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范例6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范例6篇

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范例6篇

2023-05-28 13: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范文1

关键词:关联理论;英语专业八级阅读理解;推理

中图分类号:G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1-0203-01

一、引言

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对于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至关重要,也倾注了老师和学生许多心血。其中占分比重较大的阅读理解部分,往往是学生十分看重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4年新版)对英语专业八级阅读理解部分的测试要求是:既能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大意,又能分辨出其中的事实和细节; 既理解字面意义,又能理解其隐含意义。要求学生在大约30分钟的考试时间内完成数篇总长约3000单词的阅读材料。每篇材料后有若干道选择题,共20题。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通常很看重的阅读理解部分,表现却差强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专八阅读材料较有难度,生僻词较多,字数较多,阅读时间有限。这部分平时花很大气力去练,考试结果并不理想。若想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向学生阐述一定的指导阅读的理论是必要的。本文试图探讨如何在做英语专业八级阅读理解题时应用一些关联理论的相关知识,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二、 关联理论简介

1986年法国人Sperber和英国人Wilson在他们合作编写的《关联:交际与认知》中全面地阐释了关联理论是关于语言产出和话语理解的语用学理论。他们介绍了一种新的交际观:明示――推理交际。从说话人的角度来看,交际是一个明示的过程。从听话人角度来看,交际是一个推理过程。说话人的话语要能引起听话人的注意,这就是明示行为。听话人要能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结合语境假设推断出说话人话中暗含的真正意义。

三 、关联理论对英语专业八级阅读理解题的指导

阅读理解包含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也是一种交际活动,是一种书面的交际活动,和口头交际一样要遵循交际的原则和理论。

让我们具体来看如何应用关联理论做英语专业八级阅读题。

(一)扩展词汇量,扩大知识面,丰富认知环境

运用关联理论,就要求学生要能根据阅读段的字面意义,结合自己的语境假设推断出阅读段中暗含的真正意义。学生的语境假设来自于他们的认知环境,认知环境是由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汇信息三部分构成的。由于人的认知结构不同,上述三种信息构成的认知环境就不同,形成的语境假设也就不同,对话语的推理和理解自然就会产生不同的暗含结果。所以学生要丰富自己的认知环境,以便能更好的理解阅读段及推理出词汇,句子甚至语篇暗含的意义。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加强三方面的训练:⑴扩展词汇量:八级词汇量的要求大致是10000至12000词,学生既要坚持平时记背单词和短语,又要在阅读中巩固和扩展自己的词汇量。⑵扩大知识面:由于英语阅读理解题题材广泛,包括社会,科技,文化,经济,日常知识,人物传记等。我们就应该鼓励学生在平时注意多方面知识的涉猎和积累,做个“杂家”。⑶学生还应该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二)结合语境,推理出阅读段暗含的真正意义

英语专业八级阅读理解部分的测试要求学生既理解字面意义,又能理解其隐含意义。可见,推理在专八考试中阅读理解部分非常关键,它将直接影响考生的英语整体成绩。关联理论认为听话人要能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结合语境假设推断出说话人话中暗含的真正意义。应用于专八阅读理解题时,就是说要想做好推理必须结合语境,也就是通过文章中的文字信息,上下文逻辑关系及事物的发展变化等已知信息,推断出作者没有直接表达的态度和观点。专八考试中阅读理解的推断题往往占很大比例,也是学生最不容易做对的部分。所以,我们一定要注重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

推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语篇教学,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正确的阅读理解取决于对语篇整体的把握。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分析复杂长句的结构,还要帮助他们辨别用于篇章结构的词汇手段和语法手段,结合背景知识和语境知识,进行逻辑推理,把握各种文章结构,识别不同的文体风格,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路和观点。

三、结束语

关联理论是重要的语用学理论,揭示了语言交际的规律,也可用来指导书面交际活动,对阅读理解特别是难度较大的英语专业八级阅读理解的认知过程有很强的解释力。若英语教师在指导学生做专八阅读题时能应用关联理论的相关知识,并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运用该理论来做阅读理解题,必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英语专业八级整体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范文2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初中语文教学组将在教务处的直接领导下,认真落实学校教学方面的具体工作,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认真学习学校的教学理念,细致落实教务处有关教学任务,大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目标,结合学科自身的特点,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

二、工作目标:

1、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树立现代教育的观念。

2、科学规范常规教学,认真落实学校的教学常规工作,保证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本学期要结合上学期教学常规检查的基础上推荐几个教学常规免检人员的名单。

3、充分进行语文教学理论交流,提高撰写论文的能力,本学期每位教学组成员至少进行一次理论主讲。。

4、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促进语文教师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

5、在教学组里开展轻负担,高质量教学研讨活动。

6、建立语文组博客,指定全组老师每次教学检查时上传资料的检查制度。

三、工作措施

1、认真学习教育理论。

(1)明确学习内容。

(2)突出学习重点。

(3)完善学习制度。各年级备课组要根据理论学习的内容、本年级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采用集体读和个人读相结合的办法,注意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注意学习、实践与经验总结相结合,努力提高学习效率,切实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本学期每位教师至少要在教研活动中进行一次教学理论主讲。

2、科学规范常规教学,保证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1)抓好常规教学。本学期教学常规将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为出发点,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发展学生语文素质为宗旨,以抓学生的"双基"和学习习惯为立足点,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在实处。以月考为教学常规评价的重要方式,促进教学常规中教学知识点的落实。

2)学习研究课程标准及新教材仍然是本学期教研工作重点之一。让每位教学组成员有计划地学习课程标准,以课程标准为准则进行教学,以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3)教学组活动的常规要求。教学组活动至少每周一次,每次至少两小时,形式多样,做好记录,记录时要书写规范、整齐、详实,以备参加优秀教学组的评比活动。

4)备课组抓好集体备课的过程管理,重在讨论教材的处理,每位成员要因材施教,实施自己的教学过程以提高教学质量。集体备课的目的是为教师创造自主发展的条件,备课前要组织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认真分析教材,统一认识,并做好讨论记录,然后分工备课,认真修改,直至将它转化为自己的认识。

5)在学校阅览室完工后要充分利用学校阅览室、图书室的优势,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本学期要通过个教学组员,成立我校文学社,出校刊。

3、抓好教学组的教学理论学习,本学期要求每一位老师都要写出教学论文。

4、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

5、坚持正确导向,九年级老师要认真研究中考动态,抓好毕业班教学工作。

四、活动安排

1、做好七、八年级的月考命题、阅卷等考务工作,做好资料积累。

2、落实教学教研常规,做好备课组内的教学工作。

3、做好每位教师公开课教学活动工作。

初中语文教学组校本教学教研活动安排表

周次

教研内容

开课教师或主持人(主评人)

2

制定计划

金文海

3

文学社组稿(每班具体篇数,社员推选的有关要求。)

全组教师

4

语文组博客开通,制定老师每次上传博客资料的有关制度,文学社刊定稿、封面设计等

金文海

5

月考、周朱和主持教学理论学习

周朱和

6

黄丹娜开课《春酒》八(1)班、吴云主持教学理论学习

黄丹娜、吴云

7

翁周一开课《海燕》八(6)班、金文海主持教学理论学习

翁周一、金文海

8

周雪环校级公开课《诗五首》八(4)班,郑建华主持教学理论学习

周雪环、郑建华

9

李梅开课《竹影》七(5)班,林玉云主持教学理论学习

李梅、林玉云

10

期中考试

11

五一放假

12

林玉云校级公开课《猫》七(8)班、李梅主持教学理论学习

林玉云、李梅

13

郑建华开课复习课九(1)班、周雪环主持教学理论学习

郑建华、周雪环

14

金文海开课《狼》七(3)班、翁周一主持教学理论学习

金文海、翁周一

15

吴云开课《俗世奇人》八(7)班、黄丹娜主持教学理论学习

吴云、黄丹娜

16

周朱和开课《真正的英雄》七(1)

17

教学组总结

18

复习迎考经验交流

全组成员

19

期末考试

附:

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 英美文学教学 学生视角 英语专业八级考试 毕业论文

英美文学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2000年由教育部批准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指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可见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如何上好这门课是众多教师及学者这些年积极探讨的话题。有对教学方法的探讨,封闭式教学到开放式教学;对教学内容的研究,以史为主还是以文为主;有对教学手段的探讨,如何把影视作品运用到教学过程中等。这些对英美文学课程的多角度探讨,对这门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笔者转变课堂授课视角,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探讨英美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学习者分析

学生是教师授课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分析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对学生的分析可以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方式和学习动机这几个方面入手。而认知水平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英美文学这门课程一般安排在高校外语院系本科三年级阶段,英语专业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一、二年级已经接受了英语这门语言严格的基本功训练,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已经相对较高。因此从大三学生的认知水平角度来看,当然,这里也不否认学生与学生之间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但总的来说,他们已经能阅读、理解并欣赏英美文学的原著。至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目前,中国学生比较习惯的是接受型学习方式,虽然很多学者都在极力倡导新型的任务型教学手段,尽可能使学生多接触合作学习或者探究式学习,但是不得不承认学生还是倾向于接受型学习方式。因此,如果在课堂中完全拒绝接受型教学,而只进行合作型教学,则可能会影响教学进度,有很大可能无法传授系统的专业知识给学生。因此对当今的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需要把接受型教学与合作型教学相结合,这样才会使英美文学教学循序渐进地进行,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最后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可以说是学生自发的,如果学生喜欢英语的文学作品,那么他们就会自发地、积极地接触这些文学作品,而不需要外部因素来干预,学习者也会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满足。外部动机是由外部诱因引起的动机。就像英美文学这门课程是一门必修课,学生选修这门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是不得不修的学分。其他,则因为大三学生将面临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以下简称“专八”),虽然英美文学的常识部分只占很少的分数,但还是有很多学生希望能在课堂中收获知识的一个原因。因此,与专八相结合,把专八中的英美文学常识部分引入到传统的接受型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是一种可以实践的方法。另外,大三学生已经开始准备毕业论文,而英语专业学生中会有一部分学生选择文学作品作为毕业论文,而英美文学这门课能够让他们多了解一些作家、作品,这将有助于他们挑选到适合自己的题材。教师可以在对作品进行讲解的同时,与论文挂钩,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文学方面论文的选题、列提纲等工作,让学生可以提前了解到写论文的一些步骤,这样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这部分的课堂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所以,这部分教学可以结合合作型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性和协调性,还能拓宽学生视野,发挥其创新性。和论文挂钩是很好的通过外部动机让学生主动参与英美文学学习的一个方法。

虽然学生学习某一门课程的外部动机都是短暂的、有时效性的,但教师不应忽视其发挥的有益的一面。在英美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试着通过与专八相结合和与论文挂钩这两种外部动机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二、与专八相结合

在英美文学的课堂上讲解与专八有关的英美文学常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活动。专八考试的英美文学常识部分主要来自于英美文学史,因此在英美文学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讲解文学史是非常有必要的。有些高校把英美文学选读和英美文学史分开教学,这样有其一定的不足。讲授英美文学选读的教师一般偏重对文学作品的讲解,而缺少对作品的横向或纵向之间联系的说明,比方说,同一时期不同作家之间他们的作品所反映出来的一些特点会存在共性;前一段文学思潮对后一代作家作品的影响等。而只讲授文学史的话,则会使课堂显得枯燥。一大堆文学基本知识的罗列会让学生难以消化,苦于记忆,无法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西方文学作品的多姿多彩。另外,2003年陈立华的《读史与读文,孰轻孰重?——谈英语专业美国文学课教学》和2004年刘加媚的《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应文史并重》这两篇文章,都支持这门课程的教学应该文史并重,笔者也认为最好是把英美文学选读和英美文学史这两门课程结合在一起上。

陈立华和刘加媚提出了文史并重的概念,而他们所提出的解决方法是把文学史部分让学生在课堂外自学,在课堂内发表意见,然后由老师做补充或评价;而文学作品则作为课堂上精讲的部分。这样可以降低文学史在课堂讲解中的比重。但笔者认为,如果让学生在课外自学文学史,即使有课堂上学生的发表和教师的补充说明,但学生很可能对于一些文学史上的基本概念,比方说浪漫主义、超现实主义,是否正确或完整掌握产生怀疑。因此,笔者设想,可否在这门课的讲授过程中,以文学作品的精读为主,文学史的讲解为辅,并且文学史的讲解要做到简明扼要,点到即止。在重点介绍一个文学作品前,教师可以先对这个作品产生时期的文学史上的一些概念或特征进行说明,再简单介绍那个时期,其他一些有名作家的作品及写作特点,而关于重点作家的生平介绍则可以学生课外自行搜索,课堂内发表的形式完成。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了解文学史,和专八相挂钩,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网络在课外获得更多的文学知识。此外,在讲解完一段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文学史后,可以把专八考试中出现的文学常识部分拿出来对学生进行测验,一则可以让学生好好复习学过的内容,二则可以让学生更加重视英美文学这门课程。英美文学课程与专八结合的授课方式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与论文相挂钩

英美文学课程除了文学史之外,需要重点讲授的,当然还是文学作品。英美文学历史悠长,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又各具特色,因此众多教师在对作品讲解过程中,会深入分析作品的写作特点技巧等,希望能让学生欣赏到作品的独具的美,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但笔者认为对文学作品的课堂讲解,可以与写论文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有更浓厚的兴趣参与课堂学习。

笔者所说的与写论文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是指在讲解一个文学作品时,可以发动学生搜索一些关于这个作品的先行研究,然后通过对这些论文的分析和借鉴,列出论文提纲,这样可以当做给即将着手毕业论文的学生一个提前练笔的机会,同时还可以通过小组成员的交流使他们聆听到不同的想法,并且很有可能帮助他们找到毕业论文的题材或想法。具体的做法是:在讲解某一作品时,可把一个班级分成四至五个小组,对每组成员进行工作安排。一个组的一半成员负责查找与这一作品相关的论文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阅读分析后,发表其中的几篇论文。剩下来的成员对整个文学作品的内容进行说明。一般来说,我们所使用的教科书都是摘选一个作品中的某一章节让学生品味作者和其作品的思想特点,但只读一个作品的某一章节,是无法全面深刻地理解整个作品的内涵的,可能也无法让他们遇到感兴趣的某个点或者面,因此,在大三期间应该要适当鼓励学生尝试阅读完整的文学作品,在加深阅读功底和文学熏陶作用的同时,把握作品全局。最后,在那些发表结束后,才是对他们所读的文学作品经过讨论思考后的论文提纲的发表。当然,教师要随之对学生的发表进行评价,尤其是对学生论文提纲的原创性和创新性要予以重视。

另外,与论文结合的授课方式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选择文学作品时,内容不能太抽象深奥,篇幅不能太长。比方说,Henry James的作品虽然备受中外学者的推崇,但其中富含隐晦的比喻和象征和晦涩的文体,会让人感到头疼。如果让大学三年级的学生自己啃完一本Henry James的小说,可能对作品的理解就会让他们萌生怯意,而无法实现对作品的深刻解读,更不用说列出贴切的毕业论文提纲。而作品篇幅太长,也会让学生在阅读时费尽心力,从而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对作品的融会贯通,影响论文提纲的质量。第二,这种授课方式不宜太频繁,一个月一次的频率为佳。如果间隔期太短,当然会对课程进度有影响,其次,对学生来说,阅读量的负担太重,这想让他们理解并欣赏一部作品的目标可能会相差甚远。如果给学生一个月的时间做准备,他们不但有较充足的阅读时间,而且有利于各小组成员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展开有针对性的讨论,找到有建设性的观点。第三,要对论文提纲的原创性或创新性予以重点评价。当今,各大高校都在强调学生论文的原创性或创新性,很多学校要求学生对自己所写的论文进行学术不端检测,以此端正学术态度,防止学生论文抄袭现象的出现。因此,在与论文结合的这种授课方式下,教师也应该重点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意识,提前给他们打预防针。在各小组成员的论文提纲发表结束后,对小组成员发表的熟练程度、成员之间合作气氛和他们论文提纲的创新程度,用A、B、C、D等不同等级对各小组的发表进行当场点评,其中要强调创新性在打分中的比重,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

通过这种授课方式,学生与学生之间会展开互动,在面对一部作品时,不再是独自茫然失措,而是互相帮助理解作品,学会搜索资料,发现问题,展示各自的想法,扩大视野,这将为他们真正独立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工作做提前的练习。当然,这种授课方式还会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提高他们对英美文学这门课程的兴趣。

英美文学课程在培养专业英语人才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要上好这门课程,可以试着从学生视角出发,从他们重视的专八和毕业论文这两个角度着手,课堂应讲解或涉及这两方面的内容,促使学生积极正面地参与这门课程的学习,从而喜欢上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26.

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英语专业四级 阅读理解 历时稳定性

1. 引言

教学中的测试是对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是教师或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采取进一步措施的重要的依据之一,因此它对教学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测试学则是研究如何设计考题和实施考试,以准确评价考生的能力,从而为教学管理、人才选拔、教学研究等工作提供最有力的支持。它综合了教育学、心理学、统计测量学和相关专业的知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交叉性学科。外语教学与研究中也同样少不了测试,研究如何制作外语考题对外语教学与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内有较大影响的英语测试主要有:高等教育入学英语考试(即高考MET)、大学英语系列考试(CET-4、 CET-6)、硕士生入学考试、英语专业系列考试(TEM-4、TEM-8)和公共英语等级考试(PETS)。对测试的研究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理论方面的研究多从宏观的学科理论角度分析考试的基本原理、基本特点、基本作用和基本步骤等,如:陈晓扣和李绍山(2006)对考试的结构效度进行了研究;李绍山(2005)对测试的反拨作用与试题的设计关系作了研究;杨惠中(1999)对测试与教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李建达对阅读的测试方式对不同语言能力的学生成绩的影响等。实践方面是针对某类具体的考试或某类考试中某次考试的方方面面进行研究分析,国内研究多集中于此。

国内对外语考试进行的研究分析也多集中于实践方面,主要有两个角度:一是从应试者的角度。主要是通过分析往年试题来把握题目各方面变化规律,以求得掌握未来试题的趋势,从而为考生更有把握应考奠定基础。这种研究多为一些被辅导的应试者所钟爱。二是从出题方的角度。主要是通过分析往年考试结果来总结出题过程的得与失,从而为进一步编制更精确的考题奠定良好的基础。如:邹申(1995)在1994年3月至5月就英语四级、八级考试对部分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文秋芳和赵学熙(1995)对英语专业四级口语考试的可行性等问题作了研究;文秋芳等(2002)对英语专业八级口语考试的可行性问题作了研究;朱嫣华(1995)和祝平(2005)分别就专业四级、八级标准化、科学实验化及大纲变化作过研究;黄永红(2006)研究分析了英语专业四级口语测试的信度和效度;李晓等(2002)分析了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的意义和存在的必要性;黄家(2000)评估了中山大学英语系几年间参加全国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统测的表现,分析了统测的结果并认为,这种测试提供的信息有助于改进教学,因而作为一种评估手段是有效的;王海贞(2007)运用评分过程证据对英语专业四级口语考试的效度进行了研究。

当前从出题者角度分析的文章多为针对较短时期内特别是某年或某次试题的分析和研究,如某一年或两年的考试题的分析,如:邹申等(1996)分析了1995年四级和八级考试各题型优点与缺点,各型之间的相关等;陈小扣和李绍山(2006a)研究了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填空题的结构效度;张和罗凯洲(2007)对专业四级考试的反拨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但这一领域极少有通盘对多年考题的稳定性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某一种考题的多年的稳定性也应是其信度的主要表现,就像用一把尺子去量多年考生的英语水平一样,可以使我们对各届考生间英语水平的变化作出精确的判断。如果某类考试这样的特点不够明显或根本未进行考虑,我们就不可能纵向对各届考生作出历时的比较。那么无论是教学或是研究中我们对考生语言水平的发展变化都不可能有较全面准确的了解。

英语考试中阅读测试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其编制过程中有许多可变的因素都会造成考题难度的变化,从而影响到考试题目的信度,如材料的长短、生词量的多少、句子的平均长度和复杂程度、单词的平均长度、阅读材料内容与考生所处的生活环境或文化习俗等的相关程度等。这些影响因素多数是不容易进行控制的,也就是说在各年的考试中阅读题的稳定性是比较难以控制的,它的稳定性可以作为整套题目的稳定性的标志。因此,以阅读理解题作为代表,通过实验做的研究和分析来展示一下某类英语考试中稳定性是可行的,会对试题编制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本研究试图用英语专业四级考试题中的阅读理解题真题作为代表来研究历年英语专业四级考试题在稳定性方面的表现。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随机抽取历年来英语专业四级真题中的两年阅读题为代表来研究本类考试多年的稳定程度。

2.1研究问题。

(1)两套阅读试题中学生成绩是否相当;

(2)两套阅读试题中学生成绩是否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2.2研究对象。

在本研究中作为被试的是本校2005级英语专业小学教育专科两个班的77名在校学生,其中男生18人,女生59人,平均年龄为21岁。这些学生在初中毕业后均未继续上高中,而是考取本市教育学院招的中等师范的小学教育,因而未系统学习高中英语,英语基础较差。实验进行时在本校上大学专科已经近两年,英语水平接近英语专业四级水平。有多数学生考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也有个别学生通过了英语专业四级考试。本实验的考试的实施是在本学期各科学习结束时各科进行结业期间进行的。

2.3工具。

(1)英语专业四级考试阅读理解考试真题两份。

本研究从1993至2005年的英语专业四级题中随机抽取了1995年和1997年的完整阅读理解部分分别作为两套泛读考试题中的组成部分并连续对参与被试先后进行了测试。第一次考试在2007年4月20日上午7:30到9:10进行,第二次考试在2007年4月23日上午9:30-11:10进行,一百二十分钟的时间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都足以完成所有考题。在第一次考试中(2)班有3名学生缺席,第二次考试全到,因此这三位学生的成绩不计在实验结果中。两次考试相隔仅两天,考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能力上的显著变化,因此学生的能力不会对两次测试结果异同产生影响。1995年的考题阅读题由四篇短文后附20个考试阅读理解的小题,1997年的考题也由四篇短文组成,不过文后仅附15个选择题。因此实验将计算出各个学生在每套试题的得分率进行对比。

(2)统计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统计工具为SPSS 15.0统计软件。测试结果均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因此无人工计算产生误差的机会。

2.4实验数据。

实验统计了各个学生在两次考试的阅读题中答对的题目的个数,并计算出他们的得分率,其描述统计结果显示在表1中:

注:R=Range,Min=Minimum,Max=Maximum,M=Mean,S.D.=Std.Deviation,V=Variance,Skew=Skewness,Kurt=Kurtosis,Stat=Statistic,S.E.=Std.Error,TEM1995=编入期中泛读试题选用的1995年英语专业四级真题的阅读理解题部分,TEM1997=编入期末泛读试题选用的1997年英语专业四级真题的阅读理解题部分。

表中显示:学生在1995年阅读题中的得分率平均为.5701,而在1997年的考题中的得分率平均为.4424。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差异,但我们不能就此断定二者的差异达到了统计学意义的显著差异。为检验二者之间的差异是否达到了显著水平,实验中对二者进行了成对样本的T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

表2中显示,计算结果t=6.667,p=0.000<0.05,据此可断定二者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说明二者间的差异是由于试题本身原因造成的,而非其他偶然因素形成的。

为了进一步考查这两年阅读题之间的关系,本实验又计算了学生在两次考试阅读题中的得分率之间的相关性,其结果如表3:

表中显示,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r =.119,而且p = .304 > 0.05, 故二者之间为低度相关,也即如果一个考生在前一次考试中得了高分或低分,他在后一次考试中仍得高分或低分的可能性不太高,换句话说就是两次考试相互对应的程度非常低。还可以说这两年考试中学生考试的成绩之间的可比性较差,如果两个人在这两考试中都得了60分,他们的能力高下之分就难于决断。这就是每年考题难易度不一样造成相互之间的不可比性。

3.结论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不难发现,1995和1997年的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阅读题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1997年的阅读题目似乎难度有所增加,因为学生得分率明显下降;二是学生在两套题中的得分相关性较弱。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就表明二者之间的连贯性或称连续性不强,这种大型考试的较弱的连贯性或连续性就会使教育有关从业人员无法对学生们进行纵向的即历时的比较,至少比较的结果可能信度下降。

4.启示与建议

每一类大型考试不但涉及当年考题的方方面面,还牵涉到这类考试试题多年之间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至少要保持在一定阶段内的稳定。它的调整与改变不能有一点随意性,必须有充分的理由。比如说:考试的目的要求有了较大的改变,考试的范围有了较大的调整,考生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变化等。总之,要根据全局范围内的实际情况的需要来变化,要在变化前作充分的调查研究,以做到准确无误。还要在变化实施前做广泛的宣传,使所有考生和考试相关人员完全了解,以免考生感到突然。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大纲到目前为止先后有两次修订:第一次修订本是在1997的11月出版的,第二次修订本是2004年3月出版的。显然本实验抽取的1995年和1997年的题目应属大纲第一修订前一段的,相互之间理应有较高的一致性,而实际上从试卷上看1997年阅读题目在分值上与1995年已经不同了。本实验证明其难度也有显著的不同,其较大的不对应性也是理所当然的。

参考文献:

[1]文秋芳,吴克明,王文宇,&任裕海.全国英语专业八级口语考试可行性研究[J].外语界2002,(4):67-73.

[2]文秋芳,&赵学熙.英语专业四级口试的可行性研究――总体设计与实施[J].外语界,1995,(1):30-36.

[3]王海贞.基于评分过程证据的英语专业四级口试效度研究[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4).

[4]朱嫣华.努力实现英语专业四级、八级考试的标准化和科学化[J].外语界,1995,(1):24-29(36).

[5]李晓,廖凤荣,&罗耀光.论英语专业统考与素质教育的关系[J].广西高教研究,2002,(2):73-75.

[6]李绍山.语言测试的反拨作用与语言测试设计[J].外语界,2005,(1):71-75.

[7]祝平.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大纲的新变化[J].外语界,2005,(1):67-70(79).

[8]张,&罗凯洲.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反拨作用实证研究[J].考试研究,2007,(2).

[9]杨惠中.语言测试与语言教学[J].外语界,1999,(1):16-25.

[10]邹申.部分高校英语专业四级、八级考试问卷调查报告[J].外语界,1995,(1):20-23(16).

[11]邹申,陈汉生,&黄素华.1995年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四级、八级考试分析[J].外语界,1996,(1):55-61.

[12]陈晓扣,&李绍山.TEM-4完型填空测试结构效度研究――答题过程分析法[J].现代外语(季刊),2006a,29(1):71-77.

[13]陈晓扣,&李绍山.谈语言测试的结构效度[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b,29(3):45-49.

[14]黄永红.英语专业四级口语测试的信度和效度[J].外语研究,2006,(3):36-38.

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写作能力测试 课标 呼应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3-0109-01

原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把高中英语写作简单地定义为“100字或10句式的情景表达”(《修订大纲》,2001:7),提供情景的形式为图表、图画、提纲和短文。《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以下简称《标准》)对英语写作进行了重新要求,这个要求是对应于高中英语课程结构中的四个级别(六级、七级、八级、九级)的写作技能目标提出的,并就如何评价写作技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高考是中学教学的指挥棒,对中学的教学影响有着巨大的反拨作用,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入的未来,要使《标准》中写作能力目标得以实现,改革现存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使之与新课程标准相呼应尤为关键,本文拟就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如何在形式、层级、内容等方面与《标准》的呼应进行探讨。

一、写作能力测试层次的呼应

《标准》中的高中英语课程结构把高中英语课程结构分为六、七、八、九四个级别,每个级别都有与其相对应的写作能力目标。那么,高考英语最高应该测到哪一级写作技能目标呢?或者说,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的最高标准是什么?这可以从分析《标准》中有关写作能力的要求和写作测试理论两方面得出结论。

根据《标准》的要求,高考英语对考生写作能力的要求应该达到八级写作技能目标,即:能根据所读文章进行转述或写摘要;能根据用文字及图表提供的信息写短文或报告;能写出语意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叙述事情或表达观点和态度;能在写作中做到文体规范、语句通顺。因为在《标准》中的课程设计思路部分中明确提出,国家英语课程主张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标准》第二级为六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五级为九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七级为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尽管英语第6~8模块构成的八级属于选修课程,但是“所有学校应保证开设模块6~8”,可以看出,无论从课程开设要求,还是对高中的教学基本目标要求,第八级写作能力目标都是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所以,从《标准》的要求方面看,八级写作技能目标应该是高考写作能力测试应该达到的目标。

根据J.B.Heaton 对写作能力测试级别的分类,八级写作技能目标在高考写作中也是比较合适的。作为高考考生主体的高中毕业生在英语水平上属于中级水平,高考也是中级水平的英语测试。Heaton在《英语测试》中,引用了某大型的英语测试机构的测试文件来描述中级英语写作能力测试的要求,根据这个文件,对中级水平的英语写作能力测试类型为:书信、日记、明信片、指导(guide)、说明(set of instruction);对中级写作能力标准的要求为:语法、词汇、拼写准确,虽有少数错误但不影响交际;字迹清楚、可认;使用一般性的语言进行清楚得体的表达;能使主题和论点进行有机联系(Accurate grammar, vocabulary and spelling, though possibly with some mistakes which don't destroy communication;handwriting generally legible;expression clear and appropriate, using a fair range of language;able to link themes and points coherently.)。《标准》中八级英语写作技能目标是把写作的文体类型和写作应该达到的标准综合起来进行描述的。把这个目标与Heaton 的描述进行比较,虽然在写作类型上略有不同,但在写作标准上大体一致。因此,根据国外考试理论,高考写作能力测试以《标准》中的八级目标为依据也是合理的。

高考英语考试写作能力测试的命题应该以八级写作目标为依据,在写作能力层次要求上,只能以八级写作能力目标为最高目标,而不能超出这个目标。如果高考对写作能力的要求高出这个目标,就可能导致中学英语写作教学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际、脱离教材的实际,求新求高,偏离《课标》。

二、写作测试形式的呼应

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范文6

京师同文馆(简称同文馆)是近代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外国语学堂,标志着中国新教育的启动。同文馆在晚清时期创办的近四十所洋务学堂占有重要地位。同文馆等洋务学堂所开展的洋务教育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同文馆吸引了学界大量的研究者,相关的研究成果十分密集。但是,迄今为止,学界似未开展对同文馆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本文拟对此作一讨论。

二、同文馆的教学组织形式

(一)外文各馆(1):分专业教学

同文馆创办初期,“止教授各国语言文字”,[1] 3122招选十三、四岁左右的八旗少年分别进入英、法、俄文等馆肄习外国语言文字。“同治元年七月间,设立同文馆,延请英、法、俄三国教师,分馆教习。”[2]4416这是分馆教习、各馆分立的教学和组织形式。此处的“馆”类似于当下大学中的院系,即英文系、法文系等。从培养目标、办学规模、学生层次等方面看,同文馆尚未达到高等教育层次。由此可知,此处的分馆教习只能称之为分专业教学。同文馆最先开设的是英文馆,“招集学生始仅十人,且仅习英文而已”。[3]1经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Thomas Wade)的推荐,英国传教士包尔腾(J. S. Burdon)出任同文馆首任英文教习。奕等人令主要从“满洲、蒙古、汉军八旗”中招收的10名八旗少年来馆试行教学,“即以此学为同文馆”。[2]806除包尔腾外,同文馆还先后聘请了傅兰雅、丁韪良、额伯连、欧礼斐等13名英文教习。同治二年(1863)年四月,同文馆扩充门类,又分别开设法文、俄文两馆,司默灵(A. E. Smorrenberg)和柏林(A. Popoff,又称“波波夫”)分别出任法、俄文教习。同时,清廷将乾隆时内阁所开设的俄罗斯文馆归并在内。清廷先开设这三个语种,是出于对外交涉的需要:“窃谓夷情之强悍,萌于嘉庆年间,迨江宁换约,鸱张弥甚,至本年直入京城,要挟狂悖,夷祸之烈极矣……臣等揆时度势,各夷以英国为强悍,俄国为叵测,而法美从而阴附之”。另一原因是“吾华人士以通商风气开自英国,遂尔偏重英文,岂知外洋文牍往还,强半以法文为正。……俄界之广轮交错,宜以方言稽考”。[4]113此外,英、法、俄也是最先与中国订立条约的国家。“六年(1866),议于同文馆内添设算学馆”,[1]3122同文馆的招生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汉族子弟入馆学习。同文馆自此由专习外国语的学堂变成了综合性的学校,进入了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同治十年(1871),同文馆添设德文馆。由俄文教习C.韦贝兼任德文教习,同治十二年(1873)起由N.第图晋、W.N.夏干相继任德文教习。光绪二十二年(1896),东文(日文)馆成立。添设东文馆是因为“日本同洲邻近,交涉日繁,亟应添设东文学馆,以备异日翻译之选。”[4]120添传记名学生12人肄习东文,派东文翻译官唐家桢充东文教习。此外,还有光绪二十四年(1898)三月到馆的衫几太郎。自此同文馆已拥有五种外国语文,具有一定规模的外国语学堂,建立起相对完备的外文教学体系。

(二)前馆和后馆:分馆教学

前馆和后馆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最早出现的时间似未见相关研究,有关前、后馆的史料也相当缺乏。“前馆”“后馆”称谓的出现可能始于同治十年(1871)正月的“堂谕”。“本衙门设立同文馆原为学习洋文,然必通晓汉文者,方能于洋文得力。……为此谕前后各馆学生知悉”。[4]98光绪二十四年(1898)刊《同文馆题名录》中就有“英文前馆”“英文后馆”“法文前馆”“法文后馆”“俄文前馆”“俄文后馆”“德文前馆”“德文后馆”等馆名。《光绪会典》也记载上述四个外文文馆各设有前、后两馆。[4]87

光绪二十三年(1897)制定的《整顿馆课办法》第二条规定,前馆学生必须添习“艺学”,即学习天文、格致、化学等科技课程。陈向阳认为,前馆和后馆是依据当时学生文化程度高低情况而设置的。[5]这里,陈向阳说的很含糊,只是说文化程度的高低,并未说具体,是根据外文程度,抑或是汉文程度而定的?对前、后馆的设置条件和学习内容作较明确界定的当是历史学者苏渭昌。他说:“前馆学生与后馆学生的区别主要是前者汉文底子好一些,后者汉文底子差一些。由于同文馆招收的是八旗贵胄子弟,他们汉文很差,进馆后先要补习汉文,或坚持学习汉文,方能学好外文和其他课程。于是有前、后馆之分。后馆学生必须先学汉文,多学汉文;而前馆学生则主要学外文,也学一点汉文……所以,前后馆的区别不是学制上的区别。”[6]

这一界定当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形的。因为,同治六年(1867),总理衙门为解决同文馆生源不足的问题,启动了选拔广东同文馆和上海广方言馆优秀学生赴京深造的行动计划。选拔过程比较严格,注重外文和汉文功底的考察,所以这些学生的外文和汉文基础都比较稳固,他们入同文馆后,只是进一步提高外文和学习科技课程的问题。而同文馆自身招收的是八旗贵胄子弟,这些学生入学前,大都学的是清文(满文),汉文基础很差,甚至很多人没学过汉文。而学习外文,需要较扎实的汉文根基,“汉文为一切学科之基础”。[7]216

台湾学者苏精论及前馆和后馆学生的学习情况时说:“上课时间的编排,前后馆不同,后馆学生每日上午先学汉文,下午才是洋文课,前馆学生平日无汉文课,但每逢星期日及外国教习暑假期间,不论前后馆学生都必需到馆温习汉文,除了规定放假的年节外,并无类似现代的寒暑假或星期例假日等。”[8]53从苏精、苏渭昌等人的讨论中看出,后馆学生以学习汉文为主。从时间编排看,上午是学习洋文的最好时段,后馆学生在这一时段必须学习汉文,下午才是学习洋文的时间。后馆学生跟前馆学生不一样,以学汉文为主,学洋文为辅。这一做法很明智,符合外语学习规律。在非目的语(non-target language environment)中学习外语,必须要以掌握扎实的母语基础为前提。作为一所以培养外语外交人才为主要目的的翻译学堂,同文馆对汉语在外文学习中的地位有着清醒的认识。同治十年(1871)正月的“堂谕”云:“本衙门设立同文馆原为学习洋文,然必通晓汉文者,方能于洋文得力。汉洋自应一体专心分学。”[4]98

后馆实际上是前馆的预科,为其提供进一步学习的优秀生源。同文馆规定,“凡学有进益、补食六两膏火者”,均可进入前馆肄业。这就为努力向学、积极进取的后馆学生搭建了进入前馆深入学习的平台。光绪八年(1882)二月的“堂谕”云:“查同文馆后馆学生,凡学有进益、补食六两膏火者,均拨入前馆肄业,仍按日兼办后馆洋文、汉文各功课,历经办理有案,现据教习毕利干单开,后馆学生恩禧、德海、金汤、双华等四名请拨前馆,核与成案相符。著自本年三月初一日起,即行照办。唯该学生等拨入前馆之后,其应办后馆各功课,仍责成提调章京逐日严检,饬令照旧办理,勿任稍涉疏懈。”[4]104

从现有史料来看,同文馆对后馆学生的管理还是比较严格的。一方面是由于后馆学生“入学时年岁很轻,所以中文程度往往不好。”[9]这些孩子的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正在形成中,对其不能过于理想化,需要一定的刚性约束。另一方面是汉文对于外文学习的重要性。同文馆开办的目的“本在传习外国文字……为中国政府造就一些翻译和外交人员。”[9]如果学生缺乏汉文根基,成为合格的翻译和外交人员就成为一句空话。所以,同文馆不仅对后馆学生的汉文学习有较高要求,对有汉文基础的前馆学生也同样有要求:“各馆翻译,以汉文为本。汉文未能明顺,故翻译洋文多有不通之处。嗣后查看前馆学生有汉文未能明晰者,著仍令归后馆学习汉文,午后再学洋文。礼拜之日,各洋教习向不到馆,是日正宜温习汉文,虽后馆学生间有作诗文者,亦有名无实。嗣后前后馆学生,每遇礼拜日,加添汉文功课,试以论策,或翻译照会,以备他日办公之用。其有愿作诗文者,亦听其便。”[4]113

(三)班级授课制:分班教学

除了分馆教学,同文馆还实行分班教学。所谓分班教学,是指根据专业或方向的不同所作的一个比较大的教学组织的分工。但在早期同文馆规模较小的时候,实际也充当了教学的基层单位,直接组织教学。功能类似于班,只是当时没有“班”的名称和设置。

同文馆在创办初期,每馆最多只有10名学生,在各馆上课。自1870年代以后,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就要考虑实施分班教学的问题。因此,除了根据学生的汉文基础,将其编排在前、后馆学习以外,同文馆还根据学生年龄、基础等特点,设有班级的建制。这些班级主要设在几个外文馆,某些科技馆和科技课程也以班为作为基础教学单位。光绪二十一年(1895)入同文馆学习,后来成为著名的喜剧理论家齐如山谓:“例如我,入馆一年多,升到第二班,但除第二班的功课之外,连第一班(彼时称头班,不说几年级,因为在一班之中,也有二三年的,也有学过四五年的,无法论几年)的功课,我都预备喽,所以二年之后,我便升了头班。”[10]41对于同文馆分班情形,台湾学者孙子和也有记述:“所以同文馆的课程虽有八年、五年两种,但在馆学生均不称几年级,而称第几班……但这种分班的情形,据现有四个年份之《同文馆题名录》记载,除光绪廿四年(一八九八年)刊题名录大考榜单有头班、二班、三班、弧三角班、代数班等分别外,而此种分班情形,大致均在英、法、俄、德四国语言文字学馆之后馆及天文馆,如前馆及未分前后之东文馆,……仅分‘馆’及应试科目,不分班。又,廿四年(一八九八年)题名录载汉文算学、化学、格致并未与天文同时称‘馆’,……但汉文算学及格致仅载学生名单,而化学之下则分为英文头班、二班、法文头班、二班,俄文班,德文班。”[7] 208

从齐如山、孙子和两人的记述来看,同文馆的分班教学实际上也是按程度实施教学的,学生基本上是在前馆和后馆接受教育。这里“班”,是根据学生的基础,而不是根据年龄来划分的。虽然没有年级之名,却有按年级划分之实。但是,班级的建制并非很严格,例如,英文前馆学生冯晋秩、金森同时又是天文馆弧三角班的学生。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的大考中,外文各馆的学生除了参加外文考试外,还参加了汉文算学、化学、格致等课程的考试。

(四)特班:短期培训

同文馆后期,曾设有一特班,这是根据在总理衙门任职的晚清名臣张荫恒的提议设立的。

光绪二十一年(1895)冬,进入法文馆的曾朴曾对胡适讲起他在特班上课的情形时说:“我的开始学法语,是在光绪乙未年(按: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日战局刚了的时候――的秋天,那时张樵野(按:即张荫恒)在总理衙门,主张在同文馆里设一特班,专选各院的员司,有国学根底的,学习外国语,分了英、法、德、日四班。我恰分在分在法文班里。这个办法,原是很好的,虽然目的只在养成几个高等翻译官,哪里晓得这些中选的特班生,不是红司官,就是名下士,事情又忙,意气又盛,哪里肯低头伏案做小学生呢?每天到馆,和上衙门一样,来坐一会儿,喝一杯茶,谈谈闲天,就算敷衍了上官育人才的盛意。弄得外国教授没有办法,独自个在讲座上每天来讲演一折独语剧,自管自走了。后来实在演得厌烦,索性就不大来了,学生来得也参差错落了,这个特班,也就无形的消灭,前后统共支撑了八个月。这八个月的光阴,在别人呢,我敢说一句话,完全是虚掷的,却单做成了我一个人法文的基础。”[11]192-193

三、结语

同文馆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晚清的所有洋务学堂中是最为完备的组织形式之一。外文各馆的分专业教学根据国家需要,培养了一批为国家服务的外交、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杰出人才。前、后馆的分馆教学贯彻了因材施教的原则。班级授课制为近代新式教育之首创,提高了培养人才的效率。特班是同文馆培养特定人才的有效探索。总之,同文馆所作的这些努力,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首创之功,具有借鉴和传承价值。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