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骑行用户特征分析|龙志刚专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共享单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简介作文 共享单车骑行用户特征分析|龙志刚专栏

共享单车骑行用户特征分析|龙志刚专栏

#共享单车骑行用户特征分析|龙志刚专栏|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作者:曹艺林 | 河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交通运输战略发展研究院

编辑:曹艺林 | 校核:刘文丰 张菁菁 | 审核:龙志刚

近年来,绿色交通、低碳出行和共享经济理念逐渐兴起,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出现了共享单车的身影。共享单车作为互联网与共享经济融合发展的产物,以其绿色低碳、灵活便捷的优点,为居民提供了更为经济环保的短距离出行选择,受到城市居民的青睐。对于共享单车用户骑行特征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居民出行规律,揭示共享单车存在的问题,为单车投放、优化调度等提供有效指引,也可以优化单车停车位划定、提升管理水平,为城市慢行系统环境改善及城市规划提供支撑,让城市交通出行更加绿色、更加智慧。

一、共享单车发展历史

共享单车以互联网信息平台为依托,在城市中人口密集的学校、公交车站点和地铁站点等场所提供自行车共享租赁服务。追溯其历史,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发展已五十年有余,只是近十多年来才开始在世界范围内真正普及。

“公共自行车”或“自行车共享”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欧洲,1965年,荷兰阿姆斯特丹推出了第一代公共自行车系统,成为出现共享单车的第一个国家。1995年,丹麦哥本哈根推行了一项名叫Bycyklen的公共自行车计划,对荷兰模式做出改进。法国拉罗舍尔于1974年首次推出“共享单车”项目,在2007年,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巴黎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Velib诞生,随后这种模式迅速蔓延至西班牙、比利时、爱尔兰、英国、日本等国,由此开启了以高新技术应用为特色的第三代公共自行车潮流。

其中,较为知名的为美国纽约的共享单车CitiBike。该项目于2013年正式上线,此后一举成为全美最大的共享自行车项目。截至目前,CitiBike共设有885个自行车站,单日平均超过两万人骑行。

我国共享单车起步较晚,直至2007年8月北京市率先进行公共自行车投放,由此开启我国共享单车时代。中国共享单车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7~2010年):北京、杭州等少数几个大城市先后引进了国外的公共单车模式,建立起政府主导的公共自行车系统。这一阶段的单车大多为有桩单车。

第二阶段(2010~2014年):2010年,承包单车公司开始出现,此时的自行车仍以有桩为主。由于当时我国还没有公共自行车质量标准和行业规范,建设成本又很高,社会效益不显著,共享自行车逐渐走向衰退。

第三阶段(2015年至今):中国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全面普及为共享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这一阶段,共享单车在国内蓬勃发展,以摩拜和ofo为首的互联网共享单车由无桩单车取代有桩单车,出现在了公共服务区、居民区、商业区、校园、公交站点、地铁站等地点,极大方便了广大居民。截至2020年,我国共享单车投入车辆为1945万辆,用户规模达到2.87亿人,市场规模约为220亿元,全国共享单车的应用软件已经有 30 多种。

二、我国共享单车用户特征

在大数据时代,共享单车用户实时产生海量的骑行数据,这使得对用户行为的精准分析和预测成为可能。

结合政府与摩拜等共享单车企业共同发布的用户报告可知,在我国,共享单车用户特征在空间与时间分布上较为相似。如工作日出行早午晚高峰、周末出行白天频次较高且无明显高峰、单次出行以短途为主、潮汐现象较为明显等等。

时间上,共享单车用户工作日出行的频率高于休息日。用户工作日的出行以通勤为主,出行时间存在早午晚高峰;其中,早晚双高峰峰值最大,午高峰的峰值要明显偏低,且持续时间较短,骑行量变化总体呈现M型分布。可见,共享单车为缓解城市通勤早晚高峰、避免交通拥堵发挥了重要作用。

休息日的出行主要为非通勤交通,如购物逛街、休闲娱乐等;各时段的出行频率较工作日来说更为缓和,白天的出行频率均较高,且时段分布较为均衡,不具备出行量激增的早午晚峰特征。

另外,无论工作日与周末,在深夜与凌晨时段均为共享单车出行冰点时间段。

空间上,用户出行的空间分布和出行活动需求信息,与城市人口居住、城市规划等因素密切相关。共享单车用户骑行距离的最大值分布在骑行距离1km左右,且大多数出行在3km以内,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共享单车这一交通方式在解决“最后1公里”的城市交通出行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共享单车用户特征在不同地区也有所区别:

长沙市共享单车用户年龄集中在20-30岁,男女比为56:44;骑行热点集中于地铁沿线及接驳站点,在时间上存在两个下班晚高峰,且周六与工作日分布接近。

天津市共享单车用户年龄集中在20-40岁,在中心城区大部分骑行分布于快速路环线内;时间上,平均单次骑行时间为13.3分钟,夜间骑行量占全天的2%;另外,外地用户占比约20%,涉及约20多个城市,骑行主要分布于学校及景点周边。

武汉市共享单车用户更为年轻化,平均单次骑行1.65km,且在夜晚0点左右出现骑行小高峰现象;不惧风雨、酷暑,气候变化对骑行量影响较小。

深圳市共享单车用户平均年龄31岁,空间上,用户几乎全分布于轨道站密集辖区;时间上,工作日骑行早晚双高峰特征明显。

三、问题分析与协同共治

作为互联网时代发展起来的创新产品,共享单车正影响着中国城市的发展,其应用极大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的压力,节省道路资源,有效弥补了公共交通的不足,同时又经济节能、降低了碳排放。

但结合前文共享单车的用户特征分析及其使用现状可以发现,共享单车在运营、使用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停车区规划与停车需求的匹配度有待提高,导致部分用户在停车区外停放共享单车,不仅占用公共空间,还阻碍道路畅通;投放数量不合理,部分地区车辆冗余,部分地区高需求却一车难寻,影响使用体验;高峰期车辆短缺,潮汐现象较为突出等等。这些问题既影响了居民的骑行体验,增加了共享单车企业的运营成本,更不利于城市风貌建设。

针对这些问题,共享单车企业、用户以及城市管理部门应携手合作,建立“企业-用户-政府”协同共治机制,使未来共享单车出行更加便捷、高效和可持续,真正让共享单车更好地融入城市。

1、企业层面: 承担主体责任,坚持技术创新

企业是共享单车投放、经营的主体,应当承担车辆经营与管理的主体责任以及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社会责任。共享单车企业要努力提高自身水平,研发核心技术,坚持科技创新。在运营上,运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分析计算城市所需的单车数量,对单车起、终点高频地点进行获取,合理布局投放、停放地点和停车数量,提高共享单车利用效率;依托技术平台监控车辆状况,对问题车辆及时处理,完善车辆生命周期管理。

2、用户层面: 提升道德修养,发挥监督作用

用户在享受共享单车出行便利的同时,要不断加强自身道德品质修养,自觉文明用车、爱护单车,遵守法律法规以及与运营企业间的服务协议,安全骑行、规范停放,守护城市的交通秩序。同时,要发挥主人翁意识,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参与治理进程,监督企业和政府的行为。

3、政府层面: 明确角色定位,加强规范管理

政府要坚持服务为本,切实做好引导、监管、服务工作。加强规范管理,构建以政府公共服务为基础的、协同开放的治理体系。推动引导共享单车行业规范化,建立“企业-用户-政府”共同协作的单车信用体系,为共享单车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合理布局慢行交通网络,完善共享单车的配套设施,提供人性化服务;监管企业运营情况,落实运营企业主体责任,依法规范企业经营;监督用户违法行为,引导用户文明用车,绿色出行。

共享单车的繁荣发展,不应只是企业、个人或政府单方面发挥作用,建立“企业-用户-政府”协同共治的治理体系是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共建共享单车,依靠你我携手。

参考文献:

[1] 2018年武汉暨湖北片区共享单车出行报告

[2] 2017年长沙市共享单车出行报告

[3] 2018年天津共享单车出行报告

[4] 深圳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评估报告(2019年4月)

责编:陶纪燕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