纣王为何杀比干,让周文王食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何不食肉羹是谁说的 纣王为何杀比干,让周文王食子?

纣王为何杀比干,让周文王食子?

2024-05-10 03: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般来说,领导有四种:庸才却能容人,庸才不能容人,干才却能容人,干才不能容人。其中,庸才与干才是相对于大臣的,有时大臣越能干就越显君王平庸,有时大臣越平庸就越显君王能干。

以《殷本纪》记载来看,纣王属于“干才但不能容人”的类型,自以为是犹如后世的项羽,司马迁介绍纣王时说“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前一句说的是纣王文武双全,后一段话却是说他的智慧足可以拒绝臣下的谏劝,他的话语足可以掩饰自己的过错,他凭着才能在大臣面前夸耀,凭着声威到处抬高自己,认为天下人都比不上他,纣王狂妄自大可见一斑,自然也就很难容忍臣子比他智慧、名声比他高了,因此纣王是一位嫉贤妒能的君主。

纣王对比干说:“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因此,比干在当时应该有“圣人”之称,在河南卫辉流传了很多比干爱国为民的传说,也可以佐证比干在当时应该具有非常高、非常好的名声。毫无疑问,比干名声越高,纣王越不高兴,当比干有“圣人”之称时,估计纣王已经怒火中烧了,连他都没有“圣人”之称,而臣子却有“圣人”之称,是可忍孰不可忍!

对于纣王的心理,比干肯定比较了解,所以一直不愿做出头,不给纣王抓住杀他的机会,但随着局势变化,国势危如累卵,大臣或逃或叛,商朝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时,比干抛弃个人生死向纣王直谏,或许是正好是一次除掉比干的机会,或许又兼有国将不国下的恼羞成怒,于是纣王就将比干给杀了,满足其“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的虚荣心。

纣王对“圣人”之称的嫉妒,是他杀比干的关键原因,而不是无聊的想看一看七窍玲珑心,不杀直谏力度更大的祖伊,是因为祖伊没什么太高的名望,之所以这么判断,还有一条历史可以给予佐证。

当时,商朝以西伯昌(姬昌,后来的周文王)、九侯、鄂侯为三公,纣王杀了九侯、鄂侯后,“西伯昌闻之,窃叹”,姬昌暗地里发了几句牢骚,这肯定不是什么罪过,但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崇侯虎知道后告诉了纣王,然后纣王就将姬昌囚禁在了“羑(yǒu)里”。如果以正常逻辑来看,纣王明显过于敏感了,但如果以《史记正义》引用的东汉皇甫谧《帝王世纪》中的记载来看,那么就符合纣王的性格逻辑了。

纣王囚禁姬昌前,长子伯邑考已在商都做人质,职务是为商纣王驾车。纣王囚禁姬昌后,就将伯邑考烹杀,做成肉羹送给姬昌时说“圣人当不食其子羹”,即真正的圣人不会吃自己儿子做成的肉羹,但姬昌却忍痛吃下了,于是纣王说“谁谓西伯圣者?食其子羹尚不知也”,然后就释放了姬昌。这一记载还是比较可信的,因为《殷本纪》中纣王“见礼眼开”地放了姬昌,与之前对他的“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等评价不太符合纣王性格逻辑,相反《帝王世纪》中的记载无疑更符合纣王性格。

也就是说,当时姬昌有“圣人”之称,这让纣王非常不爽,于是找了一个理由将他囚禁,然后用姬昌吃不吃伯邑考的肉羹来衡量他是不是圣人,结果是姬昌吃了,纣王由此认为姬昌不是圣人,而周国又是一个实力较强的诸侯,不能轻易挑起战争,于是就将姬昌放了。当然,糖衣炮弹与姬昌吃下儿子肉羹可能都发生过,但纣王释放姬昌的关键原因应该是后者,糖衣炮弹只起到润滑剂作用。

总之,纣王杀比干的深层次原因,不是比干犯颜直谏,也不是他充满恶意地想看一看“圣人的七窍玲珑心”,而是比干“名高震主”,与比干一样的是姬昌,不过姬昌通过食子来自污名声,由此逃过了一劫。

不过,尽管比干因圣人之名而死,但他的死也成就了他的圣人之名,刻下了敢于直谏的忠臣形象,至今美名流传。至于姬昌,如果不是周国灭了商朝,成为最终的胜利者,估计“食子”一事会让他在历史上留下极其丑陋的形象。

参考资料:《史记》、《帝王世纪》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