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显示:青岛共有医养结合机构170家,75%失能老人居家照护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养老从业人员现状 调查报告显示:青岛共有医养结合机构170家,75%失能老人居家照护

调查报告显示:青岛共有医养结合机构170家,75%失能老人居家照护

2024-06-26 19: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调查报告显示:青岛共有医养结合机构170家,75%失能老人居家照护

时间:2021-07-13 | 来源:观海新闻

  医养结合是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提升老年人获得感和满意度的重要举措。“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医养结合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为了解青岛医养结合发展情况、服务现状及存在问题,市统计局与市民政局、市卫健委联合组织开展“青岛市医养结合情况调查”。本次调查涵盖城镇非社区、城镇社区和农村26家机构;医办养和养办医机构各8家,城乡社区养老机构10家,成功回收311份老年人问卷。通过座谈交流和问卷调查形式,获取医养结合领域的相关情况。

  

  青岛成为首批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城市

  近年来,青岛市出台一系列政策和实施细则,引导规范医养服务精细化管理;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医养规模持续扩大。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融合发展、全面覆盖”的医养结合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和机构社区居家相协调、医养康养相融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实现“防、医、养、康、护”一体化服务。2012年,在全国率先实施社会化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2015年,成为首个为养老立法的副省级城市;2017年在全国率先将重度失智人员纳入保障。先后被确定为首批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山东省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市。

  民营机构是主力军

  政府不断加大医养结合政策支持力度,机构养老与社区养老、居家养老融合发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医养服务,鼓励公办养老机构实行公建民营,民营和公建民营机构已成为医养服务主力军,公办公营机构仅占11.5%。培育带动力强的社会资本养老企业做大做强,通过服务质量占领市场并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引进高端医养项目,满足“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的养老需求;夯实社区居家养老体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构建城乡统筹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市场化运营机制并呈现服务组织微利运营的良性局面。落实对新建、改扩建机构等建设性补助标准,2020年发放养老机构床位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8187.79万元。

  医养规模持续扩大

  全市医疗机构8531家,4.1%的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签约。170家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机构中设立了医疗卫生机构或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有107家,占比62.9%;另外37.1%是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养老服务;设置养老床位26376张,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33.9%。全市医养结合机构从业人员10342人;从事养老服务的医护人员5626人,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和护理员分别占比30.1%、39.5%和7.5%。2020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为养老机构老年人提供服务39.8万人次;为老年人提供上门养老服务和医疗卫生服务分别为4.73万人次和3.89万人次。

  

  照护服务累计235万小时

  长期护理保险实施“居家为主,社区和机构为辅”的整合式照护。青岛市6万多名在床失能失智人员中,居家接受照护服务的占75%;解决了近3万名失能老人的照护难题。资金通过医保统筹金划拨、个人账户代扣和财政补贴兜底等多渠道筹集;护理保险制度实施8年来,累计支付资金28亿元。覆盖全体城乡参保人889.39万,职工和居民分别占比45.1%和54.9%;60岁以上退休职工实际保障率3.8%,已基本实现应保尽保。2020年,护理服务人员上门服务103万人次,照护服务时长共计235万小时。

  财政每年出资5000余万元,以购买服务形式,委托机构托养残疾人,集托养与康复于一体。截至2020年末,全市65家残疾人托养机构,通过“机构安养(占比38.9%)、社区托管(占比1.5%)、居家照料(占比59.6%)”模式,托养残障人士5700余名。

  存在问题

  问题一:存在供需结构性失衡

  “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收费水平高与老年人收入标准和消费水平低之间的矛盾,使机构入住率难达预期,社会力量参与医养事业热情不高。调查显示,机构实际入住老年人占核定床位数的74.7%,近三成床位空置。入住机构或接受服务的老人年龄集中在70-89岁,占比73.3%;半自理和不能自理老人占62.4%。入住机构完全自理、半自理和不能自理老人月均费用分别为2667.3元、3408.4元和3788.4元;护理费分别占总费用的20.4%、35.7%和44.4%。退休金是老人主要收入来源,近50%的调查老人收入在3000元以下。33.4%的调查老人依靠子女供养补充退休金不足以支付机构费用。降低收费标准,提高医保报销比例,缓解家庭负担是老年人最迫切的愿望。

  调查显示,66.2%的老人因家中无人照顾需要陪伴入住机构;40.2%的老人因为自身有慢性病,方便简单治疗入住机构;33.1%的老人因生活不能完全自理,需要护工长期照看、助餐、助洁服务入住机构。老年人对高品质医养服务需求持续增长。医护人员专业水平、健康管理服务种类、用药的多样选择是医养服务关注焦点;餐饮住宿条件、生活照料、膳食服务、服务时间和精神陪伴是养老服务关注重点。多数医养机构市场定位较为低端,主要提供一些基本的日常起居服务、基本的生活照料服务以及简单的健康管理服务,不能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群尤其是失能、半失能老年群体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问题二:医护力量短缺是制约主因

  调查结果显示,机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仅占全部工作人员的43.2%。有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执业医师和有初级护师及以上技术职称的注册护士分别占全部工作人员的10.4%和14.3%。医护力量不足且流失严重既是机构最大困扰,也是入住老人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青岛市尚未建立系统的机构养护人员专业技能培训提升计划和养护人员储备计划;对机构医疗、养护人员从业缺乏有效的引导机制,医养机构人员短缺问题始终未有改善。护工主体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4050”妇女和下岗失业人员,对养老服务的认知停留在日常生活护理层面,医疗护理和精神慰藉专业素养欠缺,服务理念和标准亟待提升。

  问题三:行政效能有待完善

  医养结合政策落地落实环节较多,基层部门对接工作机制不够顺畅。民政、卫健和社保等部门依据职能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从不同层面进行管理服务,职能有交叉。工作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不高,分工协作的良性运行机制有待完善。建设补助和运营补助等财政支持资金审批发放经过多部门审核、多环节发放,影响机构资金周转。73.1%的调查机构希望提高行政效能,及时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建设医养结合机构标准高、投入大,主要来源是自筹和商业贷款。绝大多数机构存在运行压力和困难,主要包括资金紧张、医护力量缺乏、入住率低等。除床位补贴、运营补贴、建设补贴等,贷款等金融服务倾斜力度不大。仅有3.8%的调查机构获得过贷款优惠;76.9%的机构希望提高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医养结合政策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信息传递途径较单一。59.1%和47.0%的调查老人是通过家人朋友和街道社区宣传了解医养结合政策。社会各界对于医养结合服务的关注度不高,公众对养老机构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低,义工服务和志愿者活动参与人数较少,难以缓解医养结合机构人员短缺带来的服务压力,入住老人缺少日常陪伴和精神慰藉。

  发展建议

  2020年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青岛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分别占常住人口的20.28%和14.20%。青岛已进入老龄社会,老龄化进程高于国家预期,为医养结合服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建议一:政府积极引导

  从制度供给、政策法规制定、财政投入等方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科学制定医养服务规划,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建设、城市建设规划和医疗资源分布规划,实现健康和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整合衔接政府部门职能和各项保障制度,通过增加保障收入与健全服务体系两方面对医养服务提供支撑,适度提高养老保障水平。加强对医养服务的管理和监督;以税收优惠和资金补贴等方式,帮助其克服发展中的资金瓶颈,吸引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医养事业。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体制机制障碍,多措并举提高机构运营管理水平和效率,实现行业管理法治化、标准化、智慧化。引导医养机构向“集约型”模式发展,通过服务质量占领市场、树立品牌。引进国内外优质资源,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管理规范、服务标准的龙头企业;扶持做强做大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和带动力的领军企业。

  建议二:整合制度资源

  医养结合事业需要稳定的资金保障和服务供给,须从制度层面规范确认。增加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供给,从发展理念、政策支持、资源配置和财政投入方面加大向医养结合机构倾斜力度。整合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提高医养结合服务效能的基础,将增加保障收入与健全服务体系在制度内部做好有效整合衔接。坚持城乡一体化统筹,缩小城乡老年人因制度差异造成居家养老方面的差距,保证城乡医养服务均衡发展,确保老年人享受医养服务的公平性。

  建议三:加强人才培养

  专业化的医养队伍和志愿者服务队伍,是满足老年人医养服务的关键,是推动医养服务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建立健全医养服务人员从业资格认证制度和职称序列等级管理制度,加强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定期对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再培训;逐步提高专职服务人员待遇,以激励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吸引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参加医养服务工作,形成一支健康意识强烈、服务理念清晰、素质技能全面的医养服务队伍。

  

  建议四:开展个性化服务

  对有医养需求的老年人实施健康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医养服务项目。优质资源和服务供需的矛盾,倒逼服务体系、服务模式和保障政策的适老化转型。标准化、规范化是医养服务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不同类型老年人实际需求,拓宽医养服务领域、服务模式、服务项目和供给渠道,满足老年人对高品质医养服务需求。

  建议五:倡导志愿服务

  探索社会捐助制度的系统化,确保资助的长期性以及与需求匹配性,提升捐赠物品的利用效率。建立激励专业人员进入养老服务领域进行专业志愿活动的相关政策与通道,壮大养老助老志愿者队伍。鼓励低龄健康老人与高龄空巢、病残、失能老人结对,开展邻里守望、生活照料、精神关爱等互助活动。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兰星)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