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充满青春活力的微信头像 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

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

2023-03-31 18: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青年大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充满激情和活力,接受新生事物快,参与意识_河南华图教育

  【导读】华图

河南人事考试网

同步华图教育发布:

青年大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充满激情和活力,接受新生事物快,参与意识

,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如有疑问请加

【交流群汇总】

,更多资讯请关注河南华图微信公众号(hnhuatu),微信号:(huatuhn123) 。

  23.(单选题)

  青年大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充满激情和活力,接受新生事物快,参与意识强,但他们在认识和理解现实时也容易产生________的问题,对事物的________、困难的艰巨性认识不够。因此,我们应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丰富、复杂、生动的社会大课堂。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管中窥豹多样性

  B. 先入为主曲折性

  C. 一叶障目复杂性

  D. 自以为是两面性

  参考答案:C

  解析:

  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根据“认识不够”可知,该空想表达认识不够全面的意思。A项“管中窥豹”指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C项“一叶障目”比喻被局部的、暂时的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事物的本质,两者均符合文意。B项“先入为主”指先听到的说法或先获得的印象往往会在头脑中占主导地位,以后遇到不同意见时就不容易接受;D项“自以为是”指自己认为自己是对的,形容主观、不虚心。两者均不符合文意,排除。

  第二步,分析第二空。该空与“艰巨性”并列。A项“多样性”侧重多,与文意不符,排除。C项“复杂性”指繁多而杂,符合文意。

  因此,选择C选项。

考试

用书

——

点击领取

免费网课

——

点击学习

在线咨询

——

点击进入

  以上是青年大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充满激情和活力,接受新生事物快,参与意识的全部内容,更多关于行测考试题,2022四川省考真题,公务员行测考试题快讯信息敬请关注

河南人事考试网

频道。

本文标签:

(编辑:Lym)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_白皮书_中国政府网

新华社北京4月21日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1日发表《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全文如下: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

(2022年4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目录

前言

一、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盛世、共享机遇

(一)拥有更高质量的发展条件

(二)获得更多人生出彩机会

(三)享受更全面的保障支持

二、新时代中国青年素质过硬、全面发展

(一)理想信念更为坚定

(二)身心素质向好向强

(三)知识素养不断提升

(四)社会参与积极主动

三、新时代中国青年勇挑重担、堪当大任

(一)在平凡岗位上奋斗奉献

(二)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

(三)在基层一线经受磨砺

(四)在创新创业中走在前列

(五)在社会文明建设中引风气之先

四、新时代中国青年胸怀世界、展现担当

(一)更加开放自信地融入世界

(二)展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青春担当

(三)中国青年的全球行动倡议

结束语

前言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近代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国青年深切感受到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

中国青年的觉醒,点燃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之光。五四运动前后,一大批率先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有志青年在反复比较中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第一次全面觉醒。1921年7月,平均年龄仅28岁的13位代表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吹响了全民族觉醒和奋起的号角,开启了民族复兴的新纪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于1922年成立,中国青年运动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回首百年,无论风云变幻、沧海桑田,中国青年爱党、爱国、爱人民的赤诚追求始终未改,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忠贞初心始终未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青年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冲锋陷阵、抛洒热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青年勇于拼搏、甘于奉献,经受了苦与乐的考验,在新中国的广阔天地忘我劳动、发愤图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青年开拓创新、勇立潮头,经受了得与失的考验,为推动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锐意改革、拼搏奋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热情关怀青年、充分信任青年,鲜明提出党管青年原则,大力倡导青年优先发展理念,着力发挥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推动青年发展事业实现全方位进步、取得历史性成就。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中国青年展现了亮丽的青春风采、迸发出豪迈的青春激情。

新时代中国青年刚健自信、胸怀天下、担当有为,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奋力走在时代前列,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昂扬风貌:追求远大理想,心中铭刻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深植家国情怀,与国家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时刻彰显着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气质;传承奋斗担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历史清晰而深刻地昭示,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朝气蓬勃的中国青年运动,矢志不渝跟党走是中国青年百年奋斗的最宝贵经验,深深融入血脉的红色基因是中国青年百年奋斗的最宝贵财富。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深情寄语:“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展望未来,民族复兴大业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踏上新的伟大征程。新时代中国青年迎来了实现抱负、施展才华的难得机遇,更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重任。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广大人民的,更是青年一代的。新时代中国青年必将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永不停滞的前进姿态,在接续奋斗中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变为现实。

为充分展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风貌和担当,值此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特发布本白皮书。

一、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盛世、共享机遇

时代造就青年,盛世成就青年。新时代的中国繁荣发展、充满希望,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拥有更优越的发展环境、更广阔的成长空间,面临着建功立业的难得人生际遇。

(一)拥有更高质量的发展条件

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跨越,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发展基础日益厚实,发展底气越来越足。

物质发展环境更为优越。青年高质量发展,物质丰裕是基础。中国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1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超过2500万贫困青年彻底摆脱贫困,中国青年共同迈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生活。中国青年向往更有品质的美好生活,消费方式从大众化迈向个性化,消费需求从满足生存转向享受生活,从有衣穿到穿得时尚、穿出个性,从吃饱饭到吃得丰富、吃出健康,从能出行到快捷通畅、平稳舒适。中国青年的生活水平实现了质的跃升,高质量发展有了更加丰盈、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精神成长空间更为富足。青年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精神生活的多姿多彩。受益于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惠及青年的公共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善

,中国青年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高,逐渐从“去哪儿都新鲜”转变为“去哪儿都习以为常”,精神品位不断提升。随着图书、电视、电影、文艺演出等传统文化产业和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新兴文化产业迅猛发展,青年所需所盼的公共文化产品日渐丰富,逐渐从“有什么看什么”转变为“想看什么有什么”,文化视野更加开阔。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国际旅游等各类旅游产品应有尽有,青年走出去看世界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逐渐从“只在家门口转转”转变为“哪里都能去逛逛”,见识阅历更加广博。不断扩展的精神文化生活空间,为中国青年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提供了更多可能。

在与互联网的相互塑造中成长。互联网深刻塑造了青年,青年也深刻影响了互联网。2020年底,中国6岁至18岁未成年人网民达1.8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4.9%,城乡普及率差距从2018年的5.4个百分点缩小至0.3个百分点,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成长空间、“第六感官”。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年便捷地获取信息、交流思想、交友互动、购物消费,青年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发生深刻改变。在网络视频(短视频)、网络直播、网约车用户中,青年都是主体。中国青年日益成为网络空间主要的信息生产者、服务消费者、技术推动者,深刻影响了互联网发展潮流。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国青年在网上积极弘扬正能量、展示新风尚,共同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二)获得更多人生出彩机会

国家好,青年才会好。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时代中国青年获得了更优越的发展机遇,实现人生出彩的舞台越来越宽阔。

教育机会更加均等。中国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不断深化,中国青年享有更加平等、更高质量的教育机会。2021年,中国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1.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7.8%、在学总规模达4430万人,居世界第一,越来越多的青年打开了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路径。覆盖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建成且日趋完善,2020年资助资金总额超过2400亿元、资助学生近1.5亿人次,实现“三个全覆盖”

。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等群体受教育权益得到充分保障。2020年,85.8%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或享受政府购买学位服务;2012年至2021年,农村和贫困地区重点高校专项招生计划定向招生超过82万人,让更多的青年公平享有接受更好教育的机会,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职业选择丰富多元。中国青年职业选择日益市场化、多元化、自主化,不再只青睐传统意义上的“铁饭碗”,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逐渐成为青年就业的主要渠道。“非工即农”的就业选择一去不返,第三产业成为吸纳青年就业的重要领域。2020年,第三产业就业占比47.7%,比十年前增长13.1个百分点。特别是近年来快速兴起的新产业、新业态,催生了电竞选手、网络主播、网络作家等大量新职业,集聚了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等大量灵活就业青年,涌现了拥有多重身份和职业、多种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斜杠青年”,充分体现了时代赋予青年的更多机遇、更多选择。

发展流动畅通自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主体活力持续提升,各类要素流动日益频繁,青年的发展渠道更加畅通、流动更加自由。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大背景下,中国青年逐渐由单向的“孔雀东南飞”转变为多向的“自由随心飞”,在自己喜欢的城市寻找发展机会,在适合自己的地区拓展成长舞台。一批又一批农村青年走进城市,挥洒汗水、奋力拼搏,安家落户、实现梦想。2020年,外出农民工总数近1.7亿,其中多数为青年;青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1.1%、比十年前增加15.3个百分点、高于整体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2个百分点,更多青年通过城乡之间的发展流动更好融入城市生活、实现发展跃迁。

(三)享受更全面的保障支持

青年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坚实保障。在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彰显、人民发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的大背景下,新时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有了更良好的法治环境、更有力的政策支持、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温暖的组织关怀。

法治保障不断完善。随着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为青年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作为国家根本大法,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建立青年法治保障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青年发展涉及面广、系统性强,需要各个领域齐抓共管、共同发力。民法典赋予了青年各类民事权益,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等全面构筑了保障青年受教育权的完备法治环境,就业促进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科学技术进步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体育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充分保障了青年各领域发展权益,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反家庭暴力法等共同构建了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法律屏障。

政策保障日益完备。针对中国青年多元化发展需求,国家强化政策服务导向,健全完善政策体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鲜明体现青年元素,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健康中国等国家重大战略充分关注青年群体,青年发展得到越来越多的顶层设计支持。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出台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级青年领域专项规划——《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为新时代中国青年发展提供根本政策指引。针对青年在毕业求职、创新创业、社会融入、婚恋交友、老人赡养、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各项政策举措持续出台,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蓬勃开展,青年优先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目前,从中央到地方的青年工作机制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初步形成。青年充分享受政策红利,实实在在感受到关爱就在身边、关怀就在眼前。

社会保障更加健全。中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普惠型社会保障服务进一步发展。中国青年不仅能在步入社会之初就享受到社会保障的“遮风挡雨”,也能在拼搏奋斗时免除各种“后顾之忧”,生活得更舒心、工作得更安心、对未来更放心。政府出台一系列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政策,逐步完善灵活就业社会保障,支持青年从事灵活就业。青年住房保障力度不断增强,更多大城市面向新市民、青年人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缓解青年住房难题。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国统筹,失业保险、工伤保险持续向青年职业劳动者扩大覆盖,青年社会保障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组织保障坚强有力。组织是青年成长的大熔炉,是青年发展的倍增器。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始终把维护青年发展权益放在重要位置,着力推动落实青年优先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大力调动社会资源,聚焦青年“急难愁盼”突出问题开展政策倡导,千方百计为青年解决具体困难,为广大青年成长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基本的人民团体之一,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始终坚持代表和维护各族各界青年的合法权益,引导青年积极健康地参与社会生活,努力为青年健康成长、奋发成才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高等学校学生会、研究生会和中等学校学生会的联合组织,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依法依章程表达和维护青年学生的具体利益,通过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服务,努力为青年学生成长发展服务。

二、新时代中国青年素质过硬、全面发展

奋斗锤炼本领,磨砺增长才干。新时代中国青年积极主动学理论、学文化、学科学、学技能,思想素养、身体素质、精神品格、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理想信念更为坚定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新时代中国青年把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作为立身之本,努力成长为党、国家和人民所期盼的有志青年。

坚信中国道路。中国青年通过历史对比、国际比较、社会观察、亲身实践,深刻领悟党的领导、领袖领航、制度优势、人民力量的关键作用。2020年有关调查显示,绝大多数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衷认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信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青年,在展现国家发展成就的一系列生动事例、客观数字、亲身体验中,深切感受到“中国速度”、“中国奇迹”、“中国之治”,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进一步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更加牢固。

坚守价值追求。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中国青年主动“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从英雄模范和时代楷模中感受道德风范,积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推广者。一大批青年优秀人物成为全社会学习的榜样,1500余名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者引社会风气之先,各级“优秀共青团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2万余名“向上向善好青年”展现青春正能量。面对社会思潮的交流交融交锋,中国青年有困惑、有迷惘,但有一条主线始终未变,就是对党和国家的赤诚热爱、对崇高价值理念的不懈追求。

坚定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础。中国青年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养分,特别注重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中获取力量。2020年有关调查显示,超八成受访青年认为“青少年国学热”的原因是“国人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从热衷“洋品牌”到“国潮”火爆盛行,从青睐“喇叭裤”到“国服”引领风尚,从追捧“霹雳舞”到“只此青绿”红遍全国,中国青年对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发自内心地崇拜、从精神深处认同,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更加自觉,民族自豪感显著增强,推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文化自信氛围。

(二)身心素质向好向强

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强健的体魄、阳光的心态是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前提。新时代中国青年素质过硬,首先就体现在身心素质更好更强,能够经得起风雨、受得住磨砺、扛得住摔打。

身体素质持续提升。在校园里,随着体育课时持续增加,更多青年学生既在课堂内“文明其精神”,也在操场上“野蛮其体魄”。超过370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受惠于政府开展的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身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2018年,14岁至19岁青年学生体质达标测试合格率达91.9%,优良率持续上升。在社区中,青年积极参加各种群众性体育运动,跑步、游泳、各项球类运动成为年轻人的运动时尚,体育健身场馆“人头攒动”。北京冬奥会激发了中国青年的冰雪运动热情,18岁至30岁青年成为参与冰雪运动的主力军,参与率达37.3%,为各年龄段最高。在竞技场上,奥运会、亚运会等国际赛事中始终活跃着中国青年争金夺银的身影,青年健儿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女排精神,向全世界诠释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新格言,展示了中国青年强健有力的民族精神。中国青年关注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成为体育强国建设的积极开拓力量。

心理素质自信达观。中国青年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努力将牢固的理想信念、健康的价值认知、坚定的文化自信转化为良好的社会心态。虽然在就业、教育、住房、婚恋、养老等领域还面临不小压力,但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注和全社会的共同支持下,中国青年面对困难不消沉、面对压力愈坚韧,2021年有关调查显示,88.0%的受访青年认为自己可以做“情绪的主人”。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斗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占据着中国青年的主流,自信达观、积极向上是中国青年的鲜明形象。

(三)知识素养不断提升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改变人生。乘着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东风,新时代中国青年亲眼见证、亲身经历了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享受了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进一步提高,科学文化素养迈上新台阶。

受教育水平大幅提升。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国家战略支持下,亿万中国青年通过教育获得成长成才的机会,实现创造美好生活、彰显人生价值的愿望。2020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比十年前提高1.1年;大学专科以上在职青年占同等文化程度就业总人口比例超过50%,比在职青年占就业总人口比例高约20个百分点。提高学历层次、接受高质量教育,依然是中国青年改变命运、追梦逐梦、实现人生理想的主要方式。

热爱学习渐成风尚。越来越多的青年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乐趣、一种人生追求,学习提升的社会氛围愈加浓厚。有相当数量的青年在离开校园后选择继续深造、提升学历,2020年成人本专科在校生超过770万人,网络本专科在校生超过840万人。青年在职学习专业技能的热情空前高涨,调查显示,超过50%的社会青年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之余“充充电”、“加加油”成为越来越多青年的共同选择。受益于网络媒体迅猛发展,数千万青年通过“慕课”(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等方式选学课程、获取知识。

(四)社会参与积极主动

社会是青年成长发展的重要课堂。新时代中国青年以更加自信的态度、更加主动的精神,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发展进程,展现出积极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成为正能量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有序参与政治生活。中国青年追求政治进步,积极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始终激励青年砥砺前行、奋发向上,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意愿持续高涨。截至2021年6月,35岁及以下党员共2367.9万名,占党员总数的24.9%。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每年新发展党员中35岁及以下党员占比均超过80%。截至2021年底,共青团员总数达7371.5万名。青年广泛参与各级人大、政协,积极履职尽责、参政议政,2019年县级人大、政协中青年代表、委员分别占10.9%、13.7%。青年踊跃参与各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建言献策,针对关系青年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充分行使民主权利、广泛开展协商、努力形成共识。

积极参与社会事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热情参与公益慈善、社区服务、生态保护、文化传播、养老助残等社会事务,不仅在很多有影响力的社会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还组建了一批以自愿成立、自主管理、自我服务为特征的社会组织。目前,全国有7600多个共青团指导的县级志愿服务、文艺体育类青年社会组织,带动成立青年活动团体15万余个,基本实现县域全覆盖。中国青年充分利用这些社会参与的重要渠道,在依法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开展行业自律、满足社会公众多样化服务需求、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促进政府与社会沟通等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展现了强烈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新时代中国青年勇挑重担、堪当大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青年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的大时代。新时代中国青年争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推动者、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参与者、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积极创造者、社会文明进步的积极实践者、美丽中国的积极建设者,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努力拼搏、奋勇争先。

(一)在平凡岗位上奋斗奉献

新时代中国青年坚守“永久奋斗”光荣传统,把平凡的岗位作为成就人生的舞台,用艰辛努力推动社会发展、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靠自己的双手打拼一个光明的中国。

无论是传统的“工农商学兵”、“科教文卫体”,还是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新领域、新职业,青年在各行各业把平凡做成了不起、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将奋斗精神印刻在一个个普通岗位中。在工厂车间一线,青年工人苦练本领、精益求精,拧好每个螺丝、焊好每个接头,争当“青年岗位能手”,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在田间地头,青年农民寒耕暑耘、精耕细作,用科学技术为粮食增产、为土地增效,努力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建筑工地,青年农民工不畏辛劳、日以继夜,用一砖一瓦筑造起一座座高楼大厦,将都市装点得更加美丽;在训练场上,青年健儿刻苦训练、顽强拼搏,以过硬的作风和惊人的毅力向世界顶峰发起冲锋,让五星红旗在国际赛场高高飘扬;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快递小哥、外卖骑手风里来、雨里去,为千家万户传递幸福与温暖,他们用勤劳和汗水生动展现了中国青年“衣食无忧而不忘艰苦、岁月静好而不丢奋斗”的整体风貌,让青春在平凡岗位的奋斗中出彩闪光。

(二)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

新时代中国青年不畏难、不惧苦,危难之中显精神,关键时刻见真章,总能够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自觉扛起责任,无私奉献,无畏向前,彰显青年一代应有的闯劲、锐气和担当。

在体现综合国力、弘扬民族志气的重大工程之中,在抗击重大自然灾害面前,在应对突发公共危机时刻,青年的身影始终挺立在最前沿。无论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东数西算等战略工程现场,还是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等标志性项目工地,“青年突击队”、“青年攻坚组”的旗帜处处飘扬。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青年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32万余支青年突击队、550余万名青年奋战在医疗救护、交通物流、项目建设等抗疫一线,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作出重大贡献。援鄂医疗队2.86万名护士中,“80后”、“90后”占90%。在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上,占总数达60%的青年建设者组建13支青年突击队,靠钢铁般的意志和攻坚克难的勇气,拼搏在前、奉献在前,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建设奇迹,用事实证明中国青年面对困难挫折撑得住、关键时刻顶得住、风险挑战扛得住。

(三)在基层一线经受磨砺

新时代中国青年把基层作为最好的课堂,把实践作为最好的老师,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大蓝图”,将自己对中国梦的追求化作一件件身边实事,在磨砺中长才干、壮筋骨。

在农村为乡亲们排忧解难,在社区为邻里们倾心服务,在边疆为祖国巡逻戍边……越来越多的青年深入基层、投身现代化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在复杂艰苦环境中成就人生。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表彰的1981名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和1501个先进集体中,就有许多青年先进典型。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其中很多是年轻的面孔。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青年领办专业合作社、推广现代农业科技、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带头移风易俗、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倡导文明乡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助力农村焕发新貌。截至2021年,47万名“三支一扶”人员参加基层支教、支农、支医和帮扶乡村振兴(扶贫),数百万青年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新助力。

(四)在创新创业中走在前列

新时代中国青年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思想解放、开拓进取,勇于参与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成为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

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在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领域,青年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服务人民,奋力走在创新创业创优的前列。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的激励推动下,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在“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天问”、“嫦娥”等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中担重任、挑大梁,北斗卫星团队核心人员平均年龄36岁,量子科学团队平均年龄35岁,中国天眼FAST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在工程技术创新一线,每年超过300万名理工科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为中国工程师队伍提供源源不断的有生力量,他们用扎实的学识、过硬的技术,持续创造难得的“工程师红利”,有力提升了中国的发展动力和国际竞争力。在国家持续出台创业扶持政策的大背景下,青年积极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踊跃参加“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创业交流展示活动,用智慧才干开创自己的事业。2014年以来,在新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中,大学生创业者超过500万人。在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娱乐业、科技应用服务业等以创新创意为关键竞争力的行业中,青年占比均超过50%,一大批由青年领衔的“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喷涌而出。中国青年自觉将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紧密结合起来,在创新创业中展现才华、服务社会。

(五)在社会文明建设中引风气之先

新时代中国青年顺应社会发展潮流,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在社会文明建设中引领时代新风,争当正能量的倡导者、新风尚的践行者。

无论在城镇还是乡村、企业还是学校,青年都自觉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带头倡导向上向善社会风气、塑造社会文明新风尚。在城乡社区建设中,越来越多的青年投身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主动参加“社区青春行动”,加强实践锻炼、提升服务贡献。在各行各业,青年秉承“敬业、协作、创优、奉献”的理念,踊跃创建“青年文明号”,大力弘扬新时代职业文明,展现新时代职业形象。广大青年运动员弘扬体育道德风尚,以良好的赛风赛纪和文明礼仪,获得竞技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1993年“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启动以来,志愿服务成为青年参与社会治理、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面旗帜,成为青年在奉献人民、服务社会中锻炼成长的重要途径。截至2021年底,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中14岁至35岁的注册志愿者已超过9000万人,他们活跃在社区建设、大型赛事、环境保护、扶贫开发、卫生健康、应急救援、文化传承等各个领域,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风尚。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连续18年派遣41万余名研究生、大学毕业生,到中西部2100多个县(市区旗)开展扶贫支教、卫生医疗等志愿服务。青年始终是大型赛会志愿服务的主体力量,给千家万户乃至全世界留下深刻印象。

四、新时代中国青年胸怀世界、展现担当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新时代中国青年既有家国情怀,也有人类关怀,秉承中华文化崇尚的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理念,积极学习借鉴各国有益经验和文明成果,与世界各国青年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携手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一)更加开放自信地融入世界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新时代中国青年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认识世界、融入世界,在对外交流合作中更加理性包容、自信自强。

“走出去”的道路越来越宽。通过留学、务工、旅游、考察等方式,中国青年以极大的热情和包容的心态,全方位、深层次了解世界、融入世界、拥抱世界,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和文明成果。出国留学是中国青年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1978年,中国选派出国留学人员仅800余名;2019年,超过70万人出国深造,40多年来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超过650万人;1978年回国留学人员仅248人,2019年超过58万人学成回国,40多年来回国留学人员累计达420余万人。与此同时,大批中国青年通过旅游、考察、商务、劳务等方式走出国门、感知世界,2019年国内居民出境达1.7亿人次,中国青年认识世界的渠道更加广阔、国际视野不断拓展。

沟通合作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在各种国际舞台上,中国青年讲述中国故事、参与全球青年事务治理,在双多边框架下积极交流互动、促进合作共赢。中国青年参与双边交流机制更加广泛深入,与各有关国家青年走得越来越近、友谊越来越深。在“中国青年全球伙伴行动”框架下,中国与100多个国际组织及外国政府青年机构、政党和非政府青年组织建立交流合作关系。在中俄、中美、中欧、中印、中日等中外人文交流机制框架下,中国青年在教育、科学、文化、艺术、体育、媒体等领域对外互动合作活跃。中国青年不仅与周边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青年伙伴开展亮点纷呈的人文交流,还通过创新创业、经贸往来、技术交流等方式实现互惠互利。中国青年更加主动地加入国际组织、参加国际会议、参与全球治理,树立了更加亮丽的国际形象。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中,数百名中国青年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付出辛劳、作出贡献;在联合国青年论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青年会议和相关多边机制框架下,在亚洲青年理事会等国际性青年组织中,中国青年更加自信地发出中国声音、阐述中国观点,成为沟通中外友好的青年使者。

(二)展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青春担当

新时代中国青年深刻地认识到,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守望相助,努力把共同的地球家园建成一个命运与共的大家庭。

在心与心的交流对话中汇聚青春共识。中国青年积极倡导、努力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围绕脱贫减贫、气候变化、抗疫合作等主题,征集世界各国青年故事、传播世界各国青年声音、凝聚世界各国青年共识。2020年,在联合国有关机构、世界卫生组织共同举办的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网络会议上,中国青年代表向全世界介绍参与抗疫志愿服务的感人故事、分享科学应对疫情的经验做法。在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G20等国际机制青年领域合作文件的制定过程中,中国青年积极贡献智慧、提出主张,为保障世界各国青年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贡献智慧。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上,各国青年运动员和青年志愿者,超越语言的障碍、文化的差异,用笑容播撒温暖、用拥抱传递友谊、用心灵汇聚力量,共同搭建起“一起向未来”的桥梁,以青春特有的方式向全世界传递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在手拉手的并肩前行中绘就美好图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青年铭于心,更笃于行。中国青年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几十万名海外中资机构青年员工在异国他乡辛勤工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开展志愿服务、慈善捐赠、文化交流,增进与所在国青年之间的友谊与合作。以青年为主体的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在100多个国家服务,帮助各国青年学习中华文化。“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累计派出超过700名青年志愿者,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20多个国家,开展医疗卫生、农业技术、土木工程、工业技术、经济管理、社会发展等方面服务。中国军队青年官兵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胸怀人间大爱,恪守维和使命责任,秉持人道主义精神,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更多正能量。截至2020年,4万余人次中国军人为和平出征,16名中国军人在维和行动中牺牲、平均年龄不到30岁。中国青年用行动向世人证明,只要世界各国人民同心同向、携手共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景必将更加美好。

(三)中国青年的全球行动倡议

人类已经进入互联互通的新时代,各国利益休戚相关、命运紧密相连。当今世界面临越来越突出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混乱、撕裂、不公愈演愈烈。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给世界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带来严重挑战。和平还是战争,光明还是黑暗,人类在进步和倒退的十字路口面临着重要抉择。时代呼唤全世界青年团结一心,加强彼此了解、相互取长补短,用欣赏、互鉴、共享的观点看待世界,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此,中国青年向全世界青年倡议:

——坚持向美向上向善的价值追求。立正心、明大德、行大道,崇德向善、追求美好,热爱生活、奉献社会,在一点一滴中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展现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自信自强、昂扬向上,不断自我提升、自我超越,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实现青春梦想和人生价值。倡导健康生活,锻炼强健体魄,涵养阳光心态,保持青春活力。

——为国家发展进步奋斗担当。以主人翁的姿态,刻苦学习本领、发挥聪明才智、大胆创新创造,始终保持拼搏向上、奋斗进取的精神,始终走在时代最前列,担负起国家发展进步的历史责任。

——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智慧力量。胸怀世界、胸怀未来,秉持全人类共同价值,顺应时代潮流和历史大势,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人类进步的一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弘扬公平正义,捍卫民主自由,为建设繁荣美好的世界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青年真诚希望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繁荣,真诚希望每个国家和地区都能为青年发展提供良好条件,真诚希望全世界青年能够携起手来,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智慧力量、展现青春担当。

结束语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世界的未来也属于青年。

未来的中国青年,必将“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未来的中国,必将在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接续奋斗中,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全面提升。中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伟大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变成现实。

未来的世界,关系到每一名青年的前途命运,更取决于每一名青年的拼搏奋斗。只要各国青年团结起来、同向同行,坚持平等协商、开放创新、同舟共济、坚守正义,就一定能远离战火硝烟、倾轧斗争,真正建设一个和平发展、亲如一家的“地球村”,共同开创共赢共享、发展繁荣、健康安全、互尊互鉴的美好未来,实现全人类的共同梦想。

中国青年愿同世界各国青年一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智慧和力量。

①截至2020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共5788家,“十三五”期间平均每2天就新增1家。

②即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本专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所有学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

做好青年一代思想政治工作(有的放矢)--观点--人民网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做好青年一代思想政治工作,着眼青年工作特点,把握青年工作重点,着力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形式,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青年一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准确把握青年工作特点。青年工作是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坚持在做好青年工作中关心青年、吸引青年、赢得青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关心关爱青年成长进步。习近平总书记与青年面对面交流谈心,了解青年的成长愿望和需求,多次给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大学生村官等青年代表回信,鼓励青年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青年人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正处在长本事、长才干的大好时期。做好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工作,重在准确把握青年工作特点,深入了解青年所思所想、所需所困,讲好青年的爱国故事、创新故事、奋斗故事、成长故事,以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弘扬青年群体正能量,在同频共振中凝心聚力,在润物无声中实现精准引导。

  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时代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十分紧要,不仅要树立,而且要在心中扎根,一辈子都能坚持为之奋斗。”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做好青年一代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教育引导广大青年牢固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广大青年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引导广大青年坚定“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引导青年担当时代重任。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面临难得的建功立业机遇。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帮助广大青年明确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找准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担起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场接力赛。青年一代要跑出好成绩,就要在强化政治理论、增强政治定力、提高政治能力、防范政治风险等方面加强学习历练,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为新时代建功立业。

  (作者为青海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 人民日报 》( 2021年09月09日 09 版)

(责编:郝江震、岳弘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人民日报评论员:做好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观点--人民网

  青春理想,青春活力,青春奋斗,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生命力所在。党的队伍中始终活跃着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精神的青年人,这是我们党历经百年风雨而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用极大力量做好青年工作,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深入阐述做好青年工作的重大意义,深刻阐明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对做好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我们做好青年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

  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就要主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青年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探索未知劲头足,接受新生事物快,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对实现人生发展有着强烈渴望。这种青春天性赋予青年活力、激情、想象力和创造力,应该充分肯定。同时,青年人阅历不广,容易从自身角度、从理想状态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世界,难免给他们带来局限性。这是青年成长的规律,我们要尊重这个规律。”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就要尊重青年天性,照顾青年特点,经常到青年中去,同青年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倾听他们对社会问题和现象的看法,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即便听到了尖锐的甚至是偏颇的批评,也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成为青年愿意讲真话、交真心、诉真情的知心朋友。

  做青年工作的热心人,就要真情关心青年、关爱青年。青年处于人生道路的起步阶段,在学习、工作、生活方面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和苦恼,需要社会及时伸出援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当代青年遇到了很多我们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困难。压力是青年成长的动力,而在青年成长的关键处、要紧时拉一把、帮一下,则可能是青年顶过压力、发展成才的重要支点。”我们要关注青年所思、所忧、所盼,帮助青年解决好他们在毕业求职、创新创业、社会融入、婚恋交友、老人赡养、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努力为青年创造良好发展条件,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就在身边、关怀就在眼前。

  做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就要悉心教育青年、引导青年。“当青年思想认识陷入困惑彷徨、人生抉择处于十字路口时要鼓励他们振奋精神、勇往直前,当青年在工作上取得进步时要给予他们热情鼓励,当青年在事业上遇到困难时要帮助他们重拾信心,当青年犯了错误、做了错事时要及时指出并帮助他们纠正,对一些青年思想上的一时冲动或偏激要多教育引导,能包容要包容,多给他们一点提高自我认识的时间和空间,不要过于苛责。”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话语揭示了做好青年工作的真谛。只要我们坚持关心厚爱和严格要求相统一、尊重规律和积极引领相统一,既理解青年所思所想,为他们驰骋思想打开浩瀚天空,也积极教育引导青年,推动他们脚踏实地走上大有作为的广阔舞台,为青年创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发展条件,新时代中国青年就能乘新时代春风,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梦想。

  五四运动以来的100年,是中国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凯歌前行的100年,是中国青年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的100年。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做好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新时代中国青年就一定能更加积极拥抱新时代、奋进新时代,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 人民日报 》( 2019年05月04日 01 版)

(责编:冯粒、王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站稳守好高校意识形态阵地 _光明网

  作者:殷文娟(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高级政工师)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高校是青年人最多、思想最活跃、知识最密集、网络技术应用最快的地方,是多种思潮的汇集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必须在新时代站稳守好意识形态阵地,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

  理论先导,抓住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本质

  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意识形态”这个概念的,是法国人特拉西,把意识形态视为“观念的科学”。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比如价值观、对各种事物重要性的评价等。继特拉西之后,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指的是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是民众服从统治阶级的信仰体系。德国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则认为,意识形态可分为个人思想方式和全面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两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和“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针对高校的时代之问。从高校承载的功能(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和任务(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看,可以认为,高校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师生的政治信仰、价值体系、道德观念、文化素养中,体现在高校师生是否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上,体现在高校是否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上,也就是说,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做得如何,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高校必须紧紧抓住意识形态工作的本质和内涵,增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站稳守好高校这个意识形态前沿阵地。

  强化领导,改进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反复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高校要不断提高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驾驭能力,切实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引导和管理,在改革教育发展中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高校党委要提高政治站位,总揽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维护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之中。严格落实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党委分管领导“直接责任人”和班子其他成员“一岗双责”的要求,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组织协调、各单位、各级党组织分工负责的意识形态工作格局,制定各单位个性化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清单,把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二级单位考核,与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在意识形态工作研究报告、会商研判、情况通报、思想引导、管控处置、工作联动以及教育培训、检查督查、追责问责等方面统筹管理,构建校内“意识形态一盘棋”的工作格局,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夯实意识形态管理运行工作机制。

  以立为本,推进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立破并举

  破立结合的辩证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方法,贯穿于马克思全部著作乃至整个理论体系中。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无“立”则不“破”,无“破”则不“立”。高校意识形态“立什么?”“如何立?”“破什么?”“如何破?”是有机的辩证关系,重点体现在增强阵地意识,旗帜鲜明地开展意识形态斗争,正确处理思想舆论领域的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黑色地带主要是负面的东西,要敢于亮剑,大大压缩其地盘;灰色地带要大张旗鼓争取,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以立为本、立破并举。

  一是“立”住红色地带。高校要加强思政治工作,把握传播真理、知识、技能的各种课堂;微博微信、院报学报等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各种校园媒体;宣传党和国家的治国理念、政治主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师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活动和各种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等意识形态阵地立住用好,创新内容建设,大力传播党的声音主张和核心价值观,把党所倡导的和师生所需要的对接起来,改进、创新正面宣传教育方式,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使“红色地带”更红。

  二是“破”除黑色地带。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管理中,要发扬斗争精神,有理有据有节有力地与负面舆论开展斗争,对于意识形态领域的“黑”要敢于亮剑、敢于交锋,破除各种社会思潮给师生造成的思想迷雾,破除国际国内舆论带来的负面影响,破除对恶意抹黑英雄人物、攻击党的领导、歪曲国家历史的行为,不断压缩甚至消除“黑色地带”。

  三是争取“灰色地带”。积极主动做好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师生,多交流,多了解,多引导、多解释、多宣讲,将主流意识形态的声音传播到“暧昧不清”、“摇摆不定”的“灰色地带”,化解师生的模糊认识,澄清是非观念,将师生的思想引领到 “红色地带”。

  防范风险,提升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管控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高校干部师生要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扎实管控好高校意识形态阵地,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未雨绸缪,确保意识形态领域安全。

  一是要坚持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提升意识形态领导能力、鉴别能力、风险处置能力、网络意识形态斗争能力以及同媒体打交道能力,善于判断意识形态领域是非曲直,把握好时度效,敢于亮剑,敢于斗争,有能力坚决抵制和批驳各种反主流意识形态的错误言论和错误思潮。

  二是建章立制,严格管理课堂主阵地、管好校园宣传文化阵地包括橱窗、横幅等各种宣传品;校报、学报、专著等各种出版物;讲座、报告会等各种讲坛,网站、聊天群等各种网络平台,不给任何错误思想观点提供传播机会和平台。

  三是建立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预警机制,经常梳理排查风险点,坚决防止一般性问题演变为政治性问题、非意识形态问题演变为意识形态问题,防患未然,行稳致远。

[

责编:郑芳芳

]

让新时代青年的青春之花在大有可为的时代燃情绽放 - 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说,新时代必将是大有可为的时代。我们面临的新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关键的时代。广大青年既拥有广阔发展的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当代青年如何成为一名有为青年,在广阔舞台上建功立业,让青春的绚丽之花在大有可为的时代燃情绽放呢?

新时代中国青年肩负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和历史使命。而当代青年大学生多数为95后和00后,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兴趣广泛,探索未知劲头足,接受新生事物快,有着较强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但由于阅历不足存在的局限性,青年容易从自身角度、理想角度去认识和理解世界。基于青年的成长成才规律,在实践层面构建“六五三一”培育模式,多维度、全方位培育青年,帮助其成长成才,做一名新时代有为青年。

“六个叩问”呼吁使命担当

从新时代号召中发出“六个叩问”,道出有为青年的应具有的六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呼吁新青年勇于担当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思考“理想信念,你弄丢了吗”让新时代有为青年懂得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信念,并扎根心中,一辈子为之坚持奋斗;懂得理想信念要避免口号化,与实际结合起来,落到基层实践中。询问“爱国爱校,你热爱了吗”,引导青年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母校。要明确爱国爱校是一个人立身之本,成才之基,正如孙中山先生说“做人最大的事,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爱国爱校,就是要了解历史,增强国家和母校自豪感和自信心,把国家和母校放心中,谨记母校校训,将自己的理想和祖国前途联系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笔者所在学校紧抓青年学子爱国爱校教育工作,将其融入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工作中,利用开学典礼、新生入学教育、每周升旗仪式、入党入团仪式、定期班会、党团活动日、军训、学校重大纪念日等契机,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校教育。如在全校范围内展播建校60周年校史,让学子了解母校,欣赏母校,并爱上母校;又如201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诞之际,学校在不同层面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笔者亦组织系全体学生重走广州革命圣地,缅怀革命先烈,合唱《我爱我的祖国》表达青年学子爱国情怀。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笔者组织所在辅导员工作室成员,共同研讨如何做好疫情防控期间青年学子爱国爱校引导工作,通过引导青年学子自觉践行国家防控疫情要点:“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不扎堆”,听从学校安排,不提前返校;引导青年学子在网络主阵地理性发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引导青年学子积极投身抗疫社区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爱国爱校情怀。借助“砥砺奋斗,你践行了吗?”,引导青年做新时代奋斗者,立鸿鹄志,践行永久奋斗的革命好传统;引导青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正如中国女排在青春热血年华奋斗成就十冠王,用实际行动诠释女排精神;引导青年深入基层,扎根基层,到人民中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绽放。笔者所在高校为水利行业高职院校,多数学生毕业后立足本专业,积极投身基层一线,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因而在工作实践中,笔者尤其注重培养青年学子深入基层、聚焦实业、艰苦奋斗、敢于拼搏的精神。

面对“时代责任,你担负了吗”的历史追问,青年大学生要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勇做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面对“本领过硬,你合格了吗”的自我检验,引导青年大学生要练就过硬本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要从学习和实践两个层面入手,梦想始于学习,事业成于本领。通过学习,打牢基础,积累厚实的见识,引导才能的发挥,让个人的素质和能力足以匹配时代发展和事业的要求,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面对“品德修养,你锤炼了吗”的深刻反思,引导当代青年明确道德之于个人和社会,有着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人无德不立,要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养成自觉的道德标准,并积极践行道德实践。引导当代青年锤炼品德,就是要践行核心价值观,抓好这个时期的价值观养成。

“时代责任、本领过硬和品德修养”这三个维度体现在“立德树人”层面。笔者所主持的工作室紧紧围绕“为党输送新鲜血液,为国家培养青年建设人才”这一新时代的任务,近两年来,工作室团队所在成员组织策划超过五十场宣讲活动,宣讲主题涵盖了“十九大精神”“五四精神”“十九大四中全会精神”“大国工匠精神”等重要理论和精神,打造“新时代,青年说”“我和我的祖国”“聆听时代声音 ,勇担民族重任”等特色品牌,通过讲理论、讲政策、讲道德、讲文化、讲榜样,让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在学生成长道路上引领方向。同时,还努力建立“创载体,搭平台,助成长”的社会实践育人体系,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和志愿者服务平台,组织引导学生们通过线上报名、线下参与等方式积极投身到各项社会实践中,如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笔者及其工作室团队成员所在高校涌现出一批青年大学生社区服务志愿者,在社区抗疫战线中发挥使命担当和专业特长,齐心共抗疫情,彰显了青年学子的社会担当。

“五个观念”筑牢立根之基

新时代青年,如何实现有为,首要是坚定五个观念。严守政治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严守政治规矩,守住政治红线,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善于抵制西方宗教思想的渗透;培养劳动观,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道理,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树立时间观,要不负韶华,珍惜时光,在短暂而宝贵的青春时光中,做好时间管理,高效率完成各项事情,做好生涯规划,奋斗出彩的人生;提高安全观,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环境和社会现象,要坚守安全意识,避免陷入非法网络贷款、财产被盗等危机;强化纪律观,要做遵纪守法的大学生,用良好的纪律意识加强自身整体修养,做到思想成熟、奋发向上、心智全面发展。

为了帮助青年大学生更好的坚定五个观念,笔者与工作室团队成员把思想引领育人放在首位,充分利用“学院青马培训班”“青年读书会”“青年大论坛”等载体,组织开展“线上+线下”青年大学习活动,借助“青年携手‘战’疫情”“学雷锋活动月”“五四青年节”“新生教育月”“国庆节”开展不同主题的教育。同时,笔者与工作室成员创新思路,邀请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集体备课研究,面向青年大学生开设了一系列的专题公开课,主题涵盖了“新时代劳动教育”“时间管理”“国家安全教育”“提高警惕、防陷网贷”“纪律约束与自我管理”等内容。在思想引领育人中,帮助新时代青年严守正确的政治观,形成正确的劳动观、时间观、安全观和纪律观,筑牢信仰之基,把稳思想之舵。

“三个困惑”梳理发展方向

青年大学生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引导和培育,在其成长成才的道路上,由于人生阅历不足,成长环境不同,难免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要实现有为,要应对好“三个困惑”。一是职业生涯困惑,通过确立生涯目标并进行科学规划,做好目标管理,端正就业观来释惑;二是恋爱情感困惑,通过理性对待,提高受挫能力,端正恋爱观来避免;三是人际交往困惑,通过做好情绪管理,端正友情观来释惑。

面对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困惑,要通过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本遵循,学会明辨是非,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笔者与工作室团队成员通过问题导向,实践探索,构建“学习力+”和“德育+”职业观培育体系。通过发掘问题,调研新时代大学生职业发展状况,如在此次疫情防控期间,组织工作室团队成员所在高校开展疫情防控期间学生心理和就业情况调查,线上发出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980份,针对疫情期间心理和就业需要“一对一帮扶”学生进行指导帮扶150人次,有效引导青年学子应对疫情,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通过关注成长,打造“学习力+” 职业规划锚定体系;通过实践探索,全程育人深度引航学生职业成长。通过基层“青春宣讲”平台、“理论宣讲进班级”活动,倡导把“中国梦”融入职业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等举措,多措并举,实现价值引领,引领新青年勇担时代重任。

“一个使命”指引树人目标

每一位新时代的青年人都应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做一名新时代有为青年大学生。《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青年大学生正处最好的时代,有着大好的机遇,关键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能够沉下心,扑下身子,避免心浮气躁,朝三暮四,学一门丢一门,干一行弃一行。

展望未来,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必将都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如何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在最好的年华、最好的时代,勇担时代使命,成为一名有为青年大学生?通过“六个叩问”呼吁使命担当,借助“五个观念”筑牢立根之基,善用“三个困惑”梳理发展方向,坚定“一个使命”指引树人目标的“六五三一”培育模式,终将为这个大有可有的时代培养出有为的青年大学生,让青春的绚丽之花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燃情绽放!

(作者:黄林成,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广东省骨干辅导员工作室主持人。)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路径探索_澎湃号·政务_澎湃新闻-The Paper

原创 壹学者 壹学者思政研究

本文作者:南亚娟 苏玉波(南亚娟,西安交通大学大学生思想教育与实践研究中心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苏玉波,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大学生思想教育与实践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人大复印:(☚点击查看目录)

转载来源:《教育理论》

| 正文 |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专门力量。《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第43号令)指出,辅导员主要工作职责首条便是“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强调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宣传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思想政治状况,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思想认识、价值取向、学习生活、择业交友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党的十九大对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作出了新的历史判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重大判断对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须以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挑战为逻辑起点,展开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创新路径探索。

一、新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与国际国内形势及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关联的学科,时代发展、国家进步、理论创新都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1]2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需要有更高的政治站位和工作要求。

1.从青年学生成长的需求看。当代青年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对他们而言,大学期间是长身体、长知识和价值观得以固化的重要时期,他们思维活跃,思想开放,习得信息能力强,对网络新媒体等新鲜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当他们通过各种渠道遭遇不同理论、观点、思想和意见的碰撞时,由于人生经验和阅历的欠缺,应对和处理问题能力的不足,对一些涉及政治和文化的社会敏感问题缺乏立场判断,对利益冲突较难建立合理的价值取向,也因此,青年大学生具有较大的成长和可塑空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全面的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既是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总书记对当代青年提出的“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四点希望的落实要求。高校既是传授知识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和塑造价值观的熔炉,大学生将在这里初步建立起稳定的价值观系统,完成向社会人的转变[2]。

所以,青年学生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也是最终归宿。正如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所指出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3]培养青年一代根本要依靠教育,“教育就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4]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如何为青年学生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成长环境,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民族复兴的顶梁柱,是新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崭新使命。

2.从社会价值引领的需求看。当前是我国实现快速发展和深度社会变革的特殊时期,社会价值观念正在发生巨大而快速的变迁,社会心态也会在短时期出现一定的浮躁和不稳定现象,因此,这一时期社会个体在精神上的需求尤其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聚焦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引领功能将异常重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创建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5]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将在社会主流价值引领中承担更加重要的职责。步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不例外,如何做好供需对接,满足青年学生成才期盼的同时,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在全社会确立积极向上的价值导向,凝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社会思想条件,当下已经成为现实意义很强的政治课题。唯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真正立足实际,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获得位置、体现价值和赢得尊重。

3.从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特点看。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尊重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总书记的讲话突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动态发展性和时代性。思想政治工作是解决人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的问题,提高人的思想觉悟的工作,而人的思想和观点属于思想上层建筑范畴,其发展层次取决于同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因此是动态变化的,这就注定了面向人和人的思想而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也不是终结性的,而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承担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高校辅导员工作,必须按照时代要求、遵循育人环境的变化做出有价值有意义的创新探索。

二、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面临新挑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挑战,需着力应对。

1.意识形态工作面临全球化冲击。作为“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全球化对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冲击在所难免。当下,多元信息跨国界、跨地域的传播正在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而各种思潮的兴起对思想政治工作统一思想、价值引领的目标也形成巨大挑战。各种观念和思潮交汇碰撞,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向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新常态”。当代大学生在享受物质丰盈的同时,也被多元文化深刻影响。在价值观层面,西方发达国家以文化多元为幌子对青年进行腐蚀和渗透,“普世价值”论、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大行其道,多元价值观如洪流般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部分青年学生表现出政治信仰迷茫、集体观念淡化和诚信缺失等问题。这与青年一代肩负民族复兴大任,与中国梦的实现是相背离的。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不可阻挡的浪潮,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环境越来越复杂和富有挑战性,“关起门来”搞思想政治教育,显然已不适合新时代的要求;“打开门来”搞思想政治教育,在多元的政治思想文化环境中占据主导地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主流价值判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才是新时代最明显的特征之一[1]28。

2.工作方式方法仍需与时俱进。尽管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重要功能和作用,但视野趋于内向,呈现出“内卷化”表征,比较多的时候局限于把固有的思想意识教化灌输进学生头脑,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我们越来越看到,效果不尽人意[1]28。辅导员开展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工作方式方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还需要不断增强其主动性、吸引力和针对性,不断地与时俱进。一方面问题在于对教育关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不清,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面对思想前卫、眼界开阔的新时代青年,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不够时尚新颖具有感召力。尤其是面对主流价值观被反面典型抹黑、被负面信息质疑时,辅导员开展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应对无力。另外,辅导员通过新媒体平台把控网络教育舆情的引导、掌握话语权等关键问题上,还经常是“自说白话”,一缺乏有针对性的思想价值引领。所以,打开工作视野,有效运用新媒体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工作平台,主动出击,创造青年学生真心喜爱的话语情境,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增强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时代感和工作实效,才能赢得青年,在争夺青年的战斗中取得胜利。

3.辅导员队伍建设遇可持续发展瓶颈。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很多高校还普遍存在。辅导员是高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力量,承担着青年学生思想和价值引领的重要职责,只有这支队伍在物质和精神上是健康丰盈的,他们的力量才会传导给青年一代。但一些高校长期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视度和自觉性不够,以人员配备为例,中央政策虽有明确规定,高校辅导员应按照师生1∶200进行配比,但由于各种原因,很多高校的辅导员队伍长期缺编。同时,工作边界不清晰,“辅导员是个筐,什么都能装”的情况很普遍,大部分辅导员承担着学生工作之外的大量事务性工作,事务性工作足以烦扰缠身,谈何思想引领和育人?在一些高校,辅导员在职称评定、职业发展、津贴补助等方面遭遇不公正待遇。学校对中央下发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相关要求敷衍应对,在实际中以各种理由为借口不予落实,凡此种种,都对辅导员队伍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负面影响。辅导员队伍复杂的学科背景来源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的缺乏,以及承担工作中的“泛事务化”特征,使这支队伍在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中步履维艰。如果不从制度层面重视、保障、激励,辅导员队伍就得不到尊严、自信的职业发展,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就会大打折扣,继而走入难以实现发展和虚化的困境。

三、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创新路径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路径探索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大课题。中央31号文件强调,“要贴近师生思想实际,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体而言,应从创新理念、凸显主体、促进个性教育、提升文化感染和增强协同效应几个方面开展创新工作。

1.创新工作理念。教育部第43号令对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辅导员专业化水平和职业能力做出了重要的制度安排。它进一步明确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专业要求,尤其是把“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放在辅导员工作职责的第一位,不但是对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命和责任的明确,更是对辅导员在高等教育中地位的肯定。对辅导员队伍而言,43号令则提出了更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强调“支持辅导员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开展研究”,“鼓励辅导员在做好工作的基础上……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

然而,综合来看,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辅导员队伍的规模建制,结构特征,还是学术能力、话语权等学术自觉,都尚未具有能够将职业与其他行业区分开来的“自主性”事实[6]。高校辅导员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青年学生价值引领的重要力量,需要从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高度,以职业化专业化为目标,从工作理念上破壁,开展创新性思维,将辅导员队伍打造成一个思想政治工作学者群体,既掌握学生最新思想动态,又把握中央最新政策要求,既能通过实践培养,又能通过理论引导的方式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通过贯穿文化传承、道德弘扬、精神激励来设计指导学生实践活动和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在队伍建设中,一定要明晰辅导员工作边界,将他们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和“安全员”“消防员”角色中解放出来,畅通辅导员职业发展道路,同时,坚持让辅导员先受教育,给予他们较多的学习机会以开阔视野深化认知,使他们具备较高的思想理论教育水准和政策解读水平,使这支队伍有能力、切实承担起青年学生思想价值引领的工作职责。

2.凸显工作主体。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对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凸显。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要突出“以人为本,以人的需要和发展为目的”,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个体价值、个体发展需要才能得到肯定,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才能被充分激发出来,这是增强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实效性的有效路径。首先,学生的主体性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教师是工作开展的主导者,学生是主动者,师生关系不再对立,而是互为服务和支撑[7],这会增强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感和尊严感。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还要提升学生的主体能力,由“改变人”向“发展人”转变。辅导员通过主阵地教育,提高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并通过多样的实践活动锻造学生的主体精神,帮助他们培养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实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工作实践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思路,就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准确把握当代青年的特点,认识他们的思想主流和本质,正确对待学生思想中存在的不足甚至是错误的观点,用包容的姿态和疏导的方法,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帮助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合格社会公民。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思路,还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注重人文关怀,一切工作以学生成长发展为考量,尊重和关爱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充分预估人的思想成长的复杂和往复性,以及思想教育工作开展的反复和细致性。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首先要关注自我成长,按照总书记期望的好老师标准来要求自己,做有理想、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的“四有”辅导员,才能做好引导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3.促进个性教育。个性化教育不仅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客观要求,更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陈宝生多次强调:“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体系,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是需求所在、活力所在、规律所在。”[8]“思想政治工作是最反对千篇一律的,应力避千书一面的‘大一统’和千人一面的‘一般齐’,要加强对工作、服务和教育对象的供给侧、需求侧研究。”[9]面对来自不同家庭不同成长背景不同地域的大学生,辅导员要通过知心谈话、社会实践、党团教育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熟悉、了解和把握每个学生的思想状况,这其实是辅导员与学生的教育互动过程,这种互动是一种内含了情感的思想交流过程,这正是面向人所开展工作的最大特点,也是开展个性化教育的最基本要求。进入新时代,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辅导员和学生之间互动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有益补充,大数据技术为人的思想行为的量化研究提供了可能。通过校园大数据,辅导员借助对学生个体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甚至价值倾向进行定量分析,可以更加精确、科学地了解和评价学生,可以全过程、全方位跟踪和掌握每个学生的个体情况,从而量身定制更精准有效的教育[10]。因此,新时代的辅导员开展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需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努力增强对知心谈话、社会实践及对课堂设计的驾驭能力,不断增强对学生工作大数据的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然后有针对地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挖掘潜能,帮助学生有质量地完成学业和综合能力提升的目标。

4.加强文化感染。过于强调政治性使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容易显得枯燥教条,陷入不能入脑走心的现实困境。事实上,有深度有内涵的文化艺术不但能吸引打动学生,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也会触及他们的灵魂,影响和塑造他们的人格品质和精神境界。因此,辅导员在开展思想理论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创造和运用新颖、有感召力的文化活动来激发和凝聚青年学生的思想,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优秀影片《战狼2》点燃了观众的爱国热情,有学生亲身经历大家“在电影结束后唱起了国歌”“一边看一边流泪,为有这样的祖国而自豪”,这种优秀文化的感染力可能比课堂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深入人心。西安交通大学大型舞台剧《大树西迁》《向西而歌》,将老一辈教育工作者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播撒在青年学子的心中,从而帮助他们树立爱国奋斗、建功立业的新时代精神,把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融入国家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中去。这些现代文艺作品通过融入“爱国”“奉献”的价值引领元素,借力于时尚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寓教育于无声处,成功提升了思想理论教育的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让好的文艺作品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因此,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要重视并努力开拓文化资源,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从而“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5.增强协同效应。2017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的长效机制”。“三全育人”强调以系统的思想和理论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高校的课堂教学、学生管理、思想教育、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有机系统,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各要素之间在内部体系中有机联系,互为支撑,协同发展,合力育人,共同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在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各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彼此割裂,在体制层面开展的整体规划和有机衔接不足。高校的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党团活动、校园文化等,都是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这些载体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种要素和教育力量相互连接的结合点,但部分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工作的机理还缺乏清晰明确的认识。表现在各载体因为分属于不同的管理系列,工作运行中各自为政,这种管理和运行模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各要素之间缺乏基本的协作和照应,彼此在教育活动的内容、形式甚至时间上出现重叠冲突的现象很多,导致时间、精力和经费的浪费,造成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内部的冲突与消耗,未形成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11]。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辅导员日常教育工作为例,理论课在教学层面属于教务部门,理论课教师在人事层面属于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学科发展和学术前沿关注度高,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理论阐释和学术研究能力,所以课堂讲解能够做到深入透彻,但因为考核压力,教师在课后与学生沟通互动较少,使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思想行为联系不够,导致部分教师上课针对性、亲和力、感染力不够,很难抓住学生。而辅导员属于学工系统,在学工部的统筹下开展日常工作,虽有对学生思想动态、心理状态把握的职业敏感和自觉性,却因日常事务性工作繁杂琐碎,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同时,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储备不足,系统的理论分析和论证能力成为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职业短板。因此,建立两支队伍的协同机制,使两支队伍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可以互为补充、扬长避短,在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辅导员开展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更多的价值和意义,需要以更高的工作标准和要求来回应时代使命和责任。探索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创新路径,就是对时代使命和责任的最好回应。

推荐关注

『壹学者思政研究』

“壹学者思政研究”是为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的学人而建。日常发布《复印报刊资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用稿通知、精选文章,以及高校思政课的前沿动态、研究课题、教学指导等内容。

《复印报刊资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现已开通,欢迎您关注!

原标题:《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路径探索》

阅读原文

当代青年大学生应当有的风貌 - 知乎

为朝气最汹汹者,做生机最勃郁者

有人说:青年大学生一直都是一个时代最清醒的群体。“九一八”事变后,当日本军国主义把侵虐的魔爪一步步伸向华北,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就是这样一群人在大后方开启了游行活动。“一二·九”运动已经过去了85年,那些大学生们在街道上高举“援助绥远抗战”、“各党派联合起来”的条幅似乎仍然处在记忆最深处。那是一个有热血、有担当的群体,他们没有武器、没有枪支,凭借着声声深入人心的嘶吼,让人心潮澎湃、难以忘怀。

西南联大曾誉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巅峰。现在人们很难想象到在那样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群刚回国的年轻老师和一群不谙世事的青年人是凭借着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从北京、天津到长沙,再到昆明?是一种什么力量让陈寅恪先生冒着失明的风险也跟随大部队一起奔赴昆明?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杨苡先生辗转多次,到西南联大求学?他们在很多人看来不过是一群二十出头的年轻小伙子小姑娘罢了,却成为一个时代中青年人的缩影。也许这就是中华儿女深深印在脑海里的爱国图强精神。我们如今又应当从这样的八年教育中反思出一些什么问题呢?教育吗?或者是什么别的呢?

民国时期的中国教育应当是什么样的?张伯苓在20岁,经历“国帜三易“后,对这个问题有着深深的思考:念国家积弱至此,苟不自强,奚以图存,而自强之道,端在教育。人类社会需要通过教育不断培养新型人才,通过教育来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如果国家要强起来,首先要有人才。正如西南联大校歌中写道:中兴业,须人杰。正是陈芳允、朱光亚、王希季这样怀揣着改变中国、创新中国的理念的一群青年大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国家发展为己任,换回来1964年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的升空。

古往今来的教育是学习孔孟思想,洞悉世间万物。时代更迭,教育亦当追随世界发展的脚步。如果说教育决定了青年大学生的精神风貌,那么高校中的学习、生活、工作氛围也时刻会影响着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让他们跟随国家发展的脚步,学真知、懂真理。青年人有自己的想法,他们思想活跃、神经发达,这就要我们予以正确的引导。从一个青年大学生的角度来说,我希望我的学习会是一个多方面发展的,会有专业强的科学知识,有妙趣横生的文化学习,更加要有热血沸腾的爱国学习和体魄强健课程。思想上要同国家一致,步调要走得稳、走得快、走得好。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全在我少年。“一个国家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一个国家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决定了这个国家科技水平。而人才决定于教育、决定于青年人。青年人是国家最年轻的队伍,他们有着强健的体魄、聪明的头脑、扎实的基础。青年大学生又是青年人中的有文化的一只队伍,他们深刻坚定文化自信、文化强国。这关系到国家发展,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出许多人才。这些人在这个和平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目标一致,那就是为中华伟大复兴献计献策、贡献力量。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学校里认真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创新、不断进步。

如今的中国已不再是过去那个贫弱不堪的国家,教育也好,军事也罢,有着清北这样进了QS排名前50的高校,有着“东风快递,使命必达”的导弹,有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头衔。过去的社会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十九大以后,我国的社会矛盾已经转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短短一句话,承载了我们国家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国家的过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深受两座大山的压迫。中国共产党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诞生,毛主席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28岁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周恩来21岁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天津学界的领导人;朱德23岁加入中国同盟会……就是这样一批青年人成为时代里最清醒的人群。

作为青年大学生中的一员,我与他们一样,怀揣着同样的梦想,渴望知识、渴望国家的强大。我们深知身上的重任,清醒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了解这个国家的过去,认识这个国家的现在,预见这个国家的未来,我能做的就是做好我自己。不计得失,不论成败。梅贻琦校长曾说:尝自谓年少者当多任事。做一个雍容和睦、温恭谦让的青年人。我想能够秉承西南联大的“刚毅卓绝”,作为一名工科生,践行工匠精神,向先辈们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锐意进取、拓展创新。

2020年5月3日,五四运动前夕,国家一级演员何冰的《后浪》引起年轻人的思考,“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但是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我们努力做好一个心中有火,眼里有光的青年人。我们同在一条河流中奔涌向前,永不止步。不辞千辛万苦,为你而来,这个你就是我深爱的国家。

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但也容易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产生困惑,这就需要正确的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要认识到 - 启迪题库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山西师范大学):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但也容易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产生困惑,这就需要正确的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要认识到()。【多选题】

A:理想与现实是对立统一的

B: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C:立志当高远

D: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山西师范大学)章节测试答案:

理想与现实是对立统一的,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更多相关问题

2020年知到局部解剖学(山东大学)期末答案

政治经济学(山东联盟-山东财经大学)_知到_单元测试答案

2020年中国大学慕课工程图学(一)章节答案

2020年_科技考古学概论_知到_单元测试答案

文艺学名著导读超星学习通答案

智慧树诊所式法律教育网课答案

2020年智慧树财务管理学(南昌大学)期末答案

2020年_妙语人生——教师口语与普通话训练_知到_单元测试答案

饮食的健康哲学(山东联盟)_知到_

理论力学_知到_章节测试答案

2020年_智慧树_急救与自救技能补考_答案

走进食品添加剂_知到_单元测试答案

2020年_知到_临床血液学检验_单元测试答案

2020年_知到_商务英语翻译_期末答案

2020年魅力科学超星网课答案

2020年_数字经济时代的市场营销(山东联盟)_知到_期末答案

2020年_数字信号处理_MOOC_测试答案

智慧树_个人理财(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_期末答案

什么是科学_尔雅通识课_期末

通信原理MOOC

知到计量经济学(南开大学)单元测试答案

2020年_优学院_设计心理学_期末答案

西方社会思想两千年智慧树章节测试答案

2020年智慧树Dynamics of Ocean Circulation and Its Variability章节测试答案

2020年_智慧树_运动生理学(山东联盟-潍坊学院)_答案

知到_漫画中药_期末答案

智慧树_中国与世界-文化理解_见面课答案

知到地球科学概论(长安大学)答案

2020年智慧树穿出时尚—服饰的色彩搭配艺术章节答案

2020年中国古典文学佳作赏析 2019智慧树

新闻伦理与法规中国大学慕课网课答案

智慧树_含有翻转课堂的电工学多元化学习质量控制设计与实践(创新大赛微课)_期末答案

知到_保险学(西南大学)_见面课答案

智慧树中国现代史网课答案

2020年智慧树班主任工作艺术2018秋冬学期(校内)章节测试答案

2020年_中国大学_创业基础_测试答案

2020年_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_智慧树_期末答案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