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经院学者译作推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思想 北大经院学者译作推介

北大经院学者译作推介

2024-06-17 18: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以下文章来源于宏观经济研学会 ,作者德弗洛埃

宏观经济研学会

关注宏观经济与宏观经济学研究前沿问题,推广、普及DSGE及其他宏观经济研究方法。

序言

经济学,是格致之学,也是致世之学,是现实观察、理论思考和实证检验的高度统一。如何从纷扰复杂的经济现象中总结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经济发展规律,对于一代代学人都是艰巨的智力挑战。

为了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优质的经济学研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在此推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学者著作推介”系列项目,分专业和主题推介本院学者的代表性著作。这些著作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学、经济史、经济思想史、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国际经济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环境和金融经济学等诸多领域,凝结了学者们对现实问题的长期观察和深入的理论思考,其中不少著作还采取了跨学科的视角和方法。假以时日,一定会对经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理论不一定是灰色的:和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是长青的生命之树。通过“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学者著作推介”系列项目,我们真诚的希望优秀的经济学著作能够走进更多人的书房,希望更多的读者和学人能够从中受益。

前言

本书旨在追溯现代宏观经济学迄今为止的演化路径。众所周知,自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and Money,1936,以下简称《通论》)以来,现代宏观经济学已走过七十余年的风雨历程,如今是时候对这门学科的思想脉络进行梳理了。此外,纵观宏观经济学发展史,随着传统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被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创立的动态随机宏观经济学(Dynamic Stochastic Macroeconomics)赶下神坛,宏观经济学已经发生了巨变,这一思想革命的意义亟待评估。正如阿克塞尔·莱荣霍夫德所言:

任何关于20世纪下半叶经济思想史的研究都必须解释为何在此期间那些代表性(宏观)经济学家们的世界观发生了这种180°的转变。(Leijonhufvud,2006a:35)

首先,本书试图为那些日常使用现代宏观经济学建模技术但又希望进一步探究这一系列模型建构背后最初起源的宏观经济学者(无论是教师还是研究生)解惑;其次,我希望本书尤其适用于那些研究生和年轻学者们,他们常年接受纯粹的技术层面的训练,聚焦于前沿模型,但对思想的历史发展一无所知——或者根本不屑于了解过时的文献,认为过去在概念和方法论层面的争论在今天已经失去学术意义;再次,本书也面向经济思想史学家们,无论他们是业内人士(正如我一样)还是纯粹站在学科的外部视角来研究这段历史;最后,希望本书对于其他经济学分支的学者们了解宏观经济学学科发展史亦有些许帮助。

《宏观经济学史:从凯恩斯到卢卡斯及其后》

[比利时]米歇尔·德弗洛埃 著

房誉 李雨纱 等 译

本书源自我的教学经历。过去二十多年来,我主要在自己的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the University of Louvain in Belgium)为研究生们开授一门关于宏观经济学史的课程,同时也曾在巴黎索邦大学(Sorbonne in París)和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讲授过该课。在这门类似于研讨课的课程中,我要求学生们阅读宏观经济学发展史上自凯恩斯以来的诸多开创性文献。与其他常规课程相比,阅读这门课的相关文献给学生们带来了不少新鲜的乐趣。我发现学生们几乎总是在阅读某篇经典文献时为作者的论述所折服,并且直到阅读下一阶段的经典文献时才会意识到前述文献存在的缺陷和盲点。在此过程中,我真诚地期望能够引导学生发现宏观经济学在理论论述和政策建议方面充斥着的各种争议。对我来说,这比在传统观点中将理论演进视为单调的进步有趣得多。当然,为了教授每一届学生,有些文献我反复阅读了近二十遍。奇怪的是,这并没有给我带来任何厌倦感,足见这些文献具有深刻的内涵。事实上,对于一些作者,特别是卢卡斯及其追随者,反复阅读他们的文章十分有益:由于我自己的偏见和他们思想的反直觉的特点,我花了很久才完全深刻地理解了他们的卓越贡献。

一般认为现代宏观经济学在其发展历史中主要有两次突破。第一次是将凯恩斯所撰写的《通论》转化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所秉持的理论——按照莱荣霍夫德(1968)的说法,这即是“凯恩斯的经济学”向“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转变;第二次是推翻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统治地位的所谓“卢卡斯革命”(Lucasian revolution)。因此,暂且撇开《通论》,宏观经济学的历史可以大致被分为两个时代:20世纪40年代—70年代为第一个时代,在此期间“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在学界占据主流;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至今为第二个时代,在此期间“动态随机一般均衡( 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DSGE)宏观经济学”逐渐演变为主流范式。

细而论之,凯恩斯在《通论》中试图证明非自愿失业(involuntary unemployment)本身并非源自工资刚性(wage rigidity)假说。以约翰·希克斯(John Hicks)、弗兰科·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和劳伦斯· 克莱因(Lawrence Klein)为代表的第一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们全盘接纳了凯恩斯未竟的事业,但却认为非自愿失业大体上就是源自工资刚性。这一命题成为以IS-LM模型为核心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石。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莱荣霍夫德以及追随唐· 帕廷金(Don Patinkin)足迹的非瓦尔拉斯均衡经济学者们,加上以埃德蒙德·菲尔普斯(Edmund Phelps)和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的另一派学者们,开始在不同层面对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提出质疑。沿着弗里德曼和菲尔普斯的脚步,罗伯特·卢卡斯更为激进地对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展开批判,并最终开创了DSGE宏观经济学这一新的研究路径。卢卡斯革命无疑是一次典型的库恩式科学范式革命,它宣判了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死亡。然而,DSGE方法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一方面,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辩护者们对它予以激烈的反驳,认为所谓的卢卡斯革命是在“用精确的错误替代零散的真相”(Lipsey,2000:76);另一方面,不少经济学家打着“新凯恩斯主义”(New Keynesian)的旗号,试图通过接纳卢卡斯的那种新均衡准则来拯救部分凯恩斯主义的思想。回到革命者这边,准确来讲,卢卡斯开创的经济学新范式实际上要到芬恩·基德兰德(Finn Kydland)和爱德华·普雷斯科特(Edward Prescott)提出真实经济周期模型(real business cycle ,RBC)后才真正得以开花结果。此后,80年代中期的年轻学者们纷纷将“借助计算机进行宏观经济学研究”视为最高学术目标。随着学者们成功对RBC模型作出一系列修正,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推动着卢卡斯主义研究计划到达一个新的突破口。基于本书相关章节将要罗列的那些理由,这些模型被我们称为“第二代新凯恩斯主义模型”(Second Generation New Keynesian)。虽然这些模型是严格基于DSGE的方法论原则构建起来的,但通过引入传统凯恩斯主义的一些核心假设并采用新的实证技术,它们已经和经典的RBC模型相去甚远了。事实上,在2008年经济衰退发生前,第二代新凯恩斯主义模型代表了宏观经济学的最高技术水平。

专栏0.1遵循了莱荣霍夫德所描绘的宏观经济学史决策树图,并且该图将成为本书分析的行文线索:

专栏 0.1 宏观经济学史演进概览

主流经济学家们总是强迫同时代的人就如何提问、如何假设、如何选择证据以及使用何种方法和模型等问题进行选择,并试图说服整个或部分学界服从他们所做的选择。任一特定思想学派的发展路径都是由一系列这样的决策推动的。我们在持续追踪这些议题的发展后会发现,学派的创始者们很难提前预测到他们的学术继承人将面临怎样的选择;其中一些决策在我们这些事后之人看来显然是误入歧途。(Leijonhufvud,1994:148)

决策树上的每一个分叉都代表了一个新的研究路径,它们源自一些开创性贡献并且最初看起来像是一个冷僻的经济学分支,其成功与否取决于它所受到的关注程度。最初的开创性贡献必须足够有价值才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之进行深入研究并最终形成一个学科分支。一旦趋于成熟,某种研究思路便会逐渐丧失上升势头:各种难题、反对意见以及对理论有效性的质疑都将涌现。此时,我们将不得不退回到决策树上之前的分叉处,那些曾经被忽视的研究路径此时可能变得可行,进而颇具研究价值了,莱荣霍夫德将此称为回溯(back-tracking)。当我们回溯到足够古老的决策节点上时——比如像卢卡斯那样——科学革命便发生了。

本书主要关注我认为最重要的那些宏观经济学发展史上的篇章,并不试图包罗万象。我着重选取了理论方面而不是实证层面的思想演进。本书是一部学科的内在演化历史,忽略了大部分的外部环境。我既没有涉足前凯恩斯主义(pre-Keynesian)宏观经济学,也没有探究非主流理论(heterodox theory)。此外,尽管按照当前流行的理解,宏观经济学被划分为经济增长领域和经济波动领域,但本书其实并没有涉及增长问题,因为我们恐怕需要另一部皇皇巨著才能理清经济增长问题的思想脉络。因此我必须向研究经济增长的理论学者们致歉,因为本书确实只关注了经济波动领域,使用“宏观经济学”这一通用术语过于夸大其词了。

经济思想史学家无权裁定应当采用哪一种研究议程。然而,在本书中我并不回避对我所研究的经济学家们予以评判。这并非源自我的骄傲自大,而是因为经济分析史本来就是一部反复否定(via negativa)的历史——经济学本身的发展严重依赖于对过往学者的批判。我当然也意识到,理论越古老,挖掘其盲点也就越容易。因此我需要再次强调,即便我在批判这些学者,我对他们仍抱以最崇高的敬意。

此外还有一些关于宏观经济学史的出色评述,但由于它们基本上都是独立的论文因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有一些关于宏观经济学史的书籍,例如Hoover(1988)、Snowdon and Vane(2005)和Snowdon,Vane,and Wynarczyk(1994),以及近期出版的Backhouse and Boianovski(2013)。尽管书山无涯前路漫漫,但我仍希望本书作为我这十几年来的辛勤研究成果能开启一段新的征程。

作者简介

米歇尔·德弗洛埃,比利时鲁汶大学荣誉教授,圣路易斯大学访问教授。出版著作包括《非自愿失业:难以捉摸的理论探索》(Involuntary Unemployment: The Elusive Quest for a Theory)、《凯恩斯、卢卡斯:另一种宏观经济学》(Keynes,Lucas: D’une macroéconomie à l’autre),另在学术期刊上也发表诸多文章。

译者简介

房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候选人,现任职于国家开发银行,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

李雨纱,清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现任职于世界银行驻华代表处,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学、经济史学。

供稿 | 经济学院科研办公室

美编 | 山竹

原标题:《北大经院学者译作推介 | 《宏观经济学史:从凯恩斯到卢卡斯及其后》》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