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县城出了一千多个进士,被时人誉为“五里三状元,百步两尚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全国共有几多个省份 此县城出了一千多个进士,被时人誉为“五里三状元,百步两尚书”

此县城出了一千多个进士,被时人誉为“五里三状元,百步两尚书”

2023-03-25 06: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清代科举正科、恩科在一起共有112科,其中状元最多的是江苏省,进士也是江苏、浙江二省居多。不过在明代,情况就不同了,全国十三个省中,江西名列前茅,其中最著名的又属吉水。这个小小的县城,以出翰林闻名全国。

明代吉水的科甲有多兴盛呢?据不完全统计,有明一代,吉水县就出了一千多个进士。这个数字十分庞大,要知道明代每科殿试的录取人数不及清代,很多偏远的县城可能十几年都出不了一个进士。

所以明代就有“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的说法。明代的翰林地位很高,有着“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说法。吉水进士多,翰林自然也多。

这些吉水翰林与其他江西籍官僚一起,在政界形成了一个炙手可热的江西帮。以嘉靖时期为例,先后担任内阁首辅的夏言和严嵩,都是江西人,至于朝中的江西籍官员,不说十占其五,至少也有30%以上来自江西。

吉水县隶属吉安府,这个地方文风昌盛,历代多名士。仅以宋代为例,就有欧阳修、杨万里、文天祥、彭齐等。但最鼎盛时期还是明代。比如明初的金幼孜、胡广、欧阳必进、罗洪先、解缙等、杨士奇、邹元标等等。这些人当中有不少是大学士、尚书一类的高官。

那么区区一个吉水县,为何会出这么多的进士、翰林呢?原因大致有两个。

一是重视教育科举兴盛。明清每个省份都有一些自己的特征,比如山西人不太爱读书,喜欢经商;山东、河北人则注重练武;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江南省份则以文举为业。

吉水自宋代以后,名人辈出形成了一种读书应举的思维模式,不仅仅是官宦书香之家,就是普通的百姓家庭也会尽全力供自己的孩子读书应试,以科举入仕在吉水人的心目中早已仕根深蒂固。

由于吉水文化昌盛,这里的读书人比其他地方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无论是师资还是教育硬件等,在全国都排在前列。此外,吉水地方官府也大力支持文化教育,在当地兴修了很多书院,聘请名士教授学生。这和现在其实是一个道理,即教育资源决定文风高低。

在这种环境之下,吉水出的进士自然就多,父子、兄弟皆举翰林的根本不足为奇。至今吉水还流传着“一门三进士,隔河两都堂,五里三状元,百步两尚书,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之谚。

二是政治资源丰富更容易中举。明初时期吉水籍在朝高官就不少,像前面讲到的金幼孜,他是仁宗朝的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杨士奇更是四朝元老内阁首辅,此外还有一大批尚书、侍郎等部院高官。

科举时代重乡谊是普遍现象,尤其是明代官场之上向来喜欢拉帮结派。吉水由于翰林、进士多,因此出任乡试、会试考官的机会也更多。尽管明代的科举制度发展得比较成熟,但制度毕竟存有漏洞。

以乡试为例,主考官如果是吉水人,在录取的过程中,如果考生水平相差不大,那么自然就会偏向吉水人。而且有的还是本家亲戚、世代故交等等,如果有这样的关系,就免不了存在请托、作弊的现象。会试的情况也是一样的,只要主考官略加照顾,那么取得贡士的资格就要容易很多。

此外在殿试排名次,朝考定成绩的时候,由于江西籍官员在朝中的影响力很大,皇帝也难免偏心,会去照顾大臣的情绪。比如明明阅卷官将某一江西考生的排名定在三甲,但最终排定名次的时候会变为二甲,诸如此类的情况,也是普遍存在的。

当然,这是鉴于科举制度以及官场上一些潜规则而言的,并非说吉水的进士都是通过这个途径取得功名的,即便有也是极少数。总体而言,一个地方的文风以及教育条件,才是决定科举兴盛与否的关键因素。

到了清代,江西省的科举就明显不如江苏了。但在全国范围内,江西也算是个科举大省,和安徽、浙江排在同一档次。清代江西的进士也不少,但相对而言,位列高官者不多,科举世家更是少见。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