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奇、灵秀的十朝都会,南京(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佛家烟供和施食一样吗 雄奇、灵秀的十朝都会,南京(下)

雄奇、灵秀的十朝都会,南京(下)

2023-03-21 22:3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南京丘陵形态的“山脉”中,“春牛首,秋栖霞”中的栖霞山在上篇中已经介绍了,那么这新的一天就不妨从牛首山开始。

早餐过后,你可以坐上地铁一号线到天隆寺站,从2号口出坐公交车755到底站,这辆公交上的人基本都是去牛首山公园,跟着人群走绝对不会错。

牛首山公园并不仅仅单指那座高约248米的牛首山,而是牛首山同祖堂山、将军山、东天幕岭、西天幕岭、隐龙山等诸多大小山组成的风景区。当然,作为游客的你,也只需要游一座牛首山就行了。

牛首山因东西双峰对峙恰似牛头双角而得名,民间又称为牛头山。它同南京众多不算高大的“山峰”一样,都有悠久的历史典故。传说晋元帝司马睿渡江初建东晋王朝定都建康(今南京)。有一天欲在宣阳门(今中华门)处大兴土木监理双阙以宣示皇权至尊。丞相王导便“设计”邀请晋元帝乘兴出宣阳门,南眺两峰对峙的牛首山,并称其为天阙,不宜再人工建造,等等。司马睿于是欣然打消了在都城兴建双阙的念头,牛首山从此被称为天阙。

传说固然有待商榷,但是牛首山的“牛首烟岚”自古为金陵盛景却是不争的事实。

从牛首山东大门进入,只见宏伟壮观的风铃塔上“牛首胜景”四个金色大字栩栩生辉。这座高达28米的方形宝塔上共有400只风铃,风铃塔由此得名。

再往前走是天阙路,道路两侧种植的樱花、翠竹、果树、雪松、梅花代表了四季轮回的生生不息,寓意佛教智慧存在于自然之中。

通向佛顶寺、佛顶宫的路上有一处造型独特的巨大山石景观。入口的水景广场处有天阙揽胜琉璃景墙,从左到右依次以“皇都二陵(南唐二陵)、幽栖凭虚(古幽栖寺)、仙窟道影(古佛窟寺)、牛首烟岚(古天阙山)、祖堂振锡(古祖堂山)、献花清兴(古献花岩)”六幅主题诗词、绘画。中心景观上有一片波光粼粼的碧绿池塘,清澈的水面有锦鲤戏水,水池里飘浮的水烟看起来宛如一幅“雾起白虹飘玉带”的水墨画神韵。池塘的对岸还有一座全长约60米的5孔石拱桥,因桥身刻有与牛首山相关的历代高僧及贤达名家的典故及其诗句而得名“集贤桥”。这桥头的云纹狮子图和桥身的如意云纹镂雕栏板使桥身看上去玲珑剔透,如飞虹横穿水面。这里高低错落的乔灌木点缀有许多龟纹石,中间配以瀑布、跌水、涧溪,远望如入山水之境。池塘畔附近建有一条仿唐长廊名“玉梅轩”。玉梅轩各处有微微下垂的纱帘,微风起时纱幕舞动,古风的图案令人顿有思古之幽情。这片山石景观还立有一些或坐或立或思考或打趣的小和尚雕塑,他们憨态可掬的模样给肃穆幽静的佛教胜地增添了些许活泼的气氛。

佛顶寺前还有一处法融广场。广场中心有一棵高大挺拔的乌桕树,高16米,树冠直径9米。这里有一尊名为“法融伏兽”的紫铜雕塑群很是独特,高约2米的牛头禅宗创始人法融正襟端坐于池塘边,其双目轻阖,衣带翩然,周围的鹿、虎或立或匍匐,它们似乎正专心聆听大师说法,悠然的神态充满了温馨的禅意。

牛首山上的这座仿唐风格寺庙始建于南朝初年。唐朝时名为佛窟寺,为禅宗之前“牛头禅”发祥地。北宋易名宏觉寺。寺庙于南宋、太平天国时期二度被战火毁坏。如今的寺庙是2012年重建的。因以供奉牛首山地宫的佛顶舍利命名,故名佛顶寺。

走过单檐四柱三开间的“佛顶寺”大理石牌坊,跃入眼帘的是一面描绘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说法场面的“灵山说法图”石雕,左侧有皇家风格的三狮无字碑。拾级而上,是以四大天王命名的天王殿。不同于别处寺庙所供布袋和尚塑像,这里正面供奉的是弥勒佛真身像,背面则供奉身着将军服、手执宝杵立地的“三洲感应”护法神韦驮菩萨;手持宝剑的增长天王;手执龙的广目天王;手执琵琶的持国天王;手持伞盖的多闻天王。天王殿两侧分别为钟楼、鼓楼。天王殿后有伽蓝殿、祖师殿。祖师殿正面供奉有牛头宗的十位祖师,两侧为牛首山方隅土地神王。再后面为大雄宝殿。大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其身旁位骑青狮的文殊菩萨;骑白象的普贤菩萨。两侧供奉五百罗汉的代表------十八罗汉。这些罗汉分别做挠痒、敲耳、吉祥坐、降龙、伏虎等状,象征罗汉们已得道升仙,进入解脱境界,自在无碍......

走出大殿拾级而上,一次见到观音殿、药师殿、法堂等建筑。观音殿供奉准提观音;药师殿供奉药师琉璃光如来;法堂为存放各类经、律、论三藏经典的地方,也是佛顶寺最高处。法堂外地面刻有牛首山中百鸟口衔鲜花供养法融禅师的传说故事------百鸟衔花图。左侧地面则表现牛首山中各种动物与法融禅师为友、保护禅师的“虎狼为友图”。因为这些都是新建的仿古建筑,你只需走马观花地浏览一番即可。

出佛顶寺来到无忧广场,牛首山顶上的佛顶塔便赫然进入你的视线。这无忧广场万字墙上“佛顶圣境”四个大字由台湾星云法师题写。经过一段沿山而建的释迦摩尼佛降生的绘像窟,你就登临了山顶。看到大石碑后,不远处的佛顶宫就在眼前了。

佛顶宫是是佛顶舍利长期供奉之所。这处欧式古典和现代科技感结合的圆形建筑长220米,宽160米,总体高度89.3米。其不但与隔壁中式的佛顶塔形成了绝对的视觉冲击力,而且它还是一个“就地取材”式的深坑建筑,是在一处采矿形成的深达150米的废弃矿坑上覆盖的由扶梯一层一层下来、共达九层的建筑物,相当震撼。其外部空间分为大穹顶、小穹顶两部分,寓意佛教的外供养与内供养。大穹顶形如佛祖袈裟,既与牛首东峰呼应,又覆盖在地宫小穹顶之上,象征佛祖的无量加持。小穹顶由“无数双手合十造型的佛发髻”造型的建筑文化内涵,寓意万千信众对佛祖的供养。小穹顶基座为莲花宝座造型,整个莲花宝座共由象征佛陀无量智慧的56座飞天菩提门,以及象征吉祥如意的56根云门如意柱组成,与小穹顶摩尼宝珠上下结合,形成“莲花托珍宝”的神圣意象。佛顶宫大穹顶袈裟护持之下有上下两层佛顶摩崖。上层依照北方石窟之形态,取天然巨石雕凿十三座大小石窟,下层以各种浅深浮雕和经文石刻为主,上下两层合为一只巨型佛手,庄严殊胜。

佛顶宫内部九层空间划分为地上三层、地下六层。这九层由禅境大观、舍利大殿和舍利藏宫三大空间构成。佛顶宫不仅珍藏着世界唯一的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而且随处可见金灿灿的佛像,“金碧辉煌”这四个字大约就是对它最贴切的形容。

地上三层为禅境大观。这部分椭圆形的空间以黄、白、灰三色为基调,由佛陀出生、成道的禅境花园及中间的如莲剧场组成。禅境大观内有每场约30分钟的“如莲佛颂”多媒体舞台表演秀。如莲剧场中心为长约7.5米、能360度缓慢旋转的仿汉白玉释迦牟尼全铜卧像,表现佛祖宁静、安详的涅槃境界。如果你是早晨赶到这里,就能够看到10:00的第一场。只见庞大的莲花伴随着佛教旋律缓缓升起,整个礼堂瞬间安静下来。在人们惊讶、崇拜的目光下,莲花升到4层楼那么高再慢慢落下,你看着安静的睡佛,心无杂念,这时绕佛一圈,即使你不是佛教徒,也可以感悟到此刻心灵的安宁,一扫平日里的浮躁和压力,心情也为之轻松了不少。

舍利大殿为地宫的第1、2、3层,内外又可分为千佛殿与万佛廊。通高21.8米的舍利大塔的核心为水晶牟尼宝珠,宝珠下方是头顶宝珠、口衔璎珞的大鹏金翅鸟。塔身分上下两个部分,上部为倒锥形的十三重相轮,象征佛教中的十三天;下部为景泰蓝覆钵,覆钵四周安放着四尊玉雕菩萨像。塔座也分为两个部分,上方塔厅呈四方八角形,上面雕刻着金刚杵、法轮、妙音鸟、狮子、圣象、莲花、卷草、山花蕉叶等佛教吉祥图案;塔厅四角供奉着四大天王青铜造像。塔座下方是由84片莲花瓣构成的圆形莲台,象征佛教的84000法门。

舍利藏宫又称佛宝层,整体以暗色调为主,营造出庄重的氛围。由藏宫大殿(舍利宝幢、拼画、四大菩萨)和参拜环廊组成。这里既是珍藏佛祖顶骨舍利的神圣之地,也是信众礼佛参拜、静坐禅修的处所。长66米的长廊是根据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密的供养内涵布局的,分别是香供厅、灯供厅、水供厅以及花供长廊。在这些地方“到此一游”后,就可以继续寻找前面在佛顶宫那里远望到的佛顶塔了。

牛首山顶的这座佛塔为新建建筑。其高约88米,九级四面,整体为仿唐风格,如今成为佛顶圣境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塔的1到7层主要是各种经藏。第八层安置了一口佛顶金刚钟,钟上刻有《金刚经》全文。第九层如来殿供奉了一尊毗如遮那坐佛。登塔远眺,能够俯瞰牛首山全景。此塔与不远处的宏觉寺遥相呼应,重现了历史上“牛首双塔”的恢弘格局。

再往前就来到了牛头禅文化园。

牛头禅院大门两边有楹联:云峰圣境翠竹黄花皆佛性,天阙烟岚流水白云是禅心。

高约39米的弘觉寺塔位于牛首山东峰南坡,这座七级八面仿木结构砖塔始建于774年,现塔身为明初重建。南京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之一的鎏金喇嘛塔就是1956年在塔下地宫内出土的!此塔第三至第七层尚有70余条明清两代游人题记。如今的弘觉寺塔已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从弘觉寺塔再往前走约一百米,你可以转到牛首山东峰兜率岩北崖的5个明代佛龛。这5座佛龛内所雕佛像的数目不等。石壁正中一龛里仅雕有一尊1.8米高释迦牟尼像,其结跏趺垒,施禅定印,下为高0.39米仰覆莲须弥座。距该龛东西两侧约3米处各有一龛,东龛上下九层共75尊,最下层为环立武僧。上面皆为盘膝打坐的修士,可惜绝大多数已损毁。西龛则雕凿在“几”字形的侧壁上,其内容、风格与东龛相同。西龛下部相距高约0.39米处另有一小龛,内凿高0.45米的弥勒像一尊,佛龛两侧刻有四处梵文,龛外石壁右侧刻有“大明成化元年”题记。当然,比起国内的一些佛教石窟,这里造像雕刻年代较晚,艺术造诣也较低,“浏览”一番即可。

其实推荐你来牛首山除了“春牛首,秋栖霞”的习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里有著名的“南唐二陵”。其同上篇介绍的渤泥国王墓一样,虽然小众,却是值得一看的南京历史遗迹。

南唐二陵就在宏觉禅寺旁的牛首山南麓,实际上位于祖堂山西南麓,从牛首山这里还有一段路。虽然公交853可直达,但是因为位置偏僻,大约一个小时才有一班公交。不如在宏觉禅寺附近坐上一辆私人摩的过去,回来的时候依法炮制,省时省力。

大家提到南唐就想起了李后主李熠。但是这二陵却并非李熠本人陵墓,而是其祖父母和父母的。这座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开国皇帝李昪的钦陵与中主李璟的的顺陵平常游客很少。从远处远观,这里的地形如一条游龙,祖堂山乃龙首,南唐二陵正位于龙口位置,相互毗邻的二陵因此堪称皇家陵墓的风水宝地。

二陵中建于公元943年的钦陵居东,为李弁及其皇后宋氏的合葬陵。建于公元961年的顺陵居西,为李璟及其皇后钟氏的合葬陵。这二处小小的陵园虽然在规模上不能和明十三陵或者清东陵相比,地面建筑也早已荡然无存,但地宫的内在建构和墙面壁画则保存完好,呈现出1000多年前的古代皇家陵墓原貌。

李弁钦陵全长达21米,宽10米,包括前、中、后三间主室和十间侧室。前、中两室及其所附四间侧室为砖结构,后室及其所附六间侧室为石结构。墓门及前、中、后三个主室都仿照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木结构建筑式样,壁面上以砖砌或石雕成梁、桥、柱子和斗拱,再用石青、石绿、储石和丹粉等矿物质颜料在其上绘以牡丹、莲花、宝相、海石榴和云气纹等图案的鲜艳彩画。中室和后室之间建有辅道,雨道口的中室北壁上方横列有大型双龙攫珠石刻浮雕,下方的左右两侧则各置一尊敷金涂彩、足踩祥云、披甲持剑的石刻浮雕武士像。后室室顶为巨大青石条砌成的叠涩顶,上面绘有包括一百余颗日月星辰的彩色天象图;地面青石板上雕刻着婉蜒曲折的江河形状,象征着地理图。这种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陵墓内部装饰,是秦始皇陵以来帝王陵寝的装饰传统。后室中后部为石砌棺床所在,棺床侧面有行龙浮雕,并以浅刻的卷草和海石榴花纹作为棺床平面的装饰。

李弁陵前、中、后室所附的侧室内均有放置随葬品的砖台,原置的金、玉、铜、铁和陶瓷质的器物早年已被盗。竟管如此,考古学家1950年代仍从劫余器物里发现了玉哀册和陶俑之类的珍贵文物。前者刻字填金,标明了该陵陵名及下葬年代;后者为数以百计的男女宫中侍从俑和舞俑以及各种动物俑,为南方唐、宋墓中所罕见。

李璟顺陵的长宽与李弁陵相近,有前、中、后三间主室和八间侧室,但均为砖结构,后室入口处无双龙及武士浮雕,后室的室顶有天象图,但地面上无石刻地理图,棺座上亦无龙形浮雕,反映了当时南唐国势衰微的气象。但此陵三间主室壁面仍有砖结构的房梁、枋、柱子和斗拱式样,其上同样绘有牡丹和卷草等彩画,可惜多己被淤泥剥蚀。虽然这里发现的陶俑和玉哀册质量不如李弁陵,但颇具文学才华的他才情横溢,那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的绮艳婉约韵味,当比这地下尘封的陪葬品更为引人注目。

二陵墓内灯光惨淡,阴森冰凉,如果不是结伴而行,你需要鼓起很大的勇气。当然,如果你对历史和诗词感兴趣,你则会感到27元的门票物有所值。当年出土的陶俑、瓷器、玉哀册等600多件珍贵文物,如今仍然有一部分陈列在二陵一个十来平米的博物馆里展出。其中就有刻字填金的玉質“哀冊”、双人首龙身佣、瓦当和彩绘残片等。

二陵地面上如今到处都有李后主李熠、中主李璟的诗词碑刻,有点“打广告”的意味。但是不管怎么说,基于南唐这个五代十国时期江南朝廷的遗迹留存很少,这两座地下宫殿的建筑、彩画、雕刻及出上的陶俑等遗物便显得弥足珍贵了。

如果这时候没有去看南唐二陵,回到市区估计还可以抓紧时间去地质博物馆或者朝天宫古玩市场看看;如果游览过南唐二陵,估计回市区已经下午三、四点钟,最好先坐地铁到玄武门地铁站下车。这里不远处的傅厚岗附近有法国驻中华民国大使馆旧址、李宗仁公馆旧址、八路军驻京办事处旧址、傅抱石旧居、徐悲鸿旧居、孔祥熙住宅旧址等,但是想去逛一下怕是来不及的。你不如在经过湖南路的时候,趁着天色没有黑下来,顺便看一下湖南路10号大院内那幢法国宫殿式建筑。这里是清朝江苏咨议局旧址;民国则是临时政府参议院所在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就在这里诞生;后来又成为国民党中央党部办公地。现在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苏省军区、南京警备司令部所在地。因为这里是军事要地,你即使来到这里也只能远观,甚至不能近距离拍照。因为它并不是旅游景点呢。

现在的湖南路到处都在改造,已经没有南京第二大商圈的往昔风采。但是你可以顺着湖南路到狮子桥美食街那边好好吃一顿。虽然这里也因为到处施工变得如同一条普通马路,人气大不如往日,著名的南京大牌档也已经关闭,很难想象这是当年繁华、热闹的步行街,但是仍然有一些老店铺坚守在这里,你可以去狮子楼之类的老店吃一些小吃,或者找到一家南京风味小吃店来上一碗鸭血粉丝汤,弥补你中午没来得及好好吃饭的遗憾。在酒足饭饱之前,建议你现在就制定好晚上的计划------到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看夜场。因为你眼前的这片昔日繁华街道已经变成为一片巨大的“工地”,所以你无须久留,吃过晚饭就直接出发。

大报恩寺遗址公园通常的参观时间为9:00-17:30。但是因为很多游客都是为了看夜景而来,所以景区会在特殊节庆推出17:30-20:30的夜场时段;腊月二十七至正月十八也可以从早上9:00开放至20:45;有时候跨年夜场开放时间甚至可以夜游到次日00:00。这样的话,白天购票入园的游客只要不离开馆区,也可停留在到晚上。而且鉴于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博物馆剧场19:30的实景演出《报恩盛典》需要在演出当天17:30点前购买,你最好现在就在手机上下载小程序购票,这样你到了景区就可以马上取票了。

这边你在狮子桥吃过晚饭,马上返回到玄武门地铁站乘车到中华门站下,出站便远远看到了由彩灯装饰的大报恩寺塔的亮丽轮廓。你只要沿着高架桥方向步行800米左右就到达了大报恩寺遗址公园。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这两句诗中“四百八十寺”的起源其实就是你眼前的大报恩寺。大报恩寺的历史始于孙吴。当时孙权命人在中华门外古长干里这块地方建造了建初寺,寺内有阿育王塔,为江南塔寺之始,是继洛阳白马寺之后的中国第二座寺庙,有“江南第一寺”之称。原寺屡毁屡建,寺名也随着朝代更迭屡屡易名。晋名长干寺;南陈为报恩寺;宋改天禧寺;元改慈恩旌忠教寺;明为大报恩寺…可谓香火绵绵,生生不息。

话说明永乐帝为纪念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下令以“宫阙规制”建造大报恩寺,寺庙落成后有殿阁30多座、僧院148间、廊房118间、经房38间,为明代金陵三大寺(大报恩寺、灵谷寺、天界寺)之首,下辖百寺,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寺院。这里从此成为“皇家佛堂”。寺中以五色琉璃精工砌筑的佛塔高约78米,塔顶悬挂146盏篝灯,夜晚点燃时,数十里外长江上也可望见。自1655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使团到访清朝,随团画师约翰·纽霍夫绘制了多幅琉璃塔画作并在欧洲出版后,该塔迅速风靡全世界,从此成为中国的一个文化符号,被誉为与古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万里长城等并称的“中古世界七大奇观”。然而应了那句“世间好物不坚劳,彩云易散琉璃碎”的诗句,这包括琉璃塔在内的大报恩寺后来在太平天国战争中再次被毁,从此寂静无声。

你眼前的遗址公园起因于2008年的一次考古发掘。当时在大报恩寺遗址发现了千年未坏的地宫--------长干寺地宫。在这座中国最深的地宫里出土了中国最大的瘗藏舍利铁函,铁函中的七宝阿育王塔则是中国发现的最大实物塔。铁函中的佛顶真骨更是世上唯一的佛门至宝,一起出土的还有“感应舍利”、“诸圣舍利”等佛门圣物。这些宝物当时震惊了整个佛教界,这处遗址也因此被国家文物局称之为“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古代寺庙遗址”,被列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南京大报恩寺之所以出名,除了它的皇家寺庙身份,仅那座九级八面的五彩琉璃塔就足以傲视群雄-------从1412年建塔到1860年代塔毁,这座高达78.2米的琉璃塔一直都是全国最高的建筑物。

大报恩寺大殿后的琉璃宝塔的建造工艺难度极大:仅高耸的塔身就相当于26层楼房的高度!琉璃塔最顶部宝珠以重达2000余两的纯金制成;每层檐角下共152只风铃皆为铜制;146盏篝灯每盏的灯芯就粗约1寸左右!除了塔顶有一根“管心木”之外,整个建筑外层全部用各种造型、各种颜色的琉璃构件榫合而成!塔檐、斗拱、平坐、栏杆均饰以狮子、白象、飞羊等佛教题材的五色琉璃砖。就连琉璃塔外的拱门也是琉璃门券样式!塔的底层建有回廊…如此浩大的工程,当年曾动用了十万军役、民夫,工期更是长达17年,所耗钱粮折合白银高达248万余两!如今我们在南京博物院见到的那座琉璃塔拱门,就是用明朝建塔时预备留用的一套构件复原而成的!堪称大报恩寺毁灭故事中不幸中的万幸!

这边在遗址公园负一层游客中心售票处领取了晚上的演出票后,你就可以入内游览了。当你走过景区大门,脚下便跨过了600年历史的香水河桥遗址。香水河桥为石拱桥,由条石砌筑的桥面总宽745厘米,厚达7层65厘米。香水河桥和天王殿之间沿着中轴线,遗存有宽255厘米、残长23.75米的长方形青石板铺砌的主干道,为当年的御道遗址。香水河桥将天王殿、琉璃宝塔顶连成为一线。香水河桥之下是横贯南北的香水河河道。香水河在佛教有八功德水的含义,但对于大报恩寺来说则是功能完善的排水系统。当你走过石桥,还可以看到保存完整的石砌驳岸。河道两岸与底部皆用长方形青条石铺砌。

拱桥两侧的永乐碑、宣德碑亭是古大报恩寺御制碑亭原址。

北面碑亭中立有明宣德三年(1428年)所立御碑,碑文为宣德皇帝朱瞻基所撰,内容歌颂明太祖、明成祖、明仁宗三位先皇的功德,碑文已漫漶难辨。虽然原本的碑亭在太平天国战火中被毁,这块巨碑和龟趺、底座却奇迹般保存下来,现在的碑亭为新近重建。碑身背北面南,通高8.55米。其中碑额高2.00米,碑身高4.45米。南面碑亭为是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所立御碑。永乐御碑在太平天国战火中受损严重,碑身、碑额已无存,目前仅存龟趺,龟身浮雕纹饰尚清晰可辨。现在这只巨型龟趺四周也已建起了碑亭。

走入到主门厅,抬头可见远处的大报恩塔,低头看到的是古大报恩寺天王殿遗址。

天王殿坐落于夯土台基之上,为带有前廊与月台的五开间、三进深大型建筑,整体呈“双凸字形”。走入厅中,有一种世事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

从天王殿进入洗尘净心大厅,首先看见的就是厅前“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的投影字幕。

洗尘净心厅天花板上有一些敦煌壁画、荷叶形灯具和彩色佛灯,还有一些通俗易懂的佛教图案装饰。

大厅内有一对不断流出清泉的玉盆。清澈的流水带给人洗尘净心的意境。报恩寺圣地将昔日礼佛时“沐浴更衣”的礼节演化为“洗尘净心”,使你以洁净、神圣、感恩之心步入报恩寺圣地,堪称非常贴心的设计。

您这边“洗尘净心”后进入长干佛脉大厅,忽然有一种宏大又悲壮的气氛扑面而来:这里的大屏幕详细介绍了长干佛脉(古称“佛陀里”的南京长干里)自公元三世纪东吴年间至十四世纪明代前期,从建初寺、长干寺、天禧寺到大报恩寺屡毁屡建的历史,掐指算来,其佛脉真正是生生不息,赓续千年了。

踏入时空长廊步道,脚下有七块投影屏幕,对应着“七步生莲”。寓意佛佗出生时在地上行走七步,步步都有莲花盛开。如今的你脚踏琉璃地砖,脚下的莲花会如涟猗般绽放,两边立柱上满挂的摇铃,此时也会应声作响仿若梵音,让人在此梦幻禅境之下体会到了时间轮回的真谛。

七步生莲尽头是“千年对望”:铜制的玄奘法师坐像背对众人,面对一尊由8000多根光纤和水晶珠组合而成的三D立体佛陀头像,寓意玄奘大师在世与佛陀涅槧相隔约一千年,千年不灭的佛陀与玄奘法师相视、微笑,仿佛隔空问候,又仿若参悟宇宙的意义。于是连这千年相望的时空长廊中都弥漫着一缕缕熏香般的神秘气息,经久不散,绵绵无尽。

由千年对望往左走的“前世今生”大厅,还原了明初大报恩寺建造时的场景。

这个大厅还展现了一组2008年在中华门外窑岗村发掘的当年烧制琉璃的官窑。据记载,朱元璋曾下令在南京城南聚宝山一带建造了72座琉璃官窑,烧制大量琉璃构件,供包括大报恩寺在内的大批皇家建筑所需。

北门厅向右转便是当年大报恩寺塔的琉璃拱门。大报恩寺琉璃塔共有9层,塔上这样的拱门共有64套。琉璃拱门上有很多动物,是藏传佛教艺术的一个特有造型,称为“六拏具”。拱门上正中是大鹏金翅鸟;两边是龙子龙女;紧接着是长翅膀的飞羊;狮子;白象。琉璃门券上方的穹顶是八边形,标志着明代大报恩寺琉璃塔的皇家规制。如果你在南京博物院看过原物,此复制品可以忽略。

琉璃拱门后面是《瞻礼圣物》展区,这里陈列着当年地宫出土的众多珍贵文物。上面的石质构件就是那套高度约1.5米,边长0.72米的石函。石函由上部盖板、底部垫板和四周四块壁板拼合而成。其中北壁石板镌刻有“金陵长干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记”,介绍了宋真宗时期修建九层宝塔及塔内地宫供奉感应舍利、佛顶真骨之事。

这是石函内高约1.3米、宽0.5米的铁函。这也是中国佛塔地宫中发现的最大铁函。当时的铁函顶部曾放置有大量铜钱、水晶球、玛瑙珠、串珠、鎏金银凤等供养器物。

这是当年南京城南的标志性建筑------义井。这口井是宋、明两朝先后所建,下面是宋代砖,上面砖是明代。明代建大报恩寺时加砌一层,属于造福于民的公益设施。因为是官井,砖砌得非常考究。

走过一座小桥就到了《瞻礼圣物》展区中轴线顶端的七宝阿育王塔展台。

这座鎏金七宝阿育王塔高约1.1米、宽40厘米,总重50公斤,是中国和全世界范围内已发现的最大规格的阿育王塔。其与在中国发现的其他阿育王塔结构有很大不同,在银鎏金的外表之下是一层木质框架,或称之为木胎;塔刹、塔身和塔基上都刻有精美的文字、浮雕,画面和文字内容展现了释迦牟尼从出生、成道到涅槃的全过程。供奉有“佛顶真骨”、“感应舍利”等稀世佛教圣物的两套金棺银椁当年就封存在这座鎏金塔的塔基部分。

这是天王殿遗址北侧的油库遗址,为明代大报恩寺灯油原料库所在。据文献记载,大报恩寺琉璃塔上有灯144盏,每日耗油达64斤,需100名童子轮流值班,负责添油、剪芯、擦拭明瓦。时人因此对琉璃塔有“白天似金轮耸云,夜间似华灯耀月”的赞誉。

这里是有着无数石雕和壁画的“江南首寺”内景。屋内的黄金浮雕都是古代遗留下来、由现代能工巧匠复原的。看上去即古色古香,又美轮美奂。

走过“江南首寺”就是地宫的佛门净地------观音殿,又称莲池海会。描绘了西方极乐净土之上众佛相聚的盛况。众佛均为宝相庄严的莲花化身,慈光惠及一切众生。在此也意喻庄严净土,故称“莲池海会佛菩萨”。

舍利佛光大厅是一处融入很多现代科技的穿越时空般的体验空间,置身厅内宛如佛国净土。这个呈穹窿式的区域以4.2万盏LED灯装饰而成,其在玻璃折射下又变幻成8.4万盏,象征着佛法八万四千法门。这些灿若群星的盏灯配合厅内仙音袅袅的佛音不定时地变幻出炫目的七彩光芒,寓意着大报恩寺历史上曾出现过的七次舍利佛光。穹顶下面大厅正中为一尊涅盘造型的释迦牟尼佛像,其卧于莲台之上,祥和平静。身前有十大弟子;身后则有宝相庄严的五方佛;两侧各有一颗菩提树,合称“婆罗双树”。婆罗树上挂有“八吉祥”。法相庄严的场景让人产生心平如镜的情绪,心灵如清澈的湖水,宁静且平和。

走出舍利佛光大厅后便是“经变画廊”。这幅经变画廊取材于敦煌莫高窟257号窟壁画《九色鹿经图》,根据“鹿王本生”故事而绘,令人想起小时候看过的同名动画片故事。

这是3D效果的“感恩众生”体验区。

这个由多媒体、高科技打造的含有“人生轨迹”、“忘忧河”、“感恩众生”、“菩提树”内容的场景总是挤满了非常多的参观者。整个场景虚实结合,震撼而又梦幻的色彩给观众以强列的视觉冲击力:参天的生命之树延伸出冠状枝条,垂下数万条犹如柳枝般的光纤,随着整墙的巨型屏幕播放宇宙、沧海、山川、城市等幻境,光纤也随之变色。场景当中点缀有各种动物铜像,它们有的互相依偎,有的舔犊情深,有的欢悦,有的忧郁…体现了自然万物间的同生共存。

置身此地,你会由衷地感悟:生命,宛如一树梨花,缤纷过后便是凋零。弹指之间,一眼千年。身处婆娑世间,我们在岁月轮回中与亲朋好友缘来缘尽。任雨雪风霜、四季更替,或悲喜交加,或岁月静好或蹉跎坎坷,唯有冷暖自知。无论老弱穷富,人于洪荒宇宙间不过一粒尘埃。茫茫人海,纵然你我皆为万物之长,也不过是沧海一粟。

特别喜欢“感恩众生”里这株菩提树下的场景。佛陀于菩提树下悟道。其表情平和而虔诚。菩提意为觉悟,佛陀于菩提树下大彻大悟,走过路过的你何尝不想悟透这纷扰喧嚣的红尘?只可惜佛与尘世,毕竟隔着万千俗世的烦恼。希望有一天机缘巧合或是万般毅力下,你我皆能修成正果,从此平安、快乐。

2008年大报恩寺遗址千年地宫中出土的诸多圣物中,“释迦摩尼真身顶骨舍利”目前供养于牛首山“佛顶宫”,“感应舍利”、“诸圣舍利”皆供奉于大报恩寺千年地宫内。遗址内的地宫主体为山体土垂直下挖而成的圆形竖井式的土圹室。此处以南北朝时期佛教石窟造型建造的“报恩堂”私密而又庄严,一万余尊释伽牟尼佛像进行有序地排列组合在不同规格的佛龛内,形成繁复、恢弘的万佛墙。高僧舍利和佛祖舍利共奉一处,使地宫内充满了祥和的信仰的力量。身临其境,顿感佛光普照,心情为之平静如水。

馆内游览后从侧门出到博物馆内庭的塔前广场,便是大报恩寺新塔。

眼前的琉璃宝塔建于2010年。其重建时并没有按照历史原样复建,而是在古塔消失100多年之后,为保护千年地宫,将新塔四组地梁斜跨遗址上方,从而使新塔的落脚点位于整个塔基遗址外侧,形成“覆钵型”新地宫。此塔基全部采用仿古法烧制的琉璃碎片与GRC板复合方式,塔基之上再造轻质九层玻璃塔,虽然不是复建,但规模、形制、长细比与古塔近似。新塔高度93.157米,平面轮廓与古塔八边形平面吻合,内核由两个正方形旋转交错构成莲花瓣状,寓含花漫菩提,通过层层收分、塔顶重构等加强对古塔形式上的呼应。塔翼部分的外挑翼板以超白玻璃包封,内侧对超白玻璃经图案蚀刻、手工上釉,高温烧制、夹胶合片等多道工艺,将当代艺术玻璃工艺与建筑幕墙技术相结合,呈现出琉璃般的塔影,既保护了千年地宫遗址又传承处如烟往事的记忆。塔壁设置佛龛,塔单层佛龛东西为单、南北为双,塔双层正好相反,构成了旋转升腾之势,吻合“转经”之意。

新塔九层至屋顶攒尖有20米的通高空间,屋顶透明,著名的“云中佛殿”即悬浮于九层环廊之上,形成凌空光明大放的礼佛空间。你到了新塔只须乘坐塔内电梯就可以直达9楼,再上一层楼梯便可进入佛殿。在塔顶除了礼佛,你还可以观窗外的老门东、雨花台、中华门诸般景色,这同你先前在紫峰大厦眺望南京全景的心境自是不同,有种穿越古今千年,恍若梦境的新旧交替的感慨。

如今这轻质钢架玻璃保护塔的新塔造型已经成为南京的城市地标与文化坐标。特别是夜晚智能控制LED及远射投影再现了梦幻般的琉璃佛光,多少抚慰了怀念大报恩寺搭盛景观众的惆怅心理,也留给世人对往昔流光溢彩岁月的无限遐想。正应了那二句话:失去的才是最宝贵的。失去的永远失去了。

报恩塔之后南画廊也是一大特色。不同于其它寺庙一个个小院落,大报恩寺中的院落复原了明朝时皇家院落由画廊围绕的大格局模式。比如你刚进如大报恩寺遗址时走进正门,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条条精致的艺术长廊,天花板的壁画堪比敦煌。而这南边的画廊则是经过复原的净深8米、两边都可以步行的复廊,中间是讲述佛教故事的画壁。南画廊现在还展示有精美的唐卡艺术品。北边的画廊则是依据考古发现保留下来的原先真实的遗址样貌。

经过南画廊就到了“经藏如海”。

基于明朝时大报恩寺在大藏经雕刻印刷技术上具有的崇高地位,而且直到清康熙年间,大报恩寺所印经书仍然遍布全国各大古刹。所以这里建成了“经藏如海”。多组沙岩浮雕展现集经、取经、传经的历史。庄严肃穆的藏经阁内正中是一个三层经塔,穹顶处绘有飞天图案。展区内不仅展示了历代典藏五部《汉文大藏经》等佛教经典书籍,还为清末成立的金陵刻经处设置了专门的展示区。展厅四周布满经架,置有金陵刻经处曾经刻印过的经书、三藏经侓论、圣典十二部等,展示出古人高超的木刻水印技艺。

这样在遗址公园徜徉了一个多小时,估计你出了新塔来到前方空地上(也就是实景演出剧场)时,户外的观演席已经座无虚席了。这时的你得赶紧找到位子坐下来,紧接着《报恩盛典》就在19:30准时开演,直到20:40结束。你在这时长70分钟的演出里可以看到这琉璃宝塔前山水盛典是如此的宏大而又高潮迭起:在主题曲《心灯》的伴奏下,聪慧的小沙弥在大报恩寺塔风铃的带领下,穿梭明朝、唐朝、古印度,与明成祖朱棣、玄奘法师、世尊释迦牟尼一同寻找照亮心灵的明灯-------霸气威严的朱棣建塔报恩、坚强不挠的玄奘取经译经、法相庄严的佛陀出家悟道…三个不同时空关于三盏不同灯火的故事轮番上演,而这新建的大报恩寺塔,随着实景演出,会一遍遍勾起你对大明盛世的回忆,直至曲终人散,都不曾抹去,令你浮想联翩。这,也许就是大报恩寺塔作为南京文化地标的最经久不息的文化魅力!

接下来安排的南京一日游将是时间最为紧凑的一次。这一天是从金陵文化的发祥地------清凉山公园开始,以中山北路民国历史文化街区结束。这一天你最好随身带些零食,因为你可能因为行色匆匆而顾不上午饭,这时候来点小点心会提高你南京之旅的时间效率。

早早起床吃过早饭,你立即坐地铁到汉中门站下车。在去清凉山公园的路上,路过龙蟠路你会经过魏源故居。你不妨进去凭吊一番。而且这个故居早上八点钟开门,一点不耽误全天的游览计划。

魏源是林则徐挚友,他率先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也是清道光年间禁烟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晚年辞官后在龙蟠里长住,曾在此撰写名篇《海国图志》。

这栋始建于乾隆初年的宅院在二十世纪末尚存房屋三进9间。如今仅剩下一座两正两横的木结构四合院。院前有木结构槽门,四周用干打垒土墙围绕,形成一个独立的院落。两栋正房和左厢房均为单檐悬山顶的小青瓦平房。正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左厢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右厢房为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的二层楼房:底层五间为谷仓,两端为楼梯间;二楼为读书楼,正中三间为讲堂,两梢间为书房。也许你到了这里会有种特别失落的感觉------原来大名鼎鼎的魏源故居就这么一点点啊。但是世道沧桑,你得承认岁月的无情,纵然这秦皇汉武的宫殿都灰飞烟灭了,在如今大拆大建的房地产经济年代,这处不起眼的故居能够保存到现在,也实属不易了。

南京有名的高校十分多,例如拍摄《人民的名义》的东南大学、拍摄《致青春》的河海大学、曾经亚洲排名第一的南京大学等等。而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南京师范大学也有着“东方最美校园”的盛誉,这边经过宁海路的时候,你就可以看到这百年学府的门楼。

现时的南京师范大学分设为随园、仙林、紫金三个校区。这处随园校区就是原金陵女子大学故址,也是南师大的老校区。热爱美食的网友都非常喜欢《随园食单》这本书,而文艺青年们则对《隋园诗话》津津乐道,这随园恰恰就是这2本书的作者------清代著名文化人袁枚的私家花园。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就是在其遗址上修建的。袁枚曾在《隋园诗话》中写道:“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

来南师大随园校区最好的季节是深秋。因为这里不仅有飞檐翘脊的古典建筑,古色古香的建筑周围还种植了许多银杏树。每年深秋银杏叶被霜染成了金黄色,片片的银杏树叶簇拥着飞檐朱瓦的老式建筑,精美的斗拱斜穿在金色的银杏叶中,悠远的历史和季节的色彩搭配在一起相得益彰,古朴中透出悠远的斯文气息,令人遐思、神往。

走进朴素、低调的校门,你会迎面看见一块上刻“随园”两个红色大字的巨大石头,显示着该校与古老随园的不解之缘;石头旁边,矗立着一尊上刻“金陵女子大学旧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昭示着该校与金陵女子大学的文脉渊源。

走在遮天蔽日的梧桐树下,似乎走在一条幽长的绿色时间隧道中,两侧花园长满了红花绿草;如果是秋天,那就是金色的一片。抬头望,茂密的梧桐留出一条缝,恍若天际的河流。花园深处的南北两侧,若隐若现地各排列着一栋栋古色古香的三层教学楼,楼内传来悠扬的琴声和动人的歌声。隧道的尽头就是宽敞碧绿的大草坪,整个校园建筑就是以这片宽阔的大草坪为中心,按照东西向轴线依自然地形建有工整、对称的六幢宫殿式建筑。这些飞檐翘角、歇山顶式、小瓦屋面的建筑均建于1923年,一色的黄墙红柱、彩色斗拱,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物之间以中国古典式外廊相连接,既有中国传统宫殿的形式风格,又有美国近代校园的空间格局,为中西方风格兼具的最具民国风情的校园建筑。

这就是那栋隔着大草坪便能看见的100号楼。这座标志性建筑也是南师大校徽的主体图案,更是学校百年芳华的象征。

东流为中国传统重檐歇山顶的宫殿式风格,原为金陵女子大学体育馆,现在为音乐厅。此楼坐西朝东,中部屋顶略高,立面左右对称,分为2层,另有地下室。一楼原为接待厅、会议室及办公室等,是师生举办交流活动的重要接待场所;二楼为室内运动场等,原为师生体育活动的室内场所。楼西侧有水池一座,池上有曲桥、凉亭,池边有假山;楼两侧有两棵百年银杏,一到秋天,就将随园的天空染成了金色。

100号楼旁边分别是200号楼和300号楼。坐南朝北的200号楼原为科学馆和教学楼,主体二层,屋顶一层,平面布局为内廊式,楼梯设在大楼中部,现为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同100号楼一样,也是中国古典宫殿式建筑的典型代表。

300号楼建成时为文学馆,兼作行政楼,为一倚坡而起的富有传统特色的T型建筑。其主体二层,屋顶一层,平面布局为内廊式,正门入口处建有一座宽大的门廊;现作南师大保卫处等办公场所。100号楼同200号楼、300号楼之间都有外廊相连,下雨天师生不必打伞也可以穿梭在各栋楼宇之间,这种外部结构还是相当人性化的。

100号楼后面有一个人工小湖,虽然规模较小,但那些参天大树垂挂下来的树枝,与水中的睡莲、湖上的曲桥同框,共同构成一幅光影浮动的水彩画,使人有一种身处江南水乡的心情,身心顿感轻松,舒畅。只是这小小的的园林被过于斑驳的枝叶切割的支离破碎,远不如那二棵金黄或者翠绿的百年银杏树纯粹美好。

这座建成于1934年的华夏图书馆原为金陵女子大学图书馆、金陵女大校长吴贻芳办公处。其外型为中国传统歇山顶宫殿式建筑,内部装饰也以中式传统为主,功能布局则依西方公共建筑功能进行构造,是南京目前极少数保存面貌完好、一直使用至今的民国大学图书馆,堪称南师大师生校园时光中最温暖、亲切的记忆。

200号和300号楼西侧的南北两面,分别为建筑风格相同、建筑面积相等的400-700号楼。这些建筑原为学生宿舍,现多已改为教学和办公楼。

站在100号楼的广场边,眼前绿茵茸茸的大草坪、南北相对的科学馆和文学馆、绿树掩映的教学楼,一个个红柱、黄墙、黑瓦虚掩着的亭台楼阁,呈现出江南园林的典雅神韵,氤氲着雄奇、灵动的南京城千年不变的斯文气息。那立于大草坪两侧树龄已逾百岁的两株银杏,氤宛如两位慈眉善目的世纪老人,静静地沉浸在周围古朴建筑的诗意氛围中,散发出悠然、睿智的神韵……

因为规模不大,这处校园旅行完全可以在半小时内结束。但是这重檐歇山顶的宫殿式小楼,杂木横生的园林,古老的银杏树,校园回荡着的晨练美声、笛子声、吹箫声、排舞声,一定会使你突然回忆起自己青春岁月的校园时光,于是你就会在心底冒出一个纯粹幻想的计划:赶快找一处背景干净、光影斑驳的角落,让阳光穿过落叶,再为头发镀上一层自然的金光,假装回到年轻时代,为此感到由衷的愉快……

出南师大就到了清凉门内的清凉山公园。这时候估计还是上午九点多钟。

这座蜿蜒伸展于城西的丘陵山岗为钟山西延之尾端。这里海拔很低,高者不过65米,低者仅19米。战国时楚威王于此置金陵邑,山存有城,名石城山。这也是南京古称“金陵”的源头。三国时东吴改筑石头城,亦名石头山。后来刘备派诸葛亮出使东吴时途径石头山观察金陵形势,感叹以钟山(紫金山)为首的群山,像苍龙一样蜿蜒盘附于东南;以石头山(清凉山)为终点的诸山,像猛虎似的雄踞在长江之滨,于是作出“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评语,清凉山由此名声大噪。

如今的清凉山公园是1970年代末建成的。当时为开辟城西干道(虎踞路)降低路面高度,工人们挖掘山体切断了清凉山,道路以东部分遂恢复为清凉山公园;道路以西清凉山西部的石头城便逐渐建成了国防园。这东西分割的山体如今由一条清凉山通道连接,使之成为南京城西的一处完整的园林景观。

走过公园的牌坊式三拱门,你会看到中门上“清凉山”三字,据传为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大家龚贤所书。不大的公园里几乎没有外地游客,晨练的老人多半是周围的居民。漫步其间,有一种“城市公园”特有的悠闲和惬意。因为少了旅游景点人头攒动的喧嚣,整个人也随之从容、快乐了许多。

清凉山后坡的这处驻马坡为清凉山最早的古迹。诸葛亮“虎踞龙盘”的名句就源于此地。当年正是由于诸葛亮对此地险绝地势的赞誉,孙权终于下定决心,在211年将吴国都城迁于此,在金陵邑的基础上修建了“石头城”,清凉山从此以“石头山”闻名。南京于是又有了“石头城”的别称。如今此处有著名书画大师刘海粟书写的“驻马坡”刻石一方。

清凉山历经朝代变迁,既不像江南其他寺院那样“丛林”处处,也没有荒废为“空梁落燕泥”的所在,个中缘由就在于其身处南北交通要道,天灾人祸、政权更迭之后,可以迅速地被时代车轮裹挟着继续向前,不曾停歇地开创未来。比如这清凉山南麓的扫叶楼,就是明末清初著名爱国诗人、画家龚贤晚年的隐居之地。

扫叶楼就在清凉山南麓西侧的山坡上,明亡后,淡泊名利的龚贤拒绝与异族合作,在这座三开间二层翘角木结构小楼里潜行研学,将忧伤的心灵融化于水汽淋漓的墨色中,从此由“白龚”走向“黑龚”,字画俱佳的龚贤由此在中国古代画史上留下了浑厚华滋的一笔,其个人也于此地找到了内心的清凉世界。

除了清凉山公园大门牌坊上“清凉山”三字,龚贤画作中最知名的还有一副《僧人扫叶图》自画像。画中的他身着僧服,手持扫帚作扫叶状。既有“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的自责,又有“由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超然。他将这幅画悬于楼堂,在一边读书一边扫叶的人生中,把身心两方面的矛盾、冲突逐渐化解,并以此宣誓与清朝统治者的格格不入,后人因此将他的旧居称为“扫叶楼”。正如这著名的楹联所表达的那样:扫叶意何为?满地烟尘,高僧妙谛谁参得;清凉山自在,一楼风月,热客烦襟自洒然。

清凉寺也是清凉山的一大古迹。

这里又称清凉大道场、清凉陟寺,为法眼宗祖庭。该寺始建于921年,为五代十国杨吴徐温之兴教寺。因南唐后主常来此避暑纳凉、打坐念佛,故又称“避暑宫”。937年,李璟改寺名为“石头清凉大道场”,后主李煜亲题“德庆堂”。至于寺内旧藏所谓董羽画龙、李后主八分书和李霄远草书“三绝,后来都在战乱时毁灭。北宋、明朝均重建过清凉寺。朱棣曾改寺庙匾额为“清凉陟寺”。可惜这辉煌的寺庙后来历经太平天国战争、中日战争、文化大革命等劫难再次毁损无存。现在寺庙仅存一座近年新修的五开间大殿,此建筑虽略显单薄,但红墙黑瓦的式样在四周桂花、翠竹的掩映下仍显出庄重的古韵,门上书“古清凉寺”四字。房前围墙圆门上另有“清凉别苑”四字,房后有六角亭一座,亭内遗存有一口“保大泉”。相传寺僧因常年饮用此井水,虽老须发不白,故又名“还阳井”。

清凉山中部偏东的半山坡上还有一处著名的崇正书院。

沿着一段向上延伸的石板路拾阶而上,就到了一方朴素的书院。如果在春天来到这里,院内的白色木绣球傲然盛开,宁静秀致的气质洋溢在宁静的书院,一定会感染踏入此地的你,浮躁的心便一下子沉静下来,融融春日的南京从此有了静谧素雅的一面。

绿树掩映的崇正书院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其依山就势,建筑有三进院落。前两进两侧有游廊相连。筑于高处的第三进称“清凉胜境”。正殿是一座高6米、宽16米、深20米的重檐翘角古建筑,殿前有水池与石刻的流水龙头,西侧是二层的“江天一线阁”,东侧有假山、水池、六角亭。这些古建筑同周围点缀的花草、竹丝相得益彰,看上去古雅清静,充满江南园林的情调。如今的崇正书院为1980年代重修,内部已被辟为中华奇石馆。虽然昔日的书院风光不再,但是这清凉山中绵延千年的“清凉胜境”尚存,走在这文脉绵绵的书香余韵中,耳畔似乎又回想起朗朗的读书声,这声音是那样清晰,又是那样遥远,是真正的金陵一梦,清凉山的梦。

清凉山公园还有一块低洼的地,因为种有很多银杏树,名唤“银杏谷”。每当秋季银杏树叶变黄的时候,阳光映衬下的谷地满眼都是金灿灿的,蓝天白云配上满地满树的银杏树叶,有一种“西风起,吹落黄叶满地金”的秋季风物诗的韵味。

顺着清凉山通道走到西部就到了国防园。这里除了有一段清凉门明城墙,还有一堵红色砾岩崖壁。从清凉门进入国防园,就看见了这堵红色的崖壁。这崖壁长约6米,宽约3米,坑坑洼洼的石表夹有紫色、黑色的岩石,酷似一张面目狰狞的“鬼脸”,南京人称为“鬼脸城”。

站在这块斧劈刀削般的岩石下,望着其下一平如镜的池塘,怎么也想象不到这里在三国时期曾是惊涛拍岸、雄风浩荡的天险所在-------当时的长江直通向如今的清凉山西麓,也就是“鬼脸城”这里,而今,这里只有孤零零的一块崖壁和水池一般的池塘,令人有一种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之感。

从石头城这里远望虎踞路对面的清凉山,这二处遥相呼应的景观一处雄浑尚存,一处宁静深沉,它们互为映衬,宛如这十朝都会雄奇、灵秀的气质一样,堪称南京城市的缩影。

从清凉山出来之后估计还是早上十点多钟。如果现在的浦口火车站没有封闭施工改造,渴望文艺气息的你完全可以一路西行到狮子山-阅江楼片区。先参观南京条约的签署地静海寺,顺便浏览一下静海寺旁边的仪凤门,然后就近到阅江楼。午饭后到南京长江大桥,过桥后到浦口火车站,再从浦口码头坐轮渡到中山码头,从那里再游览大马路、傍晚游览中山北路、颐和路公馆区,结束这紧凑而多彩的南京一日游。可如今浦口火车站尚未改造完毕,你只好收起那颗文艺、浪漫的心事,先打车赶到中山码头附近游览大马路(那里也有一处民国情调的南京西站供你挥洒想象),再前走到阅江楼片区,午饭后游览半个长江大桥,然后回到中山码头这里一路徜徉中山北路的民国风情街,到了傍晚漫游颐和路公馆区,倒也是非常不错的体验。

中山码头又称下关码头,这座渡轮码头在铁路不发达的解放前曾经是老南京交通繁忙的码头,附近的街区也极为兴旺繁荣。南京长江大桥通车后,这里日渐衰落。虽然这里现在仍然有轮渡过江以及到前往南通、武汉等地的航运船,但是乘坐的人却是不多了。从码头沿着江边步道向北一直漫步至长江大桥的大桥公园,这段长约3公里的路段如今被称作下关滨江商务区段。

当你走到中山码头前中山北路南侧的宝善街上,会看到一座中世纪城堡风格的楼房--------扬子饭店。这座昔日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著名饭店现存砖木结构三层楼房1幢,二层楼房2幢。这些坐北朝南的建筑均由明城墙砖砌作,木楼梯、木地板、木屋架,铁皮屋顶,屋面较陡,式样古朴典雅,是中国仅有的使用明城墙砖砌筑的法式古堡建筑,也是南京唯一一座“欧洲城堡”式民国建筑。

做为南京最早的一家豪华饭店,扬子饭店早期主要为外国领事机构、洋行等中外高级职员和达官贵人提供服务,后成为外国政要和驻宁使节的首选居住地。1929年,国民政府举行奉安大典时,扬子饭店与国际俱乐部等处成为外交部招待各国专使的定点饭店。1933年,孙中山夫人宋庆龄女士为营救陈庚、罗登贤和国际友人牛兰夫妇专程来到南京,期间下榻扬子饭店,并在这里接待社会各界代表。解放后,这里一度作为南京市公安局下关分局办公处所。2016年经修缮后恢复原本旧业,成为一处高级酒店。

从宝善路这里跨过中山北路走到对面,可以看到距离中山码头不到百米的民国首都电厂旧址。

这里百年前曾经是下关发电所。那个时候,每个夜晚下关人家中的每一盏灯,都以这里为原点照亮着南京城。2015年电厂内的烟囱拆除后,这里被修缮为一座带有重工业风格的遗址公园。这个公园看上去比旁边“过气”的中山码头还要冷清,但是只要你误打误撞地进来,立刻就会被这红砖与方格玻璃窗组合的复古风格所惊艳。公园内巨大的塔吊耸立在汽笛声声的江边,远远望去气势恢宏。登上二楼的观景台,还可以看见不远处长龙卧波的南京长江大桥。路旁有不知名的花草在风中摇曳,带来了灵动的野趣,也给这片沉寂的天地点缀了一抹亮眼的色彩。

沿着亲水漫滩随意游走,你会发现中山码头往老江口码头方向有一栋掩映在树丛之中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四层楼房。这栋建筑始建于1947年,其坐东朝西,西面长江,外观古朴简洁,是早期的南京港候船处,兼作候船厅和办公楼,其中底层为售票、候船及库房,中部两层为业务办公用房和宿舍,顶层为电报、电话及俱乐部,外观仿船形,以示水运交通建筑的特征。如今这里正在修缮,将成为南京港务局的办公大楼。

再往北走到大马路口,你可以看见伫立在大马路和江边路交界处的一座红色方柱门廊的三层楼房建筑。

这座建筑始建于民国初年,最早是“江口车站”。1937年日军占领南京后,将这里改建为仓库。抗战胜利以后,这栋房子成为江边茶社。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年,江边路的大部分建筑被拆除,人们在其基础上建起了候船大厅。如今这座红柱绿梁、灰墙拱门的楼房内部已经被改造为下关历史博物馆。建议进馆稍稍浏览一下即可。留下时间可以去附近的大马路好好看一下。

通常意义上,一座城市里能被叫做『大马路』的,几乎都是第一条近代意义上的柏油马路,比如上海的南京路,郑州的大马路等等。而南京的这条大马路就比较特殊,它总共有两段,即江北的浦口段和鼓楼段。不过,南京人比较认可的还是这鼓楼段大马路,毕竟下关这边的名气相对更大些。“南有夫子庙,北有大马路”这句顺口溜,就是老南京人对当年大马路的赞誉。

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南京下关西这一带被迫开埠,这里逐渐发展成为南京的外滩。清光绪年间的两江总督张之洞于是下令修筑了码头至城内的道路------- 大马路。

这段大马路北到江边,南接商埠街。整个街区由于毗邻商埠码头,成为通往南京城内的一条主要干道。往来如织的运输业带来了经济繁荣,这里最终成为下关商埠中心精彩绝伦的地带,号称民国南京的“十里洋场”。然而大马路的繁盛随着1937年8月日军对下关沿江一带的轮番轰炸而噶然而止,大马路在大轰炸中同二马路、三马路一起被夷为平地,直到今天都还未恢复元气。只有几栋在战火中幸存下来的民国建筑静静地耸立在大马路边。而今沦落的大马路基本上成为了停车场,只有少部分偶然路过的游客,会被这里浓郁的西式风情和战争的遗迹吸引而驻足,一边观赏一边叹息。

这座始建于1923年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欧式建筑为原中国银行南京分行旧址。其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门廊下6根粗壮的石柱,这些石柱有两层楼那么高,顶部石台雕刻有简约、精美的古典风格花纹。这幢85年前的老房子历经日军大轰炸仍岿然耸立,足以说明其当年气势昂然的风采。只是因为此处如今为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下游水环境监测中心的办公场所,不是旅游景点,所以你只能在外观赏,不得入内,显然还是有些小遗憾的。

这幢灰白色城堡式建筑建造于1918年,为江苏邮政管理局旧址。

此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楼地上三层,地下两层。楼顶的圆形二层塔楼造型独特,洋溢出浓郁的欧洲古典建筑的风韵。建筑物的柱侧、檐口、腰线及门楣处都有极为精美的水泥浮雕图案,正面外墙则有“1918”字样。同你刚才经过的中国银行南京分行旧址相比,这栋建筑的英式风格显然更明显。其灰白色的外观,灰绿色的穹顶,曾经是大马路最显眼的标志。如今这里被分割成为几处临街商铺,坚实的框架历经百年风云依然昂首屹立,斑驳的墙壁配上远处雾蒙蒙的天空,显出沧桑而又悲壮的气势,令人唏嘘不已。

这栋欧式建筑风格的五层钢筋混凝土楼房为原乘务员公寓。看上去陈旧而简洁、沉稳,尽显岁月流逝的无奈。

这是当年南京小有名气的庆华鞋帽洋货庄。它同当年的大西洋手表眼镜公司一样,都已经在1937年的大轰炸中被夷为平地,仅剩下这断垣残壁的水泥雕花构架。想象着这名动一方的国货公司如同当今南京的德基、金鹰、南京新百,曾是南京城内达官贵人,太太小姐们争相追捧的时尚风向标一样的存在,而今只有这孤零零的石头框架,还依稀可以想见当年店门前人潮涌动的盛况。

过了大马路沿着江边路往下关西火车主题公园走,就看到了不远处的阅江楼。听着拍岸的江水声和轮船的汽笛继续向前,就到了民国海军医院旧址。这组建筑竣工于1930年,原有住院部、办公房、停尸房、门房、嘹望塔等。解放后变成了职工宿舍,目前这里正在逐步修缮,将成为下关滨江风光带上的一个纪念景点。

过了海军医院再往北走,你会看见一段废弃的火车轮渡栈桥。这条铁路轮渡建成通车于1933年,是当时亚洲的第一条铁路轮渡。现在的轮渡旧址里,木质轨道虽然已经杂草重生,依稀还能看出当年工程的浩大,颇有赛博朋克的风格。走过了栈桥,看到了一截整修一新的绿皮火车,说明你已经抵达了下关火车主题公园。

现在的下关火车主题园是在原来南京西站旧址上改造的一处怀旧风格的工业遗迹主题公园。

这里保留有修缮装饰后的站台、候车室、仿真的铁路轨道、旧时的列车站台、做旧的信号灯。不远处的滚滚长江和老旧火车的搭配,显出昔日水路交通贯通南北的磅礴气势,特别是老式的蒸汽火车头,长长的绿皮车厢,还有南京西-北京的火车照片,充满了逝水流年的气息,令人不由自主地产生了追忆和怀旧的情绪。车厢内部和火车站台如今都被改造成为主题餐厅,餐饮、咖啡、书籍等一应俱全。沐浴在午后的阳光下,喝着咖啡沉醉在铺面的江风里,望长江浩瀚,温汽笛声声,遥想激情燃烧的岁月,慨叹不可追寻的往事,绝对是你踏入这南京西站旧址最为迫切的愿望。尤其在对岸浦口火车站改造施工,众多文艺青年望眼欲穿而不得入内的时候,这处老式火车站布局的主题公园横空出世,恰恰填补了南京老火车站旅游的空档,不但吸引了大批的游客,也成为南京青年婚纱照趋之若鹜的取景点之一。你还可以看到很多穿旗袍、戴礼帽的时尚男女在这里拍写真集。满框的民国风情令你怀疑自己是不是早已穿越到了民国,成为老南京背景的发黄照片中的一位主角。

从火车主题公园那里出来可以顺路走到静海寺。在游览静海寺之前,不妨把旁边的仪凤门先走马观花一下。

坐东朝西的仪凤门曾是南京明城墙十三座城门之一,其两翼皆顺势依山而建,北侧包狮子山,南侧围绣球山,城门架两山凹之间,取地利之益,城下建有两座水洞,军事位置十分重要。因取有凤来仪之意,故名。其与不足一公里的地段相对而建的钟阜门呈龙凤呈祥之势。仪凤门是南京城北通往长江岸边的要道,也是朝廷过江的重要城门。当时的官员们北上、出征都走这座城门;每逢军队打了胜仗,南京百姓就会齐集仪凤门举行隆重仪式欢迎凯旋的将士们。

可惜这座单孔门券的城楼于1950年代被拆除,仅保留有两侧城墙。如今的仪凤门为2006年复建,城门与两侧城墙也得以重新连接。复建后的仪凤门为方便交通已经改为三孔城门,中间一孔为大通行快车道,两侧两孔为小通行慢车道,城门上有明朝官式建筑风格城楼一座。顺着仪凤门登上城墙,你可以居高临下地俯瞰南京城市景色,城墙两边的绿植也很是繁茂。当然,鉴于前面你已经游览过中华门,仪凤门登楼最好省略。抓紧时间游览旁边的静海寺才最为重要。

仪凤门外的这座静海寺为明成祖朱棣褒奖郑和航海功德和供奉郑和带回的罗汉画像、佛牙等佛教珍宝、种植诸如西府海棠之类奇花异木而下令敕建的皇家寺院。这里靠近阅江楼西门处,站在静海寺的角度看过去,狮子山颠的阅江楼极为壮观。

静海寺名取“四海平静,天下太平”之意,初建时规模宏丽壮观,是明朝十大律寺之一。郑和晚年一直在此生活。明朝嘉靖、隆庆年间(十六世纪中叶),李时珍编纂《本草纲目》游历天下时,也曾在静海寺考察乳香、没药等海外药材。

然而在我的眼中,静海寺是鸦片战争后中英《南京条约》的议约地而记忆犹新。1842年英军进犯南京,清政府被迫在静海寺与英国政府议约四次。同年8月在英军旗舰“康华丽”号上正式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曾经声名显赫的静海寺因此蒙受了奇耻大辱,成为中国近代史起点的象征。

静海寺除了蒙受签订不平等条约带来的的耻辱,此后更因太平天国战争、1937年日军侵华的战火而满目疮痍,徒留一堆残垣断壁和几间残破的僧房。你现在看到的过殿与正殿等建筑都是1980年代仿明代庙宇风格在遗迹上新建的。由于不是原貌修复,故称为“古静海寺旧址”。

这里的古建筑自然没有仔细游览的必要,但是寺里的纪念展览却值得细细品位。如今这旧址内的展厅一半是郑和纪念馆,一半是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郑和纪念馆设在一座明代寺庙建筑式样的三层楼阁------潮音阁内,里面的陈列展示了海上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寺内大殿则是京条约史料陈列馆。着重记述了鸦片战争的历史。其中有《南京条约》签字照片和条约全文。另陈列有中国在1842年至1949年期间被迫签订的1050个不平等条约。记得《南京条约》原件曾经在1949年被国民党当局随众多故宫珍宝一起带去了台湾,所以现在你看到的条约文本都是复印件。

静海寺内当然也有个别古迹,比如静海寺后院以玻璃罩半封存的高约5米、宽1.5米、厚达0.5米的天妃宫碑,其下承龟趺,上刻螭龙,碑额篆书和碑文正楷皆因年久而斑驳,全名“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不仅是明代南京天妃宫唯一遗留下来的文物,也是直接反映郑和下西洋事迹的明代碑刻之一,而且还是唯一一块由皇帝亲自撰文颂扬的御碑,更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郑和下西洋纪念石刻。

静海寺前的钟楼里悬挂有一口名“警世钟”的仿古铜钟,其高约1.842米,象征着香港于1842年被列强割占。钟裙上有两条游龙,二龙之间装饰有南京市花------梅花,钟背面镌有千古训条“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两侧铭文则记述了从南京条约被胁迫签订到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的这段历史大事记。

人们每去一个城市除了看博物馆了解它的过去,再就是喜欢找个“制高点”俯瞰它的现在。而南京城内可以登高远望的除了紫金大厦,另一处无疑就是阅江楼了。

从静海寺出来可以直接到旁边的阅江楼。

这时候估计已经是下午一点多钟了。你可以简单吃些随身携带的零食,补充体力后就可以开始你的阅江楼之旅了。

话说这阅江楼景区如果从东门进南门出,可以遍游整个景区,但如果从静海寺那边从南门进去,则可以坐电梯直接上山顶。当然就算不坐电梯,从南门进入也还是相对便捷一些的。而且这阅江楼所在的狮子山同南京周围的绝大多数山岗一样,海拔并不高,就算全程爬上去也不会太累。

隐喻阅江揽胜之意的阅江楼就在长江南岸的狮子山巅,山外有护城河环绕。阅江楼虽与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一起并称为江南四大名楼,但实际认知度并不高。因为这座名楼虽然于洪武七年春始建,而且明初文学家宋濂所撰《阅江楼记》闻名全国,这“有记无楼”的情况却延续了六百多年!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在亲自撰写了《阅江楼记》并且号召文臣们以此作文,也将阅江楼地基完成之后,他又突然下令工程全面停建!

你眼前这座矗立于汉白玉须弥平台之上的明4、暗3共7层的仿明代建筑是2001年建造完成的。此楼整体成“L”型,主翼面北,次翼面西,两翼各以歇山顶层次递减,屋顶犬牙交错,高低起伏,跌宕多变;两翼均可观赏长江风光;通高52米的主楼在两翼的犄角处,屋面覆有金色琉璃瓦并镶有绿色琉璃瓦及缘边,虽然红柱金瓦的外形具有鲜明的明代皇家气派,但毕竟是现代机械工艺建筑,细节和构架上都缺少了古代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细看之下有些不尽人意。比如入口牌坊立着的仿后母戊鼎的鼎足、扉棱都毫无生气,更无挺拔之气韵;楼梯底下的斗拱装饰意味大于实用功能,毫无“柱头”的承重本意;加上没有历代文人墨客的加持,其商业氛围相比于其他长江名楼就淡了很多,自然也称不上热门景点,但仍不失为南京城市里一处登高远望的极佳观景台。

而由于不温不火的知名度,这里的各项管理也因懈怠而欠缺,比如你刚从南门上来到了楼下,肯定会因为看不到指示牌而找不到登楼的门。因为入口在负一层,在政通人和殿后面的广场再下去一层才能看到。当然,好就好在这阅江楼的楼梯不是很高,加上中间有几级休息平台,在十分钟之内登上楼顶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小菜一碟”。

阅江楼的第一层金字靠壁前陈设有仿造的 “朱元璋龙椅”,东墙悬挂清康熙帝手书“治隆唐宋”四字金匾。第二层陈列有明朝十六位皇帝画像、明朝疆域图及一些相关书画作品。第三层大厅正中镶嵌有高约13米、宽8米的景德镇巨幅瓷画------郑和下西洋。全景式地描述了郑和从奉命造船到下西洋宣扬国威这段辉煌历史。这幅色彩斑斓、气势磅礴的瓷砖壁画分为十二个部分,视觉震撼,绝对值得你来此登临鉴赏一番。第四层为观景层,楼顶有条用24k金箔包裹的蟠龙,楼外就是观景台,可以360度观金陵美景。

你在这第四层可以绕楼一圈远眺整个南京市区。

迎着江风俯瞰下面的城墙,当年太平天国起义军就是从这里攻破南京城;远处长江大桥上车水马龙;浩瀚的江面上百舸争流;城市里雨后春笋般的摩天大楼高低错落;金川河、护城河、外秦淮河波光潋滟,如绿色丝带般绵延、伸展…这大江东去的气势,这婉转山水的神韵,像极了这雄奇、灵动的十朝都会的气质,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看完阅江楼你可以选择电梯直接下山,也可以步行下山。下山的时候你会看见诸如文化长廊、古炮台、江南第一楼牌坊之类的小景点,你只须快速浏览一下就行,因为这时候估计已经是下午二点钟,你得抓紧时间向“大桥南”方向走,去看看你坐火车来南京时经过的那座三面红旗桥头堡的长江大桥。

因为早前已经不允许公交汽车在大桥南北桥头堡停车了,出租车也不愿意在大桥头堡把客人放下,加上在桥下搭乘过桥巴士又不可能尽情观景,所以去南京长江大桥游览,游客一般都会在南桥头堡处登上收费观景台俯瞰长江、拍照留念。但是因为阅江楼景区离长江大桥很近,所以如果你是从阅江楼那里出来,步行上桥便是最好的出游方式。

这边出阅江楼往东(左手方向)走十分钟就可以到大桥引桥,你只要步行走过长长的引桥,大概半小时就能上到南桥头堡了。步行上长江大桥是不收费的,而且你已经不需要过到桥北那边打车去浦口火车站旧址了,所以你也不必用你的双脚把这长江大桥辛苦地全程丈量,走到大桥中间就可以回撤,这样反倒省时省力。当然,因为当年大桥的设计除了机动车道,旁边护栏上的道路是行人同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所以你上桥的过程中,一路都会有川流不息的电动车、自行车相伴穿行,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

话说这长江大桥引桥下共建有22个富有特色的桥孔------这段距离自然拉得很长,所以这一路到桥头堡的路程自然也会非常辛苦,尤其是在夏季,简直就是“暴走”般的自虐。但是想象在桥上可以看到近处的大桥公园和远处的滚滚长江,实现你对南京长江大桥由来已久的渴望般的梦想,你顿时会有种莫名兴奋的一探究竟的冲动------你既然来到了南京,不亲自踏上南京长江大桥,又怎么能说自己来过这雄奇、灵秀的十朝都会了呢?!

“清晨,我来到南京长江大桥,今天的天气格外好,万里碧空飘着朵朵白云。大桥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十分壮丽……淘淘的江水浩浩荡荡,奔向了大海。自古称作天堑的长江,被我们征服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这是小学课本上关于长江大桥的描述。

南京长江大桥虽然不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长江大桥,却是第一座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长江大桥。这座1968年全线贯通的大桥曾以“世界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1969年,邮电部也发行过一套4枚《南京长江大桥胜利建成》邮票作为纪念。记得当年曾经南京有一个照相馆,自从以“大桥”命名后生意异常红火,没几年就成为南京当时最大的照相馆之一!同样以大桥命名的还有大桥饭店、大桥电影院、大桥牌烟花等等。第一辆南京产自行车也叫大桥牌,还要凭票才能买得到。使用大桥图案的商品就更多了,火柴盒上、香烟盒上甚至十几年前的米袋子上还常常可以看到长江大桥的身影。而在外地人眼里,南京就是长江大桥,长江大桥就是南京。这座标志性建筑显然已经成为南京甚至江苏全省的一个文化符号了。

双层双线公路、铁路两用桥的南京长江大桥由正桥、南北桥头堡和南北引桥组成。正桥共有9墩10孔,每个桥墩高80米,每墩底部面积400多平方米,比一个篮球场还大,最高的桥墩从基础到顶部高85米。墩与墩之间的距离除北岸第一孔是128米外,其余9孔均为160米,桥下可行万吨巨轮。正桥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公路桥,下层为铁路桥。公路桥长4589米,宽达15米的车行道可容4辆大型汽车并行,两侧各有2米多宽的人行道,连通104国道、312国道等跨江公路,是沟通南京江北新区与江南主城的要道之一。铁路桥全长6772米,宽14米,铺设双轨,连接津浦铁路与沪宁铁路干线,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是国家南北交通要津和命脉。公路正桥两边的栏杆上嵌着202块铸铁浮雕,其中100块向日葵镂空浮雕,96块风景浮雕,6块国徽浮雕。96块风景浮雕中有20块不重复的浮雕都是描绘祖国山河风貌和歌颂新中国建设的巨大成就,堪称“新中国红色经典”。人行道旁有150对白玉兰花形状的路灯,每对相隔40米。大桥桥栏杆上也有1048盏泛光灯,桥墩上还有540盏金属卤素灯,桥头堡和大型雕塑上也有228盏钠灯,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的大桥便如一串夜明珠横跨江上,无论从城市的各个角度看,卧龙般的大桥同奔腾的长江在璀璨夜空下交相辉映,非常具有现代科技感,也成就了十朝都会最雄奇、壮丽的名片般的色彩。

从引桥向桥头堡一路经过大桥公园,东流的长江、大、小桥头堡遥遥在望,身旁是川流不息的车流,耳畔是生生不息的火车、轮船的汽笛。就这样心潮澎湃地“奋勇”前行,处在兴奋状态的你会感到,怎么这么快就到了南桥头堡!

首先看到的是一对凸出公路桥面约10米高的灰色“工农兵学商”混凝土群像--------这就是大桥的小桥头堡。这二座塑像皆为五人组,为当时中国社会主要构成--------工人、农民、士兵、学生、商业人员的群体像,小堡桥面以下部分侧面写有“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我们的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等红色大幅标语。整组小桥头堡充满了典型的文化革命的文艺色彩。

再前走约6、70米就来到了大桥头堡。

这高高凸出桥面的米黄色大堡塔楼高70米、宽11米,大桥两侧各一对。塔楼顶端为高5米、长8米、呈飞跃前进状的钢制“三面红旗”,象征着50年代的人民公社、大跃进和总路线。大堡桥面以下部分侧面写有“全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万岁”,堡内有电梯通往桥下的公园、公路桥、堡顶的观景平台,只有铁路桥面那一层大约是为了安全起见,是不对外开放的。

当你近距离观察这这二对巨大的大、小桥头堡,你的感觉大约就是二个字:震撼!也似乎感受到了往昔那豪情万丈的岁月:虽然那个火红的年代已经渐渐远去,这样的造型仍使你的心头充满了热情、激动的情绪...当然,现在的南京长江大桥已经不是唯一了。如今对有着“基建狂魔”称号的中国来说,修建长江大桥是一件极为平常的事情。一座长江边上的大城市修建三、五座长江大桥已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就比如说南京,现在已有了5座长江大桥。其中2011年投入使用的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在体量、跨度、荷载、速度方面,都创造了世界第一,续写了南京这座城市在长江大桥建筑上的辉煌,也是南京人的骄傲。

话说走到桥头堡这里,你可以驻足近观远眺一番,让迎面的江风和满目的美景来宽慰一下辛劳的身体。只见公路桥两边的栏杆上镶嵌着约200块红色年代的浮雕;脚下有隆隆的火车经过;桥上是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桥下滚滚长江上万船齐发;南眺南京城景,层层叠叠的高楼如云中之城;近处是绿色如荫的大桥公园!远处有虎踞龙盘的山岭!阅江楼、紫峰大厦、江苏广播电视塔(紫金塔)近在眼前!虽然你也可以乘电梯下去看看里面的南京长江大桥纪念馆。但是因为时间关系,建议你忽略此处就此回头。因为这南北大桥的结构都是对称的。比如说这颇具时代特征的复合式桥头堡,南北大桥出都各有大桥头堡一对、小桥头堡一对,就算你横跨整座大桥,看到的景色也是一样的,不如赶快下桥从“大桥南”坐公交车或者打车直接到中山码头那边的郑和中路,从那里沿着中山北路一路向东,好好游览一下那里的民国风情建筑。

中山大道是当年国父孙中山灵柩运往中山陵时经过的宽阔大道。这条大道以中山码头为起点,以鼓楼、新街口为分界点,分为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中山南路。其中从中山码头直到鼓楼的这段就是中山北路。这全长5000米的中山北路与湖北路、云南路、湖南路、新模范马路、福建路、大桥南路等道路相互交叉。大道宽约40米,两侧的法国梧桐为当年迎接灵柩时所栽。这些梧桐树如今已是枝繁叶茂,粗壮的树干笔直地林立在马路两边,翠绿的枝干伸展连接成一望无际、密密匝匝的参天巨伞,将整体大道笼罩在了清凉的绿意里。除了遮天蔽日的法国梧桐,宽阔幽静的大道两侧及附近还有大量的民国办公机构旧址和私人宅邸。这些代表了百年前最高水平的建筑是近代南京城市文化的缩影。行走其间,如烟的往事似乎涌上心头,令人有一种“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慨叹。

从郑和中路拐到中山北路继续东行到热河路这里,远远就看到了热河路广场中心的渡江胜利纪念碑。这座建于1979年的纪念碑呈双帆船形,碑座为紫绛色船体,白色双帆正中悬挂一枚直径2.5米,重约400公斤的铜质渡江纪念章,如同一艘乘风破浪的战舰,令人印象深刻。

渡江胜利纪念碑再继续往东就到了挹江门。

挹江门同前面介绍过的中华门、清凉门、仪凤门一样,也是南京内城13座城门之一。这座架于黄土山与四望山之间的城门就坐落在宽阔的中山北路上,1921年由民国政府下令凿为单孔城门,成为中山码头和下关火车站入城的交通要道。

1929年为准备孙中山遗体奉安大典,单孔的挹江门又被改为三孔多跨连拱的复式券门,也是南京城第一个三孔券门。可惜这挹江门城楼很快就在1937年被侵华日军焚毁。现在的双檐翘角庑殿式城楼是1946年重建的。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时,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先头部队就是从这里攻入南京占领总统府,国民党政权由此垮台。

作为目前南京城为数不多的对外开放的一座城楼,挹江门紧邻绣球公园和小桃园公园,壮观的城楼同周边如花似锦的绿地相互映衬,有一种雄奇与灵秀共存的怡人景致,堪称这十朝都会城市面貌的缩影。

走到挹江门这里的时候,时间估计已经四点半多了。因为接下来沿途的民国历史建筑还有很多,所以为了提高时间效率,这登楼远眺“长江似练,轮船游弋;狮山如画,景色迷人”的计划你最好搁置下来,继续东行。

这边就看到了临大街的一堵巴洛克风格大门------清朝江南水师学堂旧址,附近还有个英国驻中华民国大使馆旧址,后者建议忽略。

坐北朝南的江南水师学堂始建于1890年,就在大桥南路通往挹江门的临大街路口。这里又称南洋水师学堂、江宁水师学堂,是当年和天津北洋水师学堂齐名的海军学校旧址,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培训海军人才的基地,当年计有房72幢、461间。砖石结构的大门平面为一圆弧形,10根装饰门柱从中间依次向两边均匀分布又错落低斜。牌楼的正中饰有精美曲线漩涡花纹,门上方墙上竖镌“海军部”3字。牌楼前两侧各有一尊青色石狮,使整个建筑看上去威严而又庄重。

民国成立后此地为海军军官学校;1929年,这里改为国民政府海军部所在地;1949年,这里又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区海军学校;1970年后此处为南京船舶雷达研究所(724所)。如今里面虽然保留修复了一些旧房子,但是不对外开放。游客只能游览这堵牌坊式大门。

当然,对于大部分网友来说,之所以记得水师学堂,是因为周树人(鲁迅)、周作人兄弟也曾在这里就读过。原来这赫赫有名的军事院校居然还产生出了二位文坛巨匠!

继续往前,你就能看见中山北路303、305号的国民政府交通部旧址。

这栋建筑平面为“日”字形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三层大楼由俄国人设计,主楼与两翼附楼之间各设一个天井。屋顶采用中国传统的重檐歇山顶,琉璃瓦屋面,看上去颇为富丽堂皇。庭院有园林绿化。大门前模仿北京故宫前金水河与金水桥的设计。南京解放后,该建筑先由军管会接管,1980年代移交给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游客不得入内参观。

交通部旧址旁边还有一座中华邮政总局旧址。这座始建于1947年的大楼坐西面东,四层西式楼房,内部为办公室格局,外部磁砖贴面,平顶,楼后有16根圆柱组成“厂”字型长廊。与其它民国建筑比起来,这栋建筑略显粗糙,到此一游即可。

与国民政府交通部旧址大楼隔路相对的一栋大楼,就是原行政院、铁道部旧址。这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三层大楼竣工于1930年,外观设计为中国传统宫殿式重檐歇山顶。琉璃瓦屋面、青灰色墙面。斗拱、门楣等处则施以彩绘。此地先为铁道部办公楼,1946年抗战胜利后成为行政院办公大楼,

现为南京政治学院的一部分。

从铁道部旧址继续沿中山北路东行,可以看到一堵西式风格的牌坊式建筑,这里原来是国民政府联合后方勤务总司令部,简称联勤总部,

该建筑建成于1935年,抗战前曾是国民政府军政部所在地。1946年成为国民政府成联勤总部办公地。当年这里建有钢混结构的西式二层楼房、西式平房等约300余间。后来这些建筑均被拆除,仅留下这堵西式风格的门楼。原址上如今建起了现代化多层建筑,为南京军区政治部干休所。这仅剩的门楼为三开间,中间为一个高8米、宽3.5米、进深4米的拱券门,两侧各辟有一个略矮些的长方形边门,正面为水泥外墙饰面,背面为青砖,背面上部有一雕花装饰。从其布局对称、美观的外形,依稀能窥见昔日建筑的风格模样。

继续沿中山北路东行,快要走到模范中路的时候,你可以看到一栋外观呈弧形的三层楼建筑。这栋钢筋混凝土结构小楼立面入口为半圆形,中间突出部分为框架柱与弧形钢窗。门厅部分采用新颖的弧形玻璃门,门套选用磨光黑色青岛大理石贴面。墙面以檐口线和窗腰线等横向线条为主,立面整洁,高低有序且错落有致。内部装饰更是典雅豪华,是当年中国外交界人士参加的旨在联络国际人士感情的场所,隶属外交部。1949年后此处成为南京饭店大门,里面是餐饮接待区域,可以参观。如今旧址外地面还陈设有1936年宋子文送给宋美龄40岁生日的广玉兰、孔祥熙送给蒋介石50岁生日的雪松。

顺便说一句,从郑和中路走到这里估计已经过去一个多小时了。中午只吃了零食充饥的你估计这时候已经饥肠辘辘。你大可不必因为赶时间而继续舍弃美食,不如从这里继续前行,路过虹桥饭店往北拐到新模范马路那里,这一片进去就是三牌楼,那里是一处美食集结地。你可以在饱餐之后再继续中山北路民国建筑之旅也未尝不可,如此劳逸结合地一路走到鼓楼那里正好傍晚,回过头来到颐和路公馆区夜游,当是这一次的南京一日游最惬意的安排了。

吃过晚饭回到中山北路继续东行,你会看见中山北路左侧的南京工大校门,这个大门通常都是紧锁的,你不可能进去。因此这里面的原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办公楼你也只能远观,这栋二层大楼建于1947年,室内是木地板,大楼梯。现在为南京工业大学虹桥校区办公楼。你也不用因为只能远远地看到一个黑瓦红墙坡屋顶的大概轮廓而遗憾,因为说不定你下次来南京时间充裕的时候,可以绕路从工大正门进去,好好看一下今天你失之交臂的这座建筑呢。

工大旁边就是原先首都饭店旧址。这栋建于1933年的民国商业建筑遗存为西式风格的4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前有椭圆形广场,中设花坛,后有两个标准网球场。大楼主体平面为不对称的“7字形”,立面则采用对称式构图,中为4层厅楼,两翼各3层,面砖及水泥砂浆饰面,坡屋顶,外观简洁明快,是民国时期首都南京最豪华的宾馆,也是国民政府军政要员及外宾下榻之处。南京沦陷时期成为侵华日军上海派遣军司令部。解放后成为华江饭店营业场所,可以进去参观。

继续东行就就来到了中山北路105号原国民政府立法院、监察院旧址。

这组中西合璧风格的钢混结构建筑竣工于1935年,由3幢青砖平瓦的二层小楼组成。主楼坐西朝东,同两侧附楼均为歇山顶小瓦屋面。正大门为突出门廊,正中门厅以青石建造,坚固稳重。立柱四周抹角棱角分明。该建筑建成之初为国民政府法官训练所。抗战期间先后成为汪伪政权“南京特别市政府”所在地。抗战胜利后,这栋大楼成为立法院、监察院、行政法院共同的办公场所。南京解放后,成为南京军区军人俱乐部。

沿中山北路走到云南路附近,你可以看到一座保留完整的民国风格高大门楼,它就是原国民政府最高法院的院门。

这里有左右延伸的围墙,它们将整个院落合围得严严实实。大门与西方现代派风格的主楼之间有广场相隔,二者位于同一中轴线上。广场正中点缀着设有喷泉的花池。形似蘑菇的花池顶部造型独特,令人过目难忘。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三层主楼共有276间办公用房。楼房多用垂直线条,有飞升之感,配以深黄色外墙,洋溢出稳健、肃穆的气氛。干练简洁的楼体无论正视还是俯视均呈“山”字形,寓意执法如“山”,不失为执法机构办公的最佳场所。

但是这沉重、严肃的建筑除了在1950年至1967年成为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办公楼外,接下来的时间里却成为各种行业混合入驻的“大杂院”:省粮食局、省地方志办公室、杂志社、机票代理点、果品公司、视觉工作室……楼内近百家单位在每个房间门口都挂上了自己的招牌,这些牌子林林总总,令人眼花缭乱,这处民国建筑的保护状况十分堪忧。

最高法院旧址旁边、靠近云南路路口就是民国时期大名鼎鼎的华侨招待所旧址。

这栋建于1930年的三层钢混结构建筑系传统的中国宫殿园林式风格。雕漆画栋的主楼坐西朝东,其朱红方柱,飞檐翘角的外形看上去气度不凡。这里一度是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下属招待所,内有50套别具一格的客房。抗战胜利后,这里成为国民党军队筹备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的先遣机构——前进指挥所驻地。此后这里又成为南京政府接待各国驻宁外交人员的涉外宾馆之一。南京解放后,这里先后为江苏省招待所、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办公楼,现在是一处名为“江苏议事园”的营业性宾馆,游客可以进入参观。

华侨招待所旧址斜对面就是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

这栋平屋顶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楼平面呈"T"字形,人口处有一个宽敞的门廊。其中部高四层,两翼高三层,另有半地下室一层。整座建筑的平面设计与立面构图呈现西方现代建筑手法,细部装饰则结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建筑物立面上下分为勒脚、墙身、檐部三部分:底层半地下室部分的外墙用水泥粉刷,象征基座;墙面以褐色面砖贴面;檐口部分则以同色琉璃砖做成简化的斗拱装饰。建筑物内部大厅天花板饰有清式彩画,室内墙面也做有传统墙板细部。此外,整栋建筑物的外墙、隔壁及地板皆用空心砖,有效解决了隔音问题。办公楼的一、二、三层为办公室、会客室及会议室,四层存贮档案,办公楼的正对面还建有职员宿舍。民国年间出版的《中国建筑》杂志曾将此楼评价为“首都之最合现代化建筑物之一”。如今这座简洁庄严的大楼已经成为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的办公大楼,游客是不能进入参观的。

走到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的时候,天色估计已经渐渐地暗下里。这时候就可以往回走到山西路这里。而当你沿着车水马龙的山西路走到鼓楼区政府大院时,你在大门外一眼就会看见一座坐北朝南、黄墙、尖顶的二层仿古建筑。这栋小楼矗立在临街的位置,与周边的现代繁华似乎有些格格不入。其主体是两层中廊式砖墙小楼,楼顶则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庑殿四坡顶,其出榐深远,榐口简化,入口西式,门脸简洁朴实,顶覆褐色琉璃瓦,外墙贴褚色面砖,同中山东路的励志社、明故宫那里的南京博物院等建筑一样,都是民国建筑中最典型的“官式建筑”。这栋小楼边上有一块标明“中英庚款董事会旧址”的石碑,这个董事会成立于1931年,是国民政府行政院下属负责保管、分配和监督使用英国退回庚子赔款的专门机构。该处几经修缮,基本保持原貌,如今是鼓楼区委老干部局等机构所在地。你可以进入大院参观,但也仅限于“外观”,不可入内。

从中英庚款董事会旧址继续南行到江苏路,再往前走就是颐和路公馆区。

丛林般的高大梧桐树敛去了城市的喧嚣,延伸出一片布满中西建筑风味的洋房街区,寂静的氛围恍如隔世。这里就是20世纪30年代民国时期提供给政府官员居住的高级住宅区。它们以颐和路为中轴线,被“珞珈”、“灵隐”、“普陀”等道路分割成包括江苏路、宁海路、牯岭路、莫干路、北京西路在内大小不等的13个片区。这里目前有保存完好的民国建筑200余处,为全国独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民国别墅建筑群,总面积达69万平方米!想象一下72万平方米的故宫,颐和路公馆区的大小也就不难得知。

颐和路之于南京,如同外滩之于上海,五大道之于天津,江汉路之于武汉,是南京深度游的清净去处。走到这里你会看见街道两侧y字型的参天梧桐,成片的风格统一的花园洋房隐藏其中,充满了神秘的气息,而庭院内大面积的私人花园、齐全的水电设施更是令你对解放前南京如此超前的生活理念感到惊讶!

从1927年到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花了22年的时间在此安家落户,又匆忙离去。这些带不走的官邸、宅第与民国的记忆便都一起转化为发黄的历史,无人问津。但这里每一幢房子几乎都有一段值得回味的故事,值得人们寻访、探究。

当年这绿树成荫的优雅公馆里住的都是政府要员或外国使节,非富即贵。在这里悠闲漫步,享受闹市宁静的同时,你会发现那些同下面这些名字息息相关的矮墙院墅------蒋纬国、马歇尔、陈诚、顾祝同、汤恩伯、阎锡山、马鸿逵、汪精卫……斑驳的光影从盖满整条路的梧桐树叶间洒下,朦胧的路灯散发出深沉而又恍惚的光晕,慵懒、闲适的氛围扑面而来,令人身心顿感放松。也难怪上世纪50年代在此居住过的作家张守仁称这里是“中国最美的街道!”

话说当你一路从中山北路漫步而来,这时候估计已经是晚上六、七点钟了。你会发现这颐和路上的名人别墅还真是“琳琅满目”-------6号原陈布雷寓所、8号汪精卫公馆旧址、15号菲律宾公使馆、18号、25号、29号苏联大使馆、32号澳大利亚大使馆、44号罗马教廷公使馆,另外有蒋纬国、马歇尔、汤恩伯、阎锡山公馆等等。沐浴在安静的夜色下来到静谧、闲适的颐和路,其实你最值得做的事情就是走进一栋别墅去一探究竟,沉浸在曾经的如烟时光里“天马行空”一番。但是因为游走了整个中山北路,民国建筑看了不少,所以这颐和公馆区域并不需要一栋栋地“面面俱到”,以免“审美疲劳”-------即使是南京本地市民,就算是白天也绝无可能把所有的名人别墅“一网打尽”!何况到了晚上!因为这些别墅现在大都有人居住。至于那些开放的纪念馆之类,到了这个时段也已经关门“打烊”了。所以这些昔日的洋楼,在晚上你自是不可能尽情游览。纵使那些已经被开发成为宾馆的别墅,如今也不可以随便进入。你不如择一重点,来到颐和路第12片区做一次“深度游”。

如今这颐和路公馆区两边的梧桐树依然枝叶繁茂,每棵都有百年树龄,遮天蔽日的枝干将整条颐和路延伸为一条无边无际的绿荫长廊。如果在秋天的晚上你来到这里,满街的梧桐树叶会把这里装点得如同旧时南京水粉画里的风景!别有一番情调!这12片区有26幢风格各异的民国时期别墅,多数始建于1920年,至今已有将近80年的历史,其中部分建筑曾为民国重要历史人物的住处与外国使领馆所在地。只是这公馆的大门实在低调素雅,你一不留心就容易错过。所以你一定要仔细地寻找。

如今你眼前这26幢历史建筑经过保护性修缮已经被打造成了民国主题酒店。实际上就是宾馆区。庭院老宅有旧时的黄包车,西式的街灯,绿色婆娑的花园,古旧的石墩;酒店里面则提供民国服饰、饮食、茶艺、昆曲、发黄的报纸,民国电影海报…这里的每栋别墅都似乎沉淀着迷离的如烟往事,似一幕婉转细腻的昆曲,凝练而含蓄。灯火掩映的栋栋洋房充满了老电影般浓郁的胶片质感。深秋时节的你定会情不自禁地在秋风中竖起风衣领子,一遍遍地对自己说:我终于来到了颐和公馆!是的!我现在就要入住其中!圆一圆我的金陵春梦!

在你踏入公馆前台的那一刻,城市的喧哗忽然远去,闲适与平静充满了心田。公馆里泛着旧时光风韵的雍容华贵。大堂里的每一声脚步,似乎正敲出故人的回声。每一缕昏黄的光线,都是那些似水流年里的往事片段,而自己仿佛就是旧时光里的主人公!你接过入住房间的泛着时光印记的老钥匙,走过光洁照人的拼花地板,蹑手蹑脚地打开房门,生怕惊醒了旧时的故人往事。然而门内的光景宛如揭开了光影斑驳的尘封往事-----几何图形的地毯,法式百叶窗,充满回忆的老式唱片机,复古电话机,民国上流社会最爱的丝麻睡衣…每一个物件都复古得恰到好处、雅致得出人意料,又弥漫着一丝淡淡的的伤感。

屋内的老式挂钟“当当”地响了起来,房门外传来“咔咔”的脚步声,新近看过谍战片的你会本能地“入戏”:迅速竖起风衣领,踮着脚尖走到门旁屏声静息,看看是否有“特务”盯梢!后来这脚步声渐渐消失了。紧张而又激动的你依然沉浸在谍战片中不能自拔,居然拉开了百叶窗的一角,观察庭院路灯下三三两两的人影!这时候你的手机或许就那么“动静”了一下------你看看手机,上面的时间是2022年10月某日。这时门外再次传来“咔咔”的皮鞋声,接着是外地口音的说笑声,原来是对面的住客兴高采烈地回来了-------一切都是虚惊一场!

也许从那时起,你的南京之旅算是刻骨铭心了。南京的秋天,特别是这种自带民国气息的颐和公馆区的秋天,从此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对南京的记忆也开始升华到了“物象”之外的“气息”和“氛围”。而当你带着满满的旧时记忆回到家乡后的某一天,你可能还会回忆起颐和公馆酒店的这个夜晚的点点滴滴,有些可笑,又有些情不自禁,如此的“入戏”、“沉醉”,想来也是你南京之旅不虚此行的佐证了。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