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体系解读(202109)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写大自然的名句有哪些四年级上册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体系解读(202109)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体系解读(202109)

2024-07-08 18: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统编四年级上册单元要素表】

【统编教材习作分类表】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整本书阅读要求】

主题:很久很久以前

你读过这本书吗?——《山海经》

相信你可以读更多:

《希腊神话与英雄传说》(郑振铎整理)

知识点:神奇与想象

教材解读

一、教材的变化

1.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共计八个单元,包括普通单元6个+2个特殊单元(阅读策略单元、习作教学单元)、27篇课文+2篇习作例文,比原来的人教版课标版少5篇课文,从数量的角度来说,课文的量已经减少了很多,从单篇教学的角度来讲,节省了两周左右的教学时间。但从语言要素与人文主题的角度来看,实际的教学任务增加了很多。

2.增添的新课文有:《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花牛歌》)、《繁星》、《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蝴蝶的家》、《雪梅》(古诗)、《精卫填海》、《女娲补天》、《风筝》、《牛和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陀螺》、《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王戎不取道旁李》

3.这一册有多个语言要素的点,但基本上都倾向于“观察与想象”,其中“观察”的比重比较大。观察的方法、观察的途径、描摹观察结果等等都是学习的重点。

二、教材要素分析

这册书的语言要素(阅读要素与写作要素)整体来说,与单元的文章是对接较为契合的,并不需要特意的单元大组合。越来越觉得统编教材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在语言要素的统领下,单元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相互关联与支持。不过文言文与古诗文的部分与单元的语言要素还存在较多的差异性。在处理的时候,需要集中来处理,从读、背到了解感知,需要有一个统合的氛围。单元的顺序会有一些微调,整体上与这一册书的“观察与想象”对接起来,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安排前后的顺序。

三、整册教材重难点分析

1.普通单元的重难点

这里的普通单元指的是除去阅读策略单元、习作单元、综合学习单元之外的单元。这样的单元之所以称之为“普通单元”,则是因为它们是完成基本语言要素的单元,也是完成四年级这个阶段学生语文基本素养,培养基本能力的单元。这一册,包括“自然之美”、“连续观察”、“神话故事”、“成长故事”、“家国情怀”、“历史传说故事”六个单元。整体上是可以实施初步的“观察与想象”的整体目标的。

但,每一个单元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第一单元,“自然之美”单元。从单元语言要素的角度来考量:阅读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习作要素——向同学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两个目标是可以对接在一起的。“画面感”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难点。需要多重支架的介入才能顺利达成目标。《观潮》《走月亮》《繁星》都有画面,但两首现代诗,一首是单幅画面《秋晚的江上》,一首是多幅画面《花牛歌》。知晓什么是画面,了解为什么要有画面,设计自己的画面——这三者可能是这个单元的教学点。

第三单元,“连续观察”单元。“连续”是一个很重要的词汇,是基于之前年级的“观察”的一种能力训练提升。“持续观察”是需要一个观察的过程,不是单一次的观察行为,因此在教学点的确定上需要考量。单元的古诗三首从观察角度来说,都是单一的,而《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则隐含着“持续观察”的元素,但是与一般的持续观察方式不同:去除了观察日记的方式,采用综述的方式。学生的难点在于很容易将目光定位在所写的内容上,也就是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是如何爬的;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的,又是如何建造的。但却忽略了两位作者是如何“持续观察”的,又是如何将“持续观察”的结果变成这样的综述性文章的。中间缺少了“观察日记”(也就是“持续观察”)的环节,也就不能让孩子清楚明了如何转化,这是孩子学习中往往看不到的东西,也就是教学需要补全的部分。

第四单元,是“神话单元”。单元的语言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如果我们依据这样的要素去教学这个单元,可能无法真正带领孩子进入到神话的世界中。因为这样的语言要素并不是“神话”这种文体的本质特征。对于孩子而言,他们是可以分辨出什么是神话,什么是民间故事或者传奇的。但并不能说出为什么是神话。这样结合的话,需要通过几篇课文的学习,能够了解神话这种文体的基本特点。在了解的过程中再融入神奇的元素与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个单元的学习需要民间故事的对比阅读,因此构成大单元统整的基本需求。习作的部分,需要清楚的是要建立在了解神话的叙述方式的基础上。因此,神话是如何叙述故事,可能是这个单元比较难以解决的地方。必要是介入“故事公式”或许是一种解决方式。

第六单元,是“成长故事”单元。课本上的《牛和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陀螺》三篇文章分别从一句话、一段经历、一件玩具的角度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从某个角度来说,给学生点明了写“成长故事”的切入点。而单元的习作“记一次游戏”,则是以游戏为载体,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成长的滋味。这个成长或许就是一句话、一段经历以及中间的某个事物。因此,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活动的支架尤其重要。“成长”对于孩子来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也是孩子意识不到的,甚至他们自己都不会意识到自己在“成长”。因此,让孩子感受到并清楚的知道“什么是成长”,才应该是这个单元的教学点。而原有的语言要素只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与手段。三篇课文都属于“回忆性散文”,每一篇文章或多或少都夹杂着对于当时成长的点评,这些话语对于孩子的理解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要想在自己的习作中体现,是需要设置一定的环节来感知的。

第七单元,是“家国情怀”单元。这是一个以内容为主题的单元,紧紧围绕“家国”展开,思想意义重过语言要素的意义。三首古诗以及两篇散文加上一首现代诗,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从这个角度来说,需要“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而在“交流平台”提示了概括主要内容的三种方法:题目有时能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如《观潮》《梅兰芳蓄须》;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也能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普罗米修斯》;有的文章写了不止一件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共写了三件事,可以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然后把几件事连起来,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但在这里有一个错误的,《梅兰芳蓄须》讲述的并不只是“蓄须”这件事。从主题的角度来说,要让孩子理解到伟人的精神,就需要走进或者走近伟人,“对话”其实是一种不错的方式,而这种“对话”的方式可以用书信来结合。书信的练习恰恰是这个单元的习作要求。由此用书信的书写串联起整个单元的学习。

第八单元,“历史传说单元”。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单元,说它复杂,首先是这个单元开始,孩子将要继续接触到文言文,建立对文言文初步的认知极其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减轻学生对于文言文的恐惧心理。其次,这个单元的所有的课文都还有另外一个版本——都是根据历史古籍改变过来的故事,不管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体,都体现着“历史故事的叙述秘密”。 第三,这个单元的习作要素是“写出自己的感受”。但奇怪的是,《王戎不取道旁李》《西门豹治邺》《扁鹊治病》《纪昌学射》的叙述中,着重的是事情的单纯的叙述,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感受”,也就是说课文不能给习作带来良好的示例,这会给教学中的阅读部分与习作部分带来割裂的感觉。但这并不是坏事,课文叙述的方式恰恰是学生常用习惯的方式,如果结合习作要素,恰当补白,往往让孩子看到需要“学习”的地方。“如何在平白的叙述中加入自己的感受”就成了这个单元的教学点。

2.特殊单元的教学重难点

第二单元,“学会提问”的阅读策略单元。提出问题,是学生的通识能力,并非是语文学科独有的能力。但语文学科中的提问,就需要具备通识的提问与语文学科的提问相结合。这也是这个单元提到的需要“多元角度提问”的原因所在。其中的通识角度的提问,大概都集中在“字词的读音、意思”角度,因为这样的问题别的学科也是有的。但是对于“语言的辨析、运用,叙述方式”等等的问题是语文所独有的。在基础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语文学科的问题,则是训练学生的点。在这里,学生对于通识性的问题难度不大,难在如何区分并提出哪些才是语文的问题才是教学点。单元的四篇课文类型不同,有童话《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有科学小品文《夜间飞行的秘密》(《蝙蝠和雷达》)《呼风唤雨的世纪》,有散文《蝴蝶的家》。各自提出的要求不同,《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倾向于训练如何提出问题;《蝙蝠和雷达》倾向于提问的角度;《呼风唤雨的世纪》倾向于问题的分类;《蝴蝶的家》倾向于“好问题”的确立与尝试解决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四篇课文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提问题的方法”到“提问题的策略”的过渡。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不能仅仅停留在方法的传授上,应该还需要侧重策略的涵养。

第五单元,是“把一件事情写清楚”习作单元。语言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把事情说清楚,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如何写清楚,这个是比较大的问题。课本中所提供的方式是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学生到底选择写什么事,却是运用这种方法的基础。正因为如此,单元的习作支架所给予的就是参考题目,诸如:捉蚊趣事,照片里的温暖,教室里的掌声等等。但是否可以帮学生叙述清楚呢?这就需要与单元的课文学习相结合了。《风筝》《麻雀》《爬天都山》《小木船》,虽然都是写事的文章,但是却都具有同一个特征:事情围绕一个物件或者某种行为展开。也就是选择与某个事物或者某种行为相关联的事情来写。这个事物与这件事情紧密结合。《风筝》的“风筝”;《麻雀》里的“麻雀”;《爬天都山》中的“爬”这个行为;《小木船》中的“小木船”。那么,如何激发孩子记忆中的那个事物就是教学的起点。只有激发了这个点,才可以将描述过程中的起因、经过及结果融入到其中。

1

敲黑板!微信改版啦!请大家将我们设为 “星标”,方便第一时间收到推送,不然就要跟我们走散喽!方法如下:

2

3

如果喜欢今天的文章,请在文末点个 “在看”!

编辑:泡泡糖

本号为学术研究和传播,不涉及商业,如有侵权请告知

文本来源:我是李祖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