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莱英创始人洪浩:42岁回国创业,如今身家315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凯莱英是大公司吗 凯莱英创始人洪浩:42岁回国创业,如今身家315亿

凯莱英创始人洪浩:42岁回国创业,如今身家315亿

2024-03-10 18: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最近两年,人们被新冠疫情折腾得够呛,随着疫苗和治疗药物的研发,逐渐看到了曙光。

2021年12月22日,辉瑞宣布其新冠口服药Paxlovid的紧急授权申请(EUA)获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出现轻度至中度新冠病毒症状的成人和儿童(12 岁及以上,体重至少40公斤)。FDA官方新闻稿指出,这是首款获其授权治疗新冠疾病的口服抗病毒药物。这项授权在全新变种出现的关键时刻,带来了抗击新冠的全新工具,也让由高风险发展为新冠重症的患者能更容易获得抗病毒疗法。这是对抗这场全球流行病的重要一步。

基于此次授权,辉瑞表示将2022年Paxlovid产量预测从8000万提高到1.2亿疗程,并计划在2022年向FDA提交口服药物Paxlovid的新药申请,以获得监管部门的全面批准。此前美国政府已经向辉瑞订购了1000万疗程的药物,采购价约每疗程530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有媒体报道,凯莱英与辉瑞签订供货合同,将为Paxlovid提供医药合同定制研发生产(CDMO)服务。早在2021年11月份,凯莱英便发布公告称,与美国某大型制药公司签订了两笔超级大单(分别为4.81亿美元和27.2亿元人民币)。这两笔订单累计金额高达58亿元,已经超过凯莱英2020年的全年营收。

不过,面对市场猜测,凯莱英表示:因此次交易涉及保守商业秘密,根据公司与客户签订的相关协议,未披露交易对手方基本情况、产品相关信息。

那么,凯莱英是谁,它和辉瑞又有怎样的渊缘?据官网介绍,凯莱英医药集团是一家全球领先的CDMO公司,为全球新药提供高质量的研发、生产一站式服务。以加速新药上市,延长生命的质量为己任,依托持续技术创新,为国内外制药公司、生物技术公司提供药品全生命周期一站式CMC服务,加快新药开发及应用。

早在2009年5月 , 辉瑞便授予凯莱英(最佳医药中间体合同生产商奖)。辉瑞公司全球原料药供应副总裁表示,(对每一个项目的成功执行,快速实现研发目标的能力,出色的客户服务以及高水准的创新能力,是凯莱英公司与辉瑞业务稳定飞速增长的最根本原因。)

作为凯莱英的创始人,洪浩首次入选2021福布斯中国最佳CEO榜单,并以315亿元财富排名《2021胡润百富榜》194位。在接受采访时,洪浩表示: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核心就是技术创新。成立至今,凯莱英枕戈坐甲,去攻克技术难题和壁垒,前瞻性地大力进行研发投入和新技术开发,真正帮助客户降低成本,提升药品的可及性,让更多有需要的百姓受益。

1

洪浩是一位学者型企业家。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1987年,他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获得药物化学博士学位后,便前往美国佐治亚大学从事药物化学博士后研究工作。1995年,洪浩又在美国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在接受采访时,洪浩回忆说:虽然那个时候在美国已经小有成就,但归国创业的梦想总是牵引着我的心。我认为回国创业是一种必然。首先我们作为技术型服务公司,只有将化学技术放大生产才能发挥其更大价值,而美国要做规模化生产,投资巨大。其次,当时全球医药外包行业正在兴起,不少美国制药公司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更有竞争力的外包服务商。同时中国的先进化学技术尚属匮乏,91-93年间,我在国际知名化学期刊上发表了几十篇学术论文,时至今日,在国内看来仍属顶尖文章。国内化学技术进步空间巨大由此可见一斑,我当时就觉得将这些技术在中国应用发展会非常有前景。同时炎黄子孙的一颗赤子之心也在蠢蠢欲动,于是我有了回国创业的想法。

1998年,国家号召海外学子回国创业,42岁的洪浩以(优秀留学回国人员)身份,带着自己积攒下来的25万美元,准备回国开一家制药企业。决定回国投资后,洪浩内心还是很谨慎,他刚经历了一次不成功的合资。于是,洪浩花了40多天时间到国内10多个城市考察,最终决定在天津开发区投资建厂。洪浩说,(你只要踏踏实实把事情做好,一切合理需要在这里都能得到满足。)良好的投资环境是让他在滨海新区安心扎根的主要原因。

1998年,洪浩在天津成立了凯莱英医药公司,以制药工艺创新研发为驱动,为国内外大中型制药企业提供一站式药物研发生产服务,产品囊括多个重大疾病领域的创新药和重磅上市药。当时,洪浩在泰达国际创业中心租了700多平方米的房子做实验室,总经理、科研人员连同员工一共就14个人。据老员工回忆:公司刚成立时没有一辆轿车,老板也没有自己的车,公司就租了一辆桑塔纳跑业务。当时我还是一个刚出校门的大学生,经常一个人到南方出差采购原料,大货车一趟得跑两天一夜,我坐在副驾驶室里从江苏一路颠簸回天津,现在想起来都有些后怕,不过,我们都闯过来了。

自创办公司起,洪浩就十分注重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通过中国的地利和工程师红利,抢占欧美市场。凯莱英业务范围覆盖临床早期到商业化阶段,包括高级中间体,原料药,制剂等的研发和cGMP生产,以及临床研究服务。并通过战略合作与业务拓展,逐步构建起创新药一体化服务生态圈,做全球新药研发生产的合伙人。

凯莱英曾在2021年半年报里表示,按2020年销售额排名的全球前20大制药公司中,公司已与15家建立了合作,并连续服务其中的8家公司超过10年,与辉瑞、默沙东、艾伯维、礼来、百时美施贵宝、阿斯利康等全球制药巨头形成较强的合作黏性。早在2008年,默沙东便授予凯莱英一级供应商奖,直言,(凯莱英是中国唯一一家不仅符合而且远优于我们要求的新药开发CMO公司。)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凯莱英现有收入约90%来自海外,国内约占10%。

那么,凯莱英是如何在国外市场快速发展的,洪浩将原因归结为三个方面:一靠诚实互信,二靠技术创新,三靠重视法规。在一次演讲中,洪浩说:当前,医药产业蓬勃发展,药企研发投入不断增加,创新药呈井喷式增长。依托于医药研发精细化、专业化分工日益明显的趋势,CMO/CDMO行业快速发展。作为全球领先的服务于新药研发和生产的CDMO一站式综合服务商,凯莱英深耕行业多年,聚焦监管严格、高附加值、高量级领域产品,凭借出色的工艺开发能力帮助全球更多创新药缩短研发周期、加速获批上市。依靠持续的工艺优化能力,公司显著降低上市药品商业化生产成本,通过符合国际行业最高监管标准的生产能力提供定制化产品,为创新药公司发展壮大注入力量。

据了解,凯莱英曾用42天生产出客户急需的三期临床用药,让年销售30亿美元的重磅药节省了至少6个月的上市时间。此外,凯莱英2021年半年报显示,其公司在疫情防控期间承担了两个小分子抗病毒创新药物研发生产工作,其中一个药物,通过应用连续性反应,将其中的关键片段由4步缩短为1步,仅用6个月将仅有克级工艺的分子实现了吨级放大生产,显著缩短临床研发时间;另一药物已进入临床三期。

质量好、速度快、成本低、污染小,这恰恰是凯莱英这样优秀CDMO公司的优势所在。

过去,曾有人将凯莱英比作(医药界的富士康),洪浩曾解释:不要简单地把CDMO企业当作一般的代工企业,高端的原研新药原料药、中间体,尤其是制剂的生产工艺,是技术难度非常大的行业,门槛非常高。实验室研发出来的新药与能够工业批量生产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更不要说减少三废排放量、绿色生产工艺等等。

当然,企业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凯莱英也曾遇到许多困难。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凯莱英的业务增长陷入停滞。当时,洪浩和他的团队没有像大多数企业一样缩减开支,降低产品价格,靠低价占领市场,相反毅然决定增加投入,兴建国际标准的cGMP原料药生产车间,希望依靠增强自身的科技实力来挺过难关。在凯莱英资金最紧张的时候,天津市政府向它伸出了援手。

2021年12月,凯莱英实现了(A+H)两地上市。洪浩感言:马拉松跑的时间长了,就会找到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凯莱英也是经历了20余年的长跑,才有了今天的结果。过去,我们披荆斩棘,日夜兼程,成为了全球领先、技术驱动型的CDMO公司。未来,我们将初心如磐,驰而不息,合作创新,进一步成为全球制药产业可靠的首选合作伙伴。

2

(海归人才、科学家、企业家、创业导师),洪浩被媒体贴了许多标签,但他却谦逊地表示:首先,我只能算是海归,是不是人才,我自己也不确定。其次,我的确是一个创业者,但绝不是所谓的创业导师。最后,我愿意坚持学习,终身做一名(学生)。

据凯莱英早期投资人基石资本副董事长林凌描述:洪浩博士是位相当有激情的企业家,感觉他非常拼命;对自己的技术充满自信,目标直指海外巨头;性格非常率真,和员工能打成一片。洪浩的自信是完全有底气的,他经历过文革,吃过苦,文革后读书学有所成并出国留学,既理解中国,也了解外国的社会和技术,还在商业上打拼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关于未来,洪浩表示:医药研发在任何时候都是朝阳产业,我们要把自己最精彩的东西发挥出来。多做实事,放轻利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