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微更新:香樟树下的光阴故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作者香樟树下的小说推荐 城市微更新:香樟树下的光阴故事

城市微更新:香樟树下的光阴故事

2024-05-29 20: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改造后的场地创造了有 利于儿童和老人身心健康的公共空间, 显著提升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 © 自组空间/Zizu Studio

项 目 背 景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的发展为全世界所瞩目。但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本土村落逐渐没落,农田和滩涂变成了钢筋混凝土丛林,地域性景观逐渐消失,位于城市东南部的蛇口地区即为其中一个典型案例。作为深圳市人口最密集的城区之一,蛇口旧城区公共空间不足、空间内设施老化等问题近年来日益凸显,因此,城市公共空间的更新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政府的关注。

2018年,由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指导、深圳市南山区蛇口街道办事处与深圳市城市规划协会联合主办、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趣城·蛇口社区微更新计划”设计竞赛正式启动。该竞赛旨在通过对社区内的小广场、小公园等小尺度场所或指示牌、垃圾桶等城市设施进行更新,打造创意邻里空间。竞赛共选取4个试点项目,自组空间团队最终获得其中两个口袋公园项目的一等奖,并作为总包单位进行设计和施工。蛇口学校广场即为其中一个获奖项目。

设 计 过 程

1

场地调研

蛇口学校广场是位于深圳蛇口学校入口旁的一个小型城市公共空间,占地面积约500 m 2 。在上下学的人流高峰期,大量学生及家长在此聚集,临时停放的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也随处可见;另一方面,这里又是一个被高密度社区围合的内向型角落空间,缺乏活动设施,加之阻碍人群流动的围墙、破旧且体积过大的宣传栏、树池过高不宜使用等消极元素的存在,导致场地空间功能单一,人流动线混乱无序。

改造前的内向型场地空 间功能单一,人流动线混乱无序。© 自组空间/Zizu Studio

在设计开始前,设计团队首先在2018年选择两个暑假假日(8月5日与14日)、周一、周三、周五三个工作日(10月22、24、26日),以及周六、周日两天周末(10月27~28日)对广场使用者进行了为期7天的行为调研:一方面观察场地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使用情况,另一方面对学生、家长、教职人员、校园保安、过往行人等不同群体进行访谈,记录他们对广场的使用需求。

基于调研结果,设计团队根据对广场的使用频率将使用者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儿童(学生)和家长(包括老人),他们使用场地的频率最高,且使用时间主要集中在7:00am-8:00am(上午上学)、11:00am-12:00am(中午放学)、1:30pm-2:30pm(下午上学),以及4:00pm-6:00pm(下午放学)4个时间段。家长的使用诉求包括充足的等候空间、易于接送和看护孩子、便于停放电动自行车和自行车,以及方便与其他家长进行交流等。儿童的主要诉求则是增加坐憩空间和游玩设施,供等候学校开门时使用。第二类人群是周边居民和路过的行人。他们主要在此广场进行自发活动,如散步和跳广场舞。第三类人群是学校相关工作人员,包括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后勤人员、校警保安等。其中,教师在放学时会带领低年级学生在此排队等候家长,逗留时间较短;除少数人会在这里临时停放自行车之外,该群体中的大部分人平时基本不会进入场地。此外,照明设施的缺乏导致场地在夜间基本无人使用。

场地使用人群需求分析 © 自组空间/Zizu Studio

2

设计过程

根据以往经验,场地尺度越小,设计精度越高,而小型改造类项目尤其要求问题针对性强的精细设计。通过深入的场地调研(包括照片、视频及相关案例等资料研究),团队提出本次设计主要需回应以下问题:1)如何促进人群在场地内停留,并鼓励他们使用空间?2)如何增加场地内空间使用方式的多样性?3)如何体现场所精神?

由此,设计团队制定了三项空间改造策略:1)打破由原有围墙、树池和宣传栏等设施形成的围合空间,建立开放边界,引导更多样的人群进入场地;2)现状树池高度接近800mm,材质为常见的黄色石材,质感粗糙,不适宜坐憩。宣传栏由于体积过大,周围产生了许多空间死角,容易造成垃圾堆积。因此需创造多样、舒适、整洁的休闲空间及配套设施;3)通过引导增加人群对设施的使用,并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

蛇口学校广场平面图设计 © 自组空间/Zizu Studio

在场地调研过程中,设计团队还采访到一位老人,从而了解到老蛇口人对这处场地的深厚感情:蛇口学校成立于1970年,现今周边大多数居民都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学童时光。后来,许多居民的孩子也继续在蛇口学校就读。这块场地不仅记录了他们的青春,也承载着他们与孩子的共同记忆,而场地中一棵历史悠久的香樟树( Cinnamomum camphora )也见证着这一传承。于是,设计团队决定将这棵香樟树作为场所精神的核心,在此基础上塑造一处承载着本地人独特记忆的公共空间,使它继续庇护每一个在此经过或停留的人。

综上,设计团队以“光阴的故事”为主线展开景观设计,将原有围墙部分拆除、剩余墙体改造为学校标识展示墙,在香樟树周围设置模块化座椅,在场地内布置互动科普装置并绘制体能游戏图案,从而创造了一处可供休憩等候和自由玩耍的共享空间。学校标识展示墙大大提高了广场沿街界面的通透度,有利于引导人流进入场地,墙上的方孔也可以让行人窥见广场内部,引发其好奇心;结合现状铺装和场地形状置入的六边形模块坐凳,可以像积木一样进行叠放组合,为家长和学生提供了足够的休息空间及灵活的就座方向;互动科普装置由钢结构制成,包括标有刻度的立杆、刻有太阳系行星名称的转筒和转盘,向驻足者传达基本的度量和地理学知识。学生们可在刻度立杆旁测量身高,以此感受时光的流逝,可转动的太阳系装置则暗示着昼夜交替,均与设计主题“光阴的故事”形成呼应;树池外壁上刻画着14种当地居民熟知的游戏剪影,可唤起驻足者对童年的回忆;在地面绘制的一组跳格子及跳远图案则可供孩子们进行体能锻炼,丰富课外活动形式。设计还在模块坐凳下方安装了灯带,为夜间的广场提供充足的照明,以延长其使用时间。

学校标识墙上的方孔与 学校标识融合为一体。 © 自组空间/Zizu Studio

标识墙上的方孔也是人 们互动的窗口。 © 自组空间/Zizu Studio

树池外壁上刻画着14种当地居民熟知的游戏剪影,可唤起驻足者对童年的回忆 。 © 自组空间/Zizu Studio

建 造

由于场地位于学校主入口旁,为减少施工对学生上下学的干扰,业主要求整个施工过程必须在一个月内完成,因此设计团队选择了模块化建造方式,所有设计元素均使用统一的模数系统,使得大部分设施可实现预制,减少现场切割加工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和环境影响。设计团队将正方形、矩形、三角形、圆形、多边形等模块形状进行对比,鉴于场地边缘与道路之间形成的既有夹角,六边形设施能较好地消解空间死角,钝角设计对儿童和老年使用者也更为安全,因此设计最终选取了六边形模数系统。该模数系统将场地特征、设计策略和建造目标有机融合在一起,同时保证了施工质量和速度。

六边形模数系统的推导 过程以及实地放线推敲尺度 © 自组空间/Zizu Studio

为儿童和老人设计公共空间时,需要重点考虑安全性和尺度适宜性。在本项目中,六边形模块坐凳和树池将成为场地内使用频率最高的元素,因此其立面和平面转角处需要倒圆角,以防使用者磕碰受伤。此外,设计团队在对比花岗岩、水磨石、钢板和木材后,最终选取木材作为坐凳材料,使坐凳在被烈日曝晒之后不会很热,冬天也不会太冷。在尺度上,设计师将坐凳高度从常规的450mm调整至400mm,使儿童和老人坐下时脚跟可以着地,从而减少身体的紧张感,也便于儿童轻松地爬上跳下。在设计互动科普装置时,转筒的转速和转盘的缝隙宽度也充分考虑了儿童的手指大小,以防出现夹手的情况。这些尺度、材料和交互上的设计细节看似简单,却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人文关怀。

模块化坐凳和树池多样 化的使用方式 © 自组空间/Zizu Studio

使 用 后 观 察

项目交付使用一周后,设计团队即进行了第一次使用后观察。令人满意的是,大多数人使用场地的方式与设想相符,这证明了前期调研的充分性和有效性。放学前,提前在此等候的家长们或坐在六边形坐凳上,或倚靠树池半坐,或驻足交谈;放学后,高年级学生常常在互动科普装置处玩耍聊天;午后,宽敞的六边形坐凳可供附近的上班族和清洁工人打盹休憩;傍晚,坐凳下的灯带亮起,吸引下班回家的路人前来小坐;晚上,前来散步和跳广场舞的周边居民明显增多,在深夜偶尔也会有路人经过。开放的边界、通透的视线和新增的照明设施消除了空间死角,在此处倾倒垃圾等不文明现象也大幅减少。

互动科普装置由钢结构 制成, 包括带有刻度单位的立杆、刻有太阳系行星名称的转筒和转盘,向驻足者传达基本的度量和地理知识。 © 自组空间/Zizu Studio

改造后的场地也出现了一些意料之外的使用方式,使设计团队对不同使用者的行为规律有了更深入的认知。例如,下午放学后,一些学生会在香樟树下的坐凳处交流作业问题;一些参加课外补习班的学生也会把这里作为等待车辆接送的集合地点;地面上的体能游戏图案会引导儿童自发排队,建立行为秩序。这些观察都为今后的同类型项目提供了更详细的设计依据。

地面上绘制的跳格子及 跳远图案可供孩子们进行体能锻炼,丰富课外活动形式。 © 自组空间/Zizu Studio

另一方面,在之后的多次回访中,设计团队也发现了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例如,可叠放组合的六边形模块坐凳虽然增加了可坐空间,但儿童需要踏上第一级才能坐上第二级,使得第一级由于频繁踩踏而外观受损,影响了使用体验。又如将树池边缘设计为200mm宽,原本是为了便于将边角打磨圆滑,以免学生磕碰受伤,而实际上,这一宽度使得树池边缘成为学生追逐爬跳的路径,导致位于树池外侧的植物踩踏情况严重。设计团队意识到,在今后的同类型项目中,应对使用者行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对设计方案进行更周全的考量,尽量避免设计成果引发其他问题。

思 考

扬·盖尔曾言:我们首先塑造了城市,然后城市将塑造我们。 [1] 中国城市经历了40余年的高速发展,城市环境建设已从原来大拆大建的增量模式,转变为以城市更新为主的存量模式,口袋公园、社区改造等城市微更新项目将会越来越多,公共空间设计也将越发重视使用者需求和社区场所精神,并更充分地考虑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的使用习惯和行为模式,因为他们往往是社区公共空间最大的使用者群体。在本项目中,设计团队采用研究型设计方法,基于细致深入的场地调研和精细化设计,创造了有利于儿童和老人身心健康的公共空间,促进了不同人群的交流互动,并显著提升了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此外,针对项目的使用后观察以及对后期维护和使用情况的经验总结,也为日后的同类公共空间设计提供了宝贵经验。

项目地址:中国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

项目面积:500 m2

项目委托:深圳市南山区蛇口街道办事处

景观设计:自组空间景观设计工作室

首席设计师:梁瑞华

项目负责人:黄丹霞

设计团队:杜梦碧、梁妍

设计时间:2019年1~2月

施工时间:2019年3~4月

建成时间:2019年5月

所获奖项:趣城·蛇口社区微更新计划设计竞赛一等奖

Reference:

[1] Gehl, J. (2010). Cities for People (1st ed.).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 THE END —

参考引用 / Source:

Huang, D., & Liang, R. (2020). Landscape Renovation of Shekou School Square in Shenzhe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 8(2), 132-141. https://doi.org/10.15302/J-LAF-1-040014

编辑 | 王胤瑜

翻译 | 张健 王胤瑜 田乐

制作 | 田晓劼

“儿童与城市环境”专刊

2014年,LAF成为中国国家广电总局首批认定学术期刊;2015年,成为CSCD核心库期刊来源刊;同年,荣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年度交流类荣誉奖。2016年,入选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中国“最美期刊”;2016年和2018年,连续两届荣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称号;现已被ESCI新兴引文源期刊数据库收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