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培东:以诗歌的方式学习诗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关于课堂的诗词有哪些三年级上册 肖培东:以诗歌的方式学习诗歌

肖培东:以诗歌的方式学习诗歌

#肖培东:以诗歌的方式学习诗歌|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诵读,是诗歌学习最好的活动

每个“活动·探究”单元都由三个活动组成,每一个活动都有具体的目标和任务,既是活动的目标,也为活动目标的实现提供方法和策略支持,使学生在动态的、立体的、综合性的活动中学习探究,最终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

九年级上册现代诗“活动·探究”单元任务一是“自主欣赏”,同时包含着具体的方法指导,向我们展示出诵读就是诗歌学习最好的活动。教材在这一任务的第三条明确指出:

3. 反复朗诵,看看能否回答下列问题:

◎你觉得这几首诗的感情基调分别是怎样的?

◎诗歌的感情基调主要是通过哪些词语或形式表现出来的?

◎这几首诗有哪些意象?它们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或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这几首诗分别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当你朗诵时,你将通过哪些手段(比如语气、语调、语速、重音、停连)来传达诗作的情感?

诗歌与诵读关系密切。诗歌教学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自然是诵读,通过反复感知、涵泳、品味,最终抵达诗歌的最深处。“活动·探究”单元的活动安排,则让诵读更有指向性和操作性。如提出“诗歌的感情基调”“表现感情基调的词语或形式”“诗歌意象及其特点”“意象描绘的画面”“意境的营造”“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等问题,引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去思考和感悟。

同时,对于诵读诗歌的方法,教材在活动设计时也明确要求进行教授,即如何通过语气、语调、语速、重音、停连等来传达情感。在组织学习自主欣赏诗歌时,我们不妨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诵读诗歌,在诵读中提升对诗歌的理解,培养对诗歌的感觉。同样的诗歌,在诵读过程中语气、语调、语速、重音和停连的不同,往往会收到不同的艺术效果。

以本单元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为例。这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的比喻,形象抒发了诗人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在指导学生进行诵读活动时,首先要准确把握诗歌的节拍和韵律,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划分,自己诵读感悟。

准确把握全诗深沉的感情,既要读好节奏,还要注重重音,分清轻重缓急。诗歌中“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两句读起来应该有所变化,体现力度的递进和情感的深入,应该读得更有力量;到了“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这里,根据情感的变化,要读得柔和舒缓,读得轻婉低回,读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希望;结尾“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句,要读得舒缓而沉痛,读出浓郁的爱国深情,读出诗人热爱祖国、甘心献身祖国、生生死死和祖国在一起的崇高情怀。

朱熹说:“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诗歌的诵读更是如此,读得清楚响亮之后,继之以“熟读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方能真正达到自主欣赏的程度,由诗歌的表面进入内部。“活动·探究”单元的诵读活动,就是引导学生把诗歌的“诵读”转化成清晰可感的行为操作,让学生触摸到语言的脉搏,透过语言文字背后,找到清晰的思维路径,更好地以诗歌的思维理解和鉴赏诗歌。

如果说任务一“自主欣赏”中的诵读活动是一个人的精神沉醉,那么任务二“自由朗诵”则是走出自我,是一群人的精神狂欢。无论是小组内的朗诵活动,还是班级内的朗诵比赛,都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或小或大的诗歌沙龙,供学生一起在朗诵中感知诗歌的形象,感受诗歌的意境,诗歌学习便在这样的诵读活动中悄然达到浸润感染、潜移默化的功效。

尝试创作,是诗歌学习最好的探究

“活动·探究”这种创新性的单元组织形式,以任务为引导、活动为主体、探究为路径,将语文活动中的听、说、读、写、做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丰富多元的动态系统。将语文实践活动纳入课堂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对诗歌的学习,长期以来我们偏重于理解分析,而忽略其作为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九年级上册现代诗“活动·探究”单元以朗诵和尝试创作为主要活动,让学生“以诗歌的方式学习诗歌”,更好地领会这一文学体裁的精微之处。前期的诗歌鉴赏和诗歌朗诵,教师已经开始注重学生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尝试创作”是本单元最后一个学习任务。教材中这样指出:“也许写诗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容易,也许你的诗还很稚嫩,这都没有关系。大胆尝试,体会一下诗歌创作的快乐吧!”

这个“活动·探究”单元的设置重要的是体验写诗的过程,在实践中帮助学生形成一颗诗心,增强对于诗歌的感情。下面是笔者“尝试写诗”的教学片段——

师:这是一首关于落叶的诗。坡上/坡下/秋天的落叶/散落一地。

师:同学们,第三句不用“落叶”还可以怎么写呢?如果让你来写第三句诗,你会写什么?

生1:零碎的金黄,散落一地。因为秋天的叶子就是金黄色的,又飘飘散散,给人一种凌乱的感觉!

师:他拿落叶的颜色来写落叶。

生2:我想写的是,坡上,坡下,秋风带蝶,散落一地。秋风带蝶,就是秋风带着金黄色的蝴蝶,飘到了地上。

师:你怎么会想到蝴蝶的呢?

生2:我觉得山坡上树有很多种,树叶也有很多种形态,就像一只只蝴蝶,随风飘落到地上,树上就没有叶子了。

师:从树叶飘落的姿态,他写出了这句诗。

生3:因为叶子散落一地的话,肯定就需要有外部因素。首先秋天是一个生命的轮回,叶子死亡,会掉下来,但是还有外界原因,就是风吹,可能会使它落到地上。

师:那就是“生命的轮回,散落一地”。

写诗,要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充分的联想和想象。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和鼓励下,学生先后补写出了“轻盈的舞者”“金黄的记忆”等精彩的诗句。通过诗句补写、自由诵读和语言讨论,学生对诗歌的创作已消除了陌生感和畏惧感,创作的热情逐渐被调动起来,又先后完成了两项“尝试创作”学习活动。在引导学生活动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共同阅读课文“尝试写诗”“技巧点拨”部分内容:“诗歌是情感的抒发,生活中的人、事、物都可能触发我们的情感,将这种情感分行写出来,就有诗的模样了;如果再适当融入联想和想象,就有诗的味道了。”随后,设置相关的写作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创作先有“诗的模样”,后有“诗的味道”,这是“尝试创作”的基本要求。

教学中,要注意……

教学过程中,要扣住“尝试”,既不能过于拔高、求全责备,亦不可盲目赞扬、毫无原则,而要立足学生实际,满足个性需求来展开。诗歌的创作要以学情为基准,以教材为依托,循序渐进,力求学会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

自由朗诵,尝试创作。现代诗“活动·探究”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把自己对所学诗歌情感与内涵的体会、对结构与形式的感知融会贯通,最后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

须要注意的是,现代诗“活动·探究”教学要与适当的评价策略相统一。“上不封顶,下有底线”,不能因不当评价挫伤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要重视过程评价,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及时调整、改进自己的学习活动。

现代诗“活动·探究”单元的三个活动任务设置既能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语文基础,又能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王国去体验和感知,培养用诗的形式来表达情感,表现生命。每个青少年都珍藏着一颗炽热的诗心,一份真挚的诗情,教师需要凭借课的形式来唤醒它们,让孩子在活动探究中爱上诗歌,并以此来表现生活、表现生命!

来 源|《语文建设》 (上半月)2020年8月、语言文字报微信公众号

编 辑|鹃 子

校 对|小 清

责 编|张小三

副主编|温 鹃 常 璐

主 编|李大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