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大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侍从主义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大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大题

2024-07-16 14: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马原期末复习大题版权所有From LZH

1.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包含哪些内容?理论渊源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有机统一并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此外,马克思主义还包含着其他许多知识领域,如历史学、政治学、法学、文化学、新闻学、军事学等,并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自身的内容。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谛、融会贯通的。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是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此外,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

 

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三大思潮都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先进思想家求索时代课题的尝试,他们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思想,比如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思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和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新社会的展望等。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不只这些,还有古希腊罗马哲学、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成果、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进步思想等。

 

 

 

2.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特征和当代价值有哪些?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马克思主义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为已任,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美好目标,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这些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关于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关于事物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关于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观点,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点,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观点,关于世界历史的观点,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观点,关于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一般规律的观点,关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观点,关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本质的观点,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特征和建设规律的观点,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观点,等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这些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尤其是中国的历史进程。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不但没有过时,而且日益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一)马克思主义是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二)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三)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社会根源

资本主义生产式的确立和基本矛盾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14世纪末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成长。美洲大陆的发现,加快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代封建生产关系的过程。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以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的革命兴起,这场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及其经济发展,把资本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既促进了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也使这种制度开始显露出它固有的内在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发展、激化导致生产过剩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成为现代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同时又引发并加剧了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总之,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的产生与发展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法、英、德的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这几次工人运动均遭失败。这就迫切需要总结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经验,形成科学的革命理论,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和实践基础。

 

思想渊源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是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此外,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

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三大思潮都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先进思想家求索时代课题的尝试,他们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思想,比如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思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和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新社会的展望等。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不只这些,还有古希腊罗马哲学、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成果、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进步思想等。

 

 

 

4.如何理解认识的过程以及认识与实践的辩证运动规律?

 

这个过程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反复,用一个公式表示,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致无穷,使认识和实践都一步一步深化和提高,这就是人类认识发展过程的辩证过程。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认识辩证运动发展的基本过程,也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表明认识是一个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认识在实践基础上沿着科学性方向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实践在认识的指导下沿着合理性方向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发展,往往充满了曲折以至反复,因而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中,主观必须统一于客观,认识必须统一于实践。这种统一是认识和实践的矛盾在发展中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 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科学地解决了真理标准问题。从根本意义上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也没有别的标准。

 

1.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2.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3. 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的具体表现。

 

6. 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同阶级、政党、领袖有何关系?

 

1.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首先,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

其次,阶级通常是由政党领导的。

最后,政党是由领袖来主持的。

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环环相扣、相互依存,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把它们制裂开来。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能否顺利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党能否正确处理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相互关系。为此,要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确保党的坚强领导核心地位,更好发挥人民领袖的领导作用,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7. 如何科学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主要包括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价值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的理论,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起源的理论,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的理论等方面的内容。

1.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为从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3.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深化认识

4. 要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做出新的界定。

5. 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6. 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8.如何理解商品的价值、价格以及价值规律?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这种劳动是以量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的价值不能自我表现,一个商品的价值必须由另一个商品来表现,并且只能在同另外一个商品相交换时才能实现。

 

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价值规律贯穿于商品经济的全部过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可避免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从较长时间来看,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相抵,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一致的。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也会造成一些消极的后果。

其一,导致社会资源浪费。

其二,阻碍技术进步。

其三,导致收入两极分化。

 

 

9.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动因及影响?

表现

1.生产全球化。

生产全球化是指随着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生产某些高新技术产品不再由某个国家单独完成,而是多个国家协作完成。

2.贸易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是指商品和劳务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

3.金融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在金融业务、金融政策等方面相互协调、相互渗透、相互竞争不断加强,使全球金融市场更加开放、金融体系更加融合、金融交易更加自由的过程。

动因

从本质上讲,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

1.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

2. 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

3. 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和国际经济组织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与组织保障。

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体现了社会化生产的要求,不仅发达国家从中受益,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第二,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三,经济全球化推动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发展。

第四,经济全球化促进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些负面影响∶第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地位和收益不平等、不平衡。

第二,加剧了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

第三,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经济风险。经济全球化加深了世界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在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情况下,世界上的某一国家或地区爆发的危机将会迅速传导至全球,增加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和经济风险。

 

10.如何科学评价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资本主义社会同历史上有过的一切其他社会制度一样,其产生、发展以及最终为另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制度所代替,都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但同此前的其他社会制度相比,资本主义制度空前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则是以往低何社会所不可比拟的。

 

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

第一,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

第二,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第三,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目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然而,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并不能掩盖其自身的局限性,其表现是∶

第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占有两极分化,引发经济危机。

第三,资产阶级支配和控制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和运行,不断激化社会矛盾和冲突。

 

上述局限性决定了在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以及全球范围内必然产生冲突、动荡和危机。这些局限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是不可能根本消除的,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

11. 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何是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2)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肩负着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世界的历史使命。

(3)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

(4)社会主义社会要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为生产的根本目的。

(5)社会主义社会要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6)社会主义要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7)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8)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9)社会主义社会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全面进步,并最终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10)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实现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集中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当代中国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统一。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当代中国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今世界经历新变局、我们党面临执政新考验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标志着我们党在自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上达到了新的境界。

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体现,是科学社会主义。

 

12. 共产主义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1.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 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13.如何理解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一、坚持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

理想是指引人们奋斗方向的航标,也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个人的理想必须同社会发展进步的大趋势相一致。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不但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且要进一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1.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通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2.正确认识和把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1)首先,从时间上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是最终理想与阶段性理想的关系

(2)其次,从层次上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是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关系

(3)最后,从范围上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也是全人类理想与全体中国人民理想的关系。

(4)总之,必须以辩证思维把握和处理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关系

二、坚定理想信念,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坚定理想信念。

当代青年要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勇做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