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契:冬奥会后藏不住的“黑海明珠”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冬奥会运动服装谁提供的 索契:冬奥会后藏不住的“黑海明珠”

索契:冬奥会后藏不住的“黑海明珠”

2024-02-28 08: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22届冬季奥运会开幕式在俄罗斯索契的菲施特奥林匹克体育场举行。

图为开幕式火炬手、俄罗斯网球名将莎拉波娃

    索契冬奥会带给俄罗斯最大的收获,不是位居金牌榜和奖牌榜榜首,而是用7年时间完成一大批基础设施的升级和改造。

《环球》杂志记者/耿鹏宇(发自莫斯科)

  苏联电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每个人一生中哪怕去一次索契度假也好啊”,道出了索契的无穷魅力。

  索契位于俄罗斯南部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的黑海沿岸,长145公里,是俄罗斯“最狭长的城市”,有“黑海明珠”之美誉。2007年7月,索契击败奥地利萨尔茨堡和韩国平昌两个竞争对手,获得第22届冬奥会举办权。自此,俄罗斯的国际知名城市名单上,不再只有莫斯科和圣彼得堡。

滨海小城“冰火两重天”

  由于高加索山脉阻断了来自北方和东北方的冷空气,索契夏季气温保持在23至27摄氏度,冬季基本在10摄氏度以上,是地球最北端的亚热带气候区。与此同时,索契兼具地中海气候和高山气候的特点,拥有极佳的沙滩和起伏的山峦,其山区积雪覆盖层的质量良好,非常适宜冰雪项目。因此,这里不仅有阳光沙滩,也有高山雪地,给人“冰火两重天”的感觉。

  除了天然海滨浴场和高山滑雪场地,索契还拥有丰富独特的矿物温泉,因此成为俄最大的矿泉疗养、泥疗和气候性疗养地。20世纪四五十年代,苏联在这里兴建了大批疗养院,随着后来数量持续增加,目前索契已有200多家疗养院。俄罗斯上至总理,下至平民百姓,都喜欢来这里休闲度假。

  与俄罗斯大多数城市不一样,索契建筑以白色、浅黄为主。整个城市依山傍海,城市里的道路和楼房均依山而建。

  这里有一条著名的“保尔·柯察金大街”,正是以中国人熟悉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的名字命名的。而这部小说的作者、保尔的原型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这座城市中度过了人生最后的时光,其故居已被改建成文学纪念博物馆。此外,索契市还有斯大林别墅、奥尔忠尼启则疗养院等历史建筑。

“最贵的奥运会”

  申办奥运前,索契人口不到40万,虽然有大量客房酒店、优质餐厅和基本交通系统,但整体缺乏能满足冬奥会标准的体育场馆,公共基础设施乏善可陈。

  为办好冬奥会,俄罗斯2007年初就制定了《2006年至2014年索契山地疗养地城市发展联邦专项计划》。根据该计划,俄联邦政府将在2014年前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发展索契的地区基础设施。

  据统计,索契冬奥会总投资超过510亿美元,超过了此前全部21届冬奥会投资的总和,因此被称为“史上最贵的奥运会”。

  2014年1月,时任俄总理梅德韦杰夫指出,510亿美元这个数字里不仅包括奥运场馆建设,还有当地基础设施,其中不少项目是从零开始的。据统计,在筹备冬奥会的开支当中,80%用于基础设施现代化改造。

  2007年至2014年索契冬奥会筹办期间,俄政府投资建造了11个体育场馆,分为滨海冰上运动建筑群与山区雪上运动建筑群。与此同时,完成了交通通讯、电力、机场码头等项目的新建和改造工作。此外,索契市还在冬奥会之前建成了60多个教育、卫生、文化和体育设施,以及3个新火车站、1个国际机场和8个码头。所有设施在冬奥会结束后均被保留下来。

  有观点认为,索契冬奥会带给俄罗斯最大的收获,不是位居金牌榜和奖牌榜榜首,而是用7年时间完成一大批基础设施的升级和改造。专家估算,假如没有冬奥会,完成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及升级改造工作需要52年。

冬奥收入刷新历史

  冬奥会的举办助力索契实现华丽转型,为破解城市发展难题带来契机。冬奥会后,索契逐渐成为全天候世界级旅游胜地,每年有超过600万游客前来疗养、度假,年客流量较冬奥会举办前增加了近一倍,为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也带动了周边及整个克拉斯诺达尔地区的经济发展。

  旅游设施的优化是索契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冬奥会的“遗产”也让索契更具“国际范儿”。奥林匹克公园、“玫瑰庄园”高山滑雪中心、红波利亚纳度假村等景点,每年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打卡”。

  除了基建带来的效益,冬奥会举办期间的门票和转播也带来大笔收益。索契冬奥会组委会称,冬奥会的营销收入超过10亿美元,刷新了历史。索契冬奥会组委会与50多家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而索契冬奥会吉祥物和系列运动服装的销售也在全俄受到热捧,特许商品收益不菲。此外,冬奥会期间几乎所有的酒店,包括家庭旅馆均爆满,旅游收益相当可观。

享誉世界的旅游目的地

  尽管奥运经济的火爆曾为低迷的俄罗斯经济带来一丝光亮,但不可否认的是,对索契冬奥会基础设施的投入需要数十年的时间才能收回成本。为避免冬奥会后因投资规划不合理、赛后场馆闲置、维护成本过高以及冬奥会相关行业的衰退等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索契冬奥会场馆在建设之初即制定了一系列的场馆空间赛后利用方案。

  根据方案,新建场馆后续利用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保留其体育比赛的功能,并兼作相应项目的国家训练基地。例如举办过开幕式的菲施特奥林匹克体育场被移交给索契市所在的俄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管理,继续承办体育赛事。二是将部分体育场馆“转场”,6个冰上项目场馆中的3个被外迁,如冰球比赛场馆被拆解后送至俄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重建。三是实现功能转型,沿海的冰上运动建筑群内部空间被改造为具有音乐、娱乐、展览等功能的多功能场地;位于山谷的雪上运动建筑群作为公共滑雪场和度假胜地对外开放。此外,冬奥会举办期间的非比赛用建筑设施,如奥运村被改造为公寓和酒店,主媒体中心被改造为集展览、酒店和公寓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

  俄政府还通过举办大型活动促进场馆的赛后运营。比如,自 2014 年开始,索契奥林匹克公园即作为每年一次的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俄罗斯大奖赛的举办场地;菲什特体育场成为 2018 年俄罗斯足球世界杯的比赛场地之一。这些大型活动的举办,使索契快速成为享誉世界的旅游目的地,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冬奥场馆的赛后利用,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来源:2022年2月23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4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本期更多文章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微博、微信客户端:“环球杂志”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