,保持着传统的敬畏模式。

然而在诸多社会生活细节方面,生活礼仪就显的尤为薄弱。在我国广大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及偏远地区,大部分方言存在攻击性话语,方言中的粗口更是不少居民的口头禅、生活中随意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大小便,在公共场合宽衣坦腹的现象仍然常见。农村礼仪文化的缺失往往是为城市居民所诟病的,认为外地人的到来破坏了原本完整合乎社会规范的礼仪习惯,地域的歧视也往往表现为对文化的歧视,这种文化的外显因素就是礼仪文化的差异。在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尚不平衡不协调的今天,这种现象由来已久又长期存在。

(二)现行教育框架下礼仪素质教育的“冷滞”慢行

礼仪教育作为德育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这一教育存在着实效欠佳的问题,同礼仪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和现代社会文明进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很不相称。今年五月份,在北京五棵松一家书店里一个十岁左右男孩在大声念英文,一位工作人员礼貌提醒,却遭到男孩指着鼻子呵斥大骂:“信不信我抽你?”其家长看到只是强调小孩子不懂事,大人不计小人过,并未有任何制止和道歉举动。该事件在网上立马引起了热议。在现实生活中,熊孩子在公共场合不文明不礼貌的现象很是常见,然而家长们大多抱着一份“小孩子不懂事,大人不记小人过”的心理去看待问题,对于孩子过分纵容和宠溺,并没有树立良好的家长典范,其实质上也折射出来了不少家庭对于孩子素质礼仪教育的缺失。然而更深层次原因在于我国现行教育框架下对于学生礼仪教育的“冷滞”,发展缓慢,成效低下。我国的教育体制是应试教育,学生从小到大都需要通过考试来完成学业、找到工作。从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和老师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文化课上,完全忽视了其它方面的教育。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甚至而进入大学后,部分高校继续延续这种模式,主要以成绩选拔优秀学生。[1]同时,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要传播方式过于单一,没有统一的教学内容;教育方法简单化,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漠视学生对于礼仪的内在精神需求,把学生单纯地视为礼仪规范的接纳器,普遍采用灌输的方法;缺乏礼仪教育的实践性,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实际,使学生在大量的实践和礼仪价值判断存在误差,根据自我想法办事,没能真正把礼仪文化内化成自我基因,达不到了礼仪教育的基本要求。

当代礼仪问题的政策性出路

(一)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推动农村礼仪文化的现代性转化

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广大偏远农村地区的经济脱轨,使其在文化开放性和包容性上处于社会的第三层次,传统的礼仪文化圈趋于旧的伦理家庭关系,在与城市接轨完整的现代群体规范中的礼仪习惯却处于长期混乱阶段。因此,要坚持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主张,把大力振兴乡村经济,加快农村产业与农村精神文明的深度融合,建设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缔农村地区带有封建等级观念的糟粕文化、不文明的习性文化、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相背违的反向文化,将带有温、良、恭、俭、让的优良特性,尊老爱幼、团结友爱、勤奋节俭、谨严礼貌、严己宽人的礼仪文化指导村民的日常生活。同时,注重传统礼仪文化的现代转化,逐渐探索出一套适用于乡村文明建设的科学的现代礼仪文化理论体系,指导乡村人们的行为和调控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完善我国礼仪教育机制体制,推动礼仪教育的“实践化”     

针对目前我国礼仪教育的存在的制度性缺陷,首先在家庭关系方面,政府要大力弘扬和鼓励父母等监护人要给孩子树立良好的礼仪模范,给予孩子传统优秀礼仪文化和现代社交礼仪文化的熏陶环境;同时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文化导向,使孩子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尊老爱幼、团结友爱、勤奋节俭、谨严礼貌、严己宽人的社会价值观念,从而在启蒙时期模塑好孩子的礼仪文化框架。其次学校等教学机构要完善礼仪教育板块,重视设立基本礼仪教育课程,加快完善教学机构礼仪教育课程的规范化,设立完整统一的礼仪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学生内心的真正需求,满足学生对于礼仪教育的精神需要,通过举办有关礼仪的各类竞赛、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推动礼仪教育同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深度“实践化”。政府部门和公益单位也要积极创新宣传载体,利用新媒体平台,采取多种形式宣传礼仪活动和礼仪行为,努力扩大相关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在社会上营造讲礼仪、尚礼仪的良好风气。

结语

中华传统优秀礼仪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创良好社会风尚,树立高度文化自信的精神食粮。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礼仪文化融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个人发展需求、社会进步、国家强大紧密相关。面对中国当代社会礼仪发展存在的困境,深度分析了区域发展差异化、礼仪教育“冷滞”化、礼仪认知心理逆向化的三大类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性思路,对于当代社会更好地推进礼仪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这也是本文出发点与落脚点。

 

本文来源:《魅力中国》:https://www.zzqklm.com/w/wy/25805.html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