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场馆赛后如何利用?有经典范例也不乏尴尬,北京双奥场馆这样做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冬奥会场馆绘画怎么分东南西北的画 冬奥场馆赛后如何利用?有经典范例也不乏尴尬,北京双奥场馆这样做

冬奥场馆赛后如何利用?有经典范例也不乏尴尬,北京双奥场馆这样做

2023-07-06 15: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冬奥场馆,在大赛期间风光无限,但是在后奥运时代则可能面临着维护费用高、使用率低的尴尬。冬奥场馆的赛后利用,成为各主办国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虽然各国在场馆开建时就已对此进行了规划,但纵观各场馆赛后利用的实际情况,既有经典范例,也不乏尴尬。

1988年卡尔加里冬奥会经典的马鞍体育馆,后来成为国家冰球联盟火焰队的主场。

1968年格勒诺布尔冬奥会,图为女子速降项目颁奖现场。冬奥会结束后,这里因冬季奥运之城闻名遐迩,城市周边遍布36座滑雪场,成为滑雪胜地。

2006年都灵冬奥会冰球馆吊顶高度可调节,场地可升降,短边座椅可移动,赛后适应了不同比赛和演出场景。

2014年索契冬奥会奥林匹克公园赛后成了F1俄罗斯站比赛场地,赛道背景处可以看到冬奥会火炬。

2021年3月12日,北京冬奥场馆冰立方正在进行冬奥场馆测试赛前场地、赛道调试,水立方、冰立方功能转换自如。

2018年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在平昌奥林匹克体育场举行。赛前该体育场就制定了赛后部分拆除的方案。不过,因为没有屋顶,也成就了开、闭幕式的无人机和高空表演。

2017年11月2日《北京日报》8版报道,未来,“冰丝带”“水立方”等场馆,不仅能举办国际赛事,还将成为大众冰雪活动的场所。

2018年7月4日《北京日报》3版报道,北京冬奥场馆可持续性工作获国际奥委会赞许。

2021年10月29日《北京日报》1版报道,北京作为“双奥之城”,充分利用2008年夏奥场馆。图为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场馆“鸟巢”完成升级改造。潘之望/摄 高水准场馆成明星摇篮

自冬奥会进入场馆大规模建设时期,场馆赛后维护成本高、利用率却不高的问题,就开始困扰举办国。相比夏奥会一般是在人口众多的大城市举办,冬奥会受高山环境等限制通常在较小的城市和偏远地区举办。人口少,意味着很难再举行大规模活动,而且冬季运动还受季节限制,给场馆赛后利用更增添了难度。

例如,1968年格勒诺布尔冬奥会滑雪场地后来就被废弃了,因为其所在位置不太理想,运营成本太过昂贵;1980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奥运村在赛后也被转交联邦作为监狱而非奥运遗产开发。类似遗憾还有很多。

虽然冬奥场馆赛后利用是个难题,但不少举办国做出了好的典范。

加拿大人对冰雪运动的热爱由来已久。自1924年第一届冬奥会起,争得主办权的梦想就让他们魂牵梦绕。但蒙特利尔两次申办都铩羽而归,直到1988年,第三次申办冬奥会的卡尔加里终于成功。

卡尔加里大兴土木,修建了一批现代化场馆。卡尔加里对冬奥会比赛做出多项具有历史意义的改变,其中就包括将冰上项目全部移至室内场馆举行。

本届冬奥会组织工作可圈可点,但东道主选手一金未得。可是,留在卡尔加里的奥林匹克精神和高水准的体育设施,使其成为加拿大冰雪运动培训基地。

卡尔加里冬奥会5个主要场馆,赛后一直被作为加拿大冬季运动的心脏使用,继续承办世界锦标赛和世界杯赛事。其中技术含量很高的马鞍体育馆成为国家冰球联盟火焰队的主场。

依托高水平场馆,卡尔加里培养了很多加拿大冬季项目运动员,成为“明星的摇篮”。以2006年都灵冬奥会为例,加拿大四分之一的运动员来自卡尔加里地区,四分之三的奖牌获得者来自卡尔加里所在的艾伯塔省或在艾伯塔省受训。

两次代表加拿大参加冬奥会并成为雪车世锦赛亚军的林赛·阿尔科克,曾在卡尔加里的冬奥场馆做暑期导游,他说:“在此之前我从没听说过钢架雪车,如果不是这样一份工作,我也不会取得这些成就。”

一个又一个像林赛·阿尔科克的运动员从卡尔加里走向世界。22年之后,当冬奥会重回加拿大时,加拿大充分显示出一个冰雪强国的风范,夺得14金7银5铜,从当年的一金未得变为了金牌榜第一。

山谷小镇引来全球滑雪爱好者

冬奥会留下的顶级场馆也吸引了众多冰雪运动爱好者。

1960年冬奥会闭幕后,斯阔谷经过场地扩建和设施更新,可滑雪面积达3600英亩,拥有了北美最大的缆车网络,每年吸引75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滑雪者,成为知名度最高的滑雪胜地之一。

1968年冬奥会之后,格勒诺布尔以冬季奥运之城闻名遐迩。城市周边遍布着36座滑雪场,其中12座为国际等级。据统计,这里拥有460个滑雪缆车、2500公里高山滑雪坡道及1800公里越野滑雪平道。每年冬季,都有世界各地的冬季运动爱好者慕名而来。

伊泽尔谷高山滑雪场是1992年阿尔贝维尔冬奥会高山速降项目比赛场地。赛后,这里继续打造高山滑雪项目。当地雪道总长达150公里,共有四色雪道150余条,可以满足不同级别滑雪爱好者的需求。小镇只有常住居民1500名,但每年可吸引全球滑雪爱好者达5万人次,带动600人就业。这个深藏于山谷的小镇被打造成了世界顶级滑雪场。

同样,作为1992年冬奥会自由式滑雪比赛场地的蒂纳滑雪场也成为了滑雪胜地。这里紧邻海拔3656米的冰川,每年7、8月份仍能开业。雪场配备了超现代化缆车,游客只需8分钟便可到达海拔3000多米的山顶。

奥林匹克公园里办起F1

2014年索契冬奥会的总投资达到510亿美元,创造了纪录。他们新建了10多座大型比赛场馆和综合设施,为大家奉献了一届梦幻般的冬奥会。

但大量体育设施集中在这样一个中小城市,也给赛后利用带来了巨大挑战。

索契的一大亮点是引入重大赛事。冬奥会一结束,索契奥林匹克公园就立刻进行了改造,建起跑道与挡墙。几个月后这里成为一年一度的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俄罗斯大奖赛(简称“F1俄罗斯站”)场地。

2014年10月,F1在索契开赛。菲什特体育场、冰山体育馆、曾经熊熊燃烧的奥运火炬塔成为赛道最大弯角的标志……俄罗斯人近20年的“F1之梦”终于圆梦。F1的到来搅热了整个俄罗斯。看台上满满当当的车迷让第一次来到这里的车手们倍感惊喜。普京亲临现场观赛,赛后还为冠军汉密尔顿颁奖。如此高的规格,在F1的历史中还从未有过。

2018年,世界再次将目光聚焦到索契。冬奥会主体育场菲什特体育场被作为2018年俄罗斯足球世界杯的比赛场地之一。其内部空间进行了重建,并在原有4万个座位的基础上增设了8000个座位。在冬奥会期间仅举办了开、闭幕式活动的菲什特体育场,再次派上了用场。

连续举办世界级体育赛事,使得索契声名远播,在短短几年内快速成为旅游目的地,同时也提升了俄罗斯的国际声誉。

各种临时设施方便用途转换

2018年2月9日晚,韩国平昌奥林匹克体育场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第二十三届冬奥会在这里开幕。韩国人用自己的方式向全世界展示了他们的文化,很多韩国观众甚至激动落泪。在闭幕式上,“北京8分钟”文艺表演更是惊艳世界。

然而,见证了经典时刻的这座冬奥会主体育场,竟然是个“临建”。

为了降低成本和方便赛后利用,自1980年普莱希德湖冬奥会起就开始尝试使用临时设施。随着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发展,冬奥会应用可拆卸、可移动的临时体育设施比重逐渐增加。

1998年长野冬奥会速滑馆场地设置活动座位,赛后实现了向相扑、网球、冰球等多种比赛模式的转换。2006年都灵冬奥会冰球馆吊顶高度可调节,场地可升降,短边座椅可移动,能适应日后不同比赛和演出场景。2014年索契冬奥会冰山滑冰宫一半座位处在可伸缩的观众席上,通过灵活调节,可举办篮球、体操、网球比赛以及音乐会、展览等。

平昌冬奥会对临时设施的使用达到了相当高的比例,还因此引发争议。因为赛前就传出,耗资1亿美元建设的奥林匹克体育场,在举行建成庆祝仪式和冬奥会及冬残奥会开、闭幕式共5场活动后就要被部分拆除。

一座举办过世界级盛会的场馆被拆掉非常可惜,但有研究者认为,考虑到平昌地区总共不到10万的人口,这座有着3.5万个座位的体育场恐怕以后少有机会再用到,相较于长期的维护运营费用,在不能保证未来客流的情况下,拆除可能是最好的方案。

于是体育场被设计成临时设施,五角形看台全部为租用,以方便在赛后拆除。7层的主楼部分仅保留下面的3层,并将1层架空作为公共停车场。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专门为冬奥会建的体育场却没有屋顶和取暖设备了。不过,开阔的上空也成就了平昌冬奥会开、闭幕式的无人机和高空表演。

北京双奥场馆赛后服务大众

北京,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双奥之城”,充分利用此前的夏奥会场馆是北京冬奥会的一大亮点。

北京赛区将承担北京冬奥会全部冰上比赛项目,仅新建国家速滑馆和首钢滑雪大跳台,其他竞赛场馆全部利用了北京夏奥会场馆。从“鸟巢”到“五棵松”,从首都体育馆到国家体育馆,2008年北京夏奥会时大放异彩的场馆,如今升级为“双奥场馆”。

通过建设、改造,北京赛区所有竞赛场馆都实现了冬季和夏季场地互换功能。国家游泳中心用了近2年时间,2019年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水冰场馆的转换。五棵松体育馆高水平地实现了6小时“冰篮转换”。也就是说,前一天晚上这里还在举办CBA联赛,第二天就可以变成冰球赛的赛场。

北京冬奥场馆规划建设之初,就为每座场馆描绘了未来的发展蓝图:国家速滑馆1.2万平方米的冰面可以根据需要分区域分标准制冰,赛后可接待超过2000名市民同时开展冰球、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壶等所有冰上运动;首钢滑雪大跳台将打造成为以冰雪文化为主题的城市广场;延庆赛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同步建设大众雪道;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也在比较平缓的赛段设计了大众体验道……

冬奥场馆赛时服务赛事,赛后服务城市民生和发展。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冬天将不再“猫冬”“窝冬”,积极投入到冬季运动中,“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也正从愿景走向现实。

从1924年第一届夏蒙尼冬奥会,到2022年第二十四届北京冬奥会,“冰雪奇缘”系列报道沿着冬奥近百年历史一路走来,从冬奥会的诞生到各国申奥的背后故事,从经典比赛场馆建设到赛后利用范例,从吉祥物的“选拔”到奖牌、火炬的变迁,从令人钦佩的运动员到科技加持的各种新装备……百年冬奥,为我们留下太多值得书写的内容。从下期开始,我们将为大家重点讲述咱北京与冬奥冰雪运动的奇缘。

还有30多天北京冬奥会就将开幕。相信在北京冬奥会的赛场上,将上演更多精彩。激情冰雪,北京见!

(原标题 冬奥场馆赛后变身记)

来源 北京日报

文字:侯莎莎

参考资料:《1924-2014 冰雪奥林匹克之城》

《2014年索契冬奥会的建设特点与赛后发展模式》

《国际奥委会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冬奥会冰雪体育场馆设计研究》

《法国冬奥会场馆的赛后利用模式研究》、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部分供图:视觉中国

鸣谢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流程编辑 u011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