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样本”: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全民健身风靡一时 “上海样本”: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上海样本”: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2024-07-15 18: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长白街道的228街坊是上海现存唯一的成套“二万户”历史风貌住宅,最大限度地保留素墙红瓦的建筑外观、简约明快的建筑线条,以及邻里共享的建筑理念。居民陈阿姨经常到228街坊的社区运动健康中心,每月99元的亲民价格让她赶了一回时髦,经常来跑步机走走。锻炼时,透过正红色的方形窗格望出去,就是228街坊的大草坪,让人心旷神怡。作为曾经的老住户,陈阿姨回忆起住在老街坊的日子,“这里是我家原来住的老房子,现在经常来锻炼感觉很亲切,像回到家里一样”。在228街坊运动健康中心,还开辟了单独的“职工运动健康驿站”,关注上班族的健康问题,以舒缓减压的运动为主,有效降低运动损伤的概率。

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事业

让体育场地在满足公共服务属性的同时,成为拉动体育消费的全新载体。上海全民健身事业不断加强资源整合,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注重引入和运用现代企业制度,创新运行机制,更好激发场馆活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今年8月,利用闲置空间建成的外滩金融都市运动中心正式启用。通过政府、国企、民企强强联手,为寸土寸金的黄浦再添体育新空间。外滩金融都市运动中心从酝酿到竣工,反复打磨,历经一年半时间,成功地在南外滩这片外滩金融的“金腰带”镶嵌了一处体育新地标。既有健身房、操舞室、篮球场、羽毛球场,又有射击、射箭等现代感与科技感融合的游艺项目,为金融企业楼宇白领提供健康生活的新平台。

城市空间因地制宜建起了攀岩墙

在外滩金融都市运动中心,杨先生下了班跟朋友约一场篮球,再吃个轻食沙拉,或是躺在懒人沙发上看场电影……如此休闲的场景,跟自己的公司只有几层楼的距离,难怪让杨先生竖起大拇指,“运动场旁边是个轰趴营地,有绿植、清水、小鱼,看着就减压,给这个设计打100分”。

都市运动中心是新时代上海全民健身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体育服务综合体,是健身的新去处、消费的新载体、城市更新的新空间、健康上海的新地标。从2020年开始,上海探索打造融合多种业态的体育服务综合体“都市运动中心”,为市民打造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体育消费体验新场景,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助力市民高品质生活。

位于零陵北路的斜土社区市民健身中心内,打乒乓球、练瑜伽、跑步机健身……一派热火朝天的运动场景。今年3月,以“日晖跃动”为名的斜土社区市民健身中心全新改建后正式启用。

与上海其他的社区市民健身中心不同,“日晖跃动”借助地理优势,与附近的斜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打造“一体化”健康生活驿站。通过邀请医务人员定期开展医疗咨询服务,结合健身中心设备记录的市民健康数据、家庭医生走访情况等开展康复指导,举办健康沙龙、养生康复讲座,推动健康关口前移。

在“日晖跃动”,体育+科技为传统的社区市民健身中心增添了创新的健身智慧服务。模拟F1赛车、划船、自行车等科技体育体验项目,配备智能化AI步道,通过佩戴蓝牙运动手环,及时收集运动者的个人运动数据,能为市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智能化体育服务。

社区市民健身中心从建设之初即与久事体育开展深度合作。这也是久事体育中心公司走进社区的首次尝试,从运营徐家汇体育公园到运营社区市民健身中心,不但把多年来积累的场馆运营理念向外输出,同时也把一些体育培训资源带到市民身边,为市民提供更丰富、更高品质的体育产品。

政府直面“去哪儿健身”难题

经过6年的建设和改造提升,占地面积近36万平方米的徐家汇体育公园今年全新亮相,成为上海面积最大、设施齐全的体育文化聚集区。有氧公园里,儿童在家长的陪伴下嬉戏玩耍;综合馆“万体汇”里,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爱好者们挥拍对练,酣畅淋漓。

城市地标徐家汇体育公园焕发新活力

城市健身环境持续改善,然而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健身设施供给仍然无法满足市民群众的健身需求,供需矛盾突出。把最好的资源留给市民,将优质服务惠及群众。上海正在积极打造“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推进健身设施补短板,拓展市民身边的高品质健身空间。

今年,上海市体育局党组赴浦东、黄浦、徐汇、长宁、虹口、普陀、嘉定、金山、静安、松江、闵行等区,深入基层社区、体育场馆、企业、社会组织等调研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现状,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研究对策措施。

通过调研发现,尽管上海市体育场地面积逐年增长,2022年底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51平方米,比十年前人均1.67平方米提高约50%,但依然不能满足群众需求,健身设施存在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管理运维效率不高等问题,群众“去哪儿健身”的困难逐渐显现、受到社会关注。为此,上海市体育局党组制定《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不足专项整治方案》,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今年,市委、市政府审议通过《上海市关于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全民健身公共资源拓展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市体育局召开全民健身工作专题推进会,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市区联动,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健全市区两级协调联动的健身设施项目推进机制和信息沟通机制。成立工作专班,配齐工作人员,密切协调联动,加快推进健身设施项目建设,努力营造“处处可健身”的城市环境。

不断拓展公共资源,有效增加体育场地设施。截至目前,市体育局超额完成2023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新建社区市民健身中心31个,新建和改建市民健身步道80条、市民益智健身苑点671个、市民健身驿站101个、市民运动球场174片。其中社区市民健身中心是首次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并且将羽毛球场纳入市民运动球场,受到市民欢迎。

在推进健身设施补短板行动计划中,上海因地制宜利用“金角银边”,满足中心城区健身需求。挖掘有限的城市空间,充分利用高架桥下、屋顶和地下空间、闲置场地等建设嵌入式场地设施,“上天入地”打造一批市民欢迎的“网红运动打卡地”。结合“一江一河”两岸贯通提升、公园绿地建设、城市更新和“两旧一村”改造,整合资源增加健身设施供给,完善健身设施服务体系,区域内群众健身难的情况有所缓解。下一步,还将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体育总局工作部署,推进“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建设,在社区、公园等处配建以乒乓球台等为重点的小型全民健身设施。

“一江一河”贯通后,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健身空间

持续优化场地管理,提升公共体育设施服务。指导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公益开放,通过“一网通办”“来沪动|健身地图”等平台提供场馆查询、预订服务,预计全年服务健身市民超100万人次。加大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力度,推进1100多所公办中小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方便社区居民就近健身。

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满足市民日常的健身需求

上海增加全民健身设施已经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示范效果。今年,上海申报的“来沪动|健身地图”、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体育总局评选发布的2022年度智能体育典型案例。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健身驿站两个上海首创项目,被国家体育总局等部委写入《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广。

未来,上海的“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还将更加便捷——社区居民步行5分钟可以抵达市民益智健身苑点、市民健身步道等小区健身设施,步行10分钟可以抵达市民多功能运动场、市民健身驿站、长者运动健康之家、社区足球场等专项化健身设施,步行15分钟可以抵达社区市民健身中心、都市运动中心、体育公园以及市、区级公共体育场馆等综合性健身设施,营造“处处可健身”的城市环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