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凤阳花鼓:从“唱门头”到“振兴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凤阳花鼓流行于哪个省 滁州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凤阳花鼓:从“唱门头”到“振兴曲”

滁州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凤阳花鼓:从“唱门头”到“振兴曲”

2024-07-13 09: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黄再永(来自安徽省蚌埠市)

如果要问,哪个地方掌握了文化传播流量密码,称得上全球闻名的“好地方”?那答案毫无疑问,一定是《凤阳花鼓》中唱的凤阳县。作为与凤阳仅一河之隔的蚌埠市五河县临北乡人,一个在淮河北岸生活了54年的教育工作者,凤阳县发展的见证者、记录者,在时代变迁中深深感受到了凤阳花鼓非凡的震撼力。

45年前,那时我仅有八九岁,在家门口看到了姑嫂二人敲打凤阳花鼓小锣数门头乞讨,第一次听到“凤阳本是好地方”花鼓唱词。当时父亲跟我说,凤阳是个好地方,十年倒有九年荒,那时候的凤阳花鼓就是当地人荒年或秋收后外出乞讨、卖艺谋生的代名词,与贫穷相连。

20世纪90年代,我去凤阳游玩。通过凤阳朋友的介绍,我了解到了凤阳花鼓的起源和表演艺术。

凤阳花鼓流传至今已有约600年历史,最初的表现形式是两人演唱,或姑嫂、或姐妹等二人组合,一人击鼓,一人敲锣,口唱小调,叫“唱门头”。

自古以来,凤阳北部淮河水患频发、南部丘陵地区旱灾不断、加上战乱,当地百姓为了躲灾避乱,四处流浪乞讨,将凤阳花鼓唱遍了大江南北。

朋友介绍说,1949年后,凤阳民间艺术家们不断创新,为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提升了凤阳花鼓的艺术魅力。1978年冬,小岗村在全国首创“大包干”后,凤阳“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成为改革之乡、石英之乡、花鼓之乡、曲艺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凤阳花鼓一直随着改革开放在创新中发展,催化和影响了许多艺术门类的发展,参加国内重大艺术活动屡获大奖。我这个与凤阳仅一河之隔的外地人进入凤阳,都会看到凤阳日新月异的变化,欣赏到当地人用凤阳花鼓展示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的真实变化,凤阳花鼓非遗传承人曾先后受邀到意大利、美国等地演出,在国际舞台绽放异彩,凤阳花鼓进入繁荣发展的新时期。

2006年5月20日,凤阳花鼓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当年9月,凤阳县举办了首届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之后,又举办了三届,采取“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方式,开展招商引资,经济社会步入了提速阶段。

“民间艺术来自民间,还应走进百姓生活之中,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凤阳朋友与我微信聊天时介绍,凤阳持续开展凤阳花鼓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军营、进景区传承普及活动;建立省、市、县各级凤阳花鼓传习基地、传习点近30个;还将花鼓制成旅游纪念品,在全县各旅游景区等地销售,扩大知名度。同时,凤阳还创编了《凤阳花鼓健身舞》《凤阳花鼓工(课)间健身操》,供百姓健身之用,其中以经典的双条鼓动作为基础,再融入体育健身的基本步伐、肢体运动、队形变化等要素,并以“凤”字为题命名每个动作,突出地方特色和科学健身功能,将舞蹈与健身操有机融合在一起。

现在,五河县有很多人会跳凤阳花鼓舞。每到夜晚降临,人们便聚在一起舞动鼓条,踏着鼓点,演绎着凤阳花鼓舞、花鼓健身操。我的同事也有会跳的,她们说,花鼓健身舞集表演和健身功能于一体,把健身动作与凤阳花鼓相结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过去提起凤阳花鼓,给人的感受总是妻离子散、凄苦悲凉,而现在的凤阳花鼓则给人以清新淡雅、柔和飘逸、幸福安详的感觉。”好友赵辉感叹,“凤阳花鼓这一古老的艺术在散发泥土气息的同时,正在走向更为宽广和丰富的艺术领域。”

2023年11月,我再次来到凤阳,和朋友一起驱车来到“大包干”发源地小岗村。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当年农家”,欣赏到了年逾古稀的陈玉芝、邓凡兰表演的传统凤阳花鼓。两人是姑嫂关系,都来自燃灯社区,她俩用凤阳传统的花鼓小锣技艺倾情演绎45年来发生在凤阳的巨大变化。

在邓凡兰的记忆中,凤阳花鼓曾是荒年外出乞讨、卖艺谋生的代名词。而如今,凤阳花鼓不仅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更是众多游客来凤阳必须“打卡”体验的文化项目,经过凤阳艺术家们的不断创新创作,凤阳花鼓变成了赞美祖国、展示凤阳、歌颂人民美好新生活的民间艺术,成为了新时代的“振兴曲”。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