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大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优秀案例展示(第194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佳木斯大学主要专业 佳木斯大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优秀案例展示(第194期)

佳木斯大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优秀案例展示(第194期)

2023-11-07 21: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教育部长陈宝生提出,高校本科教育要做到“四个回归”,完成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就使我们高校教师明确了课程思政的重大意义,明确了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路径。通过将思政教育与《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的恰当结合,可以在教学中全程、全方位地育人:重知识、更重德育培养,既要理论知识和教育技能的不断提高,也需要正确的把握人的发展规律及科学发展观念;在人文学院的学生教育阶段,各专业课共同努力,时刻不忘教育使命,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正确的观念,对于人文学院毕业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积极投身于各行各业,创造美好的未來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生《中国古代文学史》专业课教师,我们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中,在不断学习探讨研究的过程中,个人的职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将会得到明显提高。同时,在教学研究中生,通过教育思想的传播和沟通,最终会使《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更上一个台阶,使整个中文专业教育水平得到提高。

四、明确课程思政具体内容,落到实处

1.明确课程思政内涵

邱伟光教授对课程思政概念内涵的阐述比较准确到位:“‘课程思政’,是指高校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内在德性,转化为自己精神系统的有机构成,转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或能力,成为个体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和方法。”“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提出来的一种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其对高校专业课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邱教授的阐述中明确了"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 ,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思政的核心内涵。

2.梳理课程思政具体内容

课程思政之“政”应包括几大系列:思想政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革命文化、形式教育、中华传统文化、道德修身,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系列。教师就要通过课程思政,将政治思想教育、道德修养、先进文化融入课程,融入课堂,做到入耳入眼入心,深入学生血液,成为学生的精神基因,成为学生的潜意识、持久稳定的精神需求,进而固化为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 最终变成学生认识武器和行动武器。《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依据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从教学内容中挖掘思政元素,如在讲授古代的文学家如屈原、杜甫、陆游、辛弃疾生平时,在讲授他们爱国作品如《离骚》《三吏》《三别》《关山月》《京口北固亭咏怀》时,让学生了解这些伟大文学家的爱国情怀,为民请命的胸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丰富自己的文学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使得《中国古代文学史》 课程成为传递知识和价值引领的重要渠道,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并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所应承担的责任,其他各门课程都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与育人职责。”从而使得课程思政真正落实到实处,而不是流于表面形式。

五、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知识相映生辉

1.和谐共生,交相辉映——课程思政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课课堂

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它通过提炼渗透在专业课内的思政要点,向学生同步进行专业知识传授和思政宣传教育,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受到思政元素的潜在影响,形成协同效应。所以,无论是专业课,还是专业基础课,必修课,选修课,教师都应发挥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作用,授课时通过课程思政的作用,担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重任,通过《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中的爱国人物、有情怀的作品,通过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使学生在当前实用主义和多元化价值取向下,沉下心来,静心求学,吸取古今中外丰富的精神食粮,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构建一座丰富的精神家园。

2.贯穿爱国思想,凝铸奋进的力量——通过《中国古代文学史》授课内容提炼课程思政主题内容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紧迫、艰巨而复杂的任务,《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把知识目标和思政目标相融合,从做好教育引导和实践养成的具体任务开始,在每一节课中都注意落实思政作用,让爱国主义在循序渐进中融入日常,同时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等实践活动,学习爱国诗人陆游、辛弃疾等人的爱国情怀,将爱国思想做深做实,努力在学院形成崇德向善、国家至上的浓厚氛围,构筑起更加深厚的道德支撑,凝聚起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广大学生要做爱国主义和公民道德的弘扬者、实践者,把共产主义远大理

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把实现个人理想融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之中,厚植爱国情怀,激发实干精神,凝铸奋进力量。

3.脚踏实地,实现梦想——课程思政理念要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同行

习近平总书记说,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是一朝一夕而至的,必须在日积月累中沉淀,厚积薄发而成。这个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在思政理念指导下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而言,必须对学生落到实处,每一节都有思政点,让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从枝枝蔓蔓中开花,比如讲到大秦王朝,大汉天下,大唐帝国等这些能引起学生自豪感和怀念感的王朝时,可以利用历史的优越来感激发学生的伟大复兴中国梦。“创新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 ”,激发学生自信和自豪,鼓励学生创新,鼓励学生圆梦。

4.责任当先,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利于提高教师素质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于专业教学中,通过岑参、高适、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等富有内涵的诗词鉴赏,深挖诗词内涵,传授给学生,将无形的价值观教育与有形的专业知识结合,用形式多样的案例,视频故事,激发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这是一个双向过程,在提高学生的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学大纲中,师生共同提高,达到知识共鸣、情感共鸣和价值共鸣,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5.引领学生,指引身心的方向——课程思政应心系学生的身心健康

新形势下的思政课教育,不仅要关注受教育者的政治方向、思想观念等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而且要关注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发展的问题;不仅要注重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思维培养,而且要十分重视受教育者的情感、意志、兴趣、需要、信念等个性素质等,即既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00后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加之深受互联网环境的影响,孤独感和疏离感格外强烈,渴望得到情感的关怀;他们常常作息不规律,饮食对付,心理脆弱,精神萎靡,最后导致身体和心理都不健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我授课时利用传统文化的滋养,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如在讲授《秦观词内容》一课时,笔者讲授秦观的一连被贬,精神难以支撑,最后导致抑郁而亡,之后,给同学布置作业:如何理解秦观的这种脆弱的心理?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困境时,你该如何处理?究竟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生命?对待人生?使学生在专业的探究中不知不觉中领悟到了生命的珍贵,自然地培养了学生珍爱生命的生命意观,以积极态度对待人生的困境。课程思政本身就有震撼人心的魅力,要让它生动起来,活起来,变成吸引学生的强磁场,让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得到正确的价值引领。

六、利用信息时代信息新鲜多变的特点,构建与时俱进的课程思政内容

1.授课时吸取社会流行语、潮语辅助课程思政

“00后”自带网络基因,喜爱游戏、动漫、幽默等,喜欢“以图传意”,喜用短小精悍的短句交流,他们的话语体系中还包括“打call”“扎心了”“吃鸡”、“我太南了”、 锦鲤、官宣、店小二、佛系、确认过眼神、教科书式、巨婴、硬核、金色十年、nss、xswl、走花路、糊了、扩列、nbcs等网络流行语、热词和潮语。而《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讲授的是文学史,是久远的文学,虽然优秀,但毕竟离现在的大学生比较久远,语言和氛围难免有隔阂感。所以,授课时,我会用00后听得懂的语言甚至社会流行语、热词、潮语增强亲和力,拉进当代大学生与古代文学的距离,同时让受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熏陶。比如,课堂上,有的同学玩手机,我就引用泰戈尔的《遥远的距离》中说“飞鸟与鱼的距离”然后做出很悲伤的样子说:“太扎心了”“太难了”,流行语的运用,让同学们哄然大笑,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我又接着就玩手机的情况和学生谈如何对人尊重:尊重人就应该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2.要借助新技术、新媒体、新方式,创造课程思政新形式、新样态

教师可以利用视频音频编辑软件制作PPT、动漫,还可展示教师自拍和学生上传的短视频;利用超链接技术适时链接相关网址、网站,推送公众号;利用网络教室、交互式教学白板、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呈现教学内容,用声光电增强课程思政的可视性、可读性、可听性,让学生心享悦读、喜闻乐见。针对某些学生难以想象、难于亲身体验的课程思政内容可采用VR技术,模拟再现真实的情景或利用AR技术营造逼真的背景现场表演情景短剧,以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与感受。针对课程思政中某些感人的细节、常态下难以看清的情景,可采用AR技术,进行增强现实,将转瞬即逝、容易令人忽视的幽微细节定格、放大,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

七、认识、设置困境,让课程思政深入人心

1.对困境,引导学生掌握辩证认识的态度

人生一世,难免困境,尤其是在校学习的大学生。因为心态稚嫩,年龄轻轻,对事物不能有理性的看待,更容易被困境所束缚。但反过来说,困境之于大学生成长是把双刃剑,它具有正向作用与负面作用。它的负面作用是制约、束缚人的认知,使人的认识趋于片面、狭隘、肤浅;消磨人的意志,吞噬人的信心,硬化人的心肠,但它的正向作用是促进人的认识飞跃的契机,淬炼意志的磨刀石,坚守初心的希望之火,提升思想道德修养的垫脚石。每跨过一次人生重大困境,人生都会实现一次”破茧成蝶”。所以,《中国古代文学史》课堂上我通过苏轼的宦海浮沉经历来教导学生辩证认识困境:苏轼的《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写出了他一生的多次困境,然每一次困境都让他对人生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创作又多一份热情。授课过程中,我让同学讨论,苏轼的人生态度对大学生有什么启迪,学生踊跃发言,联系自身。这样,讲授知识的同时又达到了思政的目的。

2.教师设置认知困境

比如,在讲《宋初诗歌》中的一节《西昆体》内容时,知识很简单,只是把西昆体做名词掌握:为宋初诗坛注入了较高层次的审美意绪;它的雕炼字句,使事用典,都影响到最具宋诗特色的江西诗派的诗歌创作;它还为北宋前中期的诗文革新运动培养了重要人才。这些内容如果按传统讲授,学生不会浓厚的学习兴趣,鉴于此,笔者设置了两个问题:“既然西昆体对宋初诗坛的雕炼字句,使事用典有很大影响,那么它本身有什么特点?这样的特点你怎么看待?”这两个有深度、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凭借现有认知无法解决,只有查找资料和思考或辩论才能解决。课下学生通过这些学习途径,了解了西昆体诗人只是模仿了李商隐诗的华美的艺术外貌,但缺乏李诗内蕴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故而往往徒具李诗华丽的外表,而缺乏内在气韵;同时,在艺术上,他们也缺乏创新精神和自立精神。我要求他们把这些内容又在下一节课堂上反馈给老师,这就激发了探索和思考的动力。下一节课堂上,我又添一把“困难的火”,接着又问:西昆体的风格如果和做人联系在一起,给你们什么启示呢?学生展开讨论:“不能做浮夸的人”“要做有内涵的人”“表里如一”这样,通过设置认知困境,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增强了课程思政的作用。

3.教师设置情感困境

教师通过设置一系列情感困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然后,在困境中思考体验,才可能深刻理解是非界限、善恶原则和价值判断,完成课程思政目标。比如,在讲授《苏轼》时,面对苏轼的宦海浮沉的人生经历,笔者设置了这样情感困境:如果你是苏轼,你面对一次次贬谪,甚至一个月贬三次,一直贬谪到海南这个茹毛饮血的地方,你会如何看待这件事?我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和相互讨论,有的同学说:“我哭了”,有的同学说“怕死了”,还有的说“去死”,有的同学皱着眉头,有的同学叹着气,这时候,我再把苏轼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吾心安处是吾乡”等诗词拿出来和同学分享,安抚他们的情绪,同时,引导学生学习苏轼的乐观心态,超越眼前的困境,体会“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心境,学生的眉头慢慢展开了。课程思政就在无形中植入学生心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八、采用合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

根据学情分析与教学预测,结合以往教学的反思,为合理、有效地把本章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完成教学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联合应用教学策略,具体实施如下:

1.采用优质的音频、视频,使教学直观形象,激发学习兴趣

古典诗词的鉴赏,内容比较枯燥,可以结合经典的古风歌曲和中国风歌曲,同时多媒体演示课件根据授课内容选用大量生动图片,融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于一体,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又能感受古典诗词在现代文化中绽放的迷人色彩。

2.问题式导课

欧阳修素有“北宋文学之父”的称誉,请同学思考一下,这个称呼的得来是因为他的诗文成就?还是因为他的宋词成就?为什么历代学者对欧阳修诗文研究的比较多,对其词研究的比较少呢?对于欧阳修的词你了解多少?通过问题留下悬念,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可以使学生对这节课学习欧词充满了期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为祖国的优秀文化而自豪。

3.启发式教学

以“相思词《蝶恋花》”为例,鉴赏“庭院深深深几许”一句时,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连用了三个“深”字?用一个“深”字不行吗?前二个“深”字,是什么意思?用三个“深”字又增加了什么特别的含义?表达了女主人公的什么情感?教师通过抓住学生思维,启发引导,层层分析,步步深入,最后导出结论,调动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对教学重点、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思维方法上可以培养中文学生的辩证思维,对女学生的人生方向进行启发,完成课程思政目标。

4.讨论式教学

讲到《朝中措》词“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蓑翁”句时,针对句中的消极情绪,联系欧阳修的“三贬”的经历以及欧阳修的“文人少达而多穷”的观点,发起讨论“文人为什么少达而多穷?”,面对窘境我们该以什么心态来对待?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并总结,文人的清高、不会变通等性格使得“少达”,然正是因为这些“穷”境,才使得我们子孙后代受益,能够看到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的思想、人生轨迹。所以,面对逆境,不应消极,应积极应对,完成课程思政目标。老师总结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点的基础上拓展知识,顺利掌握这部分知识点。通过讨论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找到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学习差距进行及时补充,同时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5.互动式教学

在课上、课下,采用师生、生生之间互动形式,在彼此平等、倾听、接纳的基础上,双方交流、沟通与探讨,如:你认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包含哪些内容?古典诗词对我们今天的大学生有什么作用?当代中国风歌曲融入了古典诗词的哪些因素?融入古典诗词因素的中国风歌词与普通的歌词比有那些优势?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触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以提高教学效果,促使同学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人的影响。

6.比较教学法

讲授教学重点,如欧阳修的婉约词与五代词、花间词、秦观词的关联和欧阳修的豪宕词与苏轼豪放词的关联时,将两种词派进行对照比较,通过对比的不同认识,既求同又存异,启迪学生积极思考,教给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为下面学习古典诗词鉴赏方法打下理论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利用教学效果评价,辅助课程教学和课程思政

1.教师自评

从教学内容上,结合课程的特点与学科的最新发展融合度,挖掘教学内容与培养学生的人生观、核心价值观、世界观的路径实施情况,

从教学方法上,采用讨论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问题式导课、启发式教学及优质的音频和视频等。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思政目标达到预期效果,从学生的课堂及课后表现看,为今后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了方向。

2.教师对学生评价

本节是通过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及学习态度、情感等多方面对教学效果进行形成性评价。

从学生的出勤情况查看迟到、早退情况。

从学生听课的状态看,课堂气氛活跃程度、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情况。

从学生在互动环节的表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质量看,同学讨论热烈程度、发言次数及积极性是否有独到的见解等。

从课堂提问、开放性思考题和阶段测试方面,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人生应采用的正确态度的理解和感悟程度,进行评价。

从学生的实际行动看,学生主动查找中国有哪些传统文化: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文学,如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以及民族服饰等,学生主动论证传统文化形成的原因是中华文明演化汇聚而成,一名同学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古典诗则是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个中国人,要弘扬自己民族的文化;作为一个中文大学生,要学好古典诗词,学好古代文学。”

3.学生对教师评价

学生根据课程量化评估体系对教师打分,学生对教师教学是满意的,都给予“优秀”评价。问卷调查显示教师在授课内容及方法上,学生认为内容丰富具有前沿性;利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易于理解。

十、针对教学反馈,教师反思改进

1.虽然是大学生,但对所学知识认识有限,对一些实际问题及案例的分析会感觉无从下手,在某种程度上不能更好地理解课程思政的作用。

改进措施:

(1)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认知水平,调整题目及案例的难度,综合性的题目及案例不适合放在教学最初的章节进行,同时把每节课的课程思政落到细微处;

(2)教师要丰富自己的教学资源,在必要时可以让学生分析相似案例进行复练,把课程思政目标放在学生关心的方向。

2.学生对所学内容不能进行及时总结,惰性较强,出现遗忘较快的现象。

改进措施:

教师在讲授中,注意重、难点的复现,带领学生建立每个章节完整的知识结构,力求以最简洁的模式表现出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便于学生对每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及记忆。同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人生态度进行引导。

3.在授课中,学生会出现困倦、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

改进措施:

(1)人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根据这点调整内容,做到张弛有度,不能一味讲解关键知识点,造成学习疲劳,要在学生表现不佳时,随机应变,穿插轻松有趣的教学内容;

(2)教学中要进行充分有效的互动,经常以正问,设问的形式抓住学生思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3)授课中注意语气语调的调整,以多方位教学技艺的运用吸引学生。

(4)作为教师,应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进一步优化完善课程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十一、课程思政教学总结

虽然我们已经有了初步将思政内容引入《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的理念和实践。但学无止境,我们课程团队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思政的教研探索中不断前进。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我们一定会将思政教育与《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完美的结合,虽然目前尚有不足,但我们会不停地修正,锲而不舍地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通过不断的探讨和沟通,在教学中我们必将达成最后的和谐。教学相长,我们要不断地学习,知识是敞开的,要不断寻找力量和知识的来源,根据教学内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方法手段、呈现形式,做到自然而然,浑然一体,追求真的内容、美的形式与善的价值有机统一,达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最终实现理想中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