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思想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你理解的学前自然教育是什么课程 中国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思想

中国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思想

#中国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思想|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自1903年中国第一个公共的学前教育机构产生以来, 中国学前教育课程已经走过了90余年的里程。与国外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相比, 虽然我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历史还不长, 但在我国学前教育史上, 同样产生了一些著名的教育家。他们在长期实践探索的基础上, 不断总结经验, 提出了不少既符合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特点, 又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课程理论与思想。在这些教育家中, 张雪门、陈鹤琴、张宗麟等老一辈是典型代表, 他们为中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当然, 对中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作出贡献的教育家远远不止上述几人,诸如南京的赵寄石及其领导的学前教育课程实验与研究组, 北京的陈帼眉、王月媛等, 也以实际行动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推动了中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

  中国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思想涉及方方面面。 本章不打算事无巨细地全面探讨, 而只将那些对中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产生过或仍然产生着重大影响的理论与思想加以研究和阐述, 以期对人们了解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思想史, 并对当前和以后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与帮助。

 

  一、陈鹤琴的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思想

 

  在我国学前教育史, 对课程理论与思想发展贡献最大的首推陈鹤琴先生。陈鹤琴(1892~1982), 浙江上虞人。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学前教育专家。

  陈鹤琴先生早年留学美国, 专心研究教育学和心理学, 师从克伯屈、孟禄、桑代克、罗格等著名教授。1919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该改为东南大学), 教授教育学和心理学。1923年在南京创办了鼓楼幼稚园, 任园长;不久又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幼儿教育研究中心, 亲自从事并领导幼稚园的课程、设备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他对当时国外幼儿教育的课程严重充斥中国幼稚园的状况十分不满, 与张宗麟等人一起进行了幼稚园课程中国化和科学化,提出了“活教育”思想, 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幼稚园课程的改善和发展。他是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先驱。他还发起并组织幼稚教育研究会, 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稚教育研究刊物《幼稚教育》。协助教育部制订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幼稚园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陈鹤琴先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之中。他先后担任南京大学师范学院和南京师范学院院长兼幼儿教育系主任。在这期间, 他继续研究幼儿教育, 整理他以前有关幼儿教育方面的研究, 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学和科研体系, 完成了他20~40年代一直想做而未能实现的理想。 然而, 从50年代初起, “由于左”的思潮的影响, 他的活教育思想受到错误批判。而他本人, 在1958年也遭到错误批判, 他的儿童教育思想被全盘否定。1959年, 他不得不离开了自己长期从事而又深为爱的幼儿教育工作。

  文化大革命后, 陈鹤琴先生得到平反昭雪。除了担任社会和政府的一些要职之外, 他当选为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1981年六一儿童节时, 他虽然身患重病, 但仍然不忘儿童, 并为儿童题词:“一切为儿童, 一切为教育, 一切为四化。”(《光明日报》1981年5月28日)1982年, 他在连说话都非常困难的情况下, 还写下了“我爱儿童, 儿童也爱我”的肺腑之言。由此可见, 陈鹤琴先生把毕生的精力全部献给了祖国的儿童教育事业,他不愧于著名的幼儿教育家。

  陈鹤琴曾到世界许多国家进行访问和考察, 积累了丰富的幼儿教育经验。在长期的实践研究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 他提出了许多适合我国国情和儿童心理的教育主张和课程思想, 写出了近400万幼儿教育著作,影响巨大。他的著作被先后汇集出版, 《陈鹤琴教育文集》上、下卷和《陈鹤琴全集》6卷句全面反映了他的幼儿教育思想。其中, 当然也反映了他的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思想。

  陈鹤琴学前教育课程思想是他是学前教育思想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学习和继承他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合理内容, 对于我们今天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一)课程应为教育目标服务

  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集中地反映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念。同时, 教育目标又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方向, 它指导着人们的具体教育行为。教育目标是制订课程目标的理论依据, 它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具体实施具有规范和限制作用。对学前教育来说, 也是这样。

  学前教育课程是学前教育的支柱。学前教育课程是为学前儿童设计的课程。培养什么样的人, 用什么来培养, 又采用什么方式去培养, 这是学前教育课程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陈鹤琴先生在研究中国二三十年代学前教育课程实际的基础上, 从身体、智力、情感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幼儿教育目标。他人为, 教育目标首先要解决“做怎样的人”的问题。通过教育, 培养出的人应该具有“ 作精神, 同情心和服务他人的精神。”“应有健康的体格, 养成卫生的习惯, 并有相当的运动技能。“应有研究的态度, 充分的知识,表意的能力”“应能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 养成欢天喜地的快乐精神, 消泯惧怕情绪。”由此可见, 在二三十年代, 陈鹤琴就提出了比较符合学前儿童身心特点, 并适应未来社会的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是难能可贵的。

  (二)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儿童的生活环境, 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

  课程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支柱。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内容来实现学前教育的目标呢?又根据什么来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呢?对此, 陈鹤琴先生提出了自己著名的观点,那就是:“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他认为, 学前儿童是在周围的环境中学习的, 应该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组织课程。因为, 学前儿童周围的环境不外乎两个方面:大自然和大社会。自然环境包括动物、植物和各种自然现象,如春天的桃花、杏花、杨花、柳絮, 夏天的雷鸣电闪、蜻蜓荷花, 秋菊冬雪等。

  社会环境是人类精神活动的环境, 是人文环境, 对学前儿童的发展具有更大的作用。在与人的相互交往与作用中, 儿童学习和增长与人交往的经验和知识, 并实现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 习得文化的特征, 进行着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更为重要的社会化过程。陈鹤琴先生同样十分重视学前儿童的社会化教育, 注重在社会环境中教育儿童, 发展儿童。因此, 在为学前儿童设计的课程中, 社会环境的学习成为必不可少部分。当然, 为学前儿童准备的社会环境应该适合他们的学习与发展,适应他们兴趣与需要, 适合他们的能力水平。像家庭、集市、节日、庆祝会、教师接待日活动等, 是学前儿童经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