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贞观:齐尔品与中国音乐文化(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俄罗斯作曲家创作的作品 左贞观:齐尔品与中国音乐文化(上)

左贞观:齐尔品与中国音乐文化(上)

2024-06-05 19: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921年齐尔品一家人搬到了巴黎居住。当时法国首都是世界文化的中心。那时,巴黎还在深深怀念着1918年去世的伟大音乐革新者、印象派大师德彪西。在巴黎居住着很多这样的音乐大师,如圣桑、福雷、拉威尔、杜卡、卢塞尔,以及积极创作的年轻“先锋派”作曲家——“六人团”。就在这样的氛围中,齐尔品继续自己的学业,在巴黎音乐学院从伊·菲利普学钢琴,从彼·维达尔学作曲。有关巴黎这段生活,我们可以从他在1967年回到苏联时,当时的《苏联音乐》杂志记者海莫夫斯基对他的采访中得知。[2]

他在巴黎谱写了许多作品,在很有声望的音乐比赛中获胜,举办个人创作晚会。他为俄国伟大芭蕾舞演员安娜·巴甫洛娃写了一部有关佛主离开世俗生活的芭蕾舞剧《阿扎特壁画》,并在伦敦花园歌剧院成功演出。他在巴黎同一些作曲家成为朋友,如马尔蒂努、奥涅格、米海洛维奇等,他被列入了所谓的“巴黎学派”团。他说:“……然而‘巴黎学派’这个名词有一定的涵义……你是怎样的人就应当成为你自己。是的,巴黎的艺术氛围帮助你去寻找自己的语言,鼓励你发挥与众不同的、独特的、民族的特点。可以说,在巴黎居住的这30年,作为一位俄罗斯的作曲家,我得以保存自己。”[3]

1926年齐尔品同美国社会活动家威克斯(Luyzin Wiks)结婚,婚姻持续了10年。

1934年齐尔品抵达中国演出。原本他计划在亚洲地区的中国、日本、新加坡、印度和巴勒斯坦等地巡回演出,而在中国几个星期内要演出五场。1937年4月27日,上海“美国妇女俱乐部”举办了他在中国的第一场音乐会。与他同台演出的还有钢琴家拉扎列夫(B. Lazalev),小提琴家富华(A. Foa)和大提琴家舍夫佐夫(I. Shevtsov)。演出的曲目是: 舒曼三重奏、柴科夫斯基三重奏和齐尔品本人的三重奏(作品34号),作曲家还演奏了自己的《钢琴组曲》(作品6号)与《托卡塔》(作品1号)。紧接着他在上海音专开了一场齐尔品作品专场。年方35岁的他,已享誉欧美作曲家和钢琴家在上海音专带来了一股热潮。他的作品,他的钢琴演奏,以及他本人,一时之间都成了上海华人音乐圈内热议的话题。[4]

一到中国,齐尔品立即以极大的热情开始关注到中国民间音乐。在同上海俄语报Shanghaiskaya Zaria的记者的谈话中,他说:“我希望你们能更深入理解我的想法。我到这里来是因为我的创作工作的需求。很久以前,小时候,我有时同父亲一起在乡下会听到最纯真的,能体现人民心灵的民歌……这就是一切音乐的源头……我很想找到这样的地方,有这样的普通百姓还会用自己的心灵、内心的声音来唱歌。我相信,在这里,在远东,我能找到自己的理想”。[5]我们可以看到,齐尔品不仅对中国民间音乐有情感,而且决心去学习它,研究它,把它同自己的创作联系在一起。他开始努力实现这个想法,所以他决心留在远东,在中国和日本他待了三年,这三年的活动远远超出单纯地举办音乐会。

二、 由齐尔品举办的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比赛

他来上海不久就向国立音专校长萧友梅先生(1884~1940)提出了一个方案,30年后他在给好友,俄罗斯音乐学家什内尔松(G. Shneersong)的信中详细叙述了这件事:

1934年我第一次来上海时,中国的传统音乐使我感到惊奇。而使我感到尴尬的是现代中国作曲家为国际性乐器(钢琴、小提琴、乐队)写的作品根本不来自中国传统和民间音乐的传统。为了诱导他们,我发起了一场名为“在中国传统与民间音乐基础上写作的钢琴曲”比赛。这场比赛我通过了上海音专来举办,该校校长萧友梅与我是好朋友。寄来的作品应当是匿名的。评委会的成员除了萧友梅,还有音专教授黄自,钢琴家查哈罗夫(B. Zakharov),理论家阿克萨科夫(S. Aksakov)与我。第一名一致通过授予曲子《牧童短笛》,后来知道是贺绿汀写的,第二名给了老志诚的《牧童之乐》,另外还设了一名荣誉奖给还非常年轻的刘雪庵。我特别欣赏贺绿汀的曲子,它仿佛是两声部的创意曲,我把它和老志诚的曲子一起在Victor唱片公司给录了下来,并为这些作品寻找出版社。但当时不仅在中国,在国外更是没有人对中国现代音乐感兴趣,我没能找到。所以我就干脆自己创办了一家出版社,名为Tcherepnin Collection(《齐尔品收藏曲集》)。当时在中国很难找到刻谱、印谱的技术,所以把出版社设在日本了。谱子的第一本就是贺绿汀的钢琴曲,我选了男童坐在水牛上吹短笛的版画图作为出版社的标志。出版社一直维持到了1937年,在4年里共出版了40本中国和日本现代作曲家的作品: 刘雪庵的歌曲、贺绿汀的钢琴和声乐作品、老诚志的钢琴作品,当时中国没有乐队作品。还出版了不少日本现代作曲家的作品: Buniya Ko, Yasudzi Kiyose, Yoritsune Matsudayra, Koziro Kobune, Tositsuru Ogikhara, Todasi Ota等等,包括Khidemaro Kohoe用日本传统音乐Etenraku改编的管弦乐总谱。

我在欧洲和美国演奏了中国和日本作曲家的作品……除此,我为中国和日本年轻钢琴家和作曲家们做了不少工作,在五声音阶基础上写了钢琴教材,为了让中国人能成为中国人,而日本人成为日本人。据我知道,贺绿汀现在是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战后曾在巴黎跟我学习过的丁善德是该院的教授,Ifukubu, Matsudayra, Ogikhara Kiyoze不仅在日本国内,在国际上受到了承认。所以我的工作没有白做。[6]

由于过了30年,在这封信里有不少错误。在中国国内的资料能更详细、更正确地说明当时的事情:

1934年5月21日在给国立音专校长萧友梅的信中齐尔品写道:

亲爱的萧先生: 我写这封信给你,是请你筹划一个以创作具有中国民族风格音乐为目的的比赛。最好的一首由中国作曲家写就,而且有民族风格的钢琴曲,将获得一百银元的奖金,但乐曲长度不宜超过五分钟。

应征的手稿不应具名(作者的姓名应随手稿同时附上,但手稿应另行编号以识别)。截稿的日期是9月15日。届时,请你组织一个评审委员会(如我成为其中之一,将深感荣幸)以评定作品的名次。

我希望因着这个比赛的结果,将有一首中国乐曲能让我有机会在其他各国演奏。我由学习与研究之中,对中国音乐心怀无比的尊重。

衷心感谢你的帮助,并盼望九月底能再见到你。

亚·齐尔品[7]

萧友梅支持了齐尔品的建议,并很快就在《音乐杂志》和在广播电台作了宣传。比赛在11月初举行,共有11个作品投稿,评委会由萧友梅、齐尔品、黄自、查哈罗夫和拉扎列夫五人组成。评审的结果如下:

头奖: 贺绿汀的《牧童之笛》(这首曲子即是现在为人所知的《牧童短笛》,改名的原因不详,改名的时间似乎在抗战初期)。

二奖四名: 俞便民的《C小调变奏曲》、老志诚的《牧童之乐》、陈田鹤的《序曲》、江定仙的《摇篮曲》。

又给了名誉二奖一名: 贺绿汀的《摇篮曲》(贺绿汀用了两个编号投了两个作品)。

立即,也就是1935年年初,齐尔品就在自己的演奏会上列入了这些获奖的作品。在中国演出这些作品时,他要求自己的经纪人斯特洛克(A. Strok)在节目单上用中文写曲名和作者。斯特洛克很不高兴,说在中国来听音乐会的听众90%都是洋人,没有必要这样去做。但齐尔品毫不动摇地说节目单上要是没有中文他就不演。结果他在中国演出的节目单都印有了两种文字——英文和中文,而且他在每场音乐会上都会演出中国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中国作品。

注释:

[1]卡拉别尔尼科娃: 《亚历山大·切列浦宁: 远久的旅程》,莫斯科,1999年,第241页。

[2]《亚历山大·切列普宁的讲话》,载《苏联音乐》1967年第8期,第130~131页。

[3]卡拉别尔尼科娃: 《亚历山大·切列浦宁: 远久的旅程》,莫斯科,1999年,第98页。

[4]张己任: 《齐尔品与中国的音乐》,载《音乐艺术》1982年第4期,第100页。

[5]卡拉别尔尼科娃: 《亚历山大·切列浦宁: 远久的旅程》,莫斯科,1999年,第145页。

[6]卡拉别尔尼科娃: 《亚历山大·切列浦宁: 远久的旅程》,莫斯科,1999年,第145页。

[7]亚·齐尔品张己任: 《齐尔品与中国的音乐》,载《音乐艺术》1982年第4期,第103页。

中文文献

1.欧阳美伦: 《简介齐尔品的一生及其作品》,载《音乐艺术》,1982年第4期。

2. 周小燕: 《深挚的怀念》,载《音乐艺术》,1982年4期。

3. 周文中: 《齐尔品在音乐上的贡献》,载《音乐艺术》,1982年11期。

4. 张晓虹: 《钢琴家齐尔品对中国音乐民族化发展的影响——由贺绿汀〈牧童短笛〉的诞生印发的思考》,载《艺术教育》,2005年第1期。

5.吴毅荪: 《齐尔品与中国音乐》,载《剧影月报》,2005年第3期。

6.李云: 《齐尔品与中国音乐的西传》,载《中国音乐》,2008年第3期。

7.陶亚兵: 《中西音乐交流史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8. 萧友梅: 《来游沪平俄国新派作曲家及钢琴家亚历山大·车列蒲您的传略与其著作的特色》,载《萧友梅音乐文集》,上海音乐出版社,1991年。

9. 萧友梅: 《亚历山大·车列蒲您〈五声音阶的钢琴教本〉卷头语》,载《萧友梅音乐文集》,上海音乐出版社,1991年。

外文文献

1.A. Tcherepnine, “Music in Modern China”, Music Quarterly, Vol.XXI, 1935, pp.391~400.

2.Nicolas Slonimsky, “Alexander Tcherepnin Septuagenarian”, Tempo, new series, No.87, 1968, pp.16~23.

3.Reich W. Alexander Tcherepnin, Bonn: M.P. Belaieff, 1970.

4.Arias E.A. Alexander Tcherepnin, A Bio bibliography,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1989.

5.Цзо Чжэньгуань, “ Черепнин”, Музыкальное обозрение, 1991, г.6~7.

6. Цзо Чжэньгуань, “Возвращение к России”, Музыкальная жизнь, 1992, г.5~6.

以上文字节选自:

钱仁平 主编

《齐尔品与中国音乐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