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年|《大只佬》: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佬佬怎么讲 想当年|《大只佬》: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

想当年|《大只佬》: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

2024-06-22 03: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编者按:这里是一个怀旧剧场。

2003年,香港电影市场一片萧条,杜琪峰导演领军的银河映像公司算是为数不多的中坚力量。杜Sir在这一年也持续发力,不仅创作完成一部擅长的警匪题材《PTU》,另还有一部和韦家辉合作导演的《大只佬》。在第二年的香港电影节上,杜Sir以《PTU》获得了最佳导演奖,而《大只佬》不仅获得最佳影片,也获得最佳编剧,同时还为主演刘德华带来了一尊最佳男主角的奖项。

《大只佬》海报

当年9月《大只佬》被内地同步引进,为了更符合内地观众习惯,更名为《大块头有大智慧》。主演刘德华和张柏芝演绎的爱情故事,刘德华穿上肌肉服扮演健美先生的制作噱头,都让人以为这是和之前《瘦身男女》类似的,一部颇具商业卖点的爱情喜剧。但真正看完全片,却让人吃惊不已——这是一部风格相当另类的电影。同时由于引进中对观感恐怖的镜头和情节略做了删减,让这部本来就很独特的电影,整体故事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让不少走出影院的观众摸不着头脑。

“看不懂”,并不是说影片变成了艺术片,会无端端对着一棵树一条狗就拍半天,让观众不知导演要表达什么。《大只佬》仍然延续了香港电影的通俗路线,每一场情节都很容易理解,也填充了不少打斗动作、浪漫爱情、警匪争斗,甚至喜剧笑料的桥段。然而加在一起,故事的走向却完全不循常理,大大超出观众的预料。

穿上肌肉衣塑形的刘德华,是影片最有趣的商业买点,让人不免猜测剧情是一部喜剧。但这是个误会。

以剧情来说,影片前半部分还是较为通俗的探案爱情路线。刘德华饰演一位还俗的少林武僧——就是主人公“大只佬”(大块头)。他在市井中放浪形骸,甚至跳脱衣舞出卖男色谋生,但其实他颇具慧根,领悟佛法以至有了“阴阳眼”,能看到人的前世因果。这种灵异的特异功能,恰好对新晋女警员张柏芝的查案有所帮助。两人在案件中巧遇结识,误打误撞地侦破几桩奇案,抓住了犯人,从而渐渐有了疑似爱情的交流。然而“大只佬”却因为害怕因果轮回,又担心会危及女警员性命,态度上一直在刻意回避。两人的感情,也变得单相思而渐渐虐心。

剧情发展到这里,都还算常见的爱情戏路线。虽然男主角不会那么容易接受女主角的爱慕,但一般经历影片最大的危机后——多是男主角营救出女主角——两人往往能破坏命运的枷锁,打破宿命的隔绝,完成最终两情相悦的美好结局。

青春时张柏芝出演的所有角色,都带有一种天真不做作的美好,她演的爱情片都会让人觉得心痛。

但是这么想就简单了。《大只佬》的后半段可以用“匪夷所思”来形容:女警员为了解除大只佬的心魔,只身赴险追寻藏匿山中数年的一个逃犯。到这里还算正常,观众心里会隐隐期待男主角去救出女主角,那么也还是常规的剧情路线。

然而张柏芝扮演的女警员却真的死了?!死状还是极为凄厉地被割首挂于树梢之上。甚至影片为了强化情节的强烈,专门拍了一个张柏芝头颅的单独镜头,让毫无心理准备的观众着实吓了一大跳。画面的突兀让人不适,甚至要感谢引进时的剪刀手,把这种“过于刺激”的画面直接给剪掉了。

从疑似爱情警匪片发展到悬疑恐怖片,只需要一秒钟。当观众看到女主角死了,真的头断了,百分百死翘翘了以后,这才想起原来主角大只佬从一开头就明明白白告诉了观众,因为女主角前世作恶怀有业障,砍下不少人的头颅,于是走进了因果轮回,今生无论如何也是逃不掉的。这个枉死的结局,就是解不开的宿命。

虽然前半部分看起来是爱情片,但有些段落影片的打光方式,却是不折不扣的恐怖片,让人感到一丝背脊发凉。

以颇为骇人的剧情突转,编导像是对观众玩了一个恶作剧。一般商业爱情片总是在反映“爱和勇气能打破悲剧宿命”的美好主题,以好莱坞式的大团圆结尾,让观众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走出影院,然而本片主人公面临的厄运,却是从一开始就可以看到,然而无论如何却也回避不了的。这倒有点像恐怖片的发展路径——主人公起了贪念或被奸人暗害,渐渐会步入命运的陷阱,遇到很多让人深感恐怖的场景。只是这些危险多半还是能化解的,毕竟男女主人公不能那么轻易地死掉。

然而《大只佬》中的女主角却真的死了,编剧让她死得如此突然,甚至欠缺怜悯之心。虽然影片故事没有什么看不明白的,但情节的内在逻辑仍然让人大感疑惑——枉死的女主角并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甚至可以形容为天真可爱,为什么还会落得如此不幸的结局呢?除了影片所说“前世今生的业”,根本没有其他因素可以解释她为何死得那么凄惨。

无论这种故事走向对于观众来说是否过于刺激,编剧至少已强行给影片注入了情节上的因果关系——今生的恶果,都来源于前世的恶行;如果不想下一世再有恶报、厄运,那么今生做出的种种行为,都请三思而后行。

在片中另一段探案故事之中,已经很明白地说明了前世今生的业,是相互联系的。人的命运交错,很多时候都是已经写好了的。

这种剧情走向,明显出自导演兼编剧韦家辉的手笔。

韦家辉,最早是TVB的编剧入行,很快就干到了剧集监制的职位。在上世纪90年代,他率领团队创作的三部大剧都成了港剧的经典——《义不容情》(1989年)、《大时代》(1992年)以及《马场大亨》(1993年)。内地观众对于前两部剧都颇为熟悉,而最后一部《马场大亨》,因为赌马题材等原因,没有被内地引进,所以并没有引发太多反响,但却是编剧思路上最为奇诡的一部剧集。这三部大剧,可说是奠定了韦家辉的创作风格,也表现出他从一个注重情节因果的编剧,相信“人可以战胜命运”的主题,渐渐变成了一个更“笃信天命”的编剧,热衷于描绘“人无法改变自身宿命”的悲剧主题。

当他进入电影创作后,虽然作品不多,但无论是早年的《一个字头的诞生》,还是前几年引进内地的《神探大战》,都可以看到影片中写了不少类似宿命论的情节。主人公虽颇具智慧,能参破命运的提示,也对自身行为有所警醒和约束,但往往到头来还是无法跳脱命运的安排。

《大只佬》骨子里同样是如此悲观的主题。

看破,却跳不脱。

影片部分外景是取自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佛像都是真的景观。

大只佬在女警员在世时,始终不相信能改变她的宿命,而死后,大只佬又因为心痛万分,主动接过她的棍棒,踏上了继续追寻逃犯“孙果”的旅程。孙果与他的渊源,正是数年前杀害了他的心上人,造成大只佬过于愤怒而无意中犯下杀戒,进而勘破佛法,离寺还俗。他早已意识到寻凶复仇的道路,即使能逞一时之快,但以佛法来解,这段关系不仅源自前世的恶业,杀人还会凭空造出更多杀业,为下一世的因果轮回,带来冤冤相报的恶果。

业,英文翻译成karma,佛家用语,大约是指一种有前因后果的行为。本片英文名即为Running on Karma,直译就是“因果轮回”。

大只佬与想象中的自己互殴之后,终于醒悟过来,放下棍棒,立地成佛。

影片主题直到这里才渐渐明了起来。“大只佬”慧根不浅,早就看破红尘,在红尘中避世。可当事情真正落在他头上时,他是否还能继续看破呢?

在一场刘德华与自己棍棒互殴的武打戏后,天人交战终于有了结果,大只佬明白继续放不下追凶的执念,到头来伤害的其实还是自己。他终于放下了。而经历数年后,他找到逃犯,却没有要打死他复仇,反而将这个早已变成了野兽的“人”,重新拉回到人类社会的文明轨道之中,接受公道和法律的裁判。

先看破,再跳脱。

杜琪峰导演有次在分享创作时,讨论过影片后半部分也曾设想过类似“精神分裂”的剧情,原来大只佬既是救人者,也是杀人者,所谓逃犯“孙果”,一直也是他幻想出来的另一重人格罢了,最后他会发现原来杀人的真凶一直是自己。

这样的发展也是一种心理犯罪片的常规路径。表现的主题同样是追凶和复仇之路,会造成人的精神异化,最终伤害的只能是自己。

无比相像的逃犯和大只佬,也暗示了曾经有过一版说明两人其实是同一个人的剧情。

当然影片没有采用这样的情节走向。大只佬战胜了内心强烈的复仇冲动后,终于寻找到了一种佛教徒的宁静。他入世救人,花费数年时间,即使只是救到了一个逃犯,仍完成了一种心境上的巨大转变——他战胜了心魔,又不惜代价,扭转了一种可能从古代开始,就不断延续至今的恶业轮回,他终于跳出了。

在影片最后颇具禅意的一段戏中,刘德华先沐浴、理容、更衣,然后很随意地向警察要了一根烟,翩翩然就走了,仿佛之后事态如何,与他已经完全没有关系了。这种轻松愉悦的感觉,像是在告诉观众,原来宿命轮回很容易打破,无非举手投足之间多从小处发念,多行善事,追求些小的善因善果,而避免恶性恶念,未来的发展也就会完全不一样了。

一张看起来有些无厘头的截图,其实却是一段很洒脱的戏。抽不抽烟只是外在的形式,内心早就泰然自若。

影片中段,当暗恋无果的张柏芝和刘德华牵手走过热闹街道时,响起一曲《身外情》,是全片中最浪漫,也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桥段。歌词充满禅意,说不清是写恋爱,写缘分,还是写了人生在世的哲理和遗憾。

带走伤感 带不走哭得转红了的灯

记忆随身 延续欠你的戏份

带走开心 却带不走拖手时的体温

微暖质感 留在脸上还未吻

给一分钟 我静静回味

将一生一世翻天覆地

明日已被 今天处死

泪存在原为反映天理

这一分钟 我站在何地

怎么竟跟你活在一起

缘是镜中花 留在镜中死

原谅我不记得忘记

……

肉身终有腐坏之日,而种种名利更是身外之物,但佛家所说的“业”,却是会因为人的种种做法,影响到他人,他人又影响他人,而代代传递下去的。

“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

刘德华中后段表演的翩然,很大程度要归功于导演对于意境的塑造。比如这漫天的柳絮。身如柳絮随风舞,本是命不由已。但一旦想破了,人生却还能存一点自在。

《大只佬》用一个商业片的外壳,想讲的却是高深的佛法道理。虽然有些段落有刻意故弄玄虚的成分,但不少高光场景的浪漫唏嘘、恐怖骇人,或是淡然感动,还是能让观众感知到,被影片神秘的气氛所感染,引发一些人生的思索。

这是一部风格极为独特的影片,谈不上完美,却在启迪人心向善。20年后再看,随着年龄越大,越能体会到“无人不冤,有情皆孽”的道理。反而如主人公一般,斩断因果,随处善念,是人生更为智慧的一种活法。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