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心灵的自白”丨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旋律的悲剧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俄罗斯线条美 “音乐是心灵的自白”丨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旋律的悲剧美

“音乐是心灵的自白”丨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旋律的悲剧美

2023-11-06 07: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卡拉扬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

悲剧似乎成为了柴可夫斯基创作的代名词,每当提起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时,人们总是以忧郁、感伤、哀怨、恐慌、不稳定感作为柴可夫斯基音乐的标志。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柴可夫斯基的旋律是独特的,就像肖邦的作品带有诗人气质一样。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热忱、真挚,充满感人的抒情性,正如她本人认为的那样:“音乐是纯粹抒情的过程……音乐是心灵的自白……”在柴可夫斯基抒情的音乐篇章中,自始至终都渗透着一种审美情感――悲剧性情感。毫无疑问,柴可夫斯基可以称得上是世界最伟大的旋律作家之一,他创作的音乐旋律真挚感人、宽广、歌唱性强,同时还具有紧张的发展和有力的急进性质,以直接而明显的抒情性、强烈的戏剧性而著称。

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Garrett Keast/北德广播)

他的创作基本上渗透着柴可夫斯基所特有的悲剧性情感,而这些作品中,交响乐作品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篇章,是柴可夫斯基最得心应手的创作领域,也是悲剧性情感的最直接体现者和载体。柴可夫斯基一生共写了7首交响曲,交响乐的创作基本贯穿他创作的一生。在他的第四、第五、第六交响曲中,这种感情表现的尤为突出。因此,后人也称这后三部交响曲为“悲剧三部曲”,柴可夫斯基的后三部交响乐被世人称为“悲剧三部曲”,悲剧性气息必定是处处体现在其旋律之中。旋律并不是一个单独的现象,它是一个完整的现象,一个复杂的有机体,由各个不同音乐要素构成的统一体。旋律包括旋律线、调式关系、和声关系、音色、节奏等等诸多因素。柴可夫斯基“悲剧三部曲”中散发出来的悲剧性气息就是基于这些构成要素的作用以及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本文将对第四交响曲中不同类型的旋律线条进行本体的分析,剖析音乐中主人公复杂的、紧张的心理活动,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对个人命运的巨大影响,以及随之而产生的悲剧性情感。

柴可夫斯基通过其优美、抒情、感人真挚的旋律线条衬托出“悲剧性”情感特征:

一、“动态”型旋律线条有力地表现出抒情性、戏剧性

“动态”型旋律线条的特征:上行和下行相结合的波状进行。具体表现为:1.同向进行后紧接着的反省进行;2.迂回进行的上行、下行;3.不断高涨的旋律线以及高潮后紧张度缓和下降的旋律线条等。谱例一:

上例是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主部主题,f小调。第四交响曲可以说是一部心理交响曲,如前所述,这部作品构思于柴可夫斯基的多事之秋1977年,所以它的诞生本身就被赋予了柴可夫斯基在这一时期的许多心理状态的特点。序奏奠定了整个乐曲的感情基调。在著名的序奏主题结束后,主部主题在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声部奏出,这个主部主题,在柴氏交响曲所有主题中,是最优秀、最有个性的主题之一,首先柴氏把具有圆舞曲特性的主题用于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其次主部主题的基本音调具备了柴可夫斯基典型的语汇――下行二度的叹息音调。

从音进行方向和音乐的情绪上看,该主题可以划分为两个乐节,即4+4小节。第一个四小节奠定了音乐的基本情绪,悲伤、叹息。它建立在一个小节(九拍)为单位的模进原型基础上,这个一小节的原型又可细分为6+3拍,前面死音是主题动机,动机中包含有一个具有特点的附点节奏;旋律线条小二度级进下行。平滑的半音阶下行是柴氏的典型音调,它叹息而又忧伤的流出,奠定了整个主题的情绪基调,后面三个音也包含一个附点音符,其功能是连接性的音调,后面是主题动机的模进,模进步伐为下行二度,模进三次,最后一次有变化,动机分裂,到达C音,半终止结束在属和弦上。三次模进,四次陈述基本动机,都以下行级进为主,再加上由歌唱性的弦乐演奏,共同表达一种绵长、浓浓的愁绪“恰如一江春水向东流”。

第二个四小节渐渐将悲伤、无奈的情绪推向高潮,它同样建立在一个可以细分为6+3拍的模进原型上,这个模进原型是第一个模进原型的反向进行,第一个模进原型的旋律走向为下行,音乐紧张度渐渐缓和;第二个模进原型的旋律走向为上行,音乐紧张度逐渐上升。这段旋律的尾部半音化上行,最后也结束在C音,属和弦上。半音化的运用模糊了调性,丰富了音乐语言的表现力,将整个旋律中蕴含的无奈的、被爱的情绪推至高潮。较之前面的下行旋律,这段上行旋律表现出心理紧张不断加剧。整个主题就是由主题材料的下行模进、反向模进以及由连接性音调把各个模进组贯穿起来的。

这段由上行和下行相结合的不同走向的旋律构成,这种对比加强了音乐的戏剧性的效果,增加了音乐的张力。乐曲的开头采用曲首冠音下行的方法,这种写作方法是柴可夫斯基用于表现抒情性旋律的常用手法之一,此处的运用具有独特的体现,旋律方佛瀑布从高处倾泻而下,如打开闸门的洪水奔涌而出。这一手法与柴可夫斯基的抒情旋律的内容结合紧密。

这段旋律是f小调,起始音为六度音――降D音,这在大小调体系中是一个调式色彩音而不是高潮音,它积极地倾向五度音――C音(高潮音是c音),这种6度音到5度音的倾向,具有最紧张的下行倾向,有力地表现出了悲伤、叹息、呻吟、哭泣的形象。

下图为两个乐节高低音的对应,从这种对应可以看出柴可夫斯基严密的逻辑性,以及在其中所蕴含的悲剧性的情感。谱例二:

二、“静态”型旋律线条表现出内在的激动情绪

“静态”型旋律线是以某个音(或某个简短的音组)为中心,旋律经常返回这个中心而形成的一种旋律类型。这种旋律线基本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旋律在这个水平线的基础上围绕中心音上下交替进行。这个音必须经常处于显著的位置上,才能发挥“中心”的功能意义。在第四交响曲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这样的旋律线条,柴可夫斯基赋予它们沁人心脾的悲剧性色彩,表现人在沉重的压力之下,在噩梦般、纠缠不休的命运面前内心的不安、游移。谱例三:

在这条旋律中,其他各音均以调式主音d为中心展开。旋律进行方向以下行为主。这段旋律采用的音区很低,音色偏暗,音域范围狭窄(B―F),五度之内,旋律中各音基本上是围绕中心音上、下交替进行。给人一种内心因巨大悲痛无处释放而备受压抑的感觉。

从节奏上看,八分附点音符与十六分音符构成的节奏型,容易使人感到停顿,从而形成了节奏上的收束感。第三小节中的八分音符的下行级进,具有较强的倾向性,使旋律再次流动起来,整个旋律给人一种欲说还休的感觉。

三、“动”与“静”结合的旋律型表现矛盾心理

柴可夫斯基创作的旋律抒情、优美,表现出真挚感人的情感。表现这种情感需要多个音乐要素的综合,其中,旋律线条起了很大作用。这些旋律线条变化多样,除了上述的“静态”和“动态”旋律线条,还有“动”“静”相结合的旋律线条。这种有动有静的旋律线条将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中的悲剧性情感表现的更加真实、自然。谱例四:

用柴可夫斯基自己的话来说,第四交响曲第二乐章表现的是由于情绪的另一个阶段,是一种身心疲惫后休息时对往事的回忆,音乐中的主人公时而感到欢乐,时而感到忧伤,浸入其中,喜忧参半。这段旋律为降b小调。旋律线条由动静两种类型相结合。由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在管乐器朴素的和弦背景上奏出。从音乐情绪上看。较之第二乐章的第一个主题更为明朗,表现更加真挚。第一个主题材料由上行级进和同音反复构成,音域狭窄,4度,属于静态性旋律线条;第二个主题材料为音阶式进行为主,其中稍有变化,si音高了八度。音阶式进行具有较强的动力性和倾向性,属于动态性旋律线条。柴可夫斯基这种“动”“静”相结合的旋律恰当地表现出了作者在当时现实生活中的那种矛盾的、痛苦、不安的心理,成为柴可夫斯基用于阐释悲剧性情感的良好手段。

在《第四交响曲》创作期间,柴可夫斯基个人经历了不幸的婚姻,俄国大地则经历了俄土战争的洗礼。这部作品描写了作为一名世纪末的俄国平民小知识分子面对个人生活的坎坷以及社会生活的动荡的心理历程。从《第四交响乐》中我们不难看出,柴可夫斯基已经把自己的艺术创作视角对准了平民知识分子的普通生活,而且真实地表现这种生活以及个人的感受。柴可夫斯基在作品中表现出了对生活的热爱,人们为争取自身的幸福同冷酷无情的命运进行不懈的斗争,尽管这种斗争的结果常常是悲惨的。柴可夫斯基运用细腻的艺术手法表现出命运的无情,个人在巨大的命运面前的弱小、无奈。柴可夫斯基一方面从个人的悲剧来展现对现实世界的印象,社会的动荡,人生的迷茫和战争的残酷;另一方面从不可抗拒的命运来展现现实世界的冷酷,世纪末平民知识分子的混沌。尽管柴可夫斯基表现出不知所措,但是,在《第四交响曲》中,柴可夫斯基从个人走向了社会、人民大众,不再独自伤心、难过,而是在人民中间找寻力量。

在音乐艺术门类中,柴可夫斯基可以说是俄罗斯作曲家中第一位把悲剧性情感提高到如此高度的作曲家,与她同时代的强力集团或在他之前的俄罗斯作曲家都没有像他那样强调这种情感,以致这种情感成为她作品中最重要的情感,它就像一条红线贯穿柴可夫斯基所有的作品,不管是何种情绪为主的作品,即使是快乐为主的作品中,这种情感都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萦绕着。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