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醒狮”形象特征的影响因素解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佛山的文化元素有什么之称 佛山“醒狮”形象特征的影响因素解析

佛山“醒狮”形象特征的影响因素解析

2024-05-28 03: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佛山“醒狮”形象特征的影响因素解析 Update:2014-03-17周 俊 韶关学院美术学院来源: 《装饰》杂志2014年第2期 内容摘要 佛山醒狮是南狮中最具代表性的舞狮种类,造型艺术特点鲜明。佛山醒狮由北狮演变而来,其造型融合了南方石狮的形态特征,脸谱形象参照了传统粤剧角色的开面,头部装饰吸收了粤剧角色的头饰手法,其造型体现出集美复合思想及英雄崇拜诉求。

广东舞狮亦称“南狮”、“醒狮”,起源于佛山市南海区,流行于粤、港、澳以及东南亚国家华人居住地区,主要分为佛装狮(流行于佛山一带)、鹤装狮(流行于鹤山一带)、遂溪狮(流行于遂溪一带)等,其中佛装狮最具代表性。就造型范畴而言,各地流行的南狮之间主要区别是狮头形态略有不同,但皆以佛装狮为基础。2006 年5 月20 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东醒狮名列其中。近年来,国内特别是广东地区不少学者开始关注醒狮艺术,但目前主要是从传统体育运动、民俗文化角度切入,尚未查阅到研究醒狮造型艺术的相关文献,本文立足于醒狮造型特别是狮头造型艺术的美学研究。佛山醒狮的造型由北狮演变而来,经过四五百年的发展,融汇了大量本土元素,逐渐与它的母体脱离,形成了一种风格独特的舞狮造型艺术形式。

1. 北狮

2. 故宫太和门明代大铜狮

3. 醒狮的独角(半成品)

4. 佛山祖庙的石刻、灰塑狮子

5. 佛山醒狮

6. 粤剧刘备造型,关羽、张飞开面

7. 刘备狮

8. 关公狮

9. 张飞狮

10. 粤剧角色头饰

11. 醒狮的头饰

12. 粤剧开面“洗笔”和醒狮写色“洗水”对比 一、狮面造型与南方石狮 佛山醒狮的母体——北狮的造型与真狮相似,虽不如南狮庞大,但形态健硕、厚重。(图1)面部形态特征与故宫太和门明代大铜狮形象十分接近(图2),面部表情狰狞,五官紧凑,形象十分威严。双面怒视正前方,外眼角上挑;鼻子和上颚基本处于同一个平面上且为一整体,鼻翼和鼻孔主要通过后期绘制图案塑造;口张齿露,上下颚各有两颗尖牙,上嘴唇线条较平直;双耳位于头顶上方。北狮的下颚有胡须,上颚没有胡须,除面部之外通体覆盖缨毛,甚至表演者穿的裤子与鞋都粘贴缨毛;设色以金、红二色为主,有雌雄之分,通过头顶所扎的布结颜色区别,红结者为雄狮,绿结者为雌狮,其他方面并无差异。 与北狮相比较,佛山醒狮最明显的特征当属头上有一独角(图3),形似竹笋,称为“鳌头”,该特征与发源于广东东莞樟木头镇的客家舞麒麟中的麒麟的独角十分相似,由头顶长出,向前弯曲,寓意独占鳌头。 佛山醒狮造型与原型狮子相去甚远,与佛山祖庙大量的石刻狮子却有诸多的相似之处(图4),特别是面部特征。佛山醒狮的头相对于狮身的比例更大,因此佛山醒狮亦俗称大头狮,其五官十分夸张,比例皆放大。额头高凸,称“寿星额”;两眼巨大,位置并非在额头下方,而是额头的两侧,距离较远,外眼角向脑后延伸,上眼睑外展,称“虎眼”;醒狮的眼睛虽大,但瞳孔相对北狮而言却并不大,其“眼球”也并非球状,接近平面,只有瞳孔凸出,呈半球状;鼻头、鼻孔巨大,两侧鼻翼和鼻头结构明显,鼻梁根部深凹,称“杏鼻”;上颚前伸,正面观察呈曲线状,中间向上弯曲。从头顶看,佛山醒狮的上颚造型相对与北狮而言更前凸,且不像北狮的嘴巴呈方形,其形略似鸭嘴。流行于广东鹤山的狮头嘴巴造型颇似鸭嘴,因而民间亦称鹤装狮为鸭嘴狮。但佛装狮的嘴巴不如鹤装狮突出,人中部分向上翘起,其下颚为一薄片,可以上下活动;口大带笑,明牙震舌,牙齿直接画在颚上而非立体,上下颚都没有突出的尖牙;从背面观察,耳朵形状似“招风耳”,耳朵的位置也很特别,并不是位于脑袋的两侧,而是位于脑后,两耳的距离大致与两眼间距相等。五官皆是有缨毛,上下颚、上下眼睑、两耳甚至鼻头、鼻翼和鳌头上都有毛发,“毛发”虽多但不如北狮的长。(图5) 在造型规范上,“北狮重‘活’”[1],强调形似,“南狮重‘史’”[2],注重神似。舞狮自宫廷传入佛山民间后,与佛山地方文化深度融合,逐渐演化成为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态——佛山醒狮。其造型极度夸张、戏剧化,是纯粹的人为建构的神兽形象,更加强调表达瑞兽狮子的神韵。 二、狮面脸谱与粤剧角色开面 佛山醒狮以粤剧中三国历史人物的开面(图6)(传统粤剧中称脸谱为“开面”)为造型基础,有刘备狮、关公狮、张飞狮等之分,并按照粤剧角色类型分为文狮和武狮两大类别,其中文狮以刘备狮为代表,武狮以关公狮、张飞狮为代表。传统醒狮的脸谱在色彩上亦参照粤剧中刘、关、张的面妆用色,主要使用红、黄、绿、黑、白等色彩,有所谓五彩刘备面、红狮关公面、黑狮张飞面等。其中:刘备狮(图7 ,亦称白须狮、彩狮)白脸、黄脸或粉红脸,唐草眉,脸谱性格为忠厚而稳重,“脑后有三个金钱,代表智、仁、勇俱备”[3]。传统刘备狮大致又可分黄狮和彩狮,黄狮子只有刘姓人家才能舞,黄脸白须,狮被上绘有两条龙,曰“二龙缠身”,表现皇室后裔的尊贵。其他姓氏若舞刘备狮则必须使用彩狮,白脸或粉红脸白须,狮被上不得出现龙的图案,所绘纹样以虎斑纹为主,其色彩相对与黄狮子整体上黑色更多。 关公狮(图8 ,亦称黑须狮、关羽狮)红脸,突眼,梳仔眉,额有“如意纹”和三条额纹,平口唇,白胡须,性格为仁义而忠厚,“脑后有两金钱,代表智、勇双全”[4]。关公狮又分红黑狮和红白狮,关姓舞红黑狮,红脸,黑毛,狮头红底上用黑色绘制图案,狮被主要用绿色;拜关帝的姓氏或村舞红白狮,红脸,白毛,狮头红底上用彩色绘制图案,狮被主要为红色和黑色并用。 张飞狮(图9)以黑色为主调,配以灰白花纹,青鼻,留须很短,名为“牙刷须”,性格为骁勇而威武,“年少气盛,脑后有一金钱,代表勇”[5]。张姓舞的黑狮,狮头上的图案黑底白色图案或者灰色图案绿色描边。拜北帝的姓氏或村舞的黑狮,狮头上的白色更多,狮被黑底白毛。传统粤剧演员化妆主要使用黑白两种颜色,称“二花面”,“黑白两色之间用‘洗笔’”[6],即笔尖蘸水在黑白二色之间涂画,以形成灰色过渡面,增加体积感。佛山醒狮在“写色”时一直沿用了这种塑造层次的方法,扎狮艺人称之为“洗水”,与粤剧角色化妆的手法和作用完全相同。 佛山素有“ 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美称,民间艺术繁荣,“是粤剧的发源地” [7]。“粤剧的名称虽然只有数十年,但其历史却有四百多年”[8],透过醒狮的脸谱形象及其特征,可以看出醒狮的脸谱形象在演变的过程中明显地受到了粤剧角色开面的影响。 三、狮头装饰与粤剧角色头饰 首先,粤剧的部分角色头饰正面居中位置有一圆形装饰物,一般装饰类似珍珠的半球体(图10),与京剧演员的头饰“太子盔”上的云龙吞珠图纹十分相似,应是由云龙吞珠图纹演变而来。佛山醒狮的额头上也有一圆形装饰物,饰有一面圆形的镜子,据佛山扎狮老艺人叶竞循(四牛)介绍,这块镜子名为“天庭”(图11)。尽管二者的名称不同,装饰的对象也不同,但如此相似的装饰手法以及饰物形状,表明了二者或许在某种程度有相应的联系。 其次,粤剧角色的头饰中一般包含多个球缨,球缨通常由两种色彩组成,其中一种色彩做主色调,另外一种色彩以点状形式装饰,如白底红点。佛山醒狮的头部装饰十分明显地借鉴了粤剧角色的头饰:传统的佛山醒狮头上饰有大量规格不等的球缨(图11),最大的是鼻翼两侧的球缨,天庭饰有一圈或者两圈,眼睛的上方呈螺旋状装饰若干,狮头的两侧鼻翼、耳朵的背面各有一个。球缨的色相与所饰狮子的色彩相似,刘备狮以黄底红点球为主,关公狮以红底黑点球为主,张飞狮以白底黑点球为主。现代醒狮的狮头装饰有所简化,一般天庭只装饰一圈球缨,特别是眼睛上方,只装饰一颗球缨。 另外,佛山醒狮的下颚都有胡须,胡须长短根据狮子的角色性格特征而定,如刘备狮、关公狮长须,张飞狮短须,与相对应粤剧角色的髯口如出一辙。佛山醒狮由北狮演变而来,是一种“外来”的艺术,但在它的母体——北狮的头上并没有类似的饰物和表现手法,而这些都在粤剧角色的头饰以及化妆方法上有所体现。由此可见,醒狮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吸收了粤剧角色的头饰以及表现手法。 结语 醒狮艺术凝结了广大佛山人民卓越的智慧,表达了他们求吉的心理需求,体现了他们质朴的审美观念。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造型融合了南方石狮的形态特征,参照粤剧角色开面的特点,吸收了粤剧的装饰手法,表现出与当地多种艺术形式相互影响的特点,体现出醒狮艺术具有宽广的包容性、充分的适应性。醒狮的形态夸张、戏剧化、拟人化,汲取南北多种民间艺术形态的养分,形成了地方特色浓厚的舞狮造型艺术,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 致谢:本文撰写过程中,南海二牛狮鼓用品厂的叶竞繁(二牛)先生及其女儿、儿子提供了大量狮头供拍摄,四牛和声醒狮用品经营部的叶竞循(四牛)先生提供了详实、丰富的讲解,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注释: [1][2][3][4][5] 汤立许等:“南狮与北狮的文化比较”,《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4。 [6] 潘福麟:“漫谈粤剧的角色与脸谱( 中)”,《南国红豆》,1997.2。 [7] 周伯军:“ 试谈粤剧对佛山石湾陶艺的影响”,《艺术教育》,2007.1。 [8] 赖伯疆、黄雨青:“粤剧的历史应从何时算起——关于粤剧源流的探讨”,《学术研究》,1980.3。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