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切尔诺贝利》这剂高级精神毒药,我们俄罗斯人并不买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俄罗斯切尔诺贝利事件过程 美《切尔诺贝利》这剂高级精神毒药,我们俄罗斯人并不买账!

美《切尔诺贝利》这剂高级精神毒药,我们俄罗斯人并不买账!

2024-07-18 06: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革命前的小报上总是会这样开始它们的报道,“从现场发回深度报道……”。今天想跟大家说的不是什么内部报道,而是当下火遍四海八荒的美剧。想必大家已经猜到我要说什么了,就是由HBO和英国天空电视台联合出品的热播美剧《切尔诺贝利》,自称是要讲述1986年在苏联境内切利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的悲剧。

500

《切尔诺贝利》剧照

这部美剧好评不断,在俄罗斯一个类似于中国豆瓣网的影视评分网站上,它的评分高达9.2分。

这个评分令我感到诧异,而浏览了一下评论区,又看到有很多网民都留言评价说这部剧真实反映了前苏联时期发生的悲剧,并认为它是良心之作:

500

500

我很纳闷,不知道写下这些评论是否是当年那场灾难的“见证人”,还是只是一些走马观花的观众? 

如果说,《切尔诺贝利》在俄罗斯网民群体中获得这么高的评价,或许只是因为他们粗浅地看到这部剧精彩还原了苏联生活的诸多小细节。另外一层的原因,我想应该是,真正懂行的人也无法反驳“这确实是部巨大的悲剧,人民英雄舍身忘我地对人民做了疏散工作”。

500

《切尔诺贝利》剧照

对于和核灾事故本身的差距,被迷惑住的网民们总是能找到自己的解释:这可不是纪录片,只不过是艺术片,这是编剧的脑洞比较大而已,为了推动剧情发展需要嘛……对于这些言论,你也很无奈,没什么好辩驳的。反正也不是第一次出现这样的情况了。

500

《切尔诺贝利》剧照

此前,我们俄罗斯的作家索尔仁尼琴还不是想象出了斯大林吃过上千万婴儿的情节。

更早之前的一部关于惩戒营的影片:在穿着皮衣、带着恶人墨镜的撒旦魔鬼崇拜者——大反派的首肯下,肥头大耳的肃反委员会工作人员用机关枪从背后射击那些几乎“手无寸铁”的瘦弱士兵。

还有当代诺贝尔奖文学获奖者阿列克谢耶维奇所写的《锌制男孩》这本书,里面满纸的荒谬之谈——关于阿富汗战争的谎言……

500

“锌制男孩”

我们还有一本名为《石棺》的小说,这是记者古巴列夫所写的献给切尔诺贝尔悲剧的小说。古巴列夫,最近趁着美剧《切尔诺贝利》热播又出来蹭热度了,目的只是为了提升一下自己的知名度。他对这部剧的真实细节大加赞赏。他觉得他是非常有资格评论的人——要知道他可是事发时的见证人呢。

古巴列夫创作中最“真实”的就是奇怪的一些变异——在《石棺》这本书里大篇幅地描述:

因为受到光线照射,人们开始大规模地死于辐射疾病,而且大规模死亡的不单单是疏散组织者,还有当地居民,无辜的居民。那些即使没有在疾病中死去的人们,事后也会被检察官痛苦地拷问,这种折磨走的自然就是拳头路数。还有引起恐慌和骚乱的是——在“吸血鬼”般当权者的阴谋中,有更多的可怜苏联平民丧生。就是未经文明开化的混沌时期一样,在八十年代后期把苏联政权抹黑成血腥暴力的吃人政权成为了一种时髦。

支撑这些自诩是见证人如此进行创作的依据,无非是:“小说艺术创作嘛,又不是拍纪录片,为了推动情节,作者是可以行云走马般地发挥想象的。”

小说中,一个政客似乎就能左右整个项目的决策,并且导致了此后悲剧的发生。它是这样描写的,核电站在建设过程中,其中有一个核电机组质量不过关,为了赶时间,这个核电站像是即兴完成的一样,政客完全罔顾安全标准只是为了更快的让其投入运营。

事实却是,根本就不存在这样的事情,但是古巴列夫是个作家,他就是这样来看待切尔诺贝利悲剧的,并且有大批拥趸认为他眼光独特:因为当权者的失误,最后面承受苦果的可是无辜平民。这里我们便可以看出古巴列夫创作小说的根本宗旨:平民VS当权者,当权者完胜。

这是一张注定可以常胜的王牌。扪心自问:应该很少有人会对自己的上级大声称赞,满意到极点。就像在影片《红色警探》中,维克托·罗斯塔对大尉丹科说的那样:“我们的无辜平民们,总是因为那些高高在上的当权者们而受苦,我们自己其实是知道怎么样能更明智地做好事情,做得又公平又人性化。但是我们得听上面那些戴着面具、为人多面的爬虫们的指挥,这就是痛苦的来源吧。”

这样的创作构思实在是太容易去征服观众了。

500

影片《红色警探》剧照

美剧《切尔诺贝利》的编剧克雷格·马金,别看他此前的代表作只是有点雷人的同性恋青年恋爱喜剧,但是这个人可不是什么傻蛋。首先他很清楚地明白,现在像《红色警探》这样的审美时代已经过时了,人们需要另外的精神食粮,需要的内容可能比较相似,但是这产品必须包装得精美。

而且编剧也很清楚应该给这些普通人喂点什么——就是质量不高的精神食粮,要让人们喜欢上,还要让人们的“加餐”呼声也高一些。

在这里,笔者对电视剧的制作团队不发表任何意见,专家就是专家。就观众对于《切尔诺贝利》的反应来看,像是这样的评论俯拾皆是,“普通的平民原来是如此的坚定,善良而富有人性,而不是穿着棉袄的饥饿野兽,在电视剧里只有执政阶层是反派,但是执政阶层就是这么的居心不良呀,普通民众才是淳朴的好人!”

只能说,克雷格·马金这个编剧的构思的确是引来了一片称赞之声,真的!

500

《切尔诺贝利》剧照

不过,笔者很想问一句:观众看来,“普通人被拍的完全正面”,那些往部长脸上抹炭黑的矿工们真的就如电视剧中表现出来的如此正面吗?换句话说,当权者又是如此不堪的吗?

首先,煤炭工业部长沙多夫,在电视剧里被塑造成一个猥琐的鼻涕精形象,身边24小时都必须配备着带枪的维安人员进行保护。但是现实世界里,他其实是从人民群体中走出来的男人,是真正顶天立地的俄罗斯男子汉。沙多夫在15岁的时候就已经在煤矿里挖煤了,想来那些给他脸上抹炭黑和煤灰的矿工在他下矿的时候恐怕是连站着尿尿都不会吧。

500

其实被抹黑的不止是真实的人,还有组织民众疏散的官员们,这个曾经被认为是苏联人民英雄的群体。

500

《切尔诺贝利》剧照

但是观众对此固执到视而不见,坚持说是“电视剧里人民是被正面表现的,那里只有对当权者的不满”,这样的反应其实就是对编剧在构思上下的一手好棋的肯定。

还可以深思一下,为什么我们的“西方伙伴”忽然想起要拍摄一部关于切尔诺贝利事故的电视剧呢,而不去拍摄发生在自己国境内的各种悲剧?要知道那些悲剧更能引起他们敏感心灵的共鸣,要知道他们的材料可是非常丰富的,不是吗?

如果想要拍核灾事故,就拍核灾事故好了,在美国发生过的核灾事故大大小小发生过数十起,其中有几起也是非常严重的,有着超强的辐射,也有上千人受灾。或者也可以拍摄发生在新奥尔良的洪灾,那里也有恐慌,也有抢掠,以及在灾难情况下的谋杀和强暴,枪击事件更是不少见的。似乎,新奥尔良市长还是个毒瘾极强的瘾君子,经常抽空就来上一两口。

可是,有关于这些灾难的电视剧或者电影吗?有可能拍过吧,不过一切都静悄悄地过去了。可能这些灾难都太小儿科了,在他们看来,难以和切尔诺贝利事件相提并论。

为什么就是切尔诺贝利事件会在编剧马金的脑海中占有如此大的分量呢?为什么过去了那么多年的事件忽然就让这些想要表达些什么的人们提起兴趣来,从而让整部剧在马金的笔下变成是粗制滥造的大杂烩呢?显然,马金只是一个被人操控的提线木偶。

这是马金自己说过的话:“苏联的政权系统是很糟糕的,罪恶的,滥杀的,还有给人施压的。但是苏联人民是很特别的。他们承受了一般人难以想象的。我们要表现的是民众,民众丧生比我们在二战中失去的还要多,要多得多:一千万!一千万!这是让人难以置信的数字。噩梦般的政权,苏联时期的政府就是一场噩梦,但是人民,我相信至今还有非常棒的苏联人民在战争中存活下来。只有一个问题,我们可不可以活得比这些苏联领导更长,彼此成为朋友?”

 这段引言的“亮点”就在于他的这句话:“想要活得比这些苏联领导更长。”

对于马金来说,苏联人民是很棒的,但是忍受了很多,在战争中约有一千万人丧生,这不容置疑。但是笔者也想问,马金为什么会认为在二战中有如此之多的普通民众丧生,不是因为纳粹政权的残暴进攻,而是因为苏联政府无能,尽管这些普通民众是为了民族命运而牺牲?

马金骨子里的偏见告诉我,他是这么认为:苏联政府是很可怕的,民众是善良的,在极权体制下能够存活下来是极其不易的。作为人民代表,被称为优秀当然是件令人身心愉悦的事。但是马金很担心的一个问题是,战争过后的幸存者,有着先进思想的人民群众是否可以活得比那些可怕的当权者们更长寿,和我们今天俄罗斯治下的普通人成为朋友?

苏联时期的大部分当权者都已长眠地下,不知道他是要人民群众活过谁?马金的这番话赤裸裸表达出来的就是“西方伙伴”对俄罗斯民众的情绪煽动。

这就让人不禁想问这位神编剧。他想要活过哪些所谓的“可怕的当权者们”,什么时候他打算这样做?为什么他在讲述我们真正的历史悲剧时忽然切换成了未来时?苏联解体快三十年了,过去的那些当权者们大多已经入土为安……戈尔巴乔夫这个梗也被人说得滚瓜烂熟,就是披萨广告上都懒得提起了。

答案其实很简单。

在某些人看来,有些国家的人民爱劳动,也热衷和美国人建立友谊;但是噩梦般的政府扼杀了这一切,美好的人民因此感到痛苦(“某霸主”的惯用手段,来煽动民众对当权者的不满,离间人民对政权的感情。)在这些国家生活很危险,所以需要“拯救一下”水深火热中的民众,来活过自己的坏领导。在这些人的思想中没有了“十恶不赦”的当权者,人们就会生活得很幸福,和善良的马金先生做朋友。

美国“援助”世界各国的经验是十分老道的:最新的技术,再加上最强大的军队,允许这种经验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我们可以举出很多国家作为例子,美国政府帮助他们推翻了欺压在自己头上、噩梦般糟糕的政权,而美国这个世界霸主期望的不过是让普通民众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血流成河的代价对其来说不值一提,他们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关键的是推翻“糟糕的政府”……

《切尔诺贝利》电视剧确实意义重大:这是部制作精良的好剧,但也是高级的“精神毒药”。

500

如果与一般反苏联政府的影视作品(这样的烂片有时候我们自己的一些小电视台也会制作生产,有些是抹黑宇航员,有些抹黑运动员、歌手等)比较,《切尔诺贝利》的旗号打得更响,手段也更为高明。

俄罗斯人民其实真的是很棒的民族,但是在此剧看来,苏联政府可不会信任地把技术问题交给民众去解决,当权者们只是会在搞出大乱子后,又在没有提供任何保障的情况下让民众前赴后继地去尝试着阻止核灾事故的发生。这也是整部剧想要表达的:欺压在民众之上的当权者们就是这样的,不把人整死可能晚上就会失眠,就会睡不着觉。

所以编剧才会提出这样令人倒胃口的问题:我们能不能活过那些注定要被扫进垃圾堆的领导们,为了和今天的俄罗斯人民成为朋友啊?

当然我们是不知道该怎么回答马金先生。

难道用军队里的那句经典语句——“经常吃灰你会厌烦的”来回答吗,自己的麻烦还有一大堆呢?

当然这灰还是有辐射的。

还是在自己的领土上。

以下,笔者要举出一些美国自己的例子。

1951年,底特律,研究反应堆事故。裂变材料过热,原因是温度过高。放射性气体污染空气。

1966年10月5日,底特律附近的“Enrico Fermi”(恩里科·费米)反应堆,冷却系统失灵后,堆芯部分熔化。

1971年11月19日,明尼苏达州蒙吉洛,从拥挤的反应堆废物储存库中,有将近20万升受到放射性污染的废水倾倒入密西西比河。

1979年3月28日,三岛核电站,冷却系统失灵导致堆芯熔化,将放射性气体和液态放射性废物排放到萨库亚汉河,同样有大批民众从灾区撤离。

1979年8月7日,由于位于田纳西州埃尔温加市附近的一个核燃料厂释放了高浓缩铀,约1000人受到超出人体可承受范围六倍的核辐射。

1982年1月25日,在罗切斯特附近的简反应堆发生器管道破裂,大量的放射性蒸汽向大气排放。

1982年1月30日,纽约安大略市附近的核电厂进入紧急状态,由于反应堆冷却系统发生事故,放射性物质泄漏到大气中。

这也是事实:一切悲剧都是在严格的监督下发生的,在明智而诚实的当权者正确领导、不懈关怀下发生的。又比如说,像是日本的福岛核灾事件,难道就不值得一提吗?

是的,奉劝“西方伙伴”们先多多关心下自己领土上的悲剧吧!

顺便提前透露一下,就是一向批判当局政府毫不留情的俄罗斯媒体NTV(HTB),这一次也被HBO出品的这部《切尔诺贝利》激怒了。他们专门邀请了当年参加过救援的英雄老兵——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清理单位指挥官,紧急情况部少校尼古拉·塔拉卡诺夫,请他来客观评价了这部剧并回忆当年事故过程中的一些片段。

据这位塔拉卡诺夫少校讲述,《切尔诺贝利》这部剧,确实向大众展示了当时他和自己的士兵一起参与从屋顶上清除核燃料的情况,但是许多情节不真实。“如果非要说有多少真实与不真实的话,那就是50%对50%。”

是的,请注意这个数字:50%对50%!

目前,NTV(HTB)已经计划在年内推出由我们自己人——俄罗斯导演阿列克谢·穆拉多夫执导的《切尔诺贝利》。这部剧已经被俄罗斯乃至乌克兰民众投票选为NTV(HTB)2019年最值得期待的年度大戏。到底它会不会真正地让今天的俄罗斯民众去了解一个更真实、客观的切尔诺贝利事故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500

注:本文作者是我的丈夫,一个俄罗斯根正苗红的红三代,其父亲和爷爷都是苏联时期的老兵,原文系俄语,经过本人翻译,翻译过程还感谢观察者网编辑的帮忙,如果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往海涵!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