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光伏产业的危与机,探索供应链利润、光伏运维行业的变化及发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光伏电站投资回报率表格 2023年中国光伏产业的危与机,探索供应链利润、光伏运维行业的变化及发展

2023年中国光伏产业的危与机,探索供应链利润、光伏运维行业的变化及发展

2023-05-05 12: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光伏行业近三年的变化 

2019年,中国光伏产业都在给玻璃“打工”。2020-2022年,全行业给硅料“打工”。2023年全行业估计要给逆变器“打工”。

2022年,我国光伏行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新增装机87.41吉瓦,同比大幅增长59.3%,增速提高了45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光伏行业产业链经历了多轮大起大落,但整个行业产业链尚未理顺。展望2023年的中国光伏行业,危与机、兴与考、攻与守,中国光伏行业需在稳与进中蹚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路。

 内部掣肘:产业链未理顺 

现阶段,新能源所谓的“平价”上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价”,仍然需要通过降本增效的方式,降低新能源发电项目的建设成本。光伏供应链发展与下游电站投资的矛盾突出。目前,光伏电站降成本依靠于供应链的发展。

纵观近十年光伏供应链的发展,系统投资中最大的成本单元为光伏设备,包括了光伏组件、逆变器、汇流箱、箱变、电缆、电气设备等,约占总投资的65%左右,组件约占系统投资的45%。从2020年下半年到2022年11月,组件价格一路攀升,大部分时段维持在2元/瓦左右,超过了多数投资企业的预期。

供需矛盾是一个永恒的系统问题,大家在不停地找均衡点。上游产业链供应商要利润,下游投资商要回报,两者均衡比较难。“2022年整个组件价格高涨,回报收益一再压价,这时候是追求量还是追求质成为主要矛盾。比如回报率低于6%且高于融资利润的2%、3%都可以投,但上游供应链、投资中的非技术成本都在增加,而且增加的幅度很大,从模型上讲,已算不过‘经济账’,2023年年初央企已叫停了部分投资。”

光伏增量市场的巨大发展,也给产业链带来冲击。目前,光伏领域还有很多环节受制于国外,在2023年可能会面临一些问题。“第一是去年就已经出现的逆变器芯片RGBT短缺,今年这种短缺还会加剧。第二是EVA和POE,这些原材料50%有赖进口。第三是电化学储能,光伏产业链价格降低后,投资者热情高涨,也会带动储能方面的应用,供给可能会出现瓶颈。”

 产业配套:光储呼吁市场 

2022年,各地大力发展“新能源+储能”。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达870万千瓦,平均储能时长约2.1小时,比2021年底增长110%以上。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新能源配储能运行情况调研报告》显示,新能源配储能存在利用率低,新能源配储能规模、型式没有进行科学论证,新型储能成本较高,缺乏疏导渠道,新型储能商业模式、电价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新型储能安全管理仍需加强,新型储能运维难度大的问题。

目前,“光伏+储能”如果仅靠行政命令去强配,最后的结果很可能会造成巨大的投资浪费。“只有深入改革电力体制,建立全面覆盖、公平开放、交易自由的电力体制,储能才能建立新的商业模式,基于此,‘光伏+储能’的投资模式也就能很快发展起来。”

从技术路线层面来看,目前,电化学储能项目平均利用率为10%左右,而且电化学储能电池会随时间衰减,效率随之下降,平均6-8年或全面更换一次。

“当前光伏并不适合大规模配储。当前所有资金疯狂涌入电池环节,但是电池相关材料又属于稀有资源,需有效控制使用。电化学电池最好的应用场景,应当是在微电网、配电网和终端客户上。如果仅发挥其对大电网的调节作用,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从电力市场交易层面来看,波动性电源配适当的储能可以获得更多的参与市场交易的机会,有利益提升才能提高配储的主动性、积极性。”

展望2023年的中国光伏行业,业内普遍乐观预计光伏市场的加速模式将延续,中国光伏行业预计2023中国光伏新增95-120吉瓦。第一批基地要求光伏按照一定的比例并网,各省发布的各类指标内项目按比例并网,叠加分布式项目延续今年的发展势头,保持一定的装机规模。预计2023年底,光伏预计新增装机容量1亿千瓦左右。

总体而言,除了组件价格的下降是正面因素,上述其他影响因素在技术上很难改变。“如果光伏还是大电网消纳,即使今年新增150吉瓦、200吉瓦,明年要么大规模弃光,要么大规模装机下滑。如果把电网消纳这一部分作为行业发展的基本盘,那么基本盘之外的增量一定要去扩展‘光伏+产业’就地消纳的路径。只有打通‘光伏+产业’和源网荷储的链条,我国光伏装机规模才能更上一个台阶,达到乐观预期的150甚至200吉瓦/年。如果还是依赖大电网的消纳能力,从长期平均值来看,恐怕100吉瓦是天花板,甚至持续下去这一目标都很难达到。说到底,有没有天花板取决于我们自己。”

01 光伏产业发展背景 

光伏发电优势明显,未来装机量占比或成为清洁能源第一 

电源结构低碳化转型速度日益增速。在工业/建筑/交通/日常生活等不同场景的电力需求都在不断增加。随着清洁能源大规模发展,其在终端能源消费比重不断提高。

清洁能源的发电包括光伏/核能/风能/水能/氢能/生物质能。现阶段风能发电占比较高(2022年约占16%),未来光伏将依托于应用方式成熟、资源分布广泛、技术不断优化等优势,在2050年有望成为装机量占比最大的清洁能源发电方式。

 中国光伏产业从补贴走向平价上网,进入提质增效发展阶段 

1975年,中国光伏开始从“上天”到“落地”,宁波、开封先后成立了太阳电池厂。

20世纪70-80年代期间,国内各地企业开始研发太阳能电池。

20世纪90年代国内引进多条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光伏电池生产逐步进入发展期。

2005年中国光伏第一股无锡尚德在美上市。“金太阳工程”启动以及随后的补贴政策等推动了中国光伏产业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期阶段。中国光伏行业经历过20年的风云变幻,如今傲立于世界之巅。

 光伏产业政策 

实行平价上网提升市场化竞争,开展“光伏+”多元布局

政策主旨:推行光伏平价上网,加快光伏基地的建设。争取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

核心方向:1)  鼓励扩大光伏用地—引导使用未利用地建设光伏项目;加快开发分布式光伏,创新“光伏+”模式,强调与建筑、交通和工业的结合;3)  加强光伏相关的投资强度,持续推进户用光伏的并网与补贴。

 02 光伏产业发展特点 

度电成本和转化效率是光伏规模达到主导地位的关键因素

光伏本质以半导体为基础(电池片的技术)且结合新能源需求因需而生。判断光伏产业的发展规模是否已达主导地位主要有两个核心要素:度电成本(LCOE)和光电转化效率。

光伏的技术迭代过渡代表不断升级而非终极

光伏的发展主要依靠技术不断迭代升级,推动太阳能更多、更高效的转化为电能供终端使用。目前尚未达到终极技术,光伏的技术是不断优化且减少损耗实现高效化使用的过程。各个环节涉及不同程度技术的发展,但核心的技术升级聚焦电池片环节。电池片是体现光伏提升转换效率的主要环节。

03 光伏产业链全景及竞争格局 

 产业链各环节利润空间现状 

19-21年上游硅价上行,毛利向上,承接产业链主要利润;中下游由于成本传导效应盈利空间受挤压。

上游-硅料:光伏产业发展基石,22年产量扩容,未来或将出现供给过剩

硅原料的来源和主要组成

硅在自然界中以硅酸盐或二氧化硅的形式广泛存在于岩石、砂砾中。多晶硅是单质硅的一种形态,以工业硅为原料经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提纯后达到一定纯度的非金属材料。硅材料具有单方向导电特性、热敏特性、光电特性以及掺杂特性等性能。

按纯度要求及用途不同分为太阳能级(光伏)和电子级多晶硅(半导体)。太阳能级多晶硅大多纯度在6N-9N之间,而电子级为9-11N高纯度,现阶段市场以太阳能级为主。

多晶硅主流制备技术对比

三氯氢硅法凭借其成本低、质量好、环境污染小,成为主要生产技术。而生产颗粒硅的硅烷流化床法技术尚未成熟,有待进一步突破。但该技术转化率高耗电量低,未来有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据CPIA表示2030年份额将>10%。现阶段仅保利协鑫及陕西天宏可实现颗粒硅的量产。

硅料产量及价格走势

2022年硅价冲高后回落:22年上半年处于高增长态势,9月左右到达顶峰,8-10月成交价在29.5万元/吨。第四季度开始多晶硅价格呈下降走势,其中23年1月谷价17.12万元/吨,2月小幅度上涨至21.7万元/吨。主要变化原因为春节前大部分工厂休假,需求减少和库存充足导致上游硅价下跌,节后需求重启,带来小幅度反弹。但随着扩产增加,预计23年硅价不会出现大幅上涨。

产量前期供不应求,但年末需求下滑:2022年Q1-3,国内多晶硅产量约为54万吨=206GW,反观同一时期硅片对硅料的消费量达到232GW,存在硅料供应缺口现象。但进入Q4,尤其12月份,硅料产量环比11月增长6%,但硅料直接相关的硅片12月产量环比11月下滑14%。供应大幅增长,下游需求却出现了下滑。按此态势,23年各大企业扩产能后的供给将超过市场消费需求,上游将出现供给过剩,价格下滑的现象。

上游-硅片:产量逐年上升,大尺寸新技术发展或分散竞争格局

硅片制备主料为上游硅料,此外核心辅料石英砂以及设备和技术的优化也将影响企业的实力和整个环节的竞争格局。目前企业紧抓大尺寸薄片化迭代升级、辅材把控能力以及掌握大客户长订单是关键发展点。

 竞争格局变化 

发展格局:隆基和中环凭借其大产能、强成本控制能力和大尺寸产品生产能力依旧处于领先地位;但后者晶科晶澳扩产能一体化布局会蚕食小部分CR2的盈利,CR5水平将进一步提升;此外硅片设备主要厂商上机、京运通将进一步优化设备带动硅片环节降本增效。

发展集中度:CR2过去三年下滑5%左右(2022年约45%)CR5有望保持70%左右的高水平位置。

中游-电池片:电池技术N型迭代,光伏再次带入群雄纷争阶段

电池片是光伏产业中游核心环节,其技术不断迭代,推动光伏整个产业“螺旋发展” 。硅片通过制绒、P/N结、印刷等工序加工制成电池片,通过太阳光照射产生发电能力。因此该环节的发展关键为电池技术。众所周知,光伏产业化\规模化的核心因素主要是成本和转化率,而不同电池片技术的转化效率不同,转化效率方面的领先直接决定单瓦产品成本降低的空间,从而主导收益和市占率大小。因此现阶段效率潜力更大的新电池技术是光伏电池片投资发展关键点。

电池片的技术路线和工艺水平直接影响光伏系统使用寿命和发电能效

电池片环节处于技术变革期,是光伏产业链中迭代最快的部分。电池片主要分为P型和N型。P型终PERC电池片是现阶段市场的主流产品,平均转换效率可达23.5%左右。N型电池片主要路线为TOPCon、HJT。随着P型的普及和逐渐接近光电转换效率极限,更优秀的N型选手将成为新增产能的主要方向。其中TOPCon的产能渗透率将在近三年冲击100GW量级。

中游-组件:中国产量及出口量名列前茅,协同优化上下游技术实现供需匹配

组件在整个光伏产业链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接收下游各类需求传递给供给端不断实现供需匹配。虽然表观上看组件是有各个环节组装而成,但实际上组件更是融合优化上下游技术的重要环节,例如现在主流产品从整片到半片、从二主栅到多主栅、从单玻到双玻等都依靠组件环节互联、层压、封装等技术的不断进步。

2022年中国光伏组件产量达288.7GW,同比增长59%。同期出口量达154GW,占整体产量约53%,创历年最高。

光伏可谓是新能源增长最快的赛道,而组件是产业链中增速最迅猛的一环。中国是光伏组件的出口大国。据统计,2022年光伏组件出货Top10出货量合计已超过240GW,同比增长60%左右,在全球光伏组件需求中的占比提升到90%以上。出口方面,俄乌冲突和能源价格激增催化焦虑。欧洲是最主要的出口市场,约占光伏组件出口额的55%。

下游:由多个设备组成光伏发电站,中国装机量不断增加在全球占据重要地位

电站是太阳能发电系统,主要包括:电池组件、控制器、蓄电池、逆变器、负载等核心装备。其中电池组件和蓄电池为主力电源系统,控制器和逆变器为控制保护系统,负载为系统终端。

近几年中国光伏装机量逐年上升,22年新增同比59%。随着产业链利润优化,下游需求不断扩大,以及光伏在建筑、交通等领域不断融合发展,叠加整县推进政策的推动,光伏装机量天花板将不断提升,分布式电站占比也将逐年上升。据CPIA表示,预计2023年国内光伏新增装机预计达95-120GW。

电站是太阳能发电系统,主要包括:电池组件、控制器、蓄电池、逆变器、负载等核心装备。其中电池组件和蓄电池为主力电源系统,控制器和逆变器为控制保护系统,负载为系统终端。

近几年中国光伏装机量逐年上升,22年新增同比59%。随着产业链利润优化,下游需求不断扩大,以及光伏在建筑、交通等领域不断融合发展,叠加整县推进政策的推动,光伏装机量天花板将不断提升,分布式电站占比也将逐年上升。据CPIA表示,预计2023年国内光伏新增装机预计达95-120GW。

下游:三类光伏电站发展特点各有千秋,未来将以不同模式供给市场需求

下游:三类光伏电站渗透率不断增加,预计2025年新增装机量约115GW

04 光伏产业未来发展特点及机遇

2023年光伏产业链的变化和特点

光伏链生态变化非单一对等传导,多因素波动产业链变化

2023年光伏产业链整体产能释放,呈上升趋势。利润变化已逐渐从上有传导至中下游环节。未来从组件是产业实现一体化、企业实现高集中度的必争之地。

 未来发展新机遇 

光伏产业将实现更多“光伏+”创造更多可能性

我国光伏产业已经从初期发展的建设爬坡阶段(技术的尝试与创新、国家的政策补贴等)已经逐步过渡到现阶段的市场化发展。对于现阶段的光伏发展:一方面依旧需要革新技术发展提升有效供给以适应需求。另一方面更要驱动市场渗透更多使用场景,激发需求的不同可能性,不论是集中式还是工商业和户用的分布式使用,创造更多解决方案和资金的注入从而提升光伏产业的竞争实力。

 “光伏+”,带动其他产业的联合升级 

2022年除了常见的分布式和集中式电站,“光伏+”模式热度激增。自国务院印发《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以来,“光伏+”模式确认为我国实现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

山西、河南、浙江、安徽、宁夏、四川、上海等地,均出台能源行业发展规划或碳达峰实施方案,从多个方面对分布式光伏的发展提出要求,鼓励“光伏+”,要求工业企业、园区分布式光伏应装尽装。

2022年6月29日,工信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印发《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提出推动智能光伏创新升级和行业特色应用,创新“光伏+”模式,推进光伏发电多元布局。

目前我国主要投运的“光伏+”主要类型有:光伏+储能、光伏+养殖、光伏+渔业、光伏+充电桩、光伏+5G基站、光伏+大数据中心、光伏+物流仓库、光伏+茶园、光伏+高速公路、光伏+停车场、光伏+农业大棚、光伏+墓地、光伏+中草药、光伏+棚改旧改、光伏+玻璃幕墙、光伏+高耗能工厂转型等。

 分布式光伏机遇挑战并存 

分布式光伏在近两年的快速发展与占比提高,既与组件价格居高不下密切相关,但这也是分布式光伏市场发展的必经阶段。继2020-2021年户用连续两年翻倍增长之后,工商业分布式也在2022年迎来了将近3倍的增幅,这其中既有行业本身的发展特点决定的,同事也体现了电力供需紧张、用电成本上涨以及社会绿电需求提高的大背景给分布式光伏带来的发展机会。

乐观的设想、悲观的计划、坚定的执行,这是长期主义的“活法”,而光伏行业也一直擅长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这是行业发展的基因与沉淀。

分布式光伏回归的热潮正逐渐涌动,随着光伏系统成本的下降,分布式光伏的投资价值正被市场重新衡量。按照目前的商业模式,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分布式光伏项目收益率可达到10%甚至30%,大部分投资人/商正将分布式光伏项目作为一个优质资产进行持有。

另一方面,面对气候目标的大任,地面电站受限于土地、消纳等因素,在未来的增量空间有着可以看得到的天花板,同时土地租金飙升,用地成本上升等非技术成本也限制了地面电站的无限发展。而光伏+各种应用场景的分布式项目天然具有消纳的优势,同时融入各行各业的基因也给分布式光伏提供了可供想象的巨大空间。随着商业模式的成熟,光伏+分布式项目或将成为担起碳中和大任的主力军之一。

2022以来,作为分布式光伏大省,山东分布式光伏已经呈现出放缓的节奏,除了装机规模增幅放缓之外,国网山东电力进一步调整了峰谷时段安排,将光伏大发的中午时段纳入了深谷时段结算电价。

一方面这将有利的引导用电侧将负荷高峰期转移至中午时段,从而促进新能源的消纳,但另一方面,政策的执行势必会降低自发自用分布式光伏电站的投资收益率,这无疑会削减分布式光伏投资的积极性。不过峰谷时段调整的政策,受影响的主要是第三方投资的自发自用项目,类似政策的出台会进一步推动业主自投或者全额上网投资模式的转变。

山东只是一个缩影,未来分布式光伏的发展,尤其是户用光伏需要进一步开拓新兴市场,同时在产业聚集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由于用电成本上升以及持续的电力供应紧张,仍然还是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发展的优势区域。另一方面,整县推进政策将在2023年带动新兴市场的启动,主要在于一些少人问津省份的户用市场即将爆发。

光伏产业链创下产能新纪录,一体化再升级

2023年,随着各企业巨额扩产扩产的落地以及新进入企业逐步投产,光伏产业链各环节将进入绝对过剩阶段,这是行业共识,也是光伏行业进入全新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光伏电力跻身主力电源的必然要求。

近两年,光伏产业链在装机需求的巨大刺激下,部分环节的供需错配导致价格居高不下,给下游投资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成本压力。在超额利润的驱动下,资本疯狂涌入光伏行业,进而带来了巨量的扩产产能。根据统计,2023年底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的有效产能分别超过500万吨、700GW、600GW、700GW,这对于中国光伏产业无疑是产能的一个新量级,但随之而来的还有产能落地之后激烈的市场竞争。

三部门发布《关于促进光伏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的通知》,要求各地围绕双碳目标科学规划和管理本地区光伏产业发展,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全国光伏市场建设。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规范和标准引领,根据产业链各环节发展特点合理引导上下游建设扩张节奏,优化产业区域布局,避免产业趋同、恶性竞争和市场垄断。随着中国光伏行业进入第二阶段,规模化、一体化纵横发展成为必然。

2023年,光伏行业整体仍属高景气周期,但部分环节将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预计2023年全球光伏装机量有望继续高增至350GW左右。其中,国内约140GW,同比增速约40%,且地面电站的需求有望复苏,装机占比将回升。

在一体化背景下,随着光伏市场景气度再度提振,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各环节大规模头部企业将拥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在近两年的产业链价格动荡之后,光伏产业链中此前一直倡导的合作协同发展的企业也在逐步丧失底气。身处供应链风险漩涡中,光伏企业都在试图通过强化产业链布局夯实自己的竞争护城河,结果就是各环节产能爆棚,扩产与否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进入2023年,这种形势将愈发明显,而能否在挑战与机遇中突围,老玩家、新对手或将迎来一场贴身肉搏了。

光伏行业的周期属性人尽皆知,在经历了两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大家已经习惯用悲观的态度去看待行业,然而时代的变化可能就在朝夕之间,这一点相信我们在2022年已然体会至深。

2023-2028年全球及中国光伏运维行业发展分析‍‍‍‍‍‍光伏运维全球发展趋势

目前,全球光伏运维第一大技术来源国为中国,中国光伏运维专利申请量占全球光伏运维专利总申请量的55%;其次是日本,光伏运维专利申请量占全球光伏运维专利申请量的14%;排位第三的是美国,光伏运维专利申请量占全球光伏运维专利申请量的比例为10%。

国内发展概况:光伏运维市场规模持续上升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我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增长迅速。在2013-2019年,全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已超过10倍增长。截至2021年,全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306.56GW,同比增长21%。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数据,2020年分布式光伏系统运维成本为0.054元/W/年,集中式地面电站为0.046元/W/年,基本维持2019年的水平。预计未来几年地面光伏电站以及分布式系统的运维成本将持续保持在这个水平并略有下降。按照光伏发电系统建设情况及布局进行测算,2021年我国光伏运维存量市场规模约为150亿元。

中国光伏运维区域竞争格局目前中国光伏运维企业主要分布在安徽省。截至2023年2月,江苏省共有相关光伏运维企业数约360家,排在第一位,安徽省光伏运维代表企业有尚特杰、兆拓新能源、陕煤电力、恒瑞新能源等。广东省、河北省、江苏省、山东省的光伏运维企业数量均大于200家。

未来发展趋势为达成2030年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光伏行业将成为长期处于高速发展的新能源行业之一,2027年我国光伏发电行业累计装机量可能在827-938GW之间。结合我国光伏运维单价情况对我国光伏运维行业市场规模进行测算,2028年我国光伏运维行业市场规模在433-495亿元之间。

新能源光伏外部挑战:全球竞争加剧

相比前几年中国光伏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高歌猛进,近两年国际市场上最大的变数在于,欧美开始重塑产业链,光伏产业链全球竞争加剧。3月28日,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对外发布《中国光伏产业对外发展白皮书》,白皮书显示,2022年我国光伏产品出口大幅增长,硅片、电池片、组件等合计出口额突破500亿美元,同比增长72.9%;组件出口量约154.5吉瓦,同比增长53.8%。“国际市场接下来还会像过去一样风生水起吗?不好讲。”与会专家指出,“如果国际市场受创,国内市场又大幅波动,会否再次上演2012年中国光伏产业的‘至暗时刻’?”2012年的中国光伏产业内焦外困。彼时,欧美针对中国光伏产品开展了多轮直接或间接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中国光伏产业经历多次双反调查和关税围剿。国内市场方面,企业盲目跟风上马,供需进一步失衡,90%以上的多晶硅企业停产。十年蝶变,凭借技术迭代带来的优势,我国光伏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然而近两年,海外光伏市场环境正变得越发复杂,我国光伏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困难增加。贸易壁垒和扶持本土企业,是海外国家发展本国制造业的“组合拳”。美国去年通过了《通胀削减法案》,该法案为使用美国制造设备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提供税收抵免,此举旨在吸引全球产业链转移至美国,助力“制造业回流”;欧盟通过成立太阳能产业联盟,助力欧盟至2025年的太阳能光伏年产能达到30吉瓦;印度通过生产关联激励计划,补贴扶持国内制造商,可带来近9400亿印度卢比的直接投资。为重构光伏产业链争取时间,当地时间2022年12月2日,美国商务部发布针对光伏电池和组件的反规避调查初裁决定,涉及隆基、天合光能、阿特斯、比亚迪4家中国企业。最终调查结果预计将在今年5月公布。白皮书也称,未来光伏外贸形势愈加严峻复杂,贸易摩擦或将再次升级改版,除反倾销、反规避、提高基本关税等传统形式的贸易摩擦、壁垒、限制之外,“人权”“低碳认证”“能效标签”“可持续发展”等都在成为新形式的贸易壁垒,对企业的合规经营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海外产能扩建,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公开预测,未来5年,印度、美国和东盟等国家硅片产能将增加近五倍,到2027年多晶硅和太阳能电池产能可能会翻一番。中国产能占比从2021年的80%-95%或将降至2027年的75%-90%,产量占比从2021年的75%-90%或将降至2027年的60%-75%。“全球产能过剩的结果有可能导致中国光伏制造开工率大幅下降,当然,也有可能引发激烈的价格竞争,投资者取消扩产项目。”来源:巅峰能源、艾瑞咨询、前瞻产业研究院2023钙钛矿材料与器件产业发展论坛2023年 6月11-13日 江苏·苏州

咨询联系

1、演讲及征文联系

MableTel:+86 18989362825Email:[email protected]

2、高校、企业注册及赞助合作

Luna

Tel:+86 18657495805Email:[email protected]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