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睡眠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关于失眠的研究报告 老年人睡眠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

老年人睡眠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

2024-06-29 13: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最新的人口老龄化数据显示[1],截至2015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 200万人,占总人口的16.1%,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的快速发展阶段,老龄化水平不容乐观。现如今,老龄化已经成为了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如何保障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了应对老龄化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内容。有研究表明[2],我国约有1/2的人曾出现过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其中老年人患睡眠障碍比率也很高。睡眠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老年人需保证每日7~8 h的睡眠时间来满足自身机体需要。睡眠障碍是指睡眠量或质的异常,或是睡眠时发生某些临床症状。由于老年人年龄的增加,生理机制发生改变,睡眠能力逐步减弱,更易发生睡眠障碍。目前睡眠障碍的诊断分型主要有《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和《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三版)》,但由于其诊断分型较为复杂,难以应用于大规模人群。在流行病学研究中多以入睡困难(difficulty falling asleep,DFA)、维持困难(difficulty maintaining sleep,DMS)、早醒(early morning awakening,EMA)、无效睡眠(non-restorative sleep,NRS)和日间困倦(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EDS)等睡眠障碍(主要是失眠障碍)的单一症状进行调查[3-4]。睡眠障碍对老年人健康危害很大,有研究显示轻度的睡眠障碍可使人产生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持续进展则会引发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病理改变,或加重原有疾病[5-8],此外还可能与精神障碍(抑郁症、痴呆)、记忆力、自评健康状况、生活质量等相关[9-10]。本文对近20年有关老年人睡眠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进行综述,为老年人睡眠障碍的进一步控制和预防提供依据。

一、老年人睡眠特点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睡眠的时长、结构、节律、效率等均易发生改变,从而影响睡眠质量,引发睡眠障碍。

1.睡眠时长缩短:每天的睡眠时间,婴幼儿14~20 h,成年人7~8 h,老年人5~6 h。其中老年人的睡眠时间缩短并非是睡眠需要减少,而是睡眠能力的降低。

2.睡眠结构改变:有研究表明[11],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慢波睡眠比例、快速动眼睡眠比例都逐渐减少,而入睡潜伏期、非快速动眼的1期和2期以及唤醒后睡眠的占比都逐渐增加,这就意味着和深睡眠以及快速眼球运动(rapid eye movement sleep,REM)相关的大脑发育和体力恢复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睡眠结构的改变可能会导致潜在病理状态或神经退行性病变过程,从而影响老年人的认知能力[12]。

3.睡眠-觉醒节律的改变:对老年人来说,昼夜静息-活动、睡眠-觉醒节律与其他年龄层存在明显的差异。黄永璐等[13]的研究显示,老年人的实际睡眠时间减少、睡眠效益降低、夜间觉醒次数、日间打盹次数和节律破碎指数增加。

4.睡眠效率降低:睡眠效率定义为实际睡眠和卧床时间的比值。老年人容易出现入睡困难以及夜间易醒等问题,睡眠效率达不到85%,处于低质睡眠状态,影响老年人的健康。

5.易发生早睡早醒:老年人松果体钙化,分泌的褪黑素减少,可能会导致生物钟紊乱。国外Ancoli-Israel[14]认为,老年人由于生理上的原因,睡眠节律位相前移,倾向于早睡早起;国内刘连启等[15]研究也证明了以上观点,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上床时间提早、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增加的趋势。

二、睡眠障碍的流行病学分布

由于研究对象、调查地区、社会因素以及研究方法上的差异,国内外研究报告的老年人睡眠障碍的患病率结果尚不一致,流行病学三间分布如下:

1.地区分布:

(1)国内外差异:国外有研究结果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睡眠障碍患病率约为30%~40%[16-17]。2002年全球10个国家成年人失眠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8],24%的成年人自报睡眠不好,经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评定31.6%患有失眠障碍,经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定11.6%有日间过度瞌睡或危险性瞌睡,其中28.0%的中国成年人患有失眠障碍。国内刘芸等[19]通过对13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群睡眠障碍患病率为47.2%;丁淑平等[20]对22个省老年人的研究显示,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49.9%。

(2)地区差异:在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老年人的睡眠障碍患病率分别为37.2%、63.3%、43.3%,其中中部地区老年人的患病率最高[20];可能与经济状况和地理因素有关。

(3)城乡差异: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以上居民每天的睡眠时间平均7.8 h,城市小于农村;睡眠不足(≤6 h/d)的比例为17.1%,城市高于农村;睡眠过长的比例为24.3%(≥9 h/d),城市低于农村[21]。胡蕊等[22]报道河北省城市社区老年人睡眠障碍发生率为29.5%;贾改珍等[23]对山东省农村调查结果显示,农村老年人睡眠障碍发生率为54.8%。

2.时间分布:睡眠障碍有一定的季节性,夏冬两季以及季节交替的时候更易出现睡眠问题。有研究表明冬季日照的缺乏和作息时间的推迟相关[24],从而引起入睡困难、日间疲乏和抑郁情绪,但是不会影响整个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

3.人群分布:

(1)性别差异:不同性别人群睡眠障碍的患病率存在差异,刘芸等[19]研究显示我国60以上老年男性的患病率为49.2%,低于老年女性的58.2%;李建民等[25]研究表明老年女性的睡眠质量较男性差;刘连启等[15]也发现老年女性的睡眠质量普遍低于老年男性,这可能与老年女性易睡前打扫卫生等睡前行为相关。

(2)年龄差异:刘芸等[19]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60、70、80岁年龄组老年人的睡眠障碍患病率逐渐增加,分别为35.3%、41.5%、51.0%;孙玉梅[26]也发现睡眠障碍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高而增高。这可能与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生理及免疫机能下降,更易患身心疾病有关。

(3)婚姻状况差异:有研究显示,社会家庭因素是影响老年男性睡眠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27],离异或丧偶的老年男性43.1%主诉睡眠不好。刘芸等[19]研究也显示丧偶老年人睡眠障碍的患病率为50.1%,远高于再婚者的33.1%。这可能与丧偶老年人长期独居生活,性格较为孤僻,较易堆积不良情绪,从而影响睡眠质量有关。

(4)健康状况差异:刘芸等[19]研究得到60岁以上身体伴有其他疾患的老年人睡眠障碍患病率为58.6%,无疾患者患病率为49.1%。健康直接反映了身体状况的好坏,躯体是否病痛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睡眠质量。

综上所述,国内外老年人睡眠障碍患病率都比较高,我国老年人睡眠质量总体不容乐观,随着年龄的进一步增大,睡眠障碍患病率越高。其中老年女性、农村老年人、中部地区老年人、丧偶以及伴有疾患的老年人睡眠障碍患病率更高,需要加强对特殊人群睡眠障碍的预防和治疗,提高其睡眠质量。

三、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

造成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因素有很多,生理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环境因素、不良睡眠习惯以及疾病和药物因素等都会对老年人的睡眠质量产生影响。

1.生理因素:

(1)年龄因素:老年人随着年龄变化,其睡眠时相会发生变化,并且出现白天睡眠时间增多、夜晚睡眠时间减少的现象。有研究文献报道,老年患者尿液中6-硫氧褪黑素浓度明显低于青年人群的含量。研究结果提示器官功能性下降是导致老年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之一。

(2)性别因素:关于性别对睡眠的影响,国内外各研究的结果不完全一致。Newman等[28]的研究结果显示老年女性的睡眠质量低于男性,更易出现睡眠障碍;李镤和王兰香[29]关于老年人失眠率的调查也表明两性有明显差别,女性发病率为33.15%,明显高于男性的21.12%;关玲等[30]对北京市部分离退休老年人睡眠质量调查的结果显示,男性的睡眠效率、日间功能障碍评分比女性差。

(3)夜尿:老年人夜间唤醒的原因常常是夜尿,排除前列腺增生、尿崩症、糖尿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疾病[31],夜尿多由于随着年龄增大,膀胱的储尿功能下降所致。频繁起夜会打断老年人的睡眠周期,影响老年人的睡眠质量。

2.心理社会因素:老年人的睡眠质量受多种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对离退休后生活的不适应以及由于离退休后经济来源减少,尤其是就医费用的增加,给老年人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成为影响老年人睡眠质量的直接原因。刘会玲和张瑞丽[32]研究结果指出老年人退休后沉重的经济压力成为影响其睡眠的直接原因,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与社会交往等心理社会因素对其睡眠也有影响。杨丽等[33]认为老年人的睡眠主要受到负面情绪与心理状况的影响,同时家庭结构、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等因素也是影响睡眠的重要因素;全东明等[34]调查发现,老年人睡眠问题与心理健康状况呈正相关。

3.环境因素:良好的睡眠环境是保证睡眠质量的前提。老年人对环境因素改变,如光线、噪声过强等不良睡眠环境较年轻人更敏感。大部分老年人因病住院后,睡眠环境的改变,打破完整的睡眠周期,昼夜睡眠节律颠倒,导致睡眠紊乱。薛艳等[35]研究结果显示出现睡眠障碍的住院患者中,有17.72%是由于噪音、医疗操作中断睡眠等环境和睡眠条件不良造成的;同理,住在老年公寓的老年人也会因为睡眠环境的改变出现睡眠质量下降[36];光线过强、噪音、室内温湿度异常也可导致老年人的睡眠质量下降[37];其他因素例如室内空气是否清新、床和枕头是否舒适等也都会影响老年人的睡眠质量。如果睡眠环境长期较差,可能会导致老年人的睡眠障碍问题。

4.不良睡眠习惯:不良的睡前习惯会影响老年人的睡眠质量。吸烟、酗酒、睡前喝咖啡和浓茶等习惯均会影响老年人的睡眠[38];丁淑平等[20]对中国22省老年人睡眠障碍的研究结果显示,睡前吸烟、睡软床、睡前想事情、睡前担心失眠、晚饭与睡眠间隔时间长、不午休、三餐不规律、睡前不泡脚、不规律起睡、不晨练等不良习惯均与睡眠障碍有关;此外,有研究显示长期的卧床或者久坐也是老年人失眠的危险因素。

5.疾病和药物因素:在大部分睡眠质量较差的老年人中,疾病和药物因素往往起到很大的作用,呼吸系统疾病等躯体疾病,老年痴呆等精神疾病以及由于其他疾病所服用的药物等都会影响老年人的睡眠。

(1)躯体疾病:老年人是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及严重呼吸系统综合征的高危人群,所以躯体疾病是影响老年人睡眠质量的重要原因,其中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关节炎或风湿病、青光眼或白内障、脑血管疾病、肿瘤、泌尿道疾病和肺气肿或老慢支等疾病对睡眠质量有显著性影响[39]。老年高血压患者容易出现自主神经紊乱,从而引发躯体疼痛和不适,进而影响睡眠;超过半数的老年脑卒中患者存在睡眠障碍,主要是入睡困难和难以维持睡眠。睡眠障碍与脑卒中互为因果,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增加死亡[39]。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等会由于睡眠期间反复发生的呼吸暂停和低通气,导致睡眠期间多次唤醒和醒觉并导致低氧发生,从而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睡眠质量[40]。此外,老年人由于担心疾病发展、治疗效果以及经济负担,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加之患病期间活动量受限,严重影响其睡眠质量[41]。

(2)精神疾病:各种精神疾病均可导致睡眠障碍。约80%抑郁症患者存在睡眠问题。Kang等[42]研究发现抑郁是引起睡眠问题的重要危险因素,焦虑、抑郁、孤独感及一些不愉快的事能引起老年人全面的睡眠质量降低;此外,有研究表明痴呆可导致日夜睡眠形式的倒置,白天睡眠,夜间清醒,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睡眠质量。

(3)药物因素:由于老年人所患的慢性病常常较为复杂,所以需要服用多种药物进行治疗和控制,这些药物往往会引发老年人的睡眠问题。产检的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糖尿病药物、老年痴呆症等治疗药物。苯二氮卓类一直深睡眠;抗精神病药物抑制REM睡眠。在下午或夜间使用利尿剂可能引起夜间遗尿和睡眠结构破坏。包括抗组胺的OTC药物也可破坏睡眠结构,这些均会引发患者的睡眠障碍;此外调查显示[43],有10%~27%老年人长期服用催眠药。由于依赖性,一经停药往往容易出现不安、兴奋等症状,从而引发失眠等睡眠障碍。

四、预防措施或建议

综上所述,老年人睡眠障碍发病率高、危害性大、影响因素复杂,如何从公共卫生的角度做好老年人睡眠的预防保健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1.健康教育和家庭支持:有研究显示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能明显改善其睡眠质量,通过干预等措施改变老年人不良的睡眠习惯,这个效果明显优于使用药物治疗[44]。干预措施主要包括睡眠限制疗法和刺激控制疗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老年人的睡眠问题。此外家庭成员也应积极与老年人进行沟通,疏导其负面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2.改善睡眠环境:良好的睡眠条件和改善睡眠环境对保障睡眠质量十分有意义。保持周围环境安静,避免大声喧哗,居室保持安静、清洁整齐、空气清新,避免噪声,调节好卧室的光线、温度和湿度。

3.养成良好睡眠习惯:在饮食方面,睡前不能进食过饱、过多饮水,不要饮酒、喝浓茶和咖啡,减少夜尿频率;睡前不宜进行过为激烈的运动,应适量热水泡脚,洗热水澡,背部按摩,促进血液循环,或者听音乐等都可以加速睡眠;另外,调整老年人的睡眠,首先要调整其情绪,睡前不宜多想令人压抑和焦虑的事情,应保持轻松的心情,能够提高其睡眠质量。

4.积极治疗原发病:由于睡眠障碍和许多疾病都互为因果[45],所以预防睡眠障碍的重点就是积极治疗原发病,并且合理使用慢性病相关药物,在出现睡眠质和量的问题的早期给予积极的干预,避免发展为睡眠障碍,进一步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利益冲突: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