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模式随想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是什么 经济模式随想

经济模式随想

2024-05-28 20: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来源:雪球App,作者: 成长的红枣树,(https://xueqiu.com/4379835062/280555370)

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和福利经济,是当代发达和半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经济政策。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总是在学术上、媒体上,严厉批评类似的政策,说这些政策严重扭曲经济结构、降低经济运行效率。那么为什么从理论上有严重问题的政策,会被各个国家广泛采用呢?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凯恩斯主义不能解决经济危机,基本都是往后拖,这是事实。问题是,当大规模经济危机产生时(一定会发生),如果不采取国家货币超发,刺激需求的办法,会怎么样?

现代典型的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造成的,产品生产过多,价格下跌,企业亏损,企业债务违约,企业破产。银行贷款收不回来,银行亏损,储户挤兑银行,银行破产。工厂大规模倒闭,工人失业,失业保险金不够应付,大量工人挨饿。经济规模萎缩,政府开始削减福利,政府开始裁员,经济进一步萎缩。

自由主义经济学,本质是丛林法则,适者生存,追求的是经济运行的效率。追求效率的结果是淘汰落后的,在人类社会,广泛存在二八法则,大多数人是落后的。如果只追求效率,那么很大一部分人,应该饿死。这样才是自由主义经济学,达到自然平衡的结果。

典型的例子就是1929年美国大萧条,离我们比较近的例子是希腊债务危机。希腊不能自己发行欧元,不能通货膨胀。经济危机必须削减财政支出,导致工人下岗,警察罢工,全国动乱。如果欧盟不救助希腊,希腊最后只能脱离欧元区,自己印刷货币,搞通胀,总不能让很多人饿死。

凯恩斯主义,就是当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时,货币超发以刺激需求。比如:搞政府工程。然后,工人有了工作,有了工资,就会购买商品。需求增加,商品价格上涨,生产商就活了,银行贷款就能还上了。经济的一盘棋,暂时救活了。

另外一种经济危机是生产不足造成的,这时货币超发,结果是毁灭性的。

委内瑞拉是另外一个极端的例子,属于生产不足,而货币超发,造成恶性通货膨胀。委内瑞拉用有工业需要的所有能源和矿产,拥有大量的农业土地。生产不足,完全是社会制度导致的。大量的人,宁可在城市挨饿,也没有人去农村组织农业生产。非洲各国的情况,也是类似。前苏联也有一样的情况,大量的土地没有人耕种,而人们却都在城市里挨饿。明明不缺乏任何生产资料,就是不能有效的组织起来搞生产,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这类国家通常是农业经济,或者只有采掘业等初级农业,没有完善的工业基础,生活生产物资,严重依赖进口。当生产能力不足,政府货币超发,不能使企业增加生产,社会商品供应量没有增加,老百姓手中的货币反而因此贬值,后果是政府信用破产,国家动乱。

伟人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可从人类的历史上看,制度才是第一生产力。一个政府,能够创造性的发展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有效的组织生产,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就是非常伟大的成就,何况这个国家有全世界最多的人口,14亿人。中国人勤劳、智慧,有众多优秀的传统,当这个国家的人民凝聚在一起,广泛的进行合作,创造出的财富效应必然是惊人的。

凯恩斯主义的原理,当市场对普通劳动力需求不足的时候,政府负债或者发钞购买他们的劳动力。大部分都是搞政府工程,比如:修建公路、铁路、机场、通信设施等。用政府需求弥补市场需求,给普通劳动者发工资,避免他们失业,没有收入,挨饿,社会动荡。货币超发造成了通货膨胀,手里有钱的人为了钱能保值,只能去购买资产,应对通胀,比如:买房子。结果是资产价格暴涨。

凯恩斯主义有什么危害?基础建设是有边际效用的,修建的越多,效用越差。公路修多了,没有车走,铁路修多了,没有火车,机场修多了,没有客流,这就造成了严重浪费。经济学家们出来讲,政府花钱,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比如:钢材、水泥、建筑机械等),修建了很多基础设施,这些设施对生产生活完全没有用处,只能在风吹日晒中一天天老化,是毁灭财富。与其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花2份钱,不如直接给失业的人发钱,政府还能省下购买生产资料的钱。直接给普通人发钱,就产生了福利经济。给普通人发福利的钱,大部分国家也都是货币超发来的。

在后来,无论凯恩斯主义还是福利经济都出现了新问题,流动性陷阱。凯恩斯主义大搞基建,工人只能拿到养家糊口的工资,那些建筑承包商和主管官员,赚取了政府工程中的大头,这个现象在全世界各国都出现过。哪怕工人拿到的工资用来消费,他们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上,购买的商品也大多数是某个行业经营最好公司的产品。钱还是被少数人赚走了。福利主义的问题类似,人们拿到福利金,在市场上消费的时候,钱还是被少数公司赚走了。结果就是政府无论怎么货币超发,收入都被少数有竞争优势的企业赚走。

资金永远都流到社会的某些固定的阶层,这个阶层的消费有限。普通人收入不涨,总消费规模就有限,企业就不会扩大投资,钱到了他们手里就再也不往外流。这是流动性陷阱的具体解释。凯恩斯认为,单纯的货币政策会造成流动性陷阱。其实,货币政策加财政政策,同样会造成流动性陷阱,最典型的就是日本。这个问题现在全世界发达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出现,我们后面再说。

中国劳动力供给的拐点已经过去了,有的研究认为是2012年,有的说是2015年,但是基本都承认,中国低端劳动力供给的拐点,已经完成。也就是说劳动力严重过剩,在中国已经过去了。人口老龄化,新生儿不足,也将限制中国大拆大建的发展模式。以后,政府工程主导经济的模式,注定走不下去。中国的社会福利必须要越来越好,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必须跟上来,这些都需要钱。

解决社会福利,钱从哪里来,也是不都需要靠超发货币。有两个模式,第一北欧模式,高税收,高福利,就是对高收入人群多收税,补贴福利。第二美国模式,收税加政府举债,维持福利。这两种模式各有优势,各有缺点。

无论是凯恩斯主义还是福利主义,都需要钱,钱从哪里来就成了关键。实行凯恩斯主义,政府通常都是直接超发货币,这是由于一般是在经济危机的时候,才会大搞凯恩斯主义,需要政府快速的拿出钱来救急,央行和财政部门的配合下,钱一下子就变出来了。

人民福利的钱,一般有几条路:第一从人们的工资中收取归集,比如: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第二对企业和个人收税,第三货币超发,第四依靠资本升值,从资本上市赚取,第五国有企业的收益上缴等。现实中第一、二、四条,是主流,第三条是非常手段,至于国企收益上缴很少见(国企那么低的效率,不亏损已经不错了)。

我们拿德国举例,德国的财政赤字非常低,甚至还有财政盈余,房价20多年不涨,最近两年欧盟货币超发才开始涨,可以算是高收入高福利高税收福利国家的典范。工业发达,大型跨国企业很多,这些企业的盈利能力普遍不错,德国的工人工资水平也很高,社会福利发达到大学是免学费的。高福利的钱,都是高税收带来的。这个高税收其实主要是收入税和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并不高。

为啥高福利国家普遍对个人的收入、财产和消费收税?因为对企业收税是非常困难的。一个跨国企业,可以把它的盈利放到世界任何国家,哪里税率底就放到哪里。这就是大量企业在避税天堂注册的根本原因。举个例子,一家美国公司,在中国生产,在全球销售产品,在百慕大群岛注册一个空壳贸易公司。中国出口1美元的商品,到百慕大的空壳贸易公司账目上走一圈,变成了2美元,然后再发往全世界。这件商品的成本就成了2美元,成本增加,利润就减少,企业收入就减少。利润躲过了征税,最后都集中到了避税天堂空壳公司的银行账号上。

这样的事情在发达国家的企业非常普遍。中国之前本身就是外资企业的避税天堂,由于招商引资我们对外企和合资企业免税3-5年,到期了换一个地方注册,再免3-5年。这导致大量外企连避税天堂都不用去了,利润直接留在中国就好,还赚了大量人民升值的收益。题外话,这也给人民币汇率带来的巨大的不稳定因素,中国的大量贸易顺差中很大一部分是外资和合资企业赚的,他们留了很多利润在中国,如果出现明显贬值趋势,这些钱是一定会跑的。

据2013年的统计,欧洲国家的企业税负,德国平均税负占到利润的30%左右,法国较高为36%,英国和荷兰较低为23%和25%,德国算是欧洲税负较高的国家。北欧的芬兰、瑞典等国甚至企业税和荷兰、英国相当。这些国家的税收法规比较严格,上面的税率大部分是企业在本国内经营纳税,海外的就无从征收了。就这种税率,也直接导致了其国内企业大量开始外迁,把生产部门迁走,从而避税。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对企业征税不能太高,因为高了也收不到。那么政府只能从比较容易地方征税,个人收入、财产和消费,就比较容易。从各国税收的普遍特点上看,个人收入都是收入越高,税率越高,目的是限制高收入。对房地产收取1%左右的税税金,豪宅税率增加。对普通消费品低税率,奢侈品高税率。财产税和消费税我们就不说了,重点讲个人所得税。

面对贸易的全球化,公司的全球化,各国政府对跨国企业征税,变得越来越难。为了维持社会福利,征税的手基本上都伸向了个人收入、消费和财产。大部分人靠工资生存,对工资征税比较简单,工作单位代缴代收是国际惯例。消费也不难,对生产销售环节征收,税加在最后消费品的价格上。财产税最简单,房地产和有价证券都跑不了。从各国的情况看,税收的大头都落在了中产及以上阶层。拿工资生活的人,税最重。

这确实使得欧洲国家收入很平均,人们的普遍幸福感很强。比如:在德国,大公司的中高层管理者,也都是拿工资的,他们的收入税后比普通生产线工人,平均高5-7倍。大家感觉这已经多很多了,我们打个比方,2017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2.6万,马云马化腾税后可支配收入不能超过20万。欧洲国家普遍就是这么搞的。而且对高收入人群的所有能追查到的收入,同样收取重税。这些税款,是国家福利运作的基础。

从前面我们基本可以看出,高福利高税收的国家有几个先决条件:第一,有生产能力强大的工业企业,能够生产足够的产品和服务,或者从国际市场中赚取外汇。第二,中产阶层比例要占大多数。第三,对社会没有贡献的,只能消耗的闲人要少。第四,国家运行效率要高,不能有大量腐败问题。

企业生产能力强大是高福利的基础,没有能生产各种商品的企业,人民福利根本不可能。福利不是仅仅钱,政府多发点就行了,而是人们要实实在在的消耗商品和服务。医疗福利,看病需要医生,治病需要药品,这些东西都需要的物质支撑。人民拿到养老金和失业保险金,要去买食品衣物等实实在在的商品。哪怕是原来的委内瑞拉,现在的沙特,也是靠石油出口赚去大量外汇,在从国际上购买产品,才能满足人民福利的需求。

在自由市场环境下,跟企业收税相对较难,所以一定要有能保证税基的中产阶层。中产阶层一定要占全部人口的大多数,才能保障有足够的税收。吃闲饭等着政府养活的人要少,如果不干活的多了,干活的少就需要这些干活的人特别能赚钱,否则养活不了那么多闲人。政府要规模小,人员少,效率高,而且不能腐败,否则权力腐败能吃掉整个社会的劳动产出,绝对不可能有底层人民的福利。少数几个资源非常丰富,人口又少的国家,短期可以靠出售资源换人民福利,但是自然资源有市场价格,当市场价格低的时候,财政就会赤字,福利就难以为继,比如:俄罗斯、委内瑞拉。

国家和国家之间,也是竞争关系,同样大部分国家在竞争中会失败,成功国家必然是少数。同样是制造业为主的国家,产品质量和价格肯定有区别,竞争的结果就是有的国家产品销售得更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失败的国家衰落。在这个世界上,成功国家只有少数一些。满足上面4个要求的国家,全球也只能是处于食物链顶层的少数国家。

经济是什么?是整个社会的人生产、消费等活动的总和。大部分经济学的书都差不多都是这个意思。那么对人们生产和消费等活动,限制得越少,大家参与经济活动的动力就越大,经济就越发展。所以,任何政府对经济活动设限制,都会降低经济活动数量。政府限制越多,经济活动就越少,经济就越差。这也是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市场有效理论的基础。

经济学界争论得最多的是,市场是否真的有效。认为市场有效的主流经济学,就是上面的理由,所谓看不见的手。认为市场无效的理论说,看不见的手,发展到最后也会导致市场崩溃,经济危机。由于现实中,任何时代的国家和政府都会对市场进行干预管理,所以世界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完全的市场经济。理论经济学界对这个问题的争论已经长达几百年,而没有结论。

我是这么看的,市场肯定是有效的,正是由于市场的有效,才会产生市场崩溃,经济危机。这是市场自我有效的一种方式而已。当产能过剩,消化不掉,就会经济危机,就会有人失业,从规律上讲,就应该有人被淘汰,这就叫自然规律。问题出在当出现经济崩溃的时候,会有大量人口失业,社会动荡,这直接导致各国政治的不稳定。所以,政府一定会出来救市,稳定就业,不能真的让有人饿死。

市场是有效的,有效性体现在优胜略汰,自然选择,让一部分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企业被淘汰,一部分不适应生存的人被淘汰。问题出在政治稳定,人文关怀,社会和谐上,为了社会的总福祉,混乱从来都不是政府的合理选项。

以上的这些就是各国政府从来都是嘴上尊重主流经济学,行动上采取大量干预的根本原因。众所周知,政府的干预从来都只能起到短期稳定的作用,目的就是应对大量失业,避免造成社会动荡,从来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各国的政府的执政能力千差万别,行政干预的深度、广度差别也巨大。

现代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其实是技术进步和管理效率优化,管理效率优化也不是根本,只能起到一时的调节和释放经济动力的作用。全人类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动力只有科技进步。科技进步使人们用更少的原材料和劳动生产更多的商品,或者之前无用的材料,变成新材料和能源,进而变成新产品,直接带动了生产和消费的增加。比如:最早人类只能用人和牲畜劳动,后来有了蒸汽机,能源也由木头变成了煤炭,然后是内燃机,能源变成了石油为主。这些转变是商品价格大幅度下降,人们生产和消费的商品数量大幅度增加,经济自然就繁荣。

各国政府在经济危机的时候,大搞凯恩斯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稳定就业和社会环境,把一切都往后拖。他们在等什么?答案就很清楚了,科技进步。当科技有跨越性进展,经济增长自然会快速发展,之前的高负债在经济高速发展时,就自然解决了。

问题在于,跨越式的科技进步是不可预测的,而且比较慢。各国的债务问题是不是能拖到下一次科技大进步?如果拖不到,就只能先爆一次,用赖账的方法清理掉一部分债务。这就是债务危机和经济危机。做投资最重要的就是要承认对未来的无知和不可预测,把握那些能够把握的收益,减少高风险头寸。像巴菲特一样,赌高概率的事情,长期坚持。摘自kulese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