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基本教义(八):十二因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佛陀讲四圣谛八正道十二缘起 佛教基本教义(八):十二因缘

佛教基本教义(八):十二因缘

2024-06-21 07: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引述达摩难陀长老《佛教徒信仰的是什麽》:

缘于“无明”[2](贪、嗔、痴等烦恼)而産生“行”[3][4](造作诸业)。

缘于“行”(造作诸业)而産生“识”[5](业识)。

缘于“识”(业识)而産生“名色”(物质与心理现象)。

缘于“名色”(物质与心理现象)而産生“六入”( 眼、耳、鼻、舌、身、意)。

缘于“六入”(眼、耳、鼻、舌、身、意)而産生“触”[6](外境接触)。

缘于“触”(外境接触)而産生“受”[7](苦、乐的感受)。

缘于“受”(苦、乐的感受)而産生“爱”[8](对境生爱欲)。

缘于“爱”(对境生爱欲)而産生“取”[9](追求造作)。

缘于“取”(追求造作)而産生“有”(业因完成)。

缘于“有”(业因完成)而産生“生”[10](在受于身)。

缘于“生”(在受于身)而産生“老死”[11](未来身之老死)。

北传佛教阐述

说一切有部《俱舍论》及其注释[12]继承《大毗婆沙论》而确立的按三世两重因果释义的十二因缘:

无明,过去世烦恼带来的惑,蒙蔽了真如本性,所以叫无明。

行,过去世身口意造作的一切善业或者不善业,其中包括身行、口行、心行。

识,其中包括六种: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13]。

名色,名即是心,指心只有名相而无形质;色指身体,指托胎后至第五个七日,身体各部分如手脚等都已形成。

六入,指在名色之后,各种感觉器官和思维功能都已産生,叫做六入,即六根。(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

触,出胎以后,至三四岁时,六根虽能接触六尘,但是未有苦或乐的想法,叫作触。(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受,从五六岁至十二三岁时,六根能分别六尘中的好恶境界,但是未能起贪淫之心,叫作受。

爱,从十四五岁至十八九岁时,贪图享乐等境界,但是未能广遍追求,是名爲爱。舍受的本性是甯静的,而这也能成爲爱的目标。

取,从二十岁后,贪欲转盛,到处追求五尘境,叫作取。(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有,因爲追求诸境而引起善恶业,积集牵引,産生三有的结果,叫作有。(因果不亡爲有,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也。)

生,指因爲现世的善恶之业,未来世还在六道四生中受生,叫作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也。四生者,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也。)

老死,指在未来世受生之后,五蕴之身,成熟后又开始败坏,叫作老死。(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大乘佛教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面的几句:“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指的就是这十二因缘。从深层次的禅定中观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十二因缘也只是空相而已,因此也可以说没有无明,也没有老死,在这一层次上,既然它们不存在,也就无所谓去穷尽或者消灭它们了。

原始佛教阐述

根据2008年公开提出原始佛教之具体教说内涵的现代华人佛教学者随佛尊者Bhikkhu Vupasama,在其编著的《相应菩提道次第》中,首先提出原始佛教原来的十二因缘的观点,完全不同于分别说部系《舍利弗阿毗达摩》及说一切有部的《发智论》创出之后,后世佛教所阐述的十二因缘观点(后世十二因缘之观点,也是现今佛教流传的十二因缘观点)。随佛比丘在《相应菩提道次第》中,依照汉译《杂阿含经》及南传巴利《相应部》当中古老七事相应教的共说,将古老经说当中的十二因缘,重新阐明如下:

无明,不如实知五阴(色、受、想、行、识)如何生起及如何灭尽,因此而不解五阴是因缘生,因缘生则是无常、败坏、磨灭之法,如是种种不知者是爲无明。无明不是发生在过去世,而是在当前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触入处不如实观察如何缘起,所以无法如实知五阴如何生起,而有无明。

行,妄见五阴是我、我所拥有者,是名爲行。

识,爲六识,是和名色相互依存而生的觉知,即“识缘名色,名色缘识”。

名色,色指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和五境(色境、声境、香境、味境、触境);名即是受、想、行,爲法境,指只有名相而无形质。其和识相互依存而生,即“识缘名色,名色缘识”。

六入,又称六触入处,爲每一生之始,指各种感觉器官和思维相缘而生的现在实况(眼色相缘眼识生、耳声相缘耳识生、鼻香相缘鼻识生、舌味相缘舌识生、身触相缘身识生、意法相缘意识生),叫做六入,即六根。

触,指根境识具足时的代名词,即眼色相缘眼识生时,称眼触;耳声相缘耳识生时,称耳触;鼻香相缘鼻识生时,称鼻触;舌味相缘舌识生时,称舌触;身触相缘身识生时,称身触;意法相缘意识生时,称意触。

受(想、行),指在六触发生时,所引发的苦受、乐受和不苦不乐之感受,以及联想、对比、分析和判断,还有意志决定的行爲。

爱,由于对于因缘实况是无常败坏磨灭之法不知,故于六根六境相缘六识升起引发乐受时,对此现况産生不当之贪着和想象,就是贪爱。

取,就是无明缘行的行,以爲五阴是我、我所拥有。

有,即爲“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循环。名色相缘(六根六境之相缘)升起六识,对识升起贪爱,希望识能够持续呈现,故驱使六根追逐六境,令六识持续呈现的循环。

生,指因“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循环未断,此(五)阴败坏已彼(五)阴升起,生命之流连绵不断,有来生之六触入处升起,即下一生六根生。

老死,凡生者,因因缘自我败坏的过程,必定历经衰败和死亡的过程,以及此过程所産生种种的不如意的痛苦。

参考文献

^ 渥德尔; 王世安. 《印度佛教史》. 商务印书馆. 2000-1: 52. ISBN 9787100026826 (中文).

^ 《巴利大藏经•相应部》(卷12章2):“诸比库!无知于苦,无知于苦集,无知于苦灭,无知于趣苦灭之道,诸比库!以此谓之无明。”

^ 《巴利大藏经•相应部》(卷12章2):“此等有三行:身行、口行、心行是。诸比库!以此谓之行。”

^ 注意:此处的“行”与五蕴的“行蕴”是有区别的:“行蕴”除了此处的“行”,还包括了与果报心、唯作心、道心、果心相应的思。

^ 《巴利大藏经•相应部》(卷12章2):“此等有六识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诸比库!以此谓之识。”

^ 《巴利大藏经•相应部》(卷12章2):“诸比库!何爲触?诸比库!有六触身: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是,诸比库!以此谓之触。”

^ 《巴利大藏经•相应部》(卷12章2):“诸比库!何爲受?诸比库!此等有六受身:眼触所生之受,耳触所生之受,鼻触所生之受,舌触所生之受,身触所生之受,意触所生之受是,诸比库!以此谓之受。”

^ 《巴利大藏经•相应部》(卷12章2):“诸比库!何爲爱?诸比库!此等有六爱身: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诸比库!以此谓之爱。”

^ 《巴利大藏经•相应部》(卷12章2):“诸比库!何爲取?诸比库!此等有四取: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诸比库!以此谓之取。”

^ 《巴利大藏经•相应部》(卷12章2):“诸比库!何爲生?于各种衆生之类,各种衆生之出生、出産、降生、诞生、诸蕴之显现,诸处之获得,诸比库!以此谓之生。”

^ 《巴利大藏经•相应部》(卷12章2):“诸比库!何爲老死?于各种衆生之类,各种衆生之老衰、衰耄、朽败、白发、皱皮、寿命之颓败、诸根之耄熟,以此谓之老。于各种衆生之部类,各种衆生之殁、灭、破坏、死、破灭、诸蕴之破坏,遗骸之放弃,此谓之死。如是此老与死,诸比库!以此谓之老死。”

^ 《俱舍论记》、《俱舍论疏》。

^ 《缘起经》:“云何爲识,谓六识身,一者眼识,二者耳识,三者鼻识,四者舌识,五者身识、六者意识。是名爲识。”

《长安与中国佛教》系列讲座视频欣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