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地理教学设计 第五节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关系图设计意图怎么写 第五章 地理教学设计 第五节

第五章 地理教学设计 第五节

2024-05-28 13: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五节  地理教学过程设计

关键词:◆地理教学过程  ◆地理教学模式  ◆地理教学环节

一、 地理教学过程设计概述

(一)地理教学过程设计的涵义

 地理教学过程是指地理教学活动的启动、发展、变化和结束在时间上连续展开的程序结构。地理教学过程设计是指明确展示有关地理教学过程的实施程序、步骤与具体安排等,即用文字的、表格的或流程图的方式,简明扼要的表达地理教学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直观的展示教学过程,给教师的具体教学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教学设计方案。

(二)地理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

地理教学过程是一个由学生、教师、地理课程等要素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具有非线性、不确定性、开放性和自组织性。地理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可以分为结构要素和过程要素。[1]结构要素是指参与教学过程的实体性较强的要素,主要包括教师、学习者、课程和教学媒体,其中教师是结构要素中的主导要素,学习者是结构要素中的主体要素,课程和教学媒体是结构要素中的客体要素。

过程要素是指参与教学过程的实体性较弱的要素,主要包括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环境、教学时间、教学空间、预期结果等。

(三)地理教学过程设计要点

1.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唤起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

2.依据“三分析”,明确教学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3.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先前知识或经验的准备;

4.教学内容的规划与相关学习领域、学习资源、教学环节的安排与组织;

5.作业设计与反馈处理;

6.教学效果的保持和迁移。

(四)、地理教学过程的设计策略

地理教学过程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也是促进教学系统中教师、学习者、学习内容、教学媒体等要素有机配合、有序运行,实现教学最优化的过程。

(一)一般原则

1.教师主导原则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明确学习目标、维持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设置教学情境、提供学习材料、引导问题讨论、组织动手活动、指导细致观察、引发深度思考、总结归纳概括、评价分析点评、解答难点疑惑、促进学习迁移等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能够自行获取知识和技能,培养学习能力,而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向学习者灌输知识。

2.学生主体原则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担任着认识主体的角色。这种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

首先,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让学生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处于积极动脑、动口、动手的状态,不仅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即使脱离教师也能够会学。

其次,尊重体现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初中生,依赖性比较强,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到了高中阶段能通过一定的意志努力,集中注意力参与学习活动,其思维也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这些认知规律,符合学习者特有的认知要求,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3.媒体优化原则

地理教学设计特别重视教学媒体的设计。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学习内容的需要,以及各种客观条件,选用最佳的教学媒体。各种教学媒体应各施所长,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形成优化的媒体组合系统。尤其要注意使用的时机,即最佳作用点和最佳作用时机。

(二)学科原则

要揭示地理教学过程的特点,除应以教学过程的一般理论为指导外,还必须结合地理学科来加以认识和阐述。

1.以正确阐明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教学宗旨

地理学从产生时起,便是研究人地关系的科学。人地关系理论不仅作为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影响着地理学的发展,而且对地理教学也有直接的、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作为地理学的理论概念的“人地关系”中,“人’,是指社会性的人,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上活动着的人;‘地’,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无机与有机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地理环境,是指在空间上存在着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也是指在人类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地理环境,即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等”。[2]地理学家看待人地关系规律,往往是从“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和“人地关系协调”三个方面着眼的。到目前为止,占主导地位的人地关系学说主要经历了地理环境决定论——或然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三个重要的阶段。[3]

【学习卡5-3】

人地关系规律的五个要点

①从整体上说,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非决定性条件。从局部上说,在个别具体场合,自然环境可以成为人类活动的决定性条件。

②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对社会的直接影响减弱,间接影响加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趋向复杂化。

③人类利用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是,不能改造自然规律。如果违背自然规律,要受到自然的惩罚。

④技术是人地关系的媒介。一方面,技术水平提高后,人类更加深人地利用自然,更加自觉地运用规律,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更加密切,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相对减少;另一方面,技术的运用不当也在诸多方面带来了负面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阶段性导致人地关系的阶段性变化。

⑤体现人地关系协调的基本观念,即人类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环境的容量相适应;确定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必须同自然环境与资源结构大体上相吻合;利用地理环境既要遵循生态平衡规律,又要遵循社会经济规律。

摘自:詹秀娣、袁孝亭,人地关系思想对地理教学中“正确阐明人地关系”的指向性要求[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12):15—17)

在中学地理课程中,初中与高中阶段有所区别。《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版)》规定初中地理课程基本理念是“反映全球变化形式,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初中地理课程目标包括“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版)》强调“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的基本理念。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要求“学生能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因此,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思路明确提出“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化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显然,高中地理课程更注重系统地理知识,以人类为中心,去探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2.以地图为教学的“第二语言”[4]

地图和地理学的密切关系由来已久。可以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没有地图也就没有地理学科。地图是“最直观、最简明”的地理“书”,又是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任何正常、有效的地理教学都要充分利用地图。因此有教师称“没有地图的课不能称其为地理课”。利用地图教学,已成为地理教学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因此也成为地理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之一。地图之所以成为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一方面是由于地理学科研究对象(地理环境)及教学内容对教学过程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因为地图本身具有满足这些要求的条件和功能。

多种多样的地理事象的分布特点、景观特点、空间结构和数量关系等内容,只有运用图象和文字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形式,才能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多姿多彩的地理图象和表现方式,不仅唤起了学生的直接兴趣,将学生引入地理知识的“殿堂”;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的引导下,由对直观形象的兴趣转入对现象背后原因的探究,即使兴趣由表层走向深层,由直接转入间接,并迸一步领悟其中的地理内涵。从而也极大地改善了地理课堂结构,避免了因“满堂灌”所带来的学生注意力涣散和转移等问题,使地理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有张有弛、有节奏感的课堂结构美。

3.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为教学先导[5]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科学。因此,地理教学必须以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为先导。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就是要使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反映地理事物所处的位置和范围,各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地理事物的区域特征及差异等等表现在地理空间方面的特征与规律。

首先是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唯有正确认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地域性,才能避免对空间分布的形成过程和发展变化的认识上的主观性,避免用一般的结论去代替具体的分析,才能理解制定“因地制宜”这一原则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

其次是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是由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的,它不仅表现在同类地理事物之间,而且表现在不同类的地理事物之间;不仅表现在同一时间的不同空间,而且表现在不同时间的同一空间。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既可以使学生懂得人类同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也可以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地理学科与社会、与大自然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从而树立系统的观念,开拓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形成一种跨学科、超学科的能力,成为思维活跃、心胸开阔的人。

再次是地理事物的空间变化。地理事物的空间变化源于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空间联系孕育着空间变化。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空间变化,了解变化的过程,分析变化的原因,关注变化的结果,探寻不利于变化的控制措施和有利于变化的实现途径,是地理学科本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案例5-1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同课异构教学片段

【同课异构1】

按照教材的结构,将学生分成三大组讨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第一组从气候条件讨论,第二组从地形、土壤条件讨论,第三组从社会、经济条件讨论。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分配任务进行讨论,1分钟后回答本组的讨论结果。

(1分钟后,老师首先让第一组同学回答)

生1:东北大部分地区气候属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能够满足农作物的一年一熟。

师:很好,还有没有呢?

生2:东北纬度高,冬季寒冷,庄稼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师:不错,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沉默)

师:好,第二组同学说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

生3:从地形上看,东北平原面积辽阔,极有利于发展商品粮基地;从土壤条件看,黑土非常肥沃,并且土层深厚,也有利于粮食生产。

师:回答的很好。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沉默,无人回答)

师:其实东北地区的地形并不仅仅是平原,还有高原、山地等。因此,东北地区还可以发展林业、畜牧业等。大家要注意全面看问题呀。好。下面第三组同学回答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

生4:东北地区交通便利,有利于商品粮向外运输。

生5:东北地区人口稀少,商品率高。

师:很好。那么,商口率高的原因还有哪些?

(沉默)

师:由于地广人稀,再加上这里是工业基地,因此,机械化水平就比较高,这也是发展农业生产重要的社会经济条件。

(之后,就无人再回答了)

从教学过程看,这堂课学生学得很被动,交流也不活跃,讨论的结果流于简单肤浅,仅限于地理基础知识层面。通过对学生访谈和课堂教学效果的调查,70%的学生表示只知道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对其它小组讨论的结果几乎没有掌握。

【同课异构2】

这一次没有再规定学生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展开讨论。在讨论前播放背景音乐《大东北》,并且视频不断滚动播放东北地区的位置、地形图和发达的机械制造业画面。然后教师提出问题:

1.东北大米素有“香米”“珍珠米”的美誉,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这得益于哪些原因?

2.东北地区为什么具有“农-林-牧”综合发展的区位优势?

3.与我国其它农业区相比,冬季寒冷是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你认为它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课堂观察发现,这一次学生在兴致勃勃欣赏视频与画面的同时,不时展开讨论,学习气氛很活跃。几分钟后,新颖且高质量的答案慢慢被学生探讨了出来:

针对第一个问题,学生先后回答出了东北地区雨热同期、昼夜温差大、夏季光照充足,作物生长期长,并且由于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用施加农药,因而有生产绿色大米的天然优势等答案。

针对第二个问题,学生也从地形、交通、工业基地支持、国家政策扶持等方面进行了回答。

针对第三个问题,学生起初只是回答了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后在教师启发下,学生又将冬季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因而黑土很肥沃,冬季积雪在春季融化也有利于缓解春旱等有利影响回答了出来。

【课堂讨论】分析比较两则“同课异构”课教学设计的优劣性,讨论教学过程设计应如何体现教学过程设计策略?

二、地理教学模式过程设计

(一)地理教学模式的定义

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地理教学结构、教学程序以及实施地理教学方法的教学策略体系。

(二)地理教学模式的特征

1.概括性

地理教学模式是对地理教学经验的系统整理,教学实践是教学模式产生的基础,但地理教学模式不是已有的个别教学经验的简单呈现。

2.高端性

地理教学模式是教学方法的升华,强调了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在教学模式构建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支配作用。

3.中介性

地理教学模式不仅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行动的操作性,而且还是一种介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中间理论。因此,地理教学模式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4.操作性

任何地理教学模式总是从某种特定的角度和侧面来体现教学规律,揭示地理教学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为此而设计出一套可以控制的、稳定的教学系统和程序,以便于被人们接受和掌握。可操作性程度不高的教学模式实用价值不大,往往是没有生命力的。

(三)地理教学模式的组成要素

任何教学模式都有其内在的结构,地理教学模式的结构是由其包含的诸要素有规律地构成的,一般包含如下因素:

1.指导思想

即地理教学模式赖以成立的教学思想或理论基础。不同的教学价值观和指导思想产生不同的教学模式。地理教学模式的主要指导思想有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地理课程理论与地理教学理论等。

2.教学目标

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一定的教学目标,都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创立的。目标是教学模式结构的核心因素,对其他因素有着制约作用,衡量教学模式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

3.支持性条件

支持性条件是指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从而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任何教学模式都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有效。支持性条件包括的内容有很多,有教师、学生、教材内容、教学工具、教学时间与空间等。

4.操作程序

任何教学模式都有一套独特的操作程序,详细具体地说明教学的逻辑步骤、实施环节和各部分要完成的任务等。

(四)地理教学模式的基本类型

  1.讲解-接受地理教学过程模式

  讲解-授受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主要通过语言传授、演示与示范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通过知识接受向他们进行思想情趣熏陶的教学,也称接受学习。

  通过教师讲授,传递地理知识,引导学生观察、感知、理和领会,组织学生练习、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最后由教师或指导学生自行检查学习效果。

(1)讲解-接受地理教学过程模式的教学程序

(2)讲解-接受地理教学过程模式的评价

讲解-接受地理教学过程模式最突出的优点是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使较多的学生比较迅速地、有效地接受较系统完整的地理知识,掌握地理知识结构,教师的主导作用直接得到发挥,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教学作为一种简约的认识过程的特点,对传授知识来说,效率较高,是最经济的教学模式之一,故这种模式运用较广,长盛不衰。其缺点是这种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作用,不利于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能力的全面培养。

2. 引导-探究式地理教学过程模式

  所谓引导-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和发现问题,激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它要求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和自己的实践活动,掌握和运用地理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解决问题,达成学习目标,实现知识的建构。

(1)引导-探究式地理教学过程模式的程序

图5-8  探究式地理教学过程模式图

【案例5-12】阅读人教版必修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差异性”的引导-探究式教学过程设计,讨论该教学模式的优缺点。

高中地理必修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差异性”

引导-探究式教学过程设计[6]

创设情境

情境(一):播放录像《自然环境景观》《森林、草原、荒漠、冰原等》

提问:在录像中看到了些什么?有哪些景观?

引出课题:第六节 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情境(二):播放录像《热带雨林环境》

引导探究

1.让学生描述热带雨林的景观特征。

2.为什么会有这种环境?

3.气候会影响哪些环境要素?其他要素对气候有影响吗?

4.归纳组成自然环境的要素。

5.各要素之间有何关系?

发现规律

特征之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各环境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组成了自然环境的整体。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特点。

提问:

1.加入环境中某一要素改变,会导致怎样的后果?

2.环境要素在各地的分布有何特点?造成怎样的结果?

特征之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引导探究

环境的地域分异有没有规律性呢?

结合《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提问:

1.从图中找出森林、草原、荒漠带的分布。

2.自然带的分布在哪些地方有明显的变化?

3.他们是如何变化的?

4.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发现规律

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

规律(一):纬度地带性—以热量为基础

受制于气候热量带分布影响,各自然带随纬度分布。

规律(二)

受海陆分布影响,尤其是中纬度地区明显。表现为由海岸到内陆的变化。

引导探究

1.山地的地理环境分布有何特点?

2.为什么这样分布?

3.这是一种什么分布规律?

发现规律

规律(三):垂直地带性—水热条件随高度而发生垂直变化,受地形海拔影响,自然环境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

迁移巩固

屏幕显出《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或《各大陆自然带分布图》,让学生运用地带性规律,读图解释各大陆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找出图中具有明显地带性规律的实例。

引导探究

1.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中,是否都明显存在着地带性分布规律?

2.哪些地区的自然带打破了地带性分布规律?举例说明。

3.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发现规律

非地带性分异:由于局部的海陆分布、地形、岩石性质及洋流等因素的差异,导致环境的地带性不明显或完全打破有规律的地带性分布,称之为非地带性分异。

强调几处明显的非地带性分布,并说明由于非地带性的存在,使得地理环境更加复杂(既有地带性,又有非地带性),实际上还受人类的影响。

迁移巩固

根据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特点,既觉得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中,应树立怎样的正确观念?为什么?

课堂小结(略)

(2)引导-探究式地理教学过程模式的评价

  探究式教学过程模式适应性广泛,可以用于各种教学内容。在准确把握这种教学模式的前提下,提倡在实施地理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更多地使用这种教学模式。与传统地理教学中常用的“讲授式”教学模式相比较,引导-探究式教学模式仍然保持着明确的教学目标、预先确定的教学任务,以及需要通过教学过程解决的知识与技能问题的优点。区别是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不是教师的讲解,而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探究和师生的共同探究,运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防止“照本宣科”,但是引导-探究式教学必须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活动,而且探究过程中也需要教师插入必要的讲解,这是需要在课前设计时充分考虑的。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地理教学设计?进行完整的教学设计的五大要素是什么?

2.地理教学目标有哪四大功能?在地理教育杂志上选择课改前、后两篇教学设计文章,对比分析它们的目标设计理念的不同之处。

3.试运用教学目标设计理念和基于三种价值取向的目标陈述技术,对“农业的区位选择”进行教学目标的科学设计。

4.地理教学方法有哪些类型?试运用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对高中地理某一章节内容进行案例教学设计。

5.试述地理教学媒体的选择依据,并自选一节内容进行媒体组合设计。

   

    参考文献:

        1.徐英俊,曲艺著. 教学设计:原理与技术[М].北京市: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201.

        2.陈 澄. 地理教学论[М].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41.

        3.詹秀娣,袁孝亭. 人地关系思想对地理教学中“正确阐明人地关系”的指向性要求[J].中学地理 

      教学参考,2012(12):15—17.

        4.陈 澄. 地理教学论[М].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42.

        5.陈 澄. 地理教学论[М].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44-45.

        6.夏志芳.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М].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342-344.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