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申奥,我是冬奥会志愿者……关于冬奥会,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冬奥会申奥成功时间是 我叫申奥,我是冬奥会志愿者……关于冬奥会,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儿

我叫申奥,我是冬奥会志愿者……关于冬奥会,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儿

#我叫申奥,我是冬奥会志愿者……关于冬奥会,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儿|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经历了笔试、面试的层层考验,申奥最终成为了一名北京冬奥会志愿者。“我们十分支持申奥做冬奥会志愿者,希望她能克服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让这次冬奥之旅成为奉献祖国、服务社会、提升自身能力的重要体验。”申奥父亲说。

学习冬奥会冰雪项目及奥林匹克运动知识、了解媒体服务工作的要点和注意事项、掌握志愿者的基本礼仪及专业服务技能……目前,申奥和志愿者伙伴们已经历了四期线下专业培训和全方位的网络课程培训,还参与了冬奥知识技能问答、竞赛项目pk、模拟志愿场景、模拟竞赛项目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花式培训让我收获满满!”申奥说,我的专业是旅游管理,平时在学校所学习的旅游专业课对我服务冬奥提供了很大帮助。“此外,学校还特别注重对我们外语能力的培养,让我在与外国友人交谈时自信了许多。”

延庆赛区气候寒冷,为了更好地完成冬奥会期间各项服务工作,该校还为志愿者设立了每周跑步训练计划。凛冬已至,岁暮天寒,即使气温再低,操场上仍能看到一个瘦小的身影坚持奔跑,锻炼打卡。申奥说:“决不让自己在奔向奥运的路上掉队!”

据介绍,二外为本次冬奥志愿服务招募专业志愿者309人,通用志愿者49人、国际学生志愿者5人、城市志愿者18人,开闭幕式演员10人。其中,专业志愿者分为对外联络和媒体运行两个专业领域,服务场馆集中在延庆赛区,包括高山滑雪中心、雪车雪橇中心、延庆冬奥村。

申奥将作为延庆赛区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媒体运行部的一员,服务冬奥。她回忆,2008年夏天的故事历历在目:中国队夺冠时的一声声呐喊、五星红旗一次次升起,义勇军进行曲一遍遍奏响……令她久久难忘。

如今,北京将成为世界上首个“双奥”之城。“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奥运见证了我的成长,也见证了国家的发展。我愿接过爸妈手中的接力棒,为冬奥会的顺利举办贡献微薄力量,让世界看到中国青年的风采。”

“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小时候,申奥总会和爸妈一起哼唱《北京欢迎你》,这首家喻户晓的歌曲曾陪伴她走过少年时光。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临近,当时那个年幼懵懂的小孩已经长大。“燃烧的雪花,勇敢的出发……”2022年北京冬奥会志愿者之歌——《燃烧的雪花》也代替《北京欢迎你》成了申奥耳边最常回荡的旋律……

“希望能带着爸妈对我的期盼,奔赴冬奥,做一片燃烧的小雪花!” (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何蕊 通讯员 段雨彤 唐恩思)

02

主题活动迎接冬奥

青岛理工大学夜跑“五环”,与君携手冬奥!

为迎接2022年北京冬奥会,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使高校学子以更良好的精神状态迎接校园生活,青岛理工大学新校区风雨操场举办了“风起云涌迎冬奥,荧光夜跑舞青春”荧光夜跑活动,一个冬奥五环造型在夜幕下熠熠生辉。

“奔向冬奥,‘清’春同行” 清华大学举办迎冬奥主题活动

在冬奥倒计时两个月和第36个国际志愿者日之际,清华大学举办“奔向冬奥,‘清’春同行”迎冬奥主题活动暨学生社团体育嘉年华活动,来自39个院系的近千名师生参加长跑活动。

活动包括冬奥主题长跑、冬奥冰雪文化体验营、学生社团体育嘉年华、研究生体育俱乐部嘉年华四大模块,以丰富的互动、趣味的活动激发校内师生的冬季运动热情,以实际行动助力北京冬奥会。

起跑枪响,冬奥长跑活动正式开跑。40余名冬奥志愿者组成领跑团,带领同学们喊出“奔向冬奥,‘清’春同行”“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响亮口号。本次长跑融入冬奥元素,在沿途“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标语西侧广场、清华日晷、情人坡等站点设置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冰丝带、云顶滑雪公园三处冬奥场馆互动打卡点,让同学们在欢乐奔跑中感受冬奥氛围、学习冬奥知识。

同时,精彩纷呈的“燃动冰雪,情系冬奥”冬奥冰雪文化体验营、“冰动体会”学生社团体育嘉年华及研究生体育俱乐部嘉年华全天在紫荆操场举行,进一步在校园普及冬奥知识、推广冰雪运动,助力“点燃冰雪运动热情,推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董鲁皖龙 实习生 张敏)

03

技术赋能保障冬奥

福州大学光催化研究所教师团队:科技助力冬奥防疫工作

图为付贤智院士(中)指导学生做实验。

福州大学光催化研究所教师团队积极参与疫情防控的科研攻关,以紫外光催化技术为核心,研制成功国内首台(套)冷链产品外包装表面病毒的原位在线光催化/紫外消杀系统与装备,该项目成果通过国家级专家验收,已在福建多地监管仓中推广使用。近期,该成果还通过了科技部论证,即将应用到北京冬奥会的防疫工作中。(通讯员 许晓凤)

中北大学:智慧冰雪场关键技术助力科技冬奥

以中北大学丑修建教授为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北京体育大学、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等9家科研院所、高校参与研发的“智慧冰雪场关键技术研究”,日前通过相关测试,即将亮相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助力中国冰雪健儿取得好成绩。

据该项目团队相关负责人介绍,“智慧冰雪场关键技术研究”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专项,主要针对以往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科技辅助手段少、训练效果缺乏量化评估的问题,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基于典型冬季运动项目竞训场馆和运动专项特征的数据采集、分析、反馈及辅助训练系统,实现集基础理论、技术创新、平台搭建、场馆示范应用于一体的多层次、多维度科技冬奥研究目标。可实现高速运动和复杂动作状态下运动员动作捕捉、心率数据采集、轨迹分析、实时量化分析与可视化展示,并能够模拟雪场环境和监测人体、器械状态,实现雪上项目、无雪季滑雪模拟训练和评测等,可应用于速度滑冰、高山滑雪、花滑、冰壶等多个项目的备战训练。

前不久,该项目成果在首都体育馆、二七国家冰雪运动训练科研基地、国家冬季两项中心等训练和比赛场馆进行了花样滑冰、短道速滑、冰壶、越野滑雪等项目的冬奥测试赛,为国家队的训练备战活动提供了有效支撑,取得良好效果。(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 记者 赵岩)

北理工机械与车辆学院团队:研发新能源车辆服务“绿色冬奥”

零下38摄氏度,比冰箱冷冻室的温度还要低20度。在内蒙古牙克石冰湖上,北理工机械与车辆学院团队研发的多辆国产新能源车辆在“冻了”三天三夜后,成功启动,顺利完成了冰上行驶的全面测试。团队成员、北理工博士生易江回忆说,最初测试数据是用数据线从测试车辆上导入到笔记本电脑上显示的,由于温度太低,笔记本频频关机,最后只得在上面贴满了“暖宝宝”,才顺利把测试完成。

“北京冬奥会相关区域要实现新能源汽车全覆盖,这对纯电动汽车的整体性能提出了历史性挑战。”在团队负责人、北理工孙逢春院士看来,中国作为人口众多、能源有限的发展中国家,纯电动客车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汽车,不仅将有效服务“绿色冬奥”,更将彻底解决东北、西北或高寒地带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问题,让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不再有禁区。(记者 刘琴 高众)

04

设计理念点亮冬奥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揭秘冬奥场馆建设故事

北京冬奥会临近,标志性场馆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和首钢滑雪大跳台从创意到建成,经历了怎样的过程?12月29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总规划师、首钢滑雪大跳台总设计师张利教授在“人文清华”讲坛发表演讲《建筑:来自我们,为了我们》,揭秘场馆建设故事。线上线下近354万观众跟随张利教授一起提前感受了“北京冬奥之旅”。

图为张利教授在“人文清华”讲坛发表演讲。

张利介绍,北京冬奥会场馆设计,从一开始就把传递中国文化列为主要课题之一。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的设计灵感源自“如意”。首钢滑雪大跳台设计的灵感则是来自跳台竞赛剖面曲线与敦煌“飞天”飘带形象的契合。

在建设上,北京冬奥会所有场馆建设都强调最小生态足迹的绿色原则,所有的东西跟自然最好是亲护的关系,所有东西全寿命周期内不能留下任何不可移除的痕迹。“雪如意”的选址充分利用了自然地形地貌,其所在的山谷,落差与形状都与竞赛需求高度契合,被认为是“天生的”跳台滑雪场地。

科技手段也为北京冬奥场馆建设保驾护航。比如,“雪如意”顶部掏空位置的选择,借助了人因技术的科技手段,通过虚拟现实环境来测试人们在不同地方的驻留时间,最终选择了驻留时间最长的方案。实际建成后,又在现场进行测试,发现实际测试结果符合对设计方案的预期。

首钢滑雪大跳台既是单板大跳台(Big Air)在全球的首座永久跳台,也是全球首个设立在城市工业遗址的永久奥运场馆。同时其剖面结构不仅满足大跳台比赛的要求,还可以通过附加临时单元体结构在48小时内完成向空中技巧场地的转换,这样的变换技术同样是全球首例。

北京冬奥会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超人”的空间或设施一定要向常人靠拢,场馆不仅为赛时也为赛后设计。比如,“雪如意”的顶峰设计成多功能空间,赛后将可以用于举办会议、展览等。底部是一个90平方米的体育场,对常规大型活动,观众席容量可达1万人,冬奥后可以举办大型文体活动。

张利表示,好的设计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奥运场馆所面向的群体,已经扩展到更多的喜欢体育的普通人、喜欢文化旅游的家庭、喜欢城市和自然环境的城市社区群体,甚至通过网络和电视的传播,抵达了世界上拥有共同价值观的群体。建筑设计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所依赖判断的数据,永远来自生活,依赖这些数据去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反过来也是服务于生活中的人。(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董鲁皖龙)

图为张利教授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综合自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清华大学,北京日报等

图片来源: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清华大学新闻网,“人文清华”讲坛,北京日报等

视频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等

本文只为传递信息,如存在文章/图片/音视频等资源使用不当的情况,请联系中国教育新闻网。

本期编辑:庄元

觉得好看,点赞在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