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灵山文物胜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六峰山的传说 广西灵山文物胜迹

广西灵山文物胜迹

2023-08-29 11: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981年8月25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把旧州的钦州故城遗址定为自治区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

三海岩摩崖石刻

位于县城西郊,花石山和翠壁峰之间的凤凰山下。

宋治平二年(1065年)钦州知州陶弼首先发现三海岩。今洞前大门有清代人周士旦题写的 “灵山第一” 石刻。岩洞内有3个洞府,东叫月岩,中为龟岩,西称钱岩。古人取沧海桑田 三变之意, 故称三海岩。岩内钟乳遍悬,洞府高大宽敞,可容纳上千人。岩内有石刻140多 幅。其中陶弼于宋治平二年题刻一幅;岳飞次子岳霖于宋淳熙四年(1177年)十二月二日手书 《过灵山述怀》题刻,至今尤存小序的残余部分。

1985年,在三海岩洞上方一棵榕树根下的石壁上发现“惟此为灵”石刻。

1982年11月27日,灵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三海岩摩崖石刻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7月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三海岩摩崖石刻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

六峰山古建筑

北帝庙: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建。面积170平方米。庙内有高约2 米、 宽1.1米的北帝神像,曾7次修葺。1987年8月,各界人士捐资重建。“六峰宝山”坊: 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 间。坊额上书“六峰宝山”4字,为清代廉州知府康基田所 题。“灵岩初地”坊:始建于清代,此坊楹联和坊额因风雨剥蚀字迹模糊,1975年由县人陆 登阁重新书写。 石关:是一座石头垒砌的石拱门,建造年代不详。拱门右侧有“半巫山”3 字。观音阁:始建于明代。1994年,由当地群众集资重建。蟠龙井:始建时间不详。

1982年11月27日,灵山县人民政府公布六峰山古建筑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峰山石刻

分布于六峰山诸峰,30多幅,多为当地和过境的官员、进士、举人所作, 也有路过灵山的文人墨客的作品,内容一般是咏六峰山风景及抒情言志的诗文或题字。著名 的《西灵名山记》,为清代廉州知府康基田所作。

1982年11月27日,灵山县人民政府公布六峰山石刻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环秀桥

位于县城西六峰山下南面,为石拱桥,长方形石灰岩块砌成。横跨钦江,全长 90多米,宽6米,共7个拱。拱跨8.75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 始建,乾隆二十二年(1758 年)改建,后三崩三修,桥身基本保持完好。1976年后扩建桥面3.5米。桥北原有一座“乐善 好施”坊,“文化大革命”初被毁。

1982年11月27日,灵山县人民政府公布环秀桥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接龙桥

位于灵城镇镇北街。为石拱桥,横跨鸣珂江,全长57.6米,桥面宽3.8米,共5 个拱, 拱跨5.2~9.2米,桥墩皆以江中磐石为基础。桥面有1米高的十字花窗栏栅。始建于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观音堂住持僧募修。清乾隆二十七年(1760年)改建。桥面原有襟 江楼一座。1958年拆毁。今桥墩已长满青苔,整座桥保存完好。

1982年11月27日,灵山县人民政府公布接龙桥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蔡廷锴将军题词石刻

位于灵山县城西2公里的穿镜岩东口石壁上。 民国28年11月,抗 日将领蔡廷锴率领的第二十六集团军进驻灵山,总司令部设在穿镜岩内。蔡廷锴于民国29年 9月在穿镜岩石壁上题刻“振旅岩疆” 4字,每字33平方厘米,此幅石刻高212厘米,宽77厘 米,直行楷书,前款为“民国二十九年抗日驻军于此”,后款为“蔡廷锴书”。

1982年11月27日,灵山县人民政府公布蔡廷锴将军题词石刻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泗峡坳抗日烈士墓

位于县城西95公里的太平镇镇南村泗峡坳公路旁。墓呈圆形;墓右 为烈士纪念塔,塔之四面镌刻各阵亡将士芳名;墓左为“武扬亭”,取“我武维扬”之意。 三者均为砖石结构, 始建于民国29年4月,当时太平乡政要群众、知名人士、机关团体、学 校集资献金2242.75元(国币)助建。墓内葬有232名抗日阵亡将士遗骨。墓碑刻“陆军四十六 军第一七五师镇南抗日战役阵亡将士公墓”。

民国28年冬,日军进犯南宁,被国民革命军阻击于昆仑关。驻于钦州、北海一带的日军 欲取道泗峡坳增援昆仑关的日军。 民国29年1月15日,日军从小董进犯泗峡坳。国军第四十 六军一七五师五二四团于泗峡坳布防,地方抗日游击队和民众自卫队分别在附近山头防守。 中方军民不畏强敌,激战3昼夜,共击毙日军340多名,打伤不计其数,缴获武器一批,国军 将士阵亡232人。 当地人民就地建墓,将阵亡将士遗体合葬,并建立碑亭,刻有夏威军长、 冯璜师长等多人的题字。

四十六军军长夏威题词:“忠积长垂,荣光万古”。

一七五师师长冯璜题词:“先烈之血,抗建之花”。

五二四团团长巢威题词:“精神不死”。

1982年11月27日,灵山县人民政府公布泗峡坳抗日烈士墓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武山遗址

该遗址位于县城西10公里的三海镇龙武山。山下有石洞多个,其中一个叫 龙武庙岩, 洞口向西北,高于地表约5米,文化遗物多发现在该洞的洞内及洞外附近和半山 腰等处。 采集到的石器有石锛6件、石凿1件、砺石2件;陶器有纺轮2件、支足1件、陶片多 件,均为夹砂软陶。

风景名胜

明清以来,各地都时兴以本地的风景名胜,排比出一地的八景、十景等,灵山也不例外。 前人曾以六峰山、三海岩、环秀桥、乌江(鸣珂江)、松柏岭(燕子岭)、砂石井、罗阳山,绿 芦山(六炉山)评为“灵山八景”,并分别雅称为:“石六锦屏”、“三海风云”、“西桥环 秀”、“乌江玉带”、“北岭松琴”、“石井香泉”、“罗阳仙迹”、“绿芦烟雨”。

前人所称的“八景”之外,灵山还有不少值得游览的风景名胜,诸如穿镜岩、文笔峰、 龙武山、灵东水库、钟秀岩、仙女岩(潭)、钦州故城遗址、泗峡坳等。这些风景名胜,有的 巧夺天工,景物奇丽,可供观光欣赏;有的具有历史意义与社会价值,尤宜瞻仰遐思。其中 钦州故城遗址、泗峡坳等景点,在本志文物古迹篇章另作专门撰述,其余各风景名胜依次分 述于后。

石六锦屏

石六锦屏指的是六峰山,也称“西灵山”。六峰山位于县城西面,在平畴中拔地而起, 雄峙在钦江畔。它有六个山峰,古人分别命名为龙头、凤翔、龟背、鹤立、宝幛(保障)、冲 霄(芙蓉),其峰数正好是巫山的一半,故六峰山有半巫山之称。它宛如拱卫县城的一道天然 屏障,故有“石六锦屏”的美誉,列为灵山八景之首。

六峰山为石灰岩结构, 海拔343米,气势磅礴,峰峦嵯峨,怪石嶙峋,尖削奇秀,绿树 掩映,有如碧荷出水,竞争秀色,各显风姿。前人有诗赞其胜状云:“游眺灵阳石六峰,锦 屏常有白云封;乘危绝顶应须到,疑是蓬莱第一重”。

游人拾级至康太守题写的“灵岩初地”、“六峰宝山”牌坊时,只见山上树木葱茏,奇 花异卉,古藤蔓垂,茂林修竹。山内胜迹甚多,有天灵洞、龙船岩、狮子岩、摘星岩、三鞋 洞等幽雅洞府;有四时不竭的仙人井,传说麻姑在此汲水,井台上留下了脚印;有奇异的花 石;有古人苦读的黄华书室;有前人镇守灵山的二炮台;有临刻吴道子的白描观音碑;有就 山石之形刻成的北帝神像和建成的北帝庙;还有刻于各处悬崖下的摩崖碑刻。有文人墨客泼 墨抒怀:“六峰一石山一峰,一山一朵青芙蓉”。“翠色层层绕六峰,堆霞灿锦护花封;相 连直上巫山半,却胜巫山十二重。”

每当旭日初升,朝烟未散,游人沿着曲径而至山巅时,遥闻鸡犬声自云际出。当朝烟散 尽,从不同的方位纵目眺望,眼前景色一览无遗。山的东南是楼房栉次鳞比的城东大街,车 水马龙,人流如鲫;山的西面与三海岩为邻,灵山中学、灵山师范、中共灵山县委党校就在 其间;山的南面,钦江象一条晶莹玉带从旁流过,新辟的环秀大道,高楼林立向远方伸延, 还有“双鹤”(指在双鹤岭的“灵山县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正在飞翔,开始它的鹏程万 里之途。山的北面是宽阔的棠梨垌,每当稻熟时节,微风泛着金色的涟漪,落霞时分炊烟袅 袅,鹅欢鸭叫,别有一番农家情趣。

解放前,六峰山能供游人憩息的处所寥寥无几,且残破不堪。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将此 名山辟为公园,1983年起,又相继拨款和集资修建了仙人渡、观峰门、碑林、怀海廊、会中 亭、观山道等新设施和景点,还对古建筑北帝庙、观音阁进行维修,在半山上设有茶座,以 供游人品茗。1991年又建了六峰公园新的山门,琉璃瓦镶嵌,古色古香。山门内,左侧山坡 的松柏丛中,革命烈士纪念碑巍然高耸。

巍巍石六,慕名前来游览者流连忘返,深为奇异秀丽的风光所陶醉。

三海风云

三海风云指的是三海岩。三海岩,位于县城西郊约2公里的凤凰山下,岩的山体海拔114 米。 与三海岩相毗邻的左右各有一座峰, 左为花石山,有恩胜岩;右为翠壁峰,有穿镜岩 (又称半月岩、通天岩)。三海岩前面是一幅开阔的平地,绿树掩映,百花争妍,灵山中学就 建在这里。

三海岩的发现要归功于宋朝的陶弼。宋治平二年(1065年)五月,钦州刺史陶弼回家乡湖 南祁阳度假取道灵山,游览六峰山后余兴未尽,遂移步西向凤凰山前,但见树木遮蔽,水流 环绕,揣度必有胜景,于是命随从披荆斩棘拓道而进,便发现此岩。进入岩洞,又发现岩内 有岩,竟是三个岩洞。其东“砑然云际,天光内通”者,命名为月岩;其中“中洼上隆,前 后卑昂”者,命名为龟岩;其西“上端有阴壑,刀布藏焉”者,命名为钱岩。又见螺蚌附在 岩层上,估计是上古时海变而成,遂命名为三海岩,取其沧海桑田三变之意。陶弼还把发现 三海岩和命名的经过写成题记一篇及诗一首,诗云:“灵邑西岩古洞天,我来方信海为田。 无名不入州图载,有路空闻野老传。此日登山人采蚌,当时饮马客留钱。颜公曾记麻姑说, 三变沧桑事果然。”到了明朝嘉靖二十年(1541年),后人将陶弼所写的题记刻在月岩洞口东 壁,至今仍保存完好。由于三海岩特有的景色,而列入灵山八景。

三海岩以龟岩为主。一条承顶大钟乳石,把岩洞划成两半。前半部是拱顶大厅,称为龟 岩,可容纳近千人;东边岩壁上多有题刻,西边岩层有滴水。后半部两边分别接连月岩和钱 岩。龟岩有一块隆起的巨石,酷似缓缓向上爬行的大乌龟,故有龟岩之名。

龟岩右侧是月岩,此洞深邃、高旷,光怪陆离的钟乳石触目皆是。岩顶似一只漏斗。稍 后有一石级,斜通岩外,每逢月夜,星月银辉从山口漏进,凉风习习,更令人流连忘返。

月岩的西侧是钱岩,又称莲花岩、田螺岩。钱岩比月岩宽,但小于龟岩,高约几十米, 可容数百人,岩壁题刻不少,洞内四时清泉下滴,因隆起的龟背遮住了部分透进来的光线, 因此钱岩更显得幽深熹微。

三海岩被发现后,探幽揽胜者趋之若鹜,在岩前踏出一条坦道。岩洞大门上有清代人周 士旦题写的“灵山第一”四个楷书大字石刻,洞内深雅清幽,石钟乳千姿百态,洞洞相连, 泉滴叮咚。岩洞在山后半腰穿出,豁然开朗,洞外绿树红花、蓝天白云相映生辉。前人有诗 赞道:“云卧岩前白,花飞洞口红。”远看好象云卧在岩前,雾贯洞中,恰如缥缈的仙境, 人在其间,难免有飘飘欲仙之感。

三海岩素以冬暖夏凉著称。冬天进去,顿感暖和舒服;夏天进去,全身凉快惬意,故洞 口有一联云:“六月无三伏,一朝有四时。”的确是一个避暑消夏的好去处。洞前左侧,建 有小亭,相传明朝初年,镇国将军广东都司白玉提兵驻节灵山时所建。1954年,县人民政府 拨款在后山腰的洞口建造一个小亭,还在洞口装上玻璃。

三海岩洞内留下摩崖题刻140多处, 年代上至宋朝,下至民国。主要有民族英雄岳飞的 次子岳霖《过灵山述怀》七律诗,明朝工部尚书胡松《题月岩》五言诗和兵部侍郎郭巩《游 三海岩》 七律诗等。1960年9月,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在到灵山检查工作时游览了三 海岩。1962年8月12日,《人民日报》第六版(文艺版) 发表了该报记者卢祖品的文章《粤西 胜景三海岩》 。 1985年夏,原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罗立斌重游三海岩时,留下 “六峰六景倾中外,三海三岩鉴古今”的楹联。

“文化大革命”初期,三海岩遭受严重破坏。洞内崖壁上题刻诗词,均被用石灰、水泥 涂抹,一些低垂的石钟乳也被敲掉。1978年以后,有关部门组织专人进行洗刷清理,题刻字 迹还可辩认。

西桥环秀

西桥环秀位于县城西侧六峰山下的钦江上,是南岸小江(又称乌江、郁麓江、鸣珂江)、 南岸大江(又称大潮江、环秀江)的汇合处。桥建于清代雍正十三年(1735年),初为木桥,曾 多次被山洪冲毁,几经改建,至道光二年(1822年)邑人杨邦济独力复建为七孔石桥。解放后 一再翻修加宽加固。

环秀桥北倚六峰山,南凭双鹤岭。钦江吞罗阳、洪崖诸山水;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如 长虹凌空,具有独特的风姿。过去桥的南面建有青天亭,北面建有环秀亭及“乐善好施”牌 坊。亭子玲珑雅致,牌坊精巧大方,别具风格。可惜亭子和牌坊早已毁坏,独有环秀桥静静 卧在清波之上。古人曾这样描绘环秀桥的美丽景色:“水曲滩高一湾深,平桥横卧蘸波心; 溯回秀浪深如玉,不许尘埃半点侵。”前人选入灵山八景。

关于环秀桥的传说很多,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是杨家丫环环秀与白马吐银的故事,桥故 名环秀。又据清代《灵山县志》载,环秀之名源出南岸大江,南岸大江又称环秀江。

乌江玉带

乌江,是指县城的南面小江。乌江即郁麓江,源出洪崖山,流经狮子湾,吞城东北诸山 水,环县城东南而转向绕西一个大半圆,流至江南大桥北侧与南岸大江汇合注入钦江。

传说接龙桥下的乌江有一水下溶洞,甚深,江水流经其上,发出有如击玉之声,鸣响而 有节奏,故乌江又称鸣珂江(珂,一种如玉之石)。60年代以前,这一带山青水秀,乌江常年 清流不断,澄澈如镜,游鱼可数,宛若一条晶莹的玉带绕城而过,江边茂林修竹掩映水面, 荫凉雅静,景色迷人。故称“乌江玉带”而列入灵山八景。古人有诗云:“一湾江流抱山城, 浪搂长空一色青,玉浑珠辉还作带,灵阳千古伏波平。”

乌江不宽而水清,河床怪石参差,河道弯曲回旋,别具特色。

1967~1988年,在江面上架起丰收桥、东风桥、丰江桥3座公路大桥。

  北岭松琴

北岭,又称松柏岭。据清代《灵山县志》载:“在县治西北百步许,产松柏,故名。” 北岭,现在又叫燕子岭(也曾有过镇龙岭之名,因岭上有镇龙楼)。它的西北连接峰子岭,东 北伸延至风门坳,尽于郁麓江边,恰似一条绿色城廓,围住县治北面。相传原来这里漫山遍 岭都是郁郁苍苍的松树、柏树。置身岭巅,翘首四望,但见层林起伏伸向远方;山风劲吹掀 起阵阵松涛之声,每当月夜清风徐来又似拨弄丝弦,文人据此意境,称为“北岭松琴”,选 入灵山八景。有诗赞云:“苍盖常年抚秀琴,依稀太古奏韶音;一从罢却南山调,余韵铿然 可再寻。”

北岭松柏,清咸丰七年(1857年) 至民国时期,被战火摧残和大肆砍伐。民国15年(1926 年) 秋,拆除岭上的镇龙楼和关岳庙。以后岭上松柏又横遭浩劫,北岭变成了乱坟岗。解放 后50年代后期,灵山师范在此建校。60年代以来,县青少年艺术训练班、劳动大学在此上课; 此后许多单位到此建房筑楼,现在满山楼房耸立,栉次鳞比。

1979年以来,县人民政府发动群众在北岭一带造林种果,灵东水库北渠道环绕岭下,北 岭又绿树婆娑,掩映楼宇,山光水色,景色一新。入夜,灯火灿烂,一片通明。

石井香泉

石井香泉,又称砂井香泉。据清代《灵山县志》载:“石井,县治西北永宁坊一里,泉 自石罅出,久旱不竭,夏凉冬暖。”又载:“砂石井,在县西城外一里,从石中涌出,味甚 苦冽,井口仅可容汲器,籍灌田数十亩。”还载有《石井香泉绝句》,诗云:“蒙石中涵万 丈春,溜成寒碧净无尘;等闲一掬清香水,洗得黎元个个新。”因此列入灵山八景。

今查, 县城西一里有砂井头村,村北附近确有2井。一在县水电局对面,80年代初,这 里还是一带稻田,井在田间路坎下,水从石出,路人常在此汲饮。1982年后,这里已被街道 楼房所湮没, 井无踪迹。 一在钟秀桥附近,位于田垌中,水也从石中出,水源较前者大, 1987年春,这里辟为鱼塘,冬天水暖,易护鱼苗过冬。1992年后建成楼房、街道。其中何井 属“石井香泉”,历来传说不一。

  罗阳仙迹

罗阳山,位于平山圩的东北面,距离县城20多公里,山脉连绵起伏,蜿蜒西南几十里, 主峰海拔869.6米。 县内有“高不过罗阳,大不过东山”之说,它是最先迎来东升太阳的地 方,因而山名罗阳。

罗阳山上有19个山峰, 著名的有头阳、二阳、三阳3个主峰蜿蜒而南,气势雄伟。山中 沟涧纵横,清泉流潺。四时景象变幻无常,朝夕晴雨花月。山的表面裸露着无数大小不一的 石头,参差错落。石旁蒿草密茂,林松挺拔。据清代《灵山县志》载,其间有块大石,长宽 各有丈许,石旁劲生翠竹,竹枝垂挂于石面,每当风吹枝摇,竹梢不断将大石上的尘埃扫得 干干净净,年长日久,石面特别光亮,人们把这情状称为“仙帚”,故有“罗阳仙迹”之美 名,列入灵山八景。古人有诗颂之日:“绝嵌长迎旭日光,仙人曾此曝霓裳。花荫拂石无人 到,唯有薜萝挂夕阳。”从诗人作诗那个时代看,这里茅草丛生,漫山荒凉。解放后,国家 在此建起了平山林场,封山育林,松树、杉树生长茂密,栋梁源源运出山外。山下修筑灵东 水库,长长的大堤把罗阳山上的流泉和山下的江水锁起来,形成一个大湖泊,山的西南两面 的山脚都浸在湖泊里。湖水碧波荡漾,常闻渔歌晚唱,给“罗阳仙迹”增添了美景。

登上罗阳山巅,远看乡村云树,晴天还可看到北海和西津水库等远景;近看群峰翠绿, 湖光山色,相映交辉。县里年青人以攀登罗阳山为赏心乐事,尤其秋高气爽的重阳佳节,一 群群红男绿女登山览胜,络绎不绝。

绿芦烟雨

绿芦山,在檀圩西南方,距离县城约18公里。海拔593.5米,山脉东西走向,与梁冠山、 仙女岭、镇武岭、城隍岭等山脉相连,共同组成一条弧形的天然山脉,远远围在县治的南边。

绿芦山上林木郁郁葱葱,四时云遮雾罩,春夏之交常见烟雨迷蒙。每当雨过天晴,白云 缭绕,经久不散。山腹曾有瀑布,飞溅击石化雾与云彩混合,一片朦胧。“绿芦烟雨”由此 得名,列入灵山八景。传说山上有36处景点,如仙碑顶、野狸滩、马吊尿、仙桃麓、大小狮 头、望海顶、南华石屋等。古人曾作诗赞叹绿芦山日:“插汉摩云景新怡,峰头微雨淡烟遮; 凭高一笑乾坤老,芦荻苍苍石径斜。”

绿芦山, 又称六炉山、绿炉山。山的别名诸多,来由众说不一。一说古时从天上飞来6 只香炉落此山间,因称六炉山;一说有人曾在山上挖得绿色铜香炉,故名绿炉山;还有一说 此山遍长芦荻竹,因而又称为绿芦山。

灵东水库

灵东水库在县境的东面,距县城13公里,有公路直达。水库大堤坝座落在佛子镇元眼与 五一两行政村之间,是一座以灌溉为主,集防洪、发电、养鱼、旅游为一体的大型水利工程。

灵东水库于1958年兴建。1963年12月31日,成立灵东水库管理局。30多年来,库区周围 封山育林,一片郁郁葱葱。游人登上堤坝顶向东远眺,罗阳山高耸入云,覆船岭漂浮水面; 北望石椅岭,南看泗洲山。高山矮岭,连绵起伏,层林叠翠,碧水长天,烟波浩渺,一派旖 旎风光。大堤坝下是一片山间平地,这里建有鱼苗繁殖场;还辟有果园,种上荔枝、龙眼等 多种果树;中间是库区办公大楼,周围栽花植草。一年四季花果飘香,生气盎然。大堤坝南 北溢洪涵管道建有2座发电站, 每当夜幕降临,库区灯火辉煌,附近村庄农舍星光点点,另 有一番景色。

灵东水库于1993年新辟为县的旅游景点,成立旅游管理所。1994年末,水库已建有游泳 场、射击靶场、篮排球场、卡拉OK和影视舞厅,购置有游艇等游乐设备。在大堤坝南头,建 有酒楼、鱼餐馆、饭店、旅社等。前来游览的人群不断,尤其是夏日炎炎之时,到此度假消 暑游泳者车水马龙,络绎不绝。

穿镜岩

穿镜岩在三海岩西侧翠壁峰的半山腰上,岩洞穿山而过,远看酷似镶嵌在半山上的一面 宝镜。据清代《灵山县志》载:“(穿镜岩)与三海岩相接,翠屏耸立,峰穿一窍相通,自东 达西,远望之若城门之状,其中天日恍然,有如穿镜。”穿镜岩因而得名。

穿镜岩又名半月岩、通天岩。岩口有“翠壁峰”、“通天玄洞”等大字并题款。立在岩 洞口向远极目,可见环秀路商旅繁忙,车来人往。目光再穿洞北眺,群山叠翠,田园如画。 移步岩内,空旷宽敞,钟乳垂悬,前人有诗赞道:“团团宝镜悬崖石,湛湛水壶照海秋”。 在岩内的石壁上有不少题刻,其中镌刻有“振旅岩疆”四个楷书大字的,是抗日战争期间蔡 廷锴将军率第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部和粤桂边区总司令部驻于此岩时所题,至今题刻依然完 好。

在穿镜岩附近,还有吕君岩,相传内有仙人迹。还有独虎岩、罗伞岩、鸡笼岩、抗敌岩、 米岩、谷岩等岩洞。有诗赞日:“幽静空虚岩石壁,生成明魄十分圆;几千经历少人识,三 五光明赖相存。绝胜金波流碧落,恍美宝镜挂青天;乾坤造设西南外,沧海桑田石变迁。”

  文笔峰

文笔峰在县城南之约8公里的梁冠山顶上,是一座古代的建筑物。现存19层,呈八角形, 底层周长34米左右, 每层高33厘米,共高6米多。顶部已毁,原有25层以上,是以石灰混合 沙土筑成的。是一座简易的文笔塔,当地人叫“文笔峰”。建了此塔以后,梁冠山又有“文 笔山”之称。其海拔501.5米。

据《廉州府志》记载,文笔峰系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由县人劳基所倡议并亲自监 督建成的。“府志”又载,自此塔建成后,灵山人才辈出,知识界人士十分感激。古人讲风 水,认为灵山地脉自峰子岭逶迤起伏而来,“至县治大开阳面,一望平衍。北障龙池,南列 虎榜(即梁冠山),东蟠罗阳,西耸石六;环秀(即南岸大江)、鸣珂二江绕其前;罗伞特立, 诸峰锁其下,此为一邑之形胜。”是一处难得的好地方,再于虎榜之上加一“文笔”,使这 一风水宝地更为完善。所以文笔建成后“人文蔚起,仕林德之”。这是流传而已,并无事实 可考。

文笔山历来成为人们春游与秋日登高的地方。文笔山上生长着松树和杂树,山顶上绿草 如茵。登上文笔山巅,举目四望,东有罗阳、泗洲,西有绿芦,北有六峰诸山,尽收眼底。 在众山环抱中,但见文笔峰与六峰山之间的万顷平畴,稻黄菜绿,高楼大厦,栉次鳞比,一 派生机勃勃。

石龙山下溶岩石洞

石龙山,又称龙武石山,此山在县城西10公里处,与县城方向的六峰山、三海岩诸石山、 石背山等峰峦遥相呼应。

清代《灵山县志》载:“万历八年(1580年)撤通判衙署回郡城(按:通判旧驻灵之石龙)。” 可见石龙是有其悠久历史的。石龙山留有前人诗文记载传世。明嘉靖进士廉州府官胡松《游 天堂洞》(石龙山的通天岩,古称天堂洞)题诗云:“歇马寻幽洞,披霞挹众芳。香泉移酒味, 草药入诗囊。外窄疑无路,中宽觉有光。棋枰敲石几,真不让天堂。”

石龙山最值得称赞的,在于山下遍布许多溶岩石洞。有牛窟、龙塘、鸡笠井、通天岩、 龙母岩、龙狗窟等。据初探所知,诸岩中最为深邃壮观的,是东侧“牛窟门口”至西侧牛头 岩“白石口”。当中有曲折迂回数百米乃至上千米的一串溶洞,大洞套小洞,小洞套深潭。 大洞高大宽敞,“燕子大厅”,可容纳千人。岩内钟乳石肖物象形,有“龙瓯”、“石观音”、 “龙床”、“石蕉林”、“石罗伞”、“龙船”等岩壁与洞顶遍现花石,花石宽阔、平滑、 完整,有各种花纹与图案。每当盛夏,潭水上涨,汇同泉流,洞间路径多成溪涧,人行其间 水深没膝。

石龙山诸岩洞未经开发,许多岩穴与潭水的深度和去向还是一个谜,群众猜传这里通向 地下河。

石龙山,因长期建筑和烧石灰取石,破坏严重。但洞内景致还在。

仙女岩(潭)

仙女岩(潭)在县城之西85公里的太平镇境内仙女岭下,是灵山西部胜景之一。这里曾是 邕州通往廉州的古道。

传说古时候在仙女岩洞里曾住着仙女,洞里有石妆台,是一位巧匠凿成的。岩顶有一条 石梁横悬。月明风清之夜,时闻笙笛之声,幽雅动听。自清雍正年以来,这里人居稠密,鸡 犬喧嚣,仙女们不愿再过这样的凡间生活,回天上去了。因此,石梁自断,妆台自倾,再也 找不到踪迹。据说农历七月七日前后,有缘者可在此遇到七仙姑。故有“仙女岩”之名。

仙女岩四面环山,崖壁陡峭,一道瀑布从数10米高的悬崖上飞泻直下,隆隆有声,飞流 注入崖下潭中,激起了沸腾的浪花,晶莹的水珠飞花碎玉般地溅开,然后变成一泓澄澈见底 的清泉,沿着怪石嶙峋的溪涧迂回流向山外。每当盛夏,置身崖下,倚石憩息潭畔,让那随 风浮游于身旁如烟如纱的雾珠抚弄,炎暑与疲劳顿然消失。崖上有一座古亭,上书楹联云: “石磴横铺成坦道,山泉直泻挂层岩”。

钟秀岩

钟秀岩在县城之东33公里的石塘圩边,山名钟秀。据乡人说,钟者,聚也;秀者,丽也。 说的是把大自然一切瑰奇绚丽的景色汇集其山。

钟秀岩位于钟秀山之南,自南往北穿山而过,岩洞宽敞可容千余人。洞口左侧从前建有 庙宇。 洞内偏右上方有“钟秀岩”3个行书大字,笔力遒劲如虬,字体肥润活泼,为苏村文 人刘家俊所题刻。在岩洞正中顶端,悬挂一条颀长的石笋,上面刻有“别有洞天”4个大字, 青底黑书,苍劲有力,这是乡人名士丁芥舟手迹。洞壁上遍布摩崖石刻,其中“了凡胜地”、 “讲学名山”的题刻,堪称书法艺术。洞内左边离地面约3~4米高之处,有一小小石室,底 部石面平滑,略呈紫色,称之为“石台”。其上还有“石鼓”、“石锣”、“石钹”,用石 击之,铿锵有声。进入洞门,钟乳石笋悬吊,石燕飞爬崖壁,滴泉流水淙淙,凉风清爽惬意。 石钟乳变幻无穷,若鸟若兽,洞顶那一簇石钟乳,宛似一盆倒悬的莲花。

岩内文物胜迹,经过千百年来的风风雨雨,加上近年在这里放炮打石,破坏比较严重。 此岩曾发现大量兽类化石。

史方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