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贿罪的共犯及其认定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公职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的关系 受贿罪的共犯及其认定

受贿罪的共犯及其认定

2024-01-07 17: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受贿罪的共犯及其认定 来源:互联网发表时间:2020年03月03日浏览:9646 次

什么样的行为才能构成受贿罪的共犯?我国《刑法》第25条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受贿罪共同犯罪也必须符合刑法的这一规定,其犯罪构成如下:一是犯罪主体中至少有一人是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是一种职务犯罪,其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在单独犯罪的情况下,其犯罪主体必须是特殊主体。在共同犯罪中,涉及到特殊主体与非特殊主体、不同的特殊主体之间能否构成共同受贿犯罪的问题。非国家工作人员可以构成受贿罪的共犯的主体,受贿罪的主体可以是两个以上的国家工作人员构成,也可以由国家工作人员与非国家工作人员共同构成。二是各犯罪主体侵犯的客体都是国家的廉政制度。受贿罪的客体是国家的廉政建设制度,这是受贿罪最本质的特征。受贿罪共同犯罪的犯罪主体中虽然有的是非国家工作人员,他们本身没有职务上的便利可以利用,不能直接侵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但他们在共同受贿犯罪中进行教唆、帮助等行为,与国家工作人员相互勾结,通过国家工作人员犯罪主体的行为来达到这一效果。因此,在受贿罪共同犯罪中,犯罪主体不论是否是国家工作人员,他们的犯罪行为所指向的犯罪客体都是同一的,即国家的廉政制度。三是受贿犯罪主观方面具有共同受贿犯罪的故意。共同受贿犯罪的故意表现为贿赂心理的沟通性。行为人对贿赂的追求,是受贿罪的主观心理基础,而贿赂心理的沟通、融合则是各共同受贿犯罪人勾结在一起,共同受贿的心理基础。四是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各犯罪主体相互配合进行受贿犯罪。在共同受贿犯罪中,各犯罪主体有可能分工不同,不像在单一主体的受贿犯罪中,犯罪主体只表现为受贿行为,而是表现出多种行为方式,如有的是教唆他人受贿,有的是帮助他人受贿,还有的是组织、策划、指挥多人受贿。这些行为方式虽然并不相同,但都是同一受贿犯罪的有机组成部分,各自的行动都是密切配合的,共同组成一起完整的受贿罪。   

共同受贿是受贿犯罪的一种特殊形态,它比单独受贿更具复杂性,是当前受贿犯罪的一个显著特点。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对刑法有关条文的理解和对共同犯罪理论的具体应用存在争议,各司法机关对共同受贿的判定标准不一,执法各异,成为当前司法实践的一个难题。笔者认为,受贿罪的共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认定。

一、国家工作人员共同受贿的认定   

国家工作人员由于都具有特定身份,因而在共同受贿的情况下.往往构成共同实行犯。一单位或不同单位的多个国家工作人虽之间相互勾结,分别利用各自的职务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共同收受其财物的,构成受贿罪的共同实行犯。但是如果在共同受贿中,不是所有国家工作人员都利用了各自职务上的便利,而是有的利用了职务上的便利,有的没有利用,没有利用职务之便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共同犯罪中往往只起到帮助和教唆作用。也就是说,他虽然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但这一身份并没有在共同受贿中发挥作用,其作用与没有特定身份的非国家工作人员是相同的。因此,这些行为人往往不能构成受贿罪的共同实行犯。

二、国家工作人员与其家属共同受贿的认定   

在司法实践中,认定国家工作人员与其家属共同受贿应考虑两点:一是家属与国家工作人员具有特殊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双方在日常活动中联系紧密,具有建立在共同财产关系的共同利益,容易在受贿犯罪中形成共谋并共同实施犯罪,这使国家工作人员与家属的共同受贿成为共同受贿犯罪的主要形式。二是认定家属与国家工作人员共同受贿要符合受贿罪的犯罪构成及共同犯罪的条件,即双方要有共同的受贿犯罪故意和共同的受贿犯罪行为,这是构成共同受贿犯罪的前提。   

1.家属知道国家工作人员收受了贿赂而与其共享的行为的认定   

有的认为只要家属明知是国家作人员收受贿赂而与其共享,国家工作人员同意并利用职权为他人谋取利益,就构成受贿罪的共犯。这一观点值得商榷。家属知道国家工作人员收受贿赂而与其共享,在主观上,虽有明知但并没有与国家工作人员形成共谋,缺乏共同的犯罪故意。在客观上,虽有共享的行为但没有参与国家工作人员的受贿犯罪活动,未实施共同犯罪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家属的行为性质至多是知情不举,而我国刑法没有规定知情不举的刑事责任。因此,认为家属对国家工作人员收受贿赂知情不举就和国家工作人员构成受贿共犯,不符合刑法共同犯罪的理论,也不合乎实际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国家工作人员本人构成单独的受贿犯罪,家属不构成受贿罪。   

2.家属代收国家工作人员贿赂的认定   

在实践中,有时行贿人为了感谢国家工作人员为其谋取利益,到家中送钱送物,但国家工作人员不在,家属就收下财物,事后告知国家工作人员。在这种情况下,家属是否构成受贿共犯,也不可简单地肯定。笔者认为,家属接受财物后,如果仅将收受的财物和请托事项转告给国家工作人员,但没有其他行为的,国家工作人员构成单独的受贿犯罪,其家属不能构成受贿罪共犯。因为,家属不同于其他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其与国家工作人员的关系非常紧密,他们相互间的帮助是非常容易发生的,只要不是积极参加受贿活动,相互勾结的情节非常严重,就没有必要在惩处国家工作人员时连同其家属一并处罚,否则会不适当地扩大刑事责任的范围,造成打击面过大。因为就受贿罪的立法精神而言,主要是打击那些以权谋私、收受甚至索取贿赂的国家工作人员。   

3.家属作为共同受贿实行犯、帮助犯和教唆犯的认定   

家属与国家工作人员是否构成受贿罪的共犯主要取决于双方相互勾结的状况。国家工作人员的家属可能构成受贿罪的实行犯、帮助犯和教唆犯。第一,家属作为实行犯,主要表现为家属与国家工作人员共谋,由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由家属收受他人财物。第二,家属作为帮助犯,主要表现在用各种方法为国家工作人员收受贿赂创造必要的便利条件,如与国家工作人员共同商议收受贿赂,传递有关请托事项的信息,沟通关系并收受财物:帮助国家工作人员向行贿人索取贿赂等。第三,家属作为教唆犯,一般表现在诱导、劝说、指使、催促甚至胁迫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便利索取、收受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国家工作人员在家属的教唆下产生了受贿犯罪的故意,并实施了受贿行为。

三、国家工作人员与其他人共同受贿的认定   

同国家工作人员的家属一样,其他人与国家工作人员互相勾结,共同受贿,也可以成为受贿罪的共犯。司法实践中,有的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但是自己并没有直接收受行贿人的财物,也没有要求行贿人将财物交给家属,而是指定交给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其他人。这种行为如何认定?笔者认为,要根据不同情况,从受贿罪的本质和共犯的基本理论对此进行具体分析。对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关系人来讲,如果仅仅明知行贿人给予财物的来源和性质而予以接受,没有其他参与行为,不宜将其认定为受贿共犯。因为主观上,关系人仅有对其接受财物来源及性质的明知,没有与国家工作人员相互勾结为他人谋利并收受财物的故意,即没有共同的受贿故意;客观上,关系人没有代行贿人转告请托事项、帮助国家工作人员为行贿人谋利等行为,其按指定接受行贿人财物的行为属于非法占有国家工作人员赃款的“吃赃”性质,不应以受贿论处。如果国家工作人员的关系人有以下行为,应以受贿共犯论处:

一是关系人教唆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为他人谋利收受他人财物,事后按国家工作人员的指定接受行贿人给予的财物的;

二是关系人将他人的请托事项转告给国家工作人员,并积极帮助国家工作人员为他人谋取利益,按国家工作人员的要求接受行贿人给予的财物的;

三是关系人与国家工作人员共同谋划,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职权为他人谋取利益,国家工作人员指定行贿人给予关系人财物,事后关系人与国家工作人员共同分赃的。上述行为表明关系人与国家工作人员有共同的受贿故意和共同受贿行为,符合共同犯罪的特征,因此双方构成共同受贿犯罪。

推荐阅读:

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受贿罪构成要件

受贿罪的标准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侵权请通过投诉通道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投诉通道】

点赞 分享 举报 新浪微博 微信扫一扫

反馈

内容有误 未解决问题 法条过时 内容过时 排版错乱 其他错误

读完文章还有法律疑惑?马上

问律师 相关知识

受贿罪的共犯认定

0001.01.01 00:00

什么样的行为才能构成受贿罪的共犯?我国《刑法》第25条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受贿罪共同犯罪也必须符合刑法的这一规定,其犯罪构成如下:一是犯罪主体中至少有一人是国家工作人员。

共同受贿罪认定

0001.01.01 00:00

华律网小编在共同受贿罪认定专题为您整理了关于共同受贿罪的认定,共同受贿犯罪数额的认定的知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更多的疑问,也可以咨询华律网专业律师获得了解。

共同受贿的认定

0001.01.01 00:00

共同受贿的认定的标准是什么?怎样认定共同受贿犯罪,多次受贿是否属于情节严重?认定共同犯罪需要什么条件,如何认定共同受贿犯罪?受贿罪“为他人谋取利益”如何理解,如何认定共同受贿

最新知识

抢劫罪的量刑标准

2022.11.01 13:35

华律网抢劫罪的量刑标准专题为你讲述抢劫罪的量刑标准相关法律知识,并邀请全国各地抢劫罪的量刑标准在线律师为你解答相关法律咨询

盗窃罪量刑细分

2022.11.01 13:35

盗窃数额较大,法定刑在三年有期徒刑以下的量刑标准: 元以上不满元的,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六个月或单处罚金;元以上不满元的,处有期徒刑六个月至一年;元以上不满元的,处有期徒刑一年至二年;元以上不满10000元的,处有期徒刑二年至三年。华律网小编为您整理相关知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诈骗罪立案标准是多少

2022.11.01 13:35

诈骗罪立案标准是多少?诈骗多少钱会追究刑事责任,诈骗罪的犯罪的构成要件?华律网小编为您整理了相关资料,供您查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您解决您的疑惑,也欢迎您直接来网站和律师进行沟通。

更多 相关咨询 您好,请问保险诈骗罪共犯是怎么认定的 电信网络诈骗共犯如何认定,常见的网络诈骗手段有哪些 协助组织卖淫罪共犯认定在实践中的问题 怎么解决啊 相关法律聚焦

逮捕

2024.01.03 17:16

逮捕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是所有强制措施里最为严厉的一种,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会被剥夺,并且会一直羁押到审判。及时正确的逮捕嫌疑人可以有效的防止嫌疑人再次犯案和销毁证据。那么,逮捕后多久法院判刑?逮捕后可以取保候审吗?批捕和逮捕的区别是什么?逮捕的执行程序是怎样的?被逮捕后就一定会坐牢吗?哪些机关可以决定或批准逮捕?这是大家对于逮捕这一措施最为关心的一些问题,下面就由华律网小编为大家整理这些逮捕相关的法律知识,希望能帮助大家。

渎职罪

2024.01.03 17:15

在我国,渎职罪是一个统称,是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的便利徇私或者滥用职权等,使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失,从而使得公众对国家机关的工作不再信赖,影响国家机关的工作展开。那么,渎职罪包含哪些罪名呢?渎职罪的立案标准是什么?渎职罪最轻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呢?渎职罪一定坐牢吗?失职罪和渎职罪的区别是什么?渎职罪会被开除公职吗?这些都是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下面由华律小编在本专题为大家整理有段渎职罪的相关知识,希望能为大家解答疑惑。

监视居住

2024.01.03 17:10

监视居住是指侦查机关要求犯罪嫌疑人不能离开居住地,并对其进行监视的一种强制措施。监视居住是一种限制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的措施,也是为了防止嫌疑人在次期间逃跑。一般适用于刑事犯罪嫌疑人身上,并且有一定的条件,那么,监视居住的期限是多久?监视居住抵扣刑期吗?监视居住和取保候审又有什么区别呢?监视居住到期后怎么办?监视居住判缓刑的几率大吗?监视居住律师是否会见?监视居住由谁执行?这些问题相比大家都很好奇,下面由华律小编在本专题为大家整理相关的资料。

危险驾驶罪

2024.01.03 16:36

危险驾驶罪是指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或者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行为,它的量刑标准主要是追逐竞驶,情节恶劣;醉酒驾驶机动车的; 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 那么危险驾驶罪会怎么判,它的辩护词该怎么去写,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华律网小编整理了危险驾驶罪的相关知识,欢迎阅读。

地区找律师 北京上海广东安徽 澳门重庆福建广西 贵州海南河北河南 湖北湖南江西吉林 辽宁宁夏青海山东 山西四川台湾天津 香港西藏新疆云南 甘肃江苏陕西浙江 黑龙江内蒙古全部城市>> 热门标签

刑罚种类刑法罪名刑事诉讼法强制措施犯罪刑罚运用

无罪推定管制刀具死缓是什么意思拘役2019年减刑新政策减刑假释新规定限制减刑是什么意思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是什么意思死刑缓期两年执行是什么意思无期徒刑是什么意思拘役的期限诈骗罪量刑标准袭警罪盗窃罪立案标准强奸未遂挪用资金罪失火罪侮辱罪遗弃罪敲诈勒索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洗钱罪侵占罪开设赌场罪轻伤鉴定标准危险驾驶罪公司诈骗强奸罪洗钱是什么意思弹药罪收赃罪赌博罪故意伤害罪酒驾撞死人玩忽职守罪诽谤罪滥用职权罪绑架罪信用卡诈骗罪行贿罪破坏军婚罪挪用公款罪抢劫罪贪污罪非法拘禁罪故意杀人罪合同诈骗罪盗窃罪职务侵占罪重婚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寻衅滋事罪诈骗罪海事海商律师职务犯罪律师刑事辩护律师刑事拘留羁押是什么意思批捕是什么意思逮捕后可以取保候审吗被刑事拘留了怎么办刑事拘留的程序强制传唤保外就医申请书保外就医的条件羁押期限逮捕的条件刑事拘留的条件监视居住的期限保释金会退还吗取保候审申请书取保候审期限取保候审保证金取保候审的条件毒品犯罪律师经济犯罪律师保险诈骗罪盗窃罪量刑标准帮信罪无犯罪记录证明侵占罪的构成要件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抢劫罪的构成要件敲诈勒索罪的构成要件累犯的构成条件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共同犯罪诈骗罪立案标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累犯非法集资缓刑是什么意思轻伤害量刑团伙盗窃罪立案标准非法经营罪立案标准寻衅滋事罪立案标准刑事案件立案标准侵占罪立案标准职务侵占罪立案标准非法拘禁罪立案标准诈骗罪的立案标准行贿罪量刑标准入室盗窃罪量刑标准挪用公款罪量刑标准故意杀人罪量刑标准抢劫罪量刑标准故意伤害罪量刑标准敲诈勒索罪立案标准重婚罪判几年诈骗罪量刑贩毒量刑标准缓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