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历史,农业进化三部曲:原始→传统→现代!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刀耕火种的起源 纵观历史,农业进化三部曲:原始→传统→现代!

纵观历史,农业进化三部曲:原始→传统→现代!

2023-04-05 21: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导语

从人类播下第一粒作物种子开始,便拉开了农耕文明的序幕。

中国农业的发展史就是农业革命史,农业革命随着技术发展、人口增长、土地减少而不断出现新内容。早在市场出现之前,人口是推动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人口和技术的进步,远古先民们由刀耕火种变为固定农业,从简单的消耗变成对自然进行投入和加工,人类改变自然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并形成了不同发展阶段的结构和文化。

不事生产的远古先民

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我们的祖先是从猿猴进化而来。距今170万至1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修炼”成人,脱离动物界,开始在广阔的大地上驰骋。

不过那时候我们的祖先可不知道什么叫做农业,狩猎和采集是他们主要获取食物的来源。虽然农业和狩猎都是以自然界的动植物作为劳动对象,但后者属于捡现成的,用文学名词来说就是“攫取经济”;而前者就是通过双手填饱肚子的典型,也就是俗称的“生产经济”。

远古先民的生存条件很恶略,自然灾害、毒虫猛兽、季节变换等时刻威胁着他们,为了能够更好的生存,先民们开始逐群而居,这就是部落的雏形。那时候的先民大部分都永远的住在自己的居住地里,他们当中只有少部分成为了游牧民族。由此而产生的“定居”行为,让大部分人的活动范围大幅度缩小。远古先民们的狩猎和采集范围可能只有有几十甚至上百平方公里。而这片几十、上百公里的活动范围就是他们当时的“家”,有山川、动物、河流、鱼虾、森林、野果还有广阔的天空。

由于不事生产,只靠采集和狩猎为生,而狩猎的工具也是用石头打磨的粗糙武器,因此这段时期就是大家学历史的时候耳熟能详的“旧石器时代”,这个时代非常漫长和久远,绵延了近170万年之久。

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上面我们提到,远古先民们为了更好的生存,开始了逐群而居的“定居”生活,这也代表着人类已经进入了农耕社会的前夕

那么人类为什么抛弃采集和狩猎这种既可以强身健体又可以填饱肚子的生活方式呢?我们这里引用几个假设学说:

1、 博塞洛普的人口压力学说

人口压力学说,博塞洛普(Boserup E.)1965年首次提出。主要内容:由于冰川时期,全球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变,人口增长快速(毫无计划生育观念),狩猎数量下降,食物短缺,为了满足生存需要,人类开始拓展更多的食物来源,这其中就有植物的种子,人们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开始学习植物的人工种植,于是出现了最初的农业雏形。

2、 海登的宴享学说

宴享学说,由海登(B.Hayden)首先提出,他的观点是初期的种植作物产量很小不足以满足人类的食物需求,所以,最初的种植作物仅仅是为了扩大食物的品种结构,增加食物品种,(说白了,就是想聚餐的时候食物别太单一)种植作物只是食物中的一部分甚至一小部分。

3、“气候变迁”学说

一些学者认为,在远古时候,由于古气候的改变,冰川的降临,原始森林遭到了毁灭,动物和植物果实越来越少,人们的狩猎和采摘变得越来越困难,无法满足生存需求,所以才转而学习种植,开发农业。

4、“宗教”学说

原始人类为了祭祀天地需要活体野生动物,捕猎又不能及时满足,那就流行圈养,这就是畜牧业开始了,同时圈养又需要饲料,那么种植业就顺应需求而出现了。(感觉好牵强,种植还没长出来,圈养的都饿死了。)

5、“垃圾堆”学说(听着挺扯淡的)

原始人没事瞎溜达,就经常看到污泥堆上长满野生植物,于是就用聪明的人进行了深度研究,发现了种植的技巧开始进行了植物栽培,以此获取食物。

其实原始农业是建立在采集和狩猎的基础上产生的,采集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种植业,狩猎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畜牧业。我们的祖先用存活的大量时间,通过生活懂得了动物和植物的驯化工作,他们开始知道哪些植物有一定的生长周期,知道哪些动物是温顺的可以驱赶甚至可以养殖的,这也符合了上面的某些说法。

原始种植业大体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距今4000-10000年的新石器时代):

(1)8000-10000年前为原始刀耕或火耕的阶段;(2)5000-8000年前为原始锄耕或耜耕;(耜,si,象形字,中国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可看作犁的前身。)(3)4000-5000年前为发达锄耕阶段,这一时期在耕作制度上,完成了由年年易地的生荒耕作制向连种三五年撂荒三五年的轮荒耕作制的转变,土地利用率较以前有了显著提高现代农业概论

原始农业时期主要种植的作物

北方主要以旱作的粟、黍等,南方为水作的籼稻、粳(jing)稻并存;大麻、苎麻成为人们衣着的主要原料;葫芦、甜瓜、莲子、核桃等也开始栽培;原始畜牧业饲养的动物有马、牛、羊、鸡、犬、豕(shi)“六畜”;五六千年前我国已开始养蚕锻丝,纺织技术已具相当水平(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一下嫘祖,黄帝的老婆,发明了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

我国原始农业的直观体现是在黄河流域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和仰韶文化,以及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

传统农业的转变和兴盛

其实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铁制农具和畜力的使用,及至近代大机器出现的这一阶段(奴隶制后期到蒸汽机发明之前),这一时期统称为传统农业时期。西方始于希腊、罗马时期,我国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贯穿整个上古之后历史的地主阶级。(源自《中国通史》,将中国历史划分为:上古史(三皇五帝—战国时期)、中古史(秦朝建立—唐朝前期)、近古史(唐朝中期—元朝末期)、近世史(明朝初期—庚子国难))。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社会制度上实现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演变,在农业生产方面则开始了由粗放农业向精耕农业的转变。

这一时期在生产过程中以精耕细作、农牧结合、利用自然环境条件进行生产经营。不使用合成农业化学物资,充分利用有机肥进行地力培肥,使土地更适合耕种,也延长了土地的使用寿命。采用农业和人工措施,如多多种植、增加天敌、人工捕捉、合理倒茬和换茬、筛选和种植抗病品种等措施,进行病虫草害方式,逐步形成了人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农业耕作体系。

传统农业的三个重要阶段

秦汉、盛唐时期,由于塞外游牧民族的兴起,农耕与放牧文化的对峙与融合,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随着君主的励精图治,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封建生产关系也正式确立,大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兴修,铁犁牛耕的推广,北方旱作技术体系的成熟,为汉唐时期农业发展与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特征:小麦的推广与作物结构变化、北方旱作技术体系的成熟、铁犁牛耕的普及、畜牧业之盛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发展、饮食文化的发达、大型综合性农书问世等。

宋元时期由于发生多次大规模的北人南迁行为,极大的促进了南方农业的开发与发展。先进的农业科技、生产工具、充足的劳动力和江南优越的自然条件,是宋元时期江南稻作技术体系成熟的基本要素。江南经济地位显著提升,中国经济重心南移进程完成。

特征:水田耕作技术体系的形成、江南农田水利、园圃业商品化、棉花引种及传播等,中国传统农业发展重心南移后以稻作农业技术体系逐渐形成。

明清时期人口激增,人地矛盾成为必须应对的基本国情。在人口压力下,土地利用率显著提高,农业向更加精细化发展;农业地域空前拓展,促进了新农区的开发。第三次引种高潮改变了我国基本的作物与饮食结构,传统农业科技体系全面成熟。

特征:耕作制度的变化、基塘农业的出现、土地的开发利用多元化、农业科技的运用及发展等,农业开始出现精细化、集约化和商品化特点。近现代农业

总结: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铁制农具和畜力得以广泛使用,畜牧业出现以放牧和游牧为主的生产方式,经济形式以自给自足、生产规模小的自然经济为主体。

现代农业的崛起

现代农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石油农业,而石油农业的兴起也不过是近代一两百年的事情,它几乎是跟工业革命同时诞生的,也可以说工业革命带动了农业革命,而经过18世纪的农业革命,到19世纪4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结束了几千年的传统农业而进入了以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为标准的石油农业时期。

这其中以美国为代表,因为它大量地使用以石油产品为动力的农业机械,大量使用以石油制品为原料的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所以又被称为“石油农业”,机械化和化学化是这一农业现代化模式的共同特点。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生产程序机械化

现代机器体系的形成和农业机器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由手工畜力农具生产转变为机器生产,如技术经济性能优良的拖拉机、耕耘机、联合收割机、农业汽车、农用飞机以及林、牧、渔业中的各种机器,成为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使投入农业的能源显著增加,电子、原子能、激光、遥感技术以及人造卫星等也开始运用于农业。

生产技术高新化

现代农业是在高新技术指导下的全新的生产方式,从田间选择到太空育种,从传统种养到试管组培、基因工程、克隆技术,从生物品种改良、模式栽培技术、科学肥水管理、植保综合防治、贮藏保鲜技术、精深加工增值技术等,到采用核技术、微电子、遥感、信息技术等。这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形成和推广,使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

产、供、销、加社会化

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有很大提高,如农业企业规模的扩大,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工、企业分工日益发达,“小而全”的自给自足生产被高度专业化、商品化的生产所替代,农业生产过程同加工、销售以及生产资料的制造和供应紧密结合,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产生了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链。

农业主体知识化

现代农业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手段,进行高效益生产,因此对从事农业的各类人员要求较高,具备科技知识和技能以及管理才能的人员才能更好地进行生产。

相对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正在向观赏、休闲、美化等方向扩展,假日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也迅速发展成为与产品生产农业并驾齐驱的重要产业。

小结

今天,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现代农业、智慧农业、精准农业、互联网+农业等等一系列新名词,政府、农业经营者、创业者都试图在农业领域里面找到新的突破口,让农业享受到技术革新带来的红利。我相信,技术的发展一定会为农业带来巨大的红利,但不管何种创新,我们需要尊重农业与生俱来的天性和本质,农业存在的本质是为人类提供健康食物来源让生命得以延续,任何不尊重农业本性的创新都是耍流氓!

今天我们争论的各种农业定义都毫无意义,真正应该做的,是尊重农业的天性与本质,充分发挥技术革新所带来的红利,生产更多、更好、更健康的食品,为人类的生命延续服务。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来源:维恒农业公众号,已授权,如转发请联系作者

参考来源:

赵志军:南稻北粟-中国农业起源

中国通史(吕思勉 著)

智慧农业导论-理论、技术和应用(江洪 著)

现代农业概论(王冀川 主编)

豆丁网: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华商网:中国农业发展的5个历史阶段

百度文库:中国农业发展史-农业起源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